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偏振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偏振片原理
偏光過濾效果

偏振片(英語:Polarizer),或稱極化器起偏器偏光片,是一種光學物理學中的術語,指可以使天然光變成偏振光的光學元件叫偏振片(或稱偏光板、偏光膜)。根據獲取方式分類,可分為天然偏振片、人造偏振片。天然偏振片可以由具有特殊分子排列的晶體製成,通常很難找到合適的晶體,加工比較考究,很難獲得,因此價格昂貴。人造偏振片由於製造工藝簡單、價格便宜,並可製成較大面積,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

歷史

[編輯]

最早的人造偏振片(J偏振片)是由19歲學生埃德溫·赫伯特·蘭德英語Edwin H. Land在1928年發明的。它是通過電磁作用或機械作用把具有二向色性的碘化硫酸奎寧小晶體整齊排列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製成的。1938年,蘭德又發明了一種目前廣泛應用的H偏振片。

人造偏振片獲取方法

[編輯]

J偏振片

[編輯]

J偏振片:它是通過電磁作用或機械作用把具有二向色性的碘化硫酸奎寧小晶體整齊排列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製成的。

H偏振片

[編輯]

H偏振片:1938年,由蘭德發明。目前廣泛應用。它本身不包含二向色性晶體。把聚乙烯醇薄片加熱,沿一個方向拉伸,使聚合物分子在拉伸方向排列成長鏈,然後把片子浸入碘溶液中,碘附着在長鏈上形成一條碘鏈。碘分子中導電電子就能沿着長鏈流動。當一束自然光射到偏振片上時,由於碘分子提供的高傳導性,平行排列的長鏈分子吸收平行長鏈方向的電場分量,而與它垂直的電場分量則幾乎不受影響,結果透射光變成線偏振光。偏振片上能透過電矢量振動的方向稱為它的振透方向。

K偏振片

[編輯]

K偏振片:K偏振片的製造方法是將聚乙烯醇薄膜放在高溫爐中通以氯化氫作催化劑,除掉聚乙烯醇分子中的若干水分子,形成聚合乙烯的細長分子,再單向拉伸而成。K偏振片的光化學性能穩定、能耐潮耐熱、高溫時不易分解,但是價格較貴。

人造偏振片優點

[編輯]

人造偏振片由於製造工藝簡單、價格便宜,並可製成較大面積,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在一般的偏振儀器以及許多起偏和檢偏裝置中大多數採用人造偏振片。

人造偏振片應用

[編輯]

例如在觀看立體電影時,觀眾需要戴上一副眼鏡,這就是一對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時我們只有用兩隻眼鏡看物體才能產生立體感,如果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同時攝下電影場景的像,製成正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用振動方向互相垂直的兩種線偏振光重疊地放映到銀幕上,人眼通過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能看到相應獨立的一個圖像,就會像直接觀看時那樣產生立體的感覺。

產業結構

[編輯]

偏光片生產主要由「全球偏光片三大巨頭」(LG化學住友化學日東電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其他日韓企業主導,台灣的誠美材料(前奇美材料)明基力特等企業也占據了一定份額,中國大陸則是由三利譜盛波光電主導偏光片研發和生產。

參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