劉遼逸
外觀
劉遼逸 | |
---|---|
出生 | 劉長菘 1915年1月8日 安徽省濉溪縣 |
逝世 | 2001年5月(86歲) |
職業 | 翻譯家 |
母校 | 西北聯合大學 |
創作時期 | 1943年-2001年 |
代表作 | 《戰爭與和平》 |
配偶 | 汪蓉 |
子女 | 4 |
劉遼逸(1915年—2001年),男,安徽濉溪人。原名劉長菘,筆名向葵。中國翻譯家。
生平
[編輯]1915年1月8日出生。籍貫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1]。臨渙小學校畢業後,在安徽中學讀初中。1931年秋考入北平大學附屬高中,期間受一些進步老師的影響,1932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夏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2]。其後考入北平大學俄文商業系,師從曹靖華。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大學於1938年併入西北聯合大學,遷校至陝西漢中。他在此時擔任中共西北聯合大學學生支部書記。1939年夏大學畢業,任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顧問事務處翻譯[3]。
1943年起,在桂林從事譯介俄國和蘇聯文學的工作,將蘇聯作家科涅楚克的《前線》首次翻譯發表。期間曾在李濟深創辦的廣西蒼梧中山中學教書[3]:194。1946年參加東江縱隊,經煙臺到大連,在光華書店工作。1949年任國際書店副經理。1951年起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4]。
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5],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83年-1988年)[6]。
1985年11月,跟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7]。
2001年5月去世,享年86歲。
作品
[編輯]譯著長篇小說《遠離莫斯科的地方》(與謝素台合譯)、《杜布羅夫斯基》、《戰爭與和平》、《哥薩克》、《哈吉穆拉特》,劇本《前線》,中篇報告文學《絞索套着脖子時的報告》(1948年大連光華書局出版)、《狡猾的寡婦》,兒童中篇小說《太陽的寶庫》等。
榮譽
[編輯]-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榮譽獎(1998年2月)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二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年.
- ^ 鄂基瑞 (編). 中国现代文学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年: 第304頁.
- ^ 3.0 3.1 劉克陽. 回忆爸爸刘辽逸. 新文學史料. 2004, (3): 195–204. ISSN 0257-5647.
- ^ 中国与俄苏文化交流志·第97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267頁.
- ^ 历届理事会、中央理事会、中央委员会名单. 中國民主促進會. [2019-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0).
- ^ 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名单. 人民日報. 1983年11月23日: 第4版.
- ^ 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 人民日報. 1985年11月18日: 第4版.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國作家協會傳記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譯作家劉遼逸後人為其遺著稿費對簿公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國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