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港灣
仁心港灣 Mercy Point | |
---|---|
類型 | 科幻醫療劇 |
開創 |
|
主演 | |
國家/地區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季數 | 1 |
集數 | 7(每集列表) |
每集長度 | 42分鐘 |
配樂 | 喬恩·埃利希 |
製作 | |
執行製作 |
|
拍攝地點 |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 |
製作公司 | 曼德勒娛樂 哥倫比亞三星電視 |
發行公司 | 索尼影視電視 |
播出資訊 | |
首播頻道 | 聯合派拉蒙電視網 |
圖像制式 | 480i/576i(4:3標準畫質電視) |
聲音制式 | 立體聲 |
播出日期 | 1998年10月6日 | —1999年7月15日
《仁心港灣》(英語:Mercy Point)是1998年10月6日至1999年7月15日在聯合派拉蒙電視網首播的美國科幻醫療劇,特雷·卡拉韋、大衛·辛金斯、米羅·弗蘭克主創,僅播一季便取消。節目採用喬·莫頓、瑪利亞·德瑪兒、亞歷山德拉·威爾遜、布萊恩·麥克納瑪拉、莎莉·理查德森、朱莉婭·彭寧頓、蓋伊·托馬斯、喬丹·朗德、喬·斯帕諾組成的全明星陣容,講述23世紀深空醫療太空站醫生與護士日常工作生活種種,卡拉韋、邁克爾·卡特曼、李·大衛·茲洛托夫、喬·沃奇、斯科特·桑德斯任執行製作人。
卡拉韋把自創劇本《南丁格爾一號》改編,引起曼德勒電視興趣,構想經過修改最終定名《仁心港灣》,原有電影項目因1997年影片《星河戰隊》商業表現欠佳取消。曼德勒與哥倫比亞三星簽署三百萬美元合同製作兩百小時節目,其中包括《仁心港灣》。為節省製作成本,節目在溫哥華攝製,並在眾多片場系統搭建醫院外景。導演喬·納波利塔諾稱讚節目搭建完整外景,滿足錯綜複雜的執導需求。根據卡拉韋的設想,本劇是《星艦奇航記:重返地球》姐妹篇,但實際是與《莫沙》和《獨領風騷》一起在周二晚播出。節目劇情重心逐漸轉變,最初關注倫理與醫療案例,後來轉向人物私生活,適應聯合派拉蒙電視網以青少年為主的觀眾群喜好。
《仁心港灣》僅播三集就暫停播映,真人劇《美國偉大寵物》和情景喜劇《重逢》取而代之。《仁心港灣》收視率太低,平均每集僅吸引兩百萬觀眾。1999年7月,已拍攝的最後四集分兩批在周四晚播出,每批兩集(兩小時)。本劇至今沒有發行DVD或藍光影碟,也未提供流媒體。評論家對節目反響不一,稱讚人物塑造與科幻元素者有之,批評枯燥乏味毫無新意者有之。卡拉韋自稱節目取消前已構想第一季完整劇情。
構想與劇情背景
[編輯]《仁心港灣》的故事發生在2249年,圍繞深空醫療太空站的醫生與護士展開[1][2][3]。醫院擁有業界頂尖的技術與裝備,借劇中人之口號稱「外出的最後一站,回來的第一站」[2][4],以位於「傑里科」殖民地、「星系邊緣」聞名[3][5]。醫院擁有各種先進醫療設備,如「人造子宮、全息三維X射線投影、失重手術台」[4]。醫院主要靠劇集主創人特雷·卡拉韋配音的超級計算機「希波克拉底」監控病人狀態[3][6]:150。
醫生與護士救治的病人既有人類,又有外星人[3]。劇中醫務人員稱為「醫航員」[7]。電視劇發生在未來,但人物衣裝與髮型基本是20世紀90年代時尚風格[1]。弗蘭克·加西亞與馬克·菲利普斯的著作《1990至2004年科幻電視劇》將本劇構想與詹姆斯·懷特《區總醫院》系列小說、默里·萊因斯特講述醫生造訪不同星球的小說,以及喬治·哈里·斯汀的著作《太空醫生》對比[6]:152。還有評論把《仁心港灣》的背景和攝製風格與醫療劇《仁心仁術》比較[1][3][4][8],節目宣傳就自稱「太空版《急診室的故事》」[9]。
人物
[編輯]聯合派拉蒙電視網的新聞稿表示,劇中人物力圖「平衡複雜私生活與在尖端醫院工作的需要」[1]。每集劇情都涉及私人與職業問題,人物間交往的戲碼逐漸增多[6]:149。外星人生理學家格羅特·麥克斯韋(喬·莫頓飾)是醫院首席外科和研究醫生,需聽從上司兼摯友、資深外科醫生海倫·布雷斯勞爾(瑪利亞·德瑪兒飾)指導[1][3][6]:149海倫曾與性慾極強的胡拉多醫生(布萊恩·麥克納瑪拉飾)交往[3],她與試播集開始在醫院工作的妹妹德魯·布雷斯勞(亞歷山德拉·威爾遜飾)關係緊張,進而對整個醫院的氛圍都有影響[3][4],胡拉多與女友金·薩利沙中尉(莎莉·理查德森)交往時還與德魯發展三角戀[6]:149。雷瑪·庫克醫生工作期間越來越關注病人權利[3]。
護士長ANI(朱莉婭·彭寧頓飾)是人形機器人,外科醫生巴東(喬丹·朗德飾)是外星人,醫院急診病例繁多,兩「人」對救治工作貢獻很大[1][3]。ANI是人形機器人護理界面的簡稱,外貌和工作效率都無與倫比,引來其他護工嫉恨,覺得ANI為護士定下望塵莫及的高標準[3][4]。ANI在劇中逐漸產生哭、笑等情感,還想進一步了解人類感情[6]:149。巴東屬類蛞蝓物種,對病人麻木不仁[3][6]:149,這主要是因為他與人類共事及治療人類病人的經驗不足[6]:149。哈里斯·德米拉參謀長主要負責倫理道德事務,也是醫院負責人[3][6]:149。
製作
[編輯]前期構想和準備
[編輯]特雷·卡拉韋、大衛·辛金斯、米羅·弗蘭克合作主創的《仁心港灣》原計劃拍成電影[6]:147卡拉韋把弗蘭克的構想寫成劇本《南丁格爾一號》,是本劇主要靈感源頭。他向電影製片商推薦項目時表示,《南丁格爾一號》也能充當熱賣電視劇的框架。彼得·加伯旗下製片商曼德勒娛樂接手項目,但1997年科幻片《星河戰隊》票房不佳,導致電影遲遲不能開拍。另有製片人得知卡拉韋的構想後決定把《南丁格爾一號》拍成電視劇,項目獲批後更名《仁心港灣》。[6]:148
根據卡拉韋在節目製作期間的設想,《仁心港灣》是《星艦奇航記:重返地球》姐妹篇,希望兩劇觀眾群互通。電視劇保留《南丁格爾一號》元素,但卡拉韋自稱是把節目當成全新項目從頭開始。他在電視劇取得製作綠燈前與大衛·辛金斯合作,製作「低預算三十分鐘」試播片段。辛金斯除試播集外沒有參與電視劇製作,但依然是本劇主創。因在《銀河飛龍》扮演Q聞名的約翰·德·蘭西曾試演德米拉,劇中體形與人類差異很大的外星人由史蒂夫·約翰遜設計。試播演示片段在洛杉磯攝製,所有布景後來拍攝分集時徹底翻新。ANI、巴東等三個角色是在試播片段拍完後新增。[6]:148聯合派拉蒙電視網高管對片段很滿意並訂購13集,原計劃這還只是「半季」[6]:149。曼德勒電視共製作四部劇在1998至1999年美國無線電視網播出,除《仁心港灣》外分別是《愛神》、《猛然覺醒》、《人小鬼大》[10]。曼德勒與哥倫比亞三星電視簽署三百萬美元合同製作《仁心港灣》等兩百小時節目,其中絕大多數商品表現欠佳[8]。
選角與攝製
[編輯]卡拉韋細心挑選每個角色的演員,致力保持「角色驅動情節」,把「洞悉人心」看得比特效更重要[6]:149。卡拉韋為試播集的超級計算機「希波克拉底」配音後曾物色其他演員,但後續分集還是親自配音,他自覺很難掌握角色所需的醫學和技術辭彙[6]:150。為降低攝製成本,本劇像《X檔案》與《星際之門:SG-1》一樣在溫哥華取景[6]:149,大部分劇組成員曾參與《X檔案》[6]:150。《仁心港灣》的執行製作人包括卡拉韋、邁克爾·卡特曼、李·大衛·茲洛托夫、喬·沃奇、斯科特·桑德斯。喬恩·埃利希為節目譜寫主題音樂。[6]:147
《仁心港灣》全部在片場系統拍攝[6]:149。藝術指導設計師格雷格·洛文與格雷梅·默里把醫療站設計成「辦公室和房間呈輻射狀分布的環形樞紐」,德米拉可以在二樓監督全站運作[6]:150。導演喬·納波利塔諾拍攝分集《最後手段》時稱讚醫院布景,令他在表現醫院功能與規模時更加得以應手,無論拍長鏡頭還是邊走邊談橋段都不難[6]:150。為攝製巴東醫生及非人類物種病患橋段,劇組需製作大量假體。朗德每天演出前需要幾個小時完成假體化妝,對導演保持拍攝進度挑戰很大,而且不同橋段需要的化妝量差很多。巴東纏在脖子和肩膀上的尾巴就是假體,工作人員把朗德放在片場雪橇上到處拉着走,模擬人物類似蛞蝓的動作風格。[6]:150納波利塔諾還稱,病患化妝時間和製作假體的工作量不輸巴東,如下巴下有腮的男子[6]:150-151。
節目取消,未製作分集
[編輯]卡拉韋聲稱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很支持《仁心港灣》,對節目突然取消深表意外,感覺可能是因為拍攝成本太高[6]:151[11]。他還覺得節目不該在世界大賽時段上演試播集,導致目標觀眾流失。為吸引電視台的青少年觀眾,卡拉韋把節目重心從醫療和倫理案例轉至人物關係。他還稱,電視台高層傾向播出青春情景喜劇《莫沙》,而不是《仁心港灣》這類科幻節目,他的調整於事無補。[6]:151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公布消息時第八集還在攝製,結果部分橋段修改後併入第七集,組成完整的季終集[6]:152。
卡拉韋接受採訪時自稱已為所有人物構想完整情節,本想在第一季完成。海倫一直深受思鄉病困擾,據稱這是「人類獨有的嚴重星際疾病,把人類生存與返回地球有機結合」。巴東拒絕配合同族關係網,為此惹上麻煩。ANI為試播集出現的計算機感染人類病毒開發解藥,卡拉韋稱ANI未來將置身「有機世界與技術世界的終極衝突」。格羅特與胡拉多前往「薩哈特分界線」執行搜救任務,隨後聽聞失蹤已久家人的消息。德魯需直面自身「老毛病」。庫克認為人類靈魂位於顳葉、與思鄉病關係密切並設法檢驗。[6]:152
分集
[編輯]集數 | 標題 | 導演 | 編劇 | 首播日期 | 美國收視人數 (百萬) | |
---|---|---|---|---|---|---|
1 | 初來乍到 | 邁克爾·卡特曼 | 特雷·卡拉韋 | 1998年10月6日 | 1.7[12] | |
計算機病毒感染人類,醫務人員尋找解藥。孕婦與腹中胎兒在失重狀態下接受手術。新住院醫師德魯·布雷斯勞需直面與姐姐海倫的不快,並開始與胡拉多醫生相戀。德魯還決定幫外星人生理學家格羅特·麥克斯韋尋找失蹤家人。ANI晉升護士長。 | ||||||
2 | 對立觀點 | D·J·克魯索 | 特雷·卡拉韋 | 1998年10月13日 | 1.3[12] | |
航天飛機發生事故,大量病患送往醫院。醫生下載垂死飛行員的記憶調查事故起因,德魯首次救治病人,胡拉多與格羅特診治冷凍病人。巴東為知名體操運動員手術,接上兩條假肢,同時嘗試更有人情味地對待病人,擺脫冷漠惡名。ANI開始產生情感,工作贏得讚譽後流下眼淚。 | ||||||
3 | 最後手段 | 喬·納波利塔諾 | 布倫特·弗里德曼 | 1998年10月20日 | 1.4[12] | |
權勢人物之子生命垂危,強迫麥克斯韋以實驗手術救治,手術需要犧牲某外星病人取血,但手術時權勢人物之子將血送回外星人體內,救下垂死的外星人。生出蹼足的女人住進仁心港灣醫院。前男友來看病,海倫經診斷認為他患有思鄉病。剛開始當住院醫師的德魯睡過頭。 | ||||||
4 | 二次機會 | 蘭迪·奇斯克 | 加里·格拉斯伯格 | 1999年7月8日 | 0.9[12] | |
上年紀的科學家通過非法手術把思想移植到年青人體內,結果因迅速老化入院治療,需要犧牲年青人或老人的思想,麥克斯韋進退兩難。人造血液堵塞病人動脈,海倫與德魯對治療方法難達一致。ANI繼續研究人類情感。 | ||||||
5 | 決不留情 | 邁克爾·卡特曼 | 黛博拉·斯塔爾·塞貝爾 | 1999年7月8日 | 1.0[12] | |
仁心港灣大量外星人死亡,麥克斯韋面對嚴格審查,研究團抵達醫院。病人需眼部移植,但海倫發現胡拉多曾多次為此人移植眼睛,擔心其中別有隱情。 | ||||||
6 | 戰鬥傷疤 | 李·邦納 | 喬納森·羅伯特·卡普蘭 | 1999年7月15日 | 0.8[12] | |
胡拉多彈出氣閘後生命垂危。礦工發現利潤豐厚的礦產,但染上重病很可能無法看到發財那天。德魯找不到少年吸毒病患的母親簽同意書,但堅持給病人戒毒。 | ||||||
7 | 視覺暫留 | 艾利克斯·格雷夫斯 | 布倫特·弗里德曼 | 1999年7月15日 | 0.9[12] | |
醫務人員發現太空艙,其中男子寧可流亡太空也不願坐牢,自稱與神交流後大腦患上疾病。女病人因噩夢持續不斷幾乎發瘋,庫克醫生竭力救助。 |
反響
[編輯]播映
[編輯]聯合派拉蒙電視網決定把節目時段擴大到周四和周五晚,隨後訂購六部原創電視劇[7][13],其中《仁心港灣》和時光旅行主題的《七天》是科幻劇。《德瑟雷特新聞報》的斯科特·皮爾斯表示,兩部科幻劇、《德斯蒙德·菲佛秘密日記》與《遺產》兩部19世紀背景時代劇證明電視台「明確以標新立異為導向」。[7]節目首播前主要以「喬·莫頓主演」賣點宣傳[2][14]。卡拉韋期望本劇與《星艦奇航記:重返地球》搭配播出,但聯合派拉蒙電視網決定將後者與《七天》配對[6]:151。《仁心港灣》本在北美東部時區周二晚九點播出,前面是情景喜劇《莫沙》和《獨領風騷》[7][13],兩劇一年前就開始搭配播出[15]。丹·斯尼爾森在《娛樂周刊》指出,《仁心港灣》播出時段面臨激烈競爭,特別是《其父「奇」女》、《政界小人物》、《大學生費莉希蒂》[16]。本劇的電視分級為TV-PG,意為「不適合幼兒觀看」[1]。
1998年10月27日,聯合派拉蒙電視網宣布暫停播出《仁心港灣》,此時距電視劇開播還只過去十天,已播的三集平均只有150萬觀眾[3][17],真人劇《美國偉大寵物》和情景喜劇《重逢》取而代之[17]。根據尼爾森媒體研究1998年9月21日至1999年5月26日電視節目收視調查數據,《仁心港灣》平均每集吸引兩百萬觀眾,在所有節目排第157[18][19],與《美國偉大寵物》和《愛之船:下一波》持平[19]。《E!新聞》的喬爾·瑞安稱大部分觀眾根本不知道《仁心港灣》,電視台的決定毫不意外。他還進一步指出,科幻醫療劇一直都很失敗。1998年10月,媒體報導宣稱本劇未來有望回歸聯合派拉蒙電視網黃金時段。[17]1999年七月,節目最後四集在兩個周四晚播出,每晚兩集連播,時長兩小時[3][6]:152。羅布·歐文在《刀刃報》發文,把《仁心港灣》與《醫務總監》、《3磅之重》歸入失敗醫療劇[20]。本劇至今沒有發行DVD或藍光影碟,也未提供流媒體[21]。
專業評價
[編輯]評論家對本劇反響不一,「SouthCoastToday.com」(「今日南岸.com」)發文稱《星際旅行》系列作品影迷應該會喜歡《仁心港灣》,特別是「裝腔作勢的對白,大量令人作嘔的畫面」[22]。《紐約每日新聞》刊登大衛·比安庫利的文章,聲稱聯合派拉蒙電視以往節目充滿「求你來看吧」的噱頭,《仁心港灣》進步很大,稱讚該劇在以未來為背景的同時關注人物和醫療案例[4]。喬安妮·溫特勞布在《密爾沃基哨兵報》發文,讚揚本劇可比《吸血鬼獵人巴菲》,認為「兩劇都認真製作特效,以輕鬆手法處理言不由衷的對白」[6]:151。《綜藝》雜誌的勞拉·弗里斯認為《仁心港灣》如果堅持原則、注重劇情就會很有潛力,她特別稱讚邁克爾·卡特曼的導演功底「乾淨利落」,認可節目在技術方面表現[23]。
GamesRadar的戴夫·戈爾德把本劇列入史上最差科幻與奇幻電視節目,批評劇情「陳腐、老套、俗氣」[24]。《洛杉磯時報》刊登霍華德·羅森伯格的文章,批評《仁心港灣》借科幻背景與技術外衣轉移觀眾注意,實際內容陳腐且缺乏創意。他認為節目構想頗具潛力,巴東一角引人入勝,但仍建議觀眾如果不換台就趕快換個桶準備嘔吐。[1]李·桑德林在《芝加哥讀者》發文,把《仁心港灣》列入1998至1999年電視季最爛節目,批評電視劇缺乏創意,劇本粗糙[25]。凱文·瓦格納在科幻在線雜誌《科幻小伙》嚴厲批評本劇,認為試播集的情節就很乏味,用橡膠手套阻斷感染根本不現實[6]:151。《太陽哨兵報》的哈爾·博德克稱《仁心港灣》與《德斯蒙德·菲佛秘密日記》「生不逢時」,導致觀眾疏遠,收視率下降四成之多[26]。
評論員將本劇與其他節目對比。湯姆·吉查在《太陽哨兵報》發文,稱《仁心港灣》讓人想到《週六夜現場》小品,「劇本比拍成節目好看」,簡直是在惡搞《急診室的故事》[5]。《紐約時報》刊登卡琳·詹姆斯的評論,稱《仁心港灣》「古怪新劇」,無論從嚴肅劇情還是坎普風視角都表現平平[27]。傑森·斯內爾批評本劇不過翻新《危機中心》與《杏林春暖》,「徹底浪費引人入勝的構想」[28]。《芝加哥論壇報》的史蒂夫·約翰遜譴責節目是「垃圾太空版《急診室的故事》」[29],他和斯內爾都在節目暫停播出後呼籲聯合派拉蒙電視網直接取消[28][29]。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Rosenberg, Howard. Futuristic Medical Drama 'Mercy Point' Is Lost in Space. Los Angeles Times. 1998-10-06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30).
- ^ 2.0 2.1 2.2 TV Season Kicks Off New Shows Featuring Blacks. Jet. Ebony Media Corporation. 1998-09-21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Brooks, Tim; Marsh, Earle F. The Complete Directory to Prime Time Network and Cable TV Shows, 1946-Present. New York: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09: 888. ISBN 978-0-345-49773-4.
- ^ 4.0 4.1 4.2 4.3 4.4 4.5 Bianculli, David. Heavens to 'Mercy'! 'ER' in Outer Space. New York Daily News. Mortimer Zuckerman. 1998-10-06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7).
- ^ 5.0 5.1 Jicha, To,e. Mercy Point: An ER Full Of Aliens. Sun-Sentinel. tronc. 1998-10-06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8).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Garcia, Frank; Phillips, Mark. Science Fiction Television Series, 1990-2004. New York: McFarland. 2008. ISBN 978-0-7864-2483-2.
- ^ 7.0 7.1 7.2 7.3 Pierce, Scott D. UPN plans to add 2 nights, 6 shows and 1 movie. Deseret News. Deseret New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05-22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8.0 8.1 TV3 cut deal with Columbia. Irish Film and Television Network. 1998-10-22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Snow, Shauna. Arts and entertainment reports from The Times,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s and the nation's press. Los Angeles Times. 1998-10-16 [2021-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Edwards, Ian. B.C. Scene: Mandalay sends Mercy Point to Vancouver, but where?. Playback. Brunico Communications. 1998-07-13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7).
- ^ Cost Of Tv Shows Spiraling Upward. Sun-Sentinel. tronc. 1999-02-18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Mercy Point. TV Tango.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30).
- ^ 13.0 13.1 Carter, Bill. Fox and UPN Offer New Lineups. The New York Times. 1998-05-22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9).
- ^ What's Back, Black and New. Ebony. Johnson Publishing Company. 1998-10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7).
- ^ Hontz, Jenny. UPN shakes up fall sked.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1998-05-21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 ^ Snierson, Dan. EW's fall TV cancellation predictions.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Inc. 1998-09-2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17.0 17.1 17.2 Ryan, Joal. UPN Shows No "Mercy". E! News. E!. 1998-10-16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
- ^ Werts, Diane. Nets Not Catching Viewers. Newsday. 1999-06-07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 ^ 19.0 19.1 Nielsen Rankings for 1998-99.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earst. 1999-05-28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 ^ Owen, Rob. The doctor is in: With the end of 'ER,' TV networks give medical shows another try. The Blade. Block Communications. 2009-10-04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 ^ Mercy Point (1998). TVShowsOnDVD.com. [2017-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9).
- ^ There's something about poor Mare Winningham. SouthCoastToday.com. 1998-10-06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 ^ Fries, Laura. Review: 'Mercy Point'. Variety.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1998-10-12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8).
- ^ Golder, Dave. Top 25 Worst Sci-Fi And Fantasy TV Shows Ever. GamesRadar. 2012-10-09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 ^ Sandlin, Lee. Down the Tubes. Chicago Reader. Wrapports. 1998-11-0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Boedeker, Hal. UPN Strikes Gold With 'Dilbert,' An Offbeat Delight. Orlando Sentinel. tronc. 1999-01-24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1).
- ^ James, Caryn. Daring Lincoln To Spin In His Grave. The New York Times. 1998-10-0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
- ^ 28.0 28.1 Snell, Jason. Fall '98: "Seven Days" and "Mercy Point". Teevee. 1998-10-26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3).
- ^ 29.0 29.1 Johnson, Steve. Not The Best, Not The Worst Season For Tv Or Its Executives. Chicago Tribune. tronc. 1998-12-09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