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令制國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為按《延喜式》劃分的日本68國(圖中陸奧國出羽國按照明治時代前期的政令進行了分割),其中各區以不同顏色標註:
畿內 東海道 東山道 北陸道
山陰道 山陽道 南海道 西海道

令制國列表列出日本所有在《延喜式》中有記載的令制國(日語:令制国りょうせいこく),並附記根據1869年明治政府太政官令》在北海道設置的11個令制國。根據《延喜式》,日本分為五畿七道,共有66個令制國及壹岐國對馬國,合計68國。五畿是指畿內的五國,而七道是指東海道(十五國)、東山道(八國)、北陸道(七國)、山陰道(八國)、山陽道(八國)、南海道(六國)、西海道(十一國)。根據各國的人口多寡、經濟強弱等因素,68國分為由高到低的四個等級,其中有13個大國(日語:大國たいこく)、35個上國(日語:上國じょうこく)、11個中國(日語:中國ちゅうこく)、9個下國(日語:下國げこく),另又根據到京都的距離,將近畿以外的各令制國分為近國(日語:近國きんごく)、中國(日語:中國ちゅうこく)、遠國(日語:遠國おんごく[1][2]。日本在大化改新前,曾存在國造管理的「」以及縣主管理的「」並存的局面。全面採用令制國制是大化改新中日本向唐朝學習行政制度的產物[3]。律令制時代,朝廷在每個令制國設置國司進行管理,國司所在地稱為國廳、國府、國衙[4][5]朝廷對令制國的控制隨律令制的衰落而逐漸崩潰,管理令制國的國守等職也隨之成為無實權虛職[6]。但令制國的劃分法一直沿用到明治時代。明治政府在明治維新初期曾對令制國進行過一定程度的改革。令制國的存在隨廢藩置縣而消亡,目前僅作為歷史名詞存在[5]

本列表主表中的國名以及國力、距離取自《延喜式》第22卷,並按照該書中各國出現的先後順序對各令制國進行默認排序。本列表亦有參考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卷十、卷十一(地理志一、地理志二)。表中的日本漢字新字體表示,假名使用現代假名遣

五畿七道

[編輯]
國名 日文名 位置 國力 距離 名稱由來 地圖 今屬 備註
山城國 山城国
やましろのくに
近畿 上國 畿內 桓武天皇因此地依山傍水,為天然要塞而命名[7] 京都府[8] 亦稱為城州、山州、雍州[7]
大和國 大和国
やまとのくに
近畿 大國 畿內 天地開闢而後泥土未乾故人民居住於,因人跡多見而號此國為「山跡」(やまあと),後改爲同音的「大和」(やまと[9] 奈良縣[10] 古稱大倭、大養德[11],亦稱為和州[12]。8世紀時,曾存在過由芳野監管理的芳野國,後併入大和國中[13][14]
河內國 河内国
かわちのくに
近畿 大國 畿內 因北側有淀川而得名[15] 大阪府[15] 古稱川內[16],亦稱為河州[15]
和泉國 和泉国
いずみのくに
近畿 下國 畿內 因領內有泉水湧出而得名,
和字是不發音的加字[17]
大阪府[17] 古稱泉國,亦稱為泉州[17]
攝津國 摂津国
せっつのくに
近畿 上國 畿內 因領內有良好的港口,古稱津國。
攝津二字是由掌管此地的官員攝津職而來[18][19]
大阪府
兵庫縣[19]
亦稱攝州[18]
伊賀國 伊賀国
いがのくに
東海道 下國 近國 大日本史》認為,伊賀古代由神女吾娥治理,稱吾娥國,伊賀是後來的訛稱[20]。另有觀點認為是阿依努語的轉寫[21][22] 三重縣[23][24] 亦稱伊州[23]
伊勢國 伊勢国
いせのくに
東海道 大國 近國 來自於國神伊勢津彥[25] 三重縣[24]
愛知縣
岐阜縣
亦稱勢州[25]
志摩國 志摩国
しまのくに
東海道 下國 近國 古事記》中此地名為島津國,津為無義助字
志摩國之名即因此而來[26]
三重縣[26] 古稱嶋國、志麻國[16],亦稱志州[26][27]
尾張國 尾張国
おわり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近國 不明,有說法認為是
因尾張國南智多郡尾巴一樣伸出而得名[28][29]
愛知縣[30] 古稱尾治國[16],亦稱尾州[30]
三河國 三河国
みかわ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近國 不明,一般認為是因領內有三條河流而得名
另有觀點認為名稱來自發音相同的加茂神御川[31]
愛知縣[31] 古稱三川國[16],亦稱三州[31]
遠江國 遠江国
とおとうみ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中國 由與近淡海(近江琵琶湖)相對的「遠淡海」濱名湖而來[32] 靜岡縣[32][33] 亦稱為遠州[32]
駿河國 駿河国
するが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中國 有觀點認為名稱來自阿依努語,亦有說法指是
因領內有水流湍急的富士川而得名[34]
靜岡縣[33][34] 亦稱駿州[34]
伊豆國 伊豆国
いずのくに
東海道 下國 中國 因當地溫泉較多,初名湯出
後改為讀音相近的「伊豆」[35]
靜岡縣[33]
東京都
亦稱豆州[35]
甲斐國 甲斐国
かい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中國 過去的學說認為甲斐之名來自「山峽」的峽字[36],但
橋本進吉否定。目前亦有說法認為甲斐因是交通和政治上的「交ひ」而得名[37]
山梨縣[36] 亦稱甲州[36]
相模國 相模国
さがみのくに
東海道 上國 遠國 存在多種說法,賀茂真淵認為
相模和武藏兩國之名均來自此前存在的身狹(ムサ)國[38]
本居宣長認為兩國名稱源自「佐斯國」[39]
神奈川縣[40][41] 古稱相武、佐加三,亦稱相州[41]
武藏國 武蔵国
むさしのくに
東海道 大國 遠國 存在多種說法,賀茂真淵認為
相模和武藏兩國之名均來自此前存在的身狹(むさ)國[38]
本居宣長認為兩國名稱源自「佐斯國」[39]
神奈川縣
東京都
埼玉縣[42]
亦稱武州[42]
安房國 安房国
あわのくに
東海道 中國 遠國 因早期居民來自阿波國,
初名阿波,後改為同音的安房[43][44]
千葉縣[43][45] 亦稱房州[43]
上總國 上総国
かずさのくに
東海道 大國 遠國 拆分自總國[46] 千葉縣[45][46] 亦稱總州[46]
下總國 下総国
しもうさのくに
東海道 大國 遠國 拆分自總國[47] 千葉縣
茨城縣
埼玉縣[45][47]
東京都
亦稱總州[47]
常陸國 常陸国
ひたちのくに
東海道 大國 遠國 存在多種說法,一說是因領內交通便利,
取「直通」的音近字而來[48]
茨城縣[48] 亦稱常州[48]
近江國 近江国
おうみのくに
東山道 大國 近國 領內的琵琶湖又稱作「近淡海」,因此得名[49] 滋賀縣[49] 亦稱江州[49]
美濃國 美濃国
みののくに
東山道 上國 近國 存在多種說法,一說美濃二字來源於同音的「三野」
三野之名是因領內有三大原野而來[50]
岐阜縣[50][51]
愛知縣
古稱三野、御野[16],亦稱濃州[50]
飛驒國 飛騨国
ひだのくに
東山道 下國 中國 古稱「斐陀國」,後由仁德天皇改名為同音的飛驒[52] 岐阜縣[51][52] 亦稱飛州[52]
信濃國 信濃国
しなののくに
東山道 上國 中國 古稱科野,704年好字化為同音的「信濃」[53][54] 長野縣[53]
岐阜縣
古稱科野、神野[55],亦稱信州[53]。8世紀時曾有諏方國自信濃分立,之後又重新併入信濃國[56]
上野國 上野国
こうずけのくに
東山道 大國 遠國 拆分自毛野國
初名上毛野,後改名上野[57][58]
群馬縣[57]
栃木縣
亦稱上州[57]
下野國 下野国
しもつけのくに
東山道 大國 遠國 拆分自毛野國
初名下毛野,後改名下野[58][59]
栃木縣[59]
群馬縣
亦稱野州[59]
陸奧國 陸奥国
むつのくに
東山道 大國 遠國 因是東山道東海道的最末端而得名[60] 福島縣
宮城縣
岩手縣
青森縣
秋田縣[60]
古稱道奧,亦稱奧州。8世紀時曾在境內設立石背國石城國,後兩國併入陸奧國中[61]明治時期曾被拆分為磐城岩代陸前陸中、陸奧五國[60]
出羽國 出羽国
でわのくに
東山道 上國 遠國 繼承自出羽郡日語出羽郡[62] 山形縣
秋田縣[62]
亦稱為羽州,明治時期曾被拆分為羽前羽後兩國[62]
若狹國 若狭国
わかさのくに
北陸道 中國 近國 承襲官職「若狹國造」[63] 福井縣[63][64] 古稱若俠、若佐[16]。亦稱若州[63]
越前國 越前国
えちぜんのくに
北陸道 大國 中國 越國分離而出[65] 福井縣[64][65]
岐阜縣
亦稱越州[65]
加賀國 加賀国
かがのくに
北陸道 上國 中國 越國分離而出[66]
古稱賀我、加宜、香我、賀加[67]
石川縣[66][68] 是最晚設置的一個令制國,亦稱加州[66]
能登國 能登国
のとのくに
北陸道 中國 中國 承襲自能登郡[69] 石川縣[68][69] 亦稱能州[69]
越中國 越中国
えっちゅうのくに
北陸道 上國 中國 越國分離而出[70] 富山縣 亦稱越州[70]
越後國 越後国
えちごのくに
北陸道 上國 遠國 越國分離而出[71] 新潟縣[71] 亦稱越州[71]
佐渡國 佐渡国
さどのくに
北陸道 中國 遠國 不明,有說法認為名稱來自領內的雜太郡日語雑太郡[72][73] 新潟縣
佐渡島[72]
亦稱佐州,島上有大量金礦[72]
丹波國 丹波国
たんばのくに
山陰道 上國 近國 古稱旦波,後改稱丹波[74] 京都府
兵庫縣[74]
大阪府
亦稱丹州[74]
丹後國 丹後国
たんごのくに
山陰道 中國 近國 713年自丹波國分出,稱丹後國[75] 京都府[76] 亦稱丹州[76]
但馬國 但馬国
たじまのくに
山陰道 上國 近國 古稱「多遲麻」、「多遲摩」,後改稱但馬[77] 兵庫縣[51][77] 亦稱但州[77]
因幡國 因幡国
いなばのくに
山陰道 上國 近國 古稱稻葉、稻羽,後改為同音的因幡[78] 鳥取縣[79] 亦稱因州[79]
伯耆國 伯耆国
ほうきのくに
山陰道 上國 中國 存在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名稱來自
傳說中的文句「母來」(ハハキ),後命名為伯耆[80]
鳥取縣[81] 古稱「波伯」[16],亦稱伯州[81]
出雲國 出雲国
いずものくに
山陰道 上國 中國 存在多種說法,一說認為因
該地出產鐵礦而稱為出鐵,後改為同音的出雲
另有觀點認為名稱來自對伊邪那美的尊稱「イズモ[82]
島根縣[83] 亦稱雲州[83]
石見國 石見国
いわみのくに
山陰道 中國 遠國 來源於古稱「石海」、「石滿」[84] 島根縣[51][84] 亦稱石州[84]
隱岐國 隠岐国
おきのくに
山陰道 下國 遠國 不明,一說名稱來自主島沖之島的「」字[85] 島根縣
隱岐群島[86]
亦稱隱州[86]
播磨國 播磨国
はりまのくに
山陽道 大國 近國 古稱針間,後改為同音的播磨[87] 兵庫縣[88] 亦稱播州[88]
美作國 美作国
みまさか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近國 一說是源自音近的御坂/三坂
亦有說法認為是因當地產甘酒而得名[89]
岡山縣[51]
兵庫縣
分離自吉備國[90],亦稱作州[91]
備前國 備前国
びぜん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近國 分離自吉備國,因此得名[90] 岡山縣[92]
香川縣小豆島
直島諸島
兵庫縣
亦稱備州[92]
備中國 備中国
びっちゅう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中國 分離自吉備國,因此得名[90] 岡山縣[93] 亦稱備州[93]
備後國 備後国
びんご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中國 分離自吉備國,因此得名[90] 廣島縣[94] 亦稱備州[94]
安藝國 安芸国
あき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遠國 古稱阿岐國,後改為同音的「安藝」[95] 廣島縣[96] 亦稱藝州[96]
周防國 周防国
すおうのくに
山陽道 上國 遠國 存在多種說法,一說來自音近的「諏訪」[97][98] 山口縣[99] 古稱周方、周芳[100],亦稱防州[99]
長門國 長門国
ながとのくに
山陽道 中國 遠國 古稱穴門,後改稱長門[101] 山口縣[102] 亦稱長州[102]
紀伊國 紀伊国
きいのくに
南海道 上國 近國 古稱紀國、木國。713年(和銅6年)根據好字二字令「諸國郡鄕名著好字令」(しょこくぐんごうめいちょこうじれい)[103]改為紀伊[104] 和歌山縣
三重縣[104]
亦稱紀州[104]
淡路國 淡路国
あわじのくに
南海道 下國 近國 因古代是通往阿波國的必由之路,因此得名[105] 兵庫縣[105]
淡路島
亦稱淡州[105]
阿波國 阿波国
あわのくに
南海道 上國 中國 古稱粟國,後改為同音的阿波[106] 德島縣[107] 亦稱阿州[107]
讚岐國 讃岐国
さぬきのくに
南海道 上國 中國 古稱佐貫、刺貫,後改稱同音的讚岐[108] 香川縣[109] 亦稱讚州[109]
伊予國 伊予国
いよのくに
南海道 上國 遠國 國名源自表示溫泉的「い湯(ゆ)[110] 愛媛縣[110] 亦稱予州[110]
土佐國 土佐国
とさのくに
南海道 中國 遠國 古稱土左、都佐,後改稱土佐[111] 高知縣[112] 亦稱土州[112]
筑前國 筑前国
ちくぜんのくに
西海道 上國 遠國 分離自筑紫國,因而得名[113] 福岡縣[114] 亦稱筑州[114]
筑後國 筑後国
ちくごのくに
西海道 上國 遠國 分離自筑紫國,因而得名[113] 福岡縣[115] 亦稱筑州[115]
豐前國 豊前国
ぶぜんのくに
西海道 上國 遠國 分離自豐國,因而得名[116] 福岡縣
大分縣[117]
亦稱豐州[117]
豐後國 豊後国
ぶんごのくに
西海道 上國 遠國 分離自豐國,因而得名[116] 大分縣[118] 亦稱豐州[118]
肥前國 肥前国
ひぜんのくに
西海道 上國 遠國 分離自火國(肥國),因而得名[119] 佐賀縣
長崎縣[120]
亦稱肥州[120]值嘉島日語値嘉島876年曾自肥前國分離,之後又重新併入肥前國[121]
肥後國 肥後国
ひごのくに
西海道 大國 遠國 分離自火國(肥國),因而得名[119] 熊本縣[122] 亦稱肥州[122]
日向國 日向国
ひゅうがのくに
西海道 中國 遠國 景行天皇西征時因認為該國位於日出的方向而命名為日向[123] 宮崎縣
鹿兒島縣[124]
亦稱日州[124]
大隅國 大隅国
おおすみのくに
西海道 中國 遠國 國名中,「大」是接頭的美稱,「隅」指角落、末端,因該地位於筑紫國南端而得名[125][126] 鹿兒島縣[127] 亦稱隅州[127]大隅群島一帶曾設多禰國,後併入大隅國[128][129]
薩摩國 薩摩国
さつまのくに
西海道 中國 遠國 古稱薩麻,後好字化為同音的薩摩[130] 鹿兒島縣[131] 亦稱薩州[131]
壹岐國 壱岐国
いきのくに
西海道 下國 遠國 古稱伊伎,後改名為同音的壹岐[132] 長崎縣
壹岐島
亦稱壹州,《三國志》等中國史書中稱為一大、一支[133]
對馬國 対馬国
つしまのくに
西海道 下國 遠國 古稱「津島」,對馬之名最早見於《魏志倭人傳》中[134] 長崎縣[134]
對馬島
亦稱對州[134]

北海道

[編輯]

日本明治政府戊辰戰爭後的1869年(明治2年)發布太政官布告《蝦夷地ヲ北海道ト稱シ十一國ニ分割國名郡名ヲ定ム》(意為「將蝦夷地改稱北海道,並分為11國、制定國名和郡名」),將北海道分為11國。本列表在《延喜式》記載的68國的列表外,對這11國進行附記,並按照該通告中各國出現的先後順序對各令制國進行默認排序。本附表亦有參考黃遵憲所著《日本國志》卷十一(地理志二)。

國名 日文名 位置 名稱由來 地圖 今屬 備註
渡島國 渡島国
おしま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阿伊努語,本義是「半島[135] 渡島綜合振興局[5]
檜山振興局
亦稱渡州
後志國 後志国
しりべし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阿依努語シリ・ペッ」(指山川)[136] 後志綜合振興局[5]
檜山振興局
亦稱後州
石狩國 石狩国
いしかり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石狩川阿伊努語名「イシカラ・ペッ[137] 石狩振興局[5]
空知綜合振興局
上川綜合振興局
後志綜合振興局
亦稱石州
天鹽國 天塩国
てしお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天鹽川阿伊努語名「テッシ・オ・ペッ[138] 留萌振興局[5]
上川綜合振興局
宗谷綜合振興局
亦稱天州
北見國 北見国
きたみのくに
北海道 因在天氣晴朗之日可以看見樺太島庫頁島)而得名[139] 宗谷綜合振興局
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5]
亦稱北州
膽振國 胆振国
いぶりのくに
北海道 取自古名「イブツ(勇拂)[140] 膽振綜合振興局[5]
後志綜合振興局
石狩振興局
渡島綜合振興局
上川綜合振興局
亦稱膽州
日高國 日高国
ひだかのくに
北海道 取自《日本書紀》中的「日高見國」[141] 日高振興局[5] 亦稱日州、高州
十勝國 十勝国
とかち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阿伊努語トカプチ」,意為
十勝川河口形似乳房而得名[142]
十勝綜合振興局[5] 亦稱十州
釧路國 釧路国
くしろ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阿伊努語クッチャロ」,意為咽喉[101] 釧路綜合振興局[5]
十勝綜合振興局
鄂霍次克綜合振興局
亦稱釧州
根室國 根室国
ねむろのくに
北海道 源自阿伊努語ニ・ムイ」,意為木・灣[143] 根室振興局[5] 亦稱根州
千島國 千島国
ちしまのくに
北海道 來源於該地的千島群島[144] 千島群島[註 1]
俄羅斯薩哈林州[144]
亦稱千州

腳註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日本二戰後放棄千島群島主權,但與俄羅斯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上有爭議。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藤岡謙二郎; 服部昌之; 大脇保彥; 井戶莊三. 南海道の景観と変貌. 古今書院. 1984: 318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2. ^ Rekishi to Jimbutsu. 1976: 245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 ^ 史學會 (Japan). 日本歷史学界の回顧と展望. Yamakawa Shuppansha. : 145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4. ^ 国衙・国府.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旧の国」のまとまりについて (PDF). 愛知縣廳.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08). 
  6. ^ 今江廣道. 前田本『玉燭宝典』紙背文書とその研究. 八木書店. February 2002: 3 [2018-09-08]. ISBN 978-4-7971-0736-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7. ^ 7.0 7.1 山城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8. ^ 山城地域の紹介. 京都府.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9. ^ 卜部兼方. 釈日本紀(《国史大系. 第7巻》所収). 東京: 経済雑誌社日語経済雑誌社. 1898年8月6日 [2018年12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12月14日). 
  10. ^ Louis-Frédéric. Japan Encycloped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046 [2018-09-08]. ISBN 978-0-674-0175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9). 
  11. ^ 德川光圀; et al. 大日本史 第140-141 卷287-289 志. 徳川總子. 1907 [2018-12-13]. doi:10.11501/769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12. ^ 大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13. ^ 池田末則. 地名伝承学論. クレス出版. 2004: 450 [2018-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14. ^ 德川光圀; et al. 大日本史 第137-139 卷284-286 志. 徳川總子. 1907 [2018-12-13]. doi:10.11501/7699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15. ^ 15.0 15.1 15.2 河内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舘野和己. 「古事記」と木簡に見える国名表記の対比. 古代學. 2012, 4: 21. 
  17. ^ 17.0 17.1 17.2 和泉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18. ^ 18.0 18.1 摂津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19. ^ 19.0 19.1 鷺森浩幸. 古代村落と条里制. 尼崎市立地域研究史料館.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20. ^ 德川光圀; et al. 大日本史 第142-143 卷290-292 志. 徳川總子. 1907 [2018-12-13]. doi:10.11501/7699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21. ^ 澤田謙三. 伊賀地方のエゾ語系地名. 伊賀の生活情報誌.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4). 
  22. ^ 山田秀三; 佐々木利和; 松浦竹四郎. アイヌ語地名資料集成. 草風館. 1988: 183–184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23. ^ 23.0 23.1 伊賀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24. ^ 24.0 24.1 伊勢神宮に行こう. 學研パブリッシング. 2013: 39– [2018-09-08]. ISBN 978-4-05-61004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25. ^ 25.0 25.1 伊勢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26. ^ 26.0 26.1 26.2 志摩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27. ^ 竹內秀雄; 続群書類従完成會, 泰平年表, 八木書店: 74, 19891989-08, ISBN 9784797104912 
  28. ^ 蓬左文庫. 名古屋叢書: 三編. 名古屋市教育委員會. 1984: 167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29. ^ 古事類苑: -[4] 地部 I-III. 吉川弘文館. 1896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0. ^ 30.0 30.1 尾張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31. ^ 31.0 31.1 31.2 三河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32. ^ 32.0 32.1 32.2 遠江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3. ^ 33.0 33.1 33.2 県の概要. 靜岡縣廳.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34. ^ 34.0 34.1 34.2 駿河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5. ^ 35.0 35.1 伊豆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36. ^ 36.0 36.1 36.2 甲斐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37. ^ 平川南. 「古代日本における交通と甲斐国」. 『古代の交易と道 山梨県立博物館 調査・研究報告2』 (山梨県立博物館). 2008: 12. 
  38. ^ 38.0 38.1 Collaborative Reference Database. 「相模」の名の由来について知りたい。. 國立國會図書館.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39. ^ 39.0 39.1 日本地名の會. 神奈川県民も知らない地名の謎. PHP研究所. 21 October 2013: 1 [2018-09-09]. ISBN 978-4-569-7608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40. ^ Xuanjun Xie. __26____ Asia 26 Years Impression. Lulu.com. : 110–111 [2018-09-09]. ISBN 978-1-387-4590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41. ^ 41.0 41.1 相模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42. ^ 42.0 42.1 武蔵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7). 
  43. ^ 43.0 43.1 43.2 安房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44. ^ 八幡和郎. 47都道府県うんちく事典: 県の由来からお国自慢まで. PHP研究所. 15 December 1998: 32 [2018-09-09]. ISBN 978-4-569-5722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45. ^ 45.0 45.1 45.2 千葉県のすがた. 千葉県庁.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46. ^ 46.0 46.1 46.2 上総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47. ^ 47.0 47.1 47.2 下総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3). 
  48. ^ 48.0 48.1 48.2 常陸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49. ^ 49.0 49.1 49.2 近江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50. ^ 50.0 50.1 50.2 美濃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Masanobu Suzuki. Clans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Japan: The mythology of Mt. Miwa. Routledge. 12 May 2016: 65;112;153 [2018-09-10]. ISBN 978-1-317-2093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52. ^ 52.0 52.1 52.2 飛騨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53. ^ 53.0 53.1 53.2 信濃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54. ^ 鎌田元一. 「律令制国名表記の成立」、『律令公民制の研究』. 塙書房. 2001. 
  55. ^ 黒板勝美 (編). 新訂増補國史大系 第7巻 新裝版. 吉川弘文館. 1998: 先代舊事本紀凡例1頁,先代舊事本紀本文147頁. ISBN 4642003088. 
  56. ^ 信濃. 信濃史學會. 1999: 204–205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57. ^ 57.0 57.1 57.2 上野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58. ^ 58.0 58.1 毛野.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59. ^ 59.0 59.1 59.2 下野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60. ^ 60.0 60.1 60.2 陸奥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61. ^ 高橋崇. 律令国家東北史の研究. 吉川弘文館. 1991: 22–24. ISBN 4-642-02245-7. 
  62. ^ 62.0 62.1 62.2 出羽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63. ^ 63.0 63.1 63.2 若狭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64. ^ 64.0 64.1 今の「福井県」ができるまで (PDF). 福井県庁.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08). 
  65. ^ 65.0 65.1 65.2 越前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66. ^ 66.0 66.1 66.2 加賀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67. ^ 國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 第3巻 (か):加賀国. 国史大辞典. 吉川弘文館. 1983. ISBN 4-642-00503-X. 
  68. ^ 68.0 68.1 長塚孝. 日本の古式競馬: 1300年の歴史を辿る. Kanagawa-shimbun. 2002: 49 [2018-09-08]. ISBN 978-4-87645-30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69. ^ 69.0 69.1 69.2 能登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70. ^ 70.0 70.1 越中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71. ^ 71.0 71.1 71.2 越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72. ^ 72.0 72.1 72.2 佐渡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8). 
  73. ^ 「角川日本地名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佐渡国 角川日本地名大辞典. 角川書店. 1989. ISBN 978-4040011509. 
  74. ^ 74.0 74.1 74.2 丹波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75. ^ 上田純一. 丹後地域史へのいざない. 思文閣. 2007: 17–44. ISBN 978-4784213481. 
  76. ^ 76.0 76.1 丹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77. ^ 77.0 77.1 77.2 但馬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78. ^ 古川純一. 日本超古代地名解: 地名から解く日本語の語源と古代日本の原像. 彩流社. August 2004: 353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79. ^ 79.0 79.1 因幡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0. ^ 荊木美行. 風土記逸文研究入門. 國書刊行會. 1997: 111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81. ^ 81.0 81.1 伯耆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82. ^ 楽楽 松江・出雲・石見銀山・境港. Jtbパブリッシング. 7 May 2014: 20 [2018-09-12]. ISBN 978-4-533-097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83. ^ 83.0 83.1 出雲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4. ^ 84.0 84.1 84.2 石見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85. ^ 隠岐国の地名由来. 島根県観光連盟.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2). 
  86. ^ 86.0 86.1 隠岐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7. ^ 寺脇弘光. 播磨の郷土文献上: 目録と解題. 神戸新聞総合出版センター. 1992: 23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88. ^ 88.0 88.1 播磨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89. ^ 學研. 人に聞いてもわからない日本語知識事典. : 160. ISBN 4-05-401569-7. 
  90. ^ 90.0 90.1 90.2 90.3 吉備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91. ^ 美作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92. ^ 92.0 92.1 備前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93. ^ 93.0 93.1 備中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94. ^ 94.0 94.1 備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95. ^ 山本健吉; 角川文化振興財団. ふるさと大歲時記: 中国・四国ふるさと大歲時記. 角川書店. : 63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96. ^ 96.0 96.1 安芸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97. ^ 御薗生翁甫. 防長地名淵鑑. マツノ書店. 1931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98. ^ 諏訪史: 第2巻後編. 信濃教育會諏訪部會. 1937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99. ^ 99.0 99.1 周防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100. ^ 田中卓. 古典籍と史料. 國書刊行會. 1993: 5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01. ^ 101.0 101.1 吉崎正松. 都道府県名と国名の起源. 古今書院. 1972: 149;195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102. ^ 102.0 102.1 長門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103. ^ 「凡諸國部內郡里等名,並用二字,必取嘉名」
  104. ^ 104.0 104.1 104.2 紀伊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105. ^ 105.0 105.1 105.2 淡路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106. ^ 新井正. 日本の地誌: 日本総論 (人文・社会編). 朝倉書店. August 2006: 40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107. ^ 107.0 107.1 阿波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9). 
  108. ^ 神道史研究. 神道史學會. 1962: 27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09. ^ 109.0 109.1 讃岐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110. ^ 110.0 110.1 110.2 伊予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11. ^ 「土佐国」. 日本歴史地名体系. 平凡社. 1983: 40 高知県の地名. 
  112. ^ 112.0 112.1 土佐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113. ^ 113.0 113.1 筑紫.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114. ^ 114.0 114.1 筑前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115. ^ 115.0 115.1 筑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16. ^ 116.0 116.1 豊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117. ^ 117.0 117.1 豊前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118. ^ 118.0 118.1 豊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19. ^ 119.0 119.1 火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20. ^ 120.0 120.1 肥前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121. ^ 京都大學. 文學部. 國史研究室. 日本史辭典. 創元社. 1955: 315 [2018-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22. ^ 122.0 122.1 肥後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123. ^ 宮井義雄. 日本神話の世界の形成. 春秋社. September 1992: 205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24. ^ 124.0 124.1 日向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30). 
  125. ^ 鹿屋市史編集委員會. 鹿屋市史. 鹿屋市. 1967: 64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26. ^ Hironari Inbe. 古語拾遺新講. 明文社. 1940: 35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127. ^ 127.0 127.1 大隅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28. ^ 臺大歷史學報.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996: 207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29. ^ 多禰.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4). 
  130. ^ 早稻田大學. 編輯部. 大日本時代史. 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 118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1. ^ 131.0 131.1 薩摩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2. ^ 竹內理三; 角川日本地名大辭典編纂委員會. 長崎県地名大辞典. 角川書店. 1978: 106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3. ^ 壱岐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4. ^ 134.0 134.1 134.2 対馬国.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1). 
  135. ^ 井上辰雄; 日本文學史蹟大辭典編集委員會. 日本文学史蹟大辞典: Ezu hen. 遊子館. 2001: 449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6. ^ 楠原佑介. 古代地名語源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 29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37. ^ 石狩川. 北海道開発局.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138. ^ 天塩国. 北海道開発局.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139. ^ 山內謙吾. 北見市 (PDF).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09). 
  140. ^ 千歲市史. 千歲市. 1983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41. ^ 上田正昭. 喜田貞吉: 歴史学と民俗学. 講談社. 1978: 246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42. ^ 十勝の概要. 十勝総合振興局.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0). 
  143. ^ 根室市. 根室振興局.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144. ^ 144.0 144.1 千島列島.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