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交河故城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42°56′59″N 89°3′55″E / 42.94972°N 89.06528°E / 42.94972; 89.06528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2°56′59″N 89°3′55″E / 42.94972°N 89.06528°E / 42.94972; 89.06528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城牆遺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
分類古遺址
編號1-155
認定時間1961年
地圖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交河故城-中心城鎮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Site of Yar City(英文)
Site de découverte(法文)
位置 中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v)(vi)
參考編碼1442
登錄年份2014年(第38屆會議
座標42°56′59″N 89°3′55″E / 42.94972°N 89.06528°E / 42.94972; 89.06528

交河故城,即雅爾湖故城維吾爾語يارغول قەدىمكى شەھىرى‎;拉丁維文Yarghol Qedimki Shehiri‎)[a],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以西約10公里處的亞爾孜溝內。交河故城建於公元前2世紀,是當時東天山山脈南麓吐魯番盆地內重要中心城鎮,先後作為車師前國的都城,高昌國唐朝西州高昌回鶻時期的交河郡或交河縣,14世紀故城毀於戰火。19世紀末開始俄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先後開始對交河故城探查。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起,中國開始參與到對交河故城的探查、發掘、保護中。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築城市[刊 1],故城分布於一個柳葉形的台地上,周圍有深約30米的河谷環繞,故城遺址長約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建築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故城有南北向的兩條主幹道,可分為院落區、倉儲區、官署區、寺院區、墓葬區、街巷區幾部分,現存城門、房屋、佛寺、古井、街巷、防護牆等遺址。交河故城建築採用「減地留牆法」「版築泥法」等建築方法。

交河故城於1961年3月4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交河故城附近溝西、溝北墓地及雅爾湖石窟也合併入「交河故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交河故城作為絲綢之路的中心城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網 1]。交河故城搶險加固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規模最大的土遺址加固工程之一,2006年到2022年共進行五期加固工程。[刊 1]

故城歷史

[編輯]

公元前2萬多年,交河故城所處台地一帶便有人類活動蹤跡,交河故城西側台地發現有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錐等石器。有記載以來,姑師人在此過着農牧結合的生活,《史記·大宛列傳》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中的城郭可能就是指如今的交河故城。漢代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趙破奴等人破姑師,姑師一分為八,並改名為車師。自此,交河城第一次在史籍中出現。車師前國的都城便設置在交河城,《漢書·西域傳》記載:「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號交河。」漢代戊己校尉最早設於此,負責軍事屯田事,同時設交河壁、交河曲倉。交河城長期作為車師前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絲綢之路東西方交通樞紐和各方勢力爭奪的的戰略要地。[刊 2][刊 3][書 2]:253-261

北涼承平十一年(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車師前國覆滅。從此,交河城從核心都城變為地方城市,沮渠氏北涼時期置三郡八縣,其中包括交河郡與交河縣,治所設於交河城。承平十八年(460年),柔然高昌北涼並扶植闞伯周為高昌王,建立闞氏高昌。交河城又長期處在高昌國的管轄之下。闕氏、張氏、馬氏、麴氏的四姓高昌時期,交河是其四十六鎮之一。設郡後,交河縣與郡同治,是高昌國僅次於高昌城的城鎮。唐代貞觀十四年(640年)唐王朝滅麴氏高昌,唐設西州,下轄五縣,其中包括交河縣。西州設立次月,唐又將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治所設於交河,交河重新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政治、軍事、屯田中心之一。[刊 4][書 3]:42-46

此後,交河城一度成為吐蕃的附庸。840年,高昌回鶻建立,都城設於高昌城,交河為州。雖依然是高昌回鶻的軍事重鎮之一,但因發展受限,城市逐漸開始衰落。13世紀初,高昌回鶻成元的附庸。察合台汗國君主都哇窩闊台後王海都與元軍發生戰爭,回鶻高昌沒有躲過戰火,卜思巴舍率軍數次攻打高昌回鶻。直到13世紀末回鶻高昌王室東遷至甘肅永昌時,交河城飽受戰火摧殘,城池破壞嚴重,並鮮于史書中出現。14世紀,皈依伊斯蘭教黑的兒火者對該地區推行伊斯蘭教,交河開始走向廢棄。到明代洪武時期,吏部員外郎陳誠在其《西域番國志》中記述了廢棄中的交河,「居民百家。舊多寺宇,有石刻存。」意味着交河城近徹底被廢棄。[刊 4]在交河城衙署區存在多處十四世紀末前後的穆斯林墓地。但並無同時期的清真寺遺蹟,說明此城當時已經是近於荒廢的地區。同時,交河城出土的古代文書中並無察合台文以及更晚出現的維吾爾文,出土文物也少見元代以後文物。[刊 5][書 1]:179-180

交河城的毀壞和廢棄且未被重新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黑的兒火者在當地強制推行伊斯蘭教。與彼時新疆眾多的佛教中心相同,交河城作為高昌地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是推行伊斯蘭教過程中必然被摧毀的目標。[刊 5]交河城還不得不面臨着海上絲綢之路興盛、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社會、經濟、軍事技術發展帶來的衝擊。同時降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土地資源枯竭等自然環境惡化加速其徹底消亡的進程。[刊 6]

地理環境

[編輯]

故城地望

[編輯]

交河故城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亞爾果勒村西側之台地上,東距吐魯番市大約10千米。台地形狀呈柳葉形,地勢西北高(海拔80米有餘),向東南逐漸降低(海拔不足44米),周圍河谷深約20到30米,崖岸陡直。台地長1750米,最寬之處約300米。周長4100米左右,總面積超過37.5萬平方米。[書 4]:1-3[刊 5][新 1]從交河故城出發,北側沿河越天山山脈經唐他地道可達北庭故城;西北沿鹽山北麓及白楊河,即唐白水澗道,可達唐輪台縣(今烏魯木齊市烏拉泊古城,存疑);通過鹽山豁口向西南可達唐天山縣(托克遜縣夏鄉天山古城),進而通過唐銀山道,翻越庫魯克塔格山進入塔里木盆地;或經阿拉溝通向伊犁河谷[書 4]:1-3時至今日,故城周圍殘存有四座烽燧遺址,是交河故城外圍警戒設施。交河故城所處台地周圍的幾處台地上分布有包括車師貴族墓地在內的墓葬數處。[書 4][刊 5]

地質生態

[編輯]
交河故城平面簡圖及遺址模型
交河故城平面簡圖
遺址模型

交河故城所處台地形成於喜馬拉雅構造期。運動中天山山脈逐漸隆起,四周的地殼出現褶皺結構或堆積凹陷,形成天山南麓斜地、火焰山、鹽山以及以艾丁湖為中心的窪地沼澤。從天山山脈發源的塔爾郎河等河流沿火焰山的豁口匯入鹽山北麓,並逐漸形成戈壁衝擊帶。在河水的滲透和侵蝕下,鹽山拗口處形成200餘公尺的豁口,並進一步形成雅爾乃孜溝。交河故城所處台地便位於此處火焰山和鹽山兩山間的天然豁口之處的雅爾乃孜溝中,雅爾乃孜溝自北經台地分流形成二道溝(河)和三道溝(河),兩河從南面合二為一,分別此也為「交河」的來歷。交河故城北、西、南三側有河流侵蝕形成的其他四塊台地,這些台地與交河故城所處台地海拔高度類似,地質年代相同。台地間另有一道溝和四道溝兩條河流。[書 4]:1-5

交河故城當地屬於溫帶極乾旱荒漠氣候,西伯利亞的潮濕氣流被天山山脈阻隔,天山南麓向陽的窪地又陽光照射充足,增溫快、散熱慢。從而形成等地冬冷夏熱,全年降水量遠低於蒸發量的氣候特徵。二道溝(河)長約9000米、寬150米到250米,是雅爾乃孜溝主河道,位於交河故城台地東側,常年徑流量超過1.5立方米/秒,三道溝(河)長約1萬公尺,寬100米到500米,位於交河故城台地西側,常年徑流量0.5到1.0立方米/秒。兩條河流夏季汛期的徑流量高,冬季枯水季較低。當地主要植被是包括駱駝刺在內的旱生植物,也包括柳樹桑樹等。交河故城分布的動物以野兔與老鼠為主,另有家鴿在此棲息。[書 5]:57-59[書 3]:37-76

故城布局

[編輯]

交河故城處在柳葉形島狀台地上,四周懸崖壁立。現存交河故城的遺蹟為其鼎盛時期規模,其城門為崖壁上鑿出的豁口,現存明顯城門遺蹟三處,城門與城市南北向的中央大道、次幹道,東西向的東西大道相連。道路主幹道構成交河故城的交通網骨架,兩條南北向大道終點都位於主要寺廟的正門前,其他建築沿兩條大道展開。從道路派生出大量街巷,將城區各地建築聯繫在一起,也將如院落的不同建築單元進行分割。另外,交河故城岸邊築有防護牆,不僅起到城市防禦的作用,也起到防止人畜墜落的作用。城市北部防護牆保留較為完整。[書 1]:179-180[書 4]:19-20; 254; 262-263

交河故城建築雖多卻不雜亂,是按照功能分區的古代城市。相同功能的建築一般集中修建,之間有高牆、大道、街巷隔離和連通。現存建築遺蹟可分為六大區,分別是大型院落區、官署區、倉儲區、街巷區、寺院區、墓葬區。故城吸收中原地區以政府行政機構為核心的對稱結構,即「擇中立衙」,官署區位於城區中部台地之上。同時也吸收西方建築中以宗教機構為中心的建築布局。重要的寺院位於城市主要道路的盡頭,寺院區集中在城北部和西部,既便於對僧眾的管理,也與世俗社區分開。大型院落區、街巷區這種居住區位於南門、東門一帶,不僅便於出入,也因為這裡靠近河谷,夏季較為涼爽。倉儲區位於東門附近,便與所儲物資的出入。墓葬區處在交河城北荒涼之處,以區別於溝西、溝北家族墓地。不過交河故城建築布局並非完全分開,有互相摺疊的情況。佛教遺蹟也出現在大型院落區、官署區、倉儲區中,寺院區的一些建築性質布局也更接近院落。[書 4]:19-20; 254; 262-263[網 2]

主要建築

[編輯]

主要城門

[編輯]
交河故城南門(入口)及東門

交河故城已辨明三處城門遺蹟,分別是南門、東門、西門。北側崖壁挖有一可進入城內的暗道,已被封死。如今所言之南門位於台地西側崖壁,可能是歷史上作為主要出入口的西門。如今的西門較為狹窄,從西門進入故城後,並無道路相接。[書 4]:20-36

現在的交河故城南門是城兩條主要道路的起點,是交河故城的主要出入口。交河故城南門由兩塹崖而成的缺口,其一是供遊人上下故城的道路,南北走向,寬近7米,門道長11米,東高西低,坡度約20度,此缺口可能為斯坦因考察後新開鑿的新南門。另一條為「交河故城」牌匾後側東西走向道路的舊南門,已被磚牆封堵,在20世紀50年代時已破壞嚴重。舊南門東側填滿淤土,北側有高14米的門壁。北門壁有兩處形狀大致留存的壁龕,兩處壁龕均為圓拱頂。北門壁周圍留存有許多生土台,頂部無護牆痕跡。南門壁有形制類似的兩處壁龕。舊南門後有作為防禦設施的擋壁,擋壁內為院落,院落有通向中央大道的道路。[書 4]:20-36[書 5]:65-68[書 5]:83-85

如今所言東門位於交河故城東側,臨台地東部的斷崖,是交河故城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城門,現已封閉。東門主要分為登城斜坡道、外城門、翁城、內城門。殘存的登城斜坡道沿崖壁而下,呈人字形,寬5米,長15米,東低西高,坡度15度。外城門是塹崖而成的缺口,位於崖壁中央。翁城平面大致呈半圓形,直徑35米。翁城中部有東西向門道,門道兩側殘留有夯築而成的城門壁,其中北側門壁高4米,長2米,寬3米左右。夯層間水平放置蘆葦束。南側門壁高3米,長5米,寬3米。夯層底部為平砌泥塊,其上為夯築而成。夯層間放置灌木束。門壁頂部有木楔。翁城與城區東側巷道相連,之間有兩個門,大門寬8米,高9米。小門與大門相依,是鑿壁而成的門洞,能容一人通過。翁城內有坑穴、水井、房址等遺蹟。[書 4]:20-36[書 5]:65-68[書 6]:154-165

故城道路

[編輯]
交河故城中央大道;次幹道南段;東西大道

中央大道是交河故城的主要道路,整體呈南北走向。中央大道分為南段和北段,南段南起南門,北終於瞭望台的北門前,與北段相連,形制為弓背形。北段起點位於瞭望台北門,終點最初修至中央大塔前,後又向西經過中央大塔西側繼續向北延伸至大佛寺門前廣場。交河故城可辨別的街道有14條派生自中央大道,其中2條為南北走向,其餘均為東西向。中央大道表面鋪設方磚。[書 4]:36-38[書 5]:90-91

次幹道是貫穿交河故城的第二條大道,同為南北走向,起點自中央大道南段北端弓背處,向北穿過官署區、倉儲區東、寺院區等,直至東北佛寺門前。次幹道北段筆直,與東北佛寺、塔林主塔處同一軸線之上。南段則蜿蜒曲折。其原因可能是北段為規劃之結果,南段為後期擴建所成。次幹道衍生出15條道路。東西大道連接中央大道和次幹道,深度6米左右,是中央大道中向城東延伸的岔路口。僅有一條道路衍生自東西大道。[書 4]:36-38[書 5]:90-91

大佛寺

[編輯]
交河故城大佛寺東側(上左);內部(上右);南側全景(下)

交河故城大佛寺是全城最大的佛寺,位於中央大道北端,中央大塔後側偏西處。寺院坐北朝南,南北長約90米,東西寬近60米。寺院內分布着主殿、殿庭、佛塔、水井、月台、前殿等建築,僧房等所有附屬建築都位於寺院牆內。佛寺僅有一個正門,門內為殿庭,南、西、東三側均為僧房。殿庭南側有兩座對稱的長約6米,高不足1米的生土台基。殿庭北側分布着對稱的兩座水井。殿庭北側正中有生土台基,其上為大佛寺主殿和月台,月台北壁有主殿大門。大佛寺主殿平面呈長方形,中有位於生土基座上的方形塔柱,夯築而成。塔柱四面開有佛龕,內有佛塑像的痕跡。主殿東西側牆和寺院間有多個小室。[書 5]:92-94

大佛寺建於高昌回鶻時期。交河故城大佛寺保存較好,牆體結構清晰,殘留較高。[書 5]:92-94

塔林

[編輯]
塔林主塔及塔林分布示意圖

交河故城塔林是交河故城僧人的靈塔,由101座佛塔組成。位於東北佛寺後120米處,與東北佛寺的中央塔柱處在同一軸線上,塔林總面積2500平方米。塔林分為四區,每區分布25座靈塔,四區中心是金剛寶座式塔形制的主塔。主塔與印度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寺金剛寶座塔形制接近,基部為方形高台,五座塔建於其上。五座塔塔身平面呈方形,其中中心的塔較大。主塔塔身建在生土台基之上,塔基間的距離和行經約1.6米。塔林朝向南面,四周建有院牆。院落東西長84米,南北寬85米,南牆有寬17米有餘、長23米的門道。塔林中的佛塔僅存塔基,上部基本全部坍塌,不過四區的基本形制依然存在。其中主塔保存較好,四周小塔坍塌嚴重。塔林建於高昌回鶻時期。[書 5]:77-79

官署建築

[編輯]
官署地下建築入口和內部

交河故城官署是其功能分區的一部分,是一個較為封閉的區域,面積5000平方米左右。位於中央大道、東西大道、東側崖壁之間。官署內部按功能可分為四個區域,其中官署是區域核心,處在一個較高的台地處,台地北側殘存拴馬坑、夯土牆等遺蹟,南部有房址殘跡。台地中部有規模較大的、呈長方形的夯土圍牆,北牆內側有房址殘跡,西南隅有地下建築。地下建築東側有進入地下建築的踏步,地下建築內壁有數處窯洞,建築內也有水井、隧道。隧道連接一窯洞出地面後,為官署附屬建築區。[刊 5][書 4]:255-256[書 5]:62-64

附屬建築區在官署區的西北角,附屬建築區西北處有小塔,由此向南殘存有五處庭院成一字排開,庭院內有房址遺蹟。寺院區位於官署的東北角,緊鄰東側懸崖。寺院有佛殿、地下建築、水井等遺蹟。有着官廟的性質。寺院北側為空地,與東門翁城相近,屬於翁城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寺院區南部為官署住宅區,即官吏的私宅。由數座庭院殘跡組成。其中與寺院相鄰的庭院較大,建築較多,其地下建築與核心區域的地下建築類似。寺院區與住宅區西側隔次幹道與區域核心向望。[刊 5][書 4]:255-256[書 5]:62-64官署建築不僅功能複雜,而且使用時間長,幾乎貫穿交河故城的歷史,時代自漢到高昌回鶻。[書 5]:62-64

其他寺院

[編輯]
交河故城南部佛寺(瞭望台)東向西(上左)、北向南(上右);交河故城西北小寺內部東向西(下左)、西北小寺東門(下右)

交河故城除大佛寺外,至少還有南部佛寺、西北小寺、地下寺院等19處寺院遺蹟。[書 5]:42交河故城南部佛寺是一座石窟寺[書 4]:254,也可能是瞭望台[書 5]:86-88。位於中央大道南側靠近南門的街巷入口處。瞭望台平面呈邊長約5米的方形,其中北牆和西牆保存較好,東北角另有一道牆。瞭望台出口位於東側,中間為空。南牆外有高低於平台地面約1米半的柱孔。北側牆內側、東西牆轉角處有深25厘米左右的壁龕,高度與護牆相同。另有一窯洞。南部佛寺建於高昌回鶻時期。[書 5]:86-88

西北小寺位於交河故城所在台地的西北側,中央大道西側,是周圍寺院的中心。西北小寺平面呈超466平方米的正方形,寺門在南牆之中部。進院內為庭院,後有月台,寺院中後部為大殿。大殿、大殿兩側廂房、北牆三者構成迴廊。寺院修建於不同時期,早起寺院寺門向南,晚期向西。[書 5]:80-82地下寺院位於台地西北墓葬區內,因為構築在地下,內部設施等保存較好。地下寺院現存佛堂、僧房、壁龕、階梯等6處遺蹟,面積1500平方米左右。其中平面呈長方形的佛堂位於中心,屋頂南部殘存拱頂,北部敞開。佛堂南、北側僧房。佛堂南部東西兩側掏挖有壁龕。自此出頭有脫塔、脫佛、壁畫殘片、木器殘片、陶器殘片等。[書 5]:74-76

主要院落

[編輯]
交河故城大型院落區部分建築遺蹟

位於交河故城南部的大型院落是故城開發最早的地區,也是重複建築情況最多、破壞最為嚴重的地區。大型院落由獨立的大院落組成,院落建築物往往由可供人夏季睡眠的屋頂、室內、地下窯洞三部分組成。大型院落除部分生土台殘存外,大部分院牆、房間僅存不足一米的基礎,而實際情況是交河城南段地面被挖至5米深,這些殘存生土台的頂部才是台地原有的地面。[書 4]:254-255街巷區由13個大小不一的院落組成,街巷、院牆、院門將空間隔開,形成相對封閉的空間。街巷區的院落大小、形制並無不確定,其中最大的院落長可達90米,寬有80米。不過各院落建築工藝基本相同,院落圍牆往往有不止一個出口,且不會開向主幹道,皆開向街巷小道。各院落基本存在庭院空間、家廟佛堂建築、水井設施。各街巷的兩端,多有可作為地標的佛堂、佛壇、佛塔等宗教建築。[書 4]:257-258

主要墓地

[編輯]

交河故城墓地集中分布在台地最北部,以寬4米、深1米到近3米的「陰陽界壕」為界與其他區域相隔。以墓葬以豎穴、豎穴偏室墓分布最廣,從西北小寺以北一直延伸到故城中部。這類墓葬與溝北、溝西墓群反應文化內涵均為車師人遺蹟,時代從春秋戰國到唐西州時期。形制大概可分為豎穴土坑、豎穴偏室、豎穴二層台墓、豎穴耳室墓四種,其中地下寺院附近的豎穴耳室墓規模最大。交河故城台地之上也有斜坡墓道墓,主要在塔林北側分布,時代為唐西州時期。[書 4]:234-236; 259另外,在官署區的西北角等地分布有近160座嬰兒墓,面積400平方米左右。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葬為主,墓室均為東西向。墓主以未成年為主,身纏白布,頭向西。似伊斯蘭教的墓葬形制。年代在交河故城廢棄後至清代。[書 7]:1161-1162

交河故城附近還有溝北墓群和溝西墓群。溝北墓群(也被稱為溝北墓地、溝北1號台地墓地)位於交河故城北側的台地之上,與交河故城台地隔溝相望。溝北墓群時代從東周到漢代。墓葬約57座,殉馬坑55處,占地1萬平方米左右。地表有圓形石堆。所發掘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和豎穴偏室為主,墓主大部分為仰身直肢,部分仰身曲肢。墓大部分東西向,少部分正南北向。有一半以上為合葬墓,有屍床、墓棺等葬具。其中大墓除被土坯圍牆包圍的主墓外,四周有16座陪葬墓和24座殉馬坑。隨葬品包括陶釜、銅鏡、金飾品等。[刊 7][書 6]:15-74[書 7]:1087-1088

溝西墓群(也被稱為溝西墓地)位於交河故城西側的台地之上。溝西墓群時代從麴氏高昌到初唐時期。約有超過2000座墓葬,歷次發掘墓葬超過300座,此外被盜擾的墓葬無法統計。溝西墓群是交河故城最為集中、規模最大的公共墓地。所處地面範圍東西3千米,南北1千米。墓葬類型可分為斜坡墓道墓、豎穴土坑墓、豎穴偏室墓等,其中斜坡墓道墓又可以地表塋區分為有「甲」字形卵石堆積而成的塋院、有卵石封堆無塋院墓、無卵石封堆墓。斜坡墓道墓多為家族合葬,包括曹、范、袁等20多個姓氏。隨葬品包括碗、盤、罐等日常用具,也包括金、銀、銅、鐵、木器等,出土有波斯銀幣、開元通寶等貨幣,也出土大量墓誌。[書 8][刊 8][書 7]:1132-1133

石窟遺蹟

[編輯]

雅爾湖石窟,即《西州圖經》之西谷寺。[書 8]位於亞爾乃孜溝東西兩岸台地的黃土懸崖之上,大致可分為溝西區和溝北區兩個部分,現存22窟。溝西區有15窟,分為上層11窟,下層4窟;溝北區7窟。所有石窟中,僅溝西區上層的部分洞窟保存較好,可分為禮拜窟和禪修窟。其餘石窟出現坍塌甚至完全坍塌的情況。雅爾湖石窟形制包括方形平頂窟、方形縱券頂窟、方形橫券窟。保存較好的幾處石窟有以漢文和回鶻文為主的題記、刻畫、書寫,也有突厥文所書寫關於摩尼教內容的題記。其中部分石窟有人類長期居住的痕跡,牆壁被煙熏黑,部分窟遺有灶台。雅爾湖石窟主窟為第4窟,該窟是吐魯番市境內最大的長方形縱券頂窟。窟內有雅爾湖石窟不常見的壁畫,以佛教題材為主,有重繪痕跡。第4窟規模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大型石窟相比類似。[書 9][刊 9][刊 10]雅爾湖石窟大多開鑿自北涼時期,是吐魯番市境內已知開鑿時間僅次於吐峪溝石窟的石窟。第4窟則可能開鑿於車師前部鼎盛時期,在高昌回鶻時期重繪。雅爾湖石窟一直沿用到回鶻高昌衰落而遭到廢棄。[書 9][刊 10]

除雅爾湖石窟外,交河故城周圍台地還分布着交河溝北一號台地石窟(也被稱為亞爾鄉石窟、故城村千佛洞)與交河溝北三號台地石窟[b]。交河溝北一號台地石窟與溝北墓群處同一台地,為與交河故城台地北側。現存7窟,沿東北向西南排列。形制包括長方形縱券頂窟、中心殿堂窟等。交河溝北三號台地石窟位於交河故城台地以北的三號台地的西南崖壁上。共7窟,上層2窟,下層5窟。形制包括長方形平窟、長方形縱券頂窟等。除此之外,俄國探險隊還考察過一處墓葬洞窟,現位於村民院中,已幾乎完全坍塌。[刊 11][刊 12]

古井

[編輯]
交河故城水井

交河故城內古井眾多遍布全城,分布規模為建築集中區較多,院落比寺院多,鮮有人居住的北部台地分布最少,僅有一眼井。古井形制因挖掘年代不同而異,多與秦漢時期的中原地區水井形制基本相同,多為原型井口,也有長方形井口的存在。部分井口保存有生土結構的井台,井台會留出便於人們取水的空缺。井口略小於井筒,水井直徑從1米到2米不等,集中在1米到1.4米左右,井壁垂直,兩側有供人上下的腳窩。[書 5]:60-61

如今部分古井開放參觀,大部分古井被封蓋保護。除受到歷史上戰爭的破壞外,長期大風使得交河故城的古井中存有大量泥沙。[書 5]:60-61

建築工藝

[編輯]

交河故城內建築所使用工藝以「減地留牆法」「版築泥法」為主,同時也有夯築和土坯砌築工藝存在。交河故城的主體建築首先以「減地留牆法」構建,即從台地地面向地下挖掘產生可以用以生產、生活的空間,同時四周保留作為牆體。單體建築似地下室,而交河故城以整體形態呈現。不過「減地留牆法」僅能完成建築基礎和下半部分。為增加牆體高度,在地表以上則採用「版築泥法」。「版築泥法」是先製作粘粒高、含水少、質地均勻的土料製作泥片;後選擇高度合適的層位設置模板;其後自模板地步起逐層壘砌泥片,直至砌滿模板。常此反覆,完成牆體砌築。[書 3]:84-86

出土文物

[編輯]
交河故城及周邊墓地出土的部分文物,包括泥塑、墓表、文書、金器、骨器、陶器

20世紀90年代的發掘工作,出土文物眾多。其中從交河故城溝西區出土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葉英語Blade (archaeology),是在新疆境內最先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文物。交河故城溝西、溝北墓群出土有骨器、陶器、木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石器、絲織品、毛織品等十餘種文物。出土的木器除木缽、木盆等常見木器外,還出土有木箭鏃、木刀、木錐、木偶等。骨器中有骨雕,其中骨雕鹿頭長11厘米,中空,鹿首圓雕,水滴紋和三角紋位於鹿首鼻眼之間,頸部有圓孔、「丫」形紋飾。墓地陪葬金銀飾品以動物紋樣牌飾為主。交河故城溝北墓群出土虎鷹嘴怪獸搏鬥飾牌,怪獸鷹喙、龍身,怪獸正在撕咬老虎後頸。[刊 13]該墓群還出土有一對金駱駝。金駱駝為雙峰駝,以金箔錘鍱而成。嘴、駝峰、腿部有釘孔,背部殘有銅鏽。交河故城溝西墓群出土有鑲綠松石金耳飾。長2.4厘米,重2.4克。整體為如牛頭的金框架,不同部位由獨自的金框。牛角、鼻鑲嵌有綠松石,耳部鑲嵌有白色石料,口部鑲嵌物丟失。耳飾背面有便於攜帶的彎曲細鈎。[書 10]出土的銅器中既有星雲紋銅鏡和中原文化類似的銅鏡,也有與西亞等地類似的直柄、曲柄鏡。[刊 13][新 2]

交河故城的墓地與吐魯番其他地區一樣,出土有包括墓誌、墓表在內的磚志。黃文弼考察時,在交河故城墓區和高昌故城附近墓地出土124方磚志,1965年考古實習是,出土有8方磚志,20世紀90年代的數次考察和發掘中,出土有7方磚志。這些磚志為後世對高昌紀年、官制、行政建置、氏族、郡望、唐代史事、書法墨跡等眾多方面提供實物證據支持。[書 11]交河故城及周邊墓地也出土有多種文字的文書,先後發現有漢文、梵文吐火羅文婆羅米文突厥文回鶻文等文字文書和題記。不過相比於其他遺址和墓地,交河故城出土紙質文書數量較少,其他地區明確於交河製作的紙紙文書也不常見。紙質文書內容至少包括佛經、《孝經》、政府文書等。[書 12][書 13]

考古發掘

[編輯]

西方考察

[編輯]

對交河故城的考古發掘起源於19世紀末。從1893年開始,俄國探險家、民族學家羅伯羅夫斯基科茲洛夫克列門茨俄語Клеменц, 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先後前往吐魯番,其中1898年克列門茨對吐魯番對交河故城、雅爾湖石窟、溝西墓群和溝北墓群等吐魯番古蹟進行了考察。[書 3]:47-50[刊 14]1898年,羅馬舉辦「第十二屆國際東方學家大會」,克列門茨之發現收穫引發關注,會中即成立「研究中亞及東亞的俄國委員會」。自此西方多國開始以科學考察之名義對交河故城進行考察發掘,已知共有至少有24批俄國考察隊、12批英國考察隊、9批德國考察隊7批瑞典考察隊、5批法國考察隊、3批日本考察隊、1批美國考察隊對交河故城進行過考察。[書 4]:13[書 3]:47-50

1900年到1933年間,以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為首的英國考察隊四次考察探險中亞地區,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中亞考察,斯坦因都前往交河故城。[書 4]:13-14[書 3]:47-50其中第二次中亞考察時,斯坦因繪製了交河故城簡圖,並對部分院落、寺院遺址發掘。[書 14]第三次中亞考察時,斯坦因對大佛寺附近進行了發掘。[書 15]兩次對交河故城的考察成果分別發表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記》和《亞洲腹地考古圖記(Innermost Asia)》中。1902年到1914年,德國吐魯番考察隊三次前往吐魯番,共收穫超900箱文物,其中交河故城出土的部分文物被柏林民族博物館收藏。阿爾伯特·馮·勒柯克根據這些文物出版有《火州(Chotscho)》[c]等書籍,其中介紹了考察隊在交河故城工作和和出土文物。[書 3]:47-501906年到1909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考察了包括交河故城在內的多個吐魯番文物古蹟,發掘出文書、刺繡、錢幣等。伯希和採集、發掘的文物現藏於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1908年到1912年間,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隊至少三次前往交河發掘文物。[書 3]:47-501909年,以謝爾蓋·奧登堡為首的俄羅斯探險隊以「中亞遠東學會俄國學會」之名義對吐魯番多個文物古蹟進行考察,收集文書、繪畫、錢幣等文物。這些文物多藏於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書 3]:47-50[刊 15]1914年,《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考察報告:1909-1910年[d](Первая Русская Туркестанская экспедиция 1909–1910 гг.)》出版,其中有數頁關於交河故城之情況。[刊 15]

中方考察

[編輯]

1928年冬,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抵達吐魯番,但此行並未對交河故城進行發掘。1930年2月,考察團成員考古學家黃文弼率考察團再次前往吐魯番,並直接前往交河故城,對故城、石窟及溝西墓群進行考察發掘,並繪製《交河故城及溝西墓地遺蹟圖》。此次發掘工作的成果在《吐魯番考古記》《高昌陶集》《高昌磚集》等著作中發表。此次發掘判明溝北和溝西區包含車師、高昌、唐三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刊 16][書 4]:15-16[書 3]:47-50

新疆和平解放後,新疆首屆「考古專業人員訓練班」於1956年舉辦,訓練班師生對交河故城的寺院、墓地進行了發掘,並繪製了交河故城平面圖。此次共清理15間房址,20餘座墓葬,獲得墓誌、陶器、錢幣等文物超過700件。時任訓練班指導,中國考古學家劉觀民依此次發掘工作著有文章《交河城調查記》,發表於期刊《考古》。1961年,中國佛教協會與敦煌文物研究所組成的新疆石窟調查組調查了新疆多個石窟,調查組較為系統的調查了雅爾湖石窟,繪製了石窟平面圖。[刊 17]此後超過30年,當地文管單位、研究所雖對交河故城進行多次調查和測量,但並未考古發掘。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日兩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發起的全面保護和維修交河故城工程。其間,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3年和1994年兩年對交河故城及周邊7處文化遺存進行調查、清理、發掘,後出版有《交河故城——1993、1994年考古發掘報告》。1994年到199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與早稻田大學絲綢之路調查隊又對交河溝西墓群進行考古發掘,並對墓地進行測繪。[書 6]:前言[書 4]:13-171998年,為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寫《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李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完成對交河故城的調研,並出版研究成果《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書 4]:13-17

2004年和2005年,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對溝西墓群中受風蝕、盜擾等而裸露的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將成果發表於期刊《考古》。2019年,《吐魯番晉唐墓地 交河溝西、木納爾、巴達木發掘報告》出版。[刊 18][書 17]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吐魯番地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2009年到2010年複查交河故城及其周邊遺蹟。[書 5]:57-592013年,為推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吐魯番文物局對交河故城的城址、城門、道路、建築、水井、墓葬區、溝西墓群、溝北墓群等遺蹟進行調查。[新 3]2012年到2013年,吐魯番學研究學院又對雅爾湖石窟及周邊石窟進行調查和測繪。[刊 12]2013年到2014年,中央民族大學張鐵山等人2度考察了雅爾湖石窟的突厥文題記,並發布研究成果《吐魯番雅爾湖千佛洞5號窟突厥文題記研究》。[刊 19]2020年,調查組又測量、調查了交河溝北一號台地石窟和三號台地石窟。[刊 12][刊 11]

保護歷程

[編輯]
交河故城文保碑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交河故城

早期保護

[編輯]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交河故城以「雅爾湖故城」之名義成為《名單》的古遺址。[刊 20]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交河故城納入中國的文物保護體系。1972年,曾協助50年代對故城發掘考察的村民熱合曼·色提成為交河故城當時唯一的文保員。[網 3]1977年到1982年,中國先後投資超過40萬元人民幣,進行交河故城修繕工程。對主幹道表面敷磚,並加固超過100處瀕臨倒塌的牆壁和窯洞。[書 3]:50-52

首次申遺

[編輯]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交河故城於1994年首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過彼時因為管理機構不健全、保護規劃欠缺、地方政府不重視、宣傳力度差等多個問題,交河故城項目被推遲評議。1992年開始,由日本國政府設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文化遺產日本信託基金投資100萬美元,中國國家文物局投資100萬元人民幣,兩國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全面保護和維修交河故城工程,項目持續到1996年結束。[書 18]此次工程除了考古發掘外,還完成多項對交河故城保護、發展的項目,包括:為交河故城所在台地修建洪水防護堤;對故城保存完整的西北小寺進行修復和仿建;在中央大道、東西大道等主幹道及巷道共鋪設3200餘米的磚石路面,在大佛寺前廣場鋪設方磚平台;設置可監測風速、風向、氣溫、太陽輻射等數據的氣象監測設備等。[書 19]

同時,隨着吐魯番地區文物中心和吐魯番地區文物局成立,吐魯番的文物保護機構體系基本建立。到了1999年,吐魯番地區文物局成立專門負責交河故城保護和管理的交河故城管理處。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交河故城歷史文化遺址保護管理辦法》。[書 3]:52-59

二次申遺

[編輯]

進入21世紀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1年公布《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將交河故城溝西、溝北墓地及雅爾湖石窟歸入雅爾湖古城,使之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一部分。[網 4]2003年,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編制《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及其附件《交河片區文物保護詳細規劃》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實施。《交河片區文物保護詳細規劃》是中國首部針對單獨文物的總體規劃。2004年,第十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交河故城遺址保護管理條例》,交河故城、溝西墓群、溝北墓群、雅爾湖石窟均被納入交河故城遺址整體範圍。[書 3]:52-59[刊 21]

2004年舉辦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絲綢之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世界遺產中心認為「絲綢之路中國段」可以以交河故城為切入點率先申報。[刊 22]此後,交河故城的保護工作加速。2005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絲綢之路新疆段重點文物搶救保護計劃》成為國家文物重點「十一五」發展計劃,計劃用5到8年,投資超4億元人民幣完成包括交河故城在內的重點大遺址保護區文物實施搶救性保護和修繕。[新 4]

申遺成功及之後

[編輯]

2006年,西部大遺址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項目工程開工典禮在交河故城舉辦。[新 4]2006年到2007年,相繼完成了交河故城及周邊墓地遺址的安防系統、交河故城東溝谷、西溝谷的防洪壩建設。由敦煌研究院設計的《交河故城搶險加固工程》入選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十佳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方案及保護規劃」。[網 5]2006年開始,交河故城搶險加固一期工程啟動,完成對交河故城西面部分斷崖、大佛寺、東北佛寺、官署等瀕臨坍塌的部位進行加固,並完成東面崖體自南向北的的18處區域加固。[書 3]:52-59[刊 1]2009年到2010年,完成交河故城搶險加固二期工程,完成官署、南門西闕等價值高卻面臨風險的文物本體保護以及西面多段斷崖加固工程。二期工程名列「2010年全國十大文物維修工程」之一。[新 5][刊 1][網 6]2012年到2014年,完成交河故城搶險加固三期工程,加固了中央大道西側牆體、官署未加固部分、巷道兩側院落等多處遺址本體。[新 6][刊 1]

交河故城搶險加固工程進行的同時,2014年6月舉辦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中國等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交河故城是中心城鎮遺蹟之一。[網 7]申遺成功後,2015年,交河故城的文物本體及環境監測預警系統安裝調試完成,同時敦煌研究院完成雅爾湖石窟崖體及洞窟的搶險加固。[網 8][刊 23]2015年至2017年間,交河故城搶險加固四期工程完成。[網 9]2020年開始交河故城完成一次安防系統升級。[新 7]2021年,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交河故城成為「十四五」時期大遺址之一。[網 10]2022年,交河故城搶險加固五期工程開始。此時,交河故城的文保員數量增至12人。[網 11][網 3]2023年12月,交河故城入選首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新 8]

保護修復

[編輯]
2007年,正在進行保護工程的大佛寺

主要破壞因素

[編輯]

交河故城面臨着不同因素的破壞。吐魯番春秋多風,以西北風為主,最高風速超過40米每秒,8到10級大風年均超過36天,沙塵暴每年超11天。大風和沙塵暴不僅破壞當地農作物、房舍、渠道等設施,也是包括交河故城在內吐魯番境內所有文物古蹟遭到毀壞的主要原因。同時交河故城面臨着地震活動的威脅,因交河故城地處吐魯番盆地中央隆起構造帶,該構造帶是盆地中第四紀以來有顯著活動的構造帶。另外,交河故城的破壞也會來自降水。雖然吐魯番整體呈現乾旱少雨的特點,但會出現時間短、強度大、雨量集中的大降水情況,雖然大降水天數年均僅0.3天,但有時大降水量可達年降水量的數倍,甚至改變當地降水統計特徵。加上天山山脈冰川融雪,雅爾乃孜溝上游會發生較為嚴重的洪水,從而可能造成故城崖體的坍塌。[書 20]:29-34[刊 24]

除不同國家的探險隊對交河故城發掘並將文物帶走外,交河故城還面臨着不同的人為破壞。當地農民曾使用坍塌墟土或挖掘房舍牆體作為農肥,也會為了生產生活曾將殘留的建築材料拆走。同時旅遊業的興盛也讓交河故城面臨着遊人隨意攀登、刻畫、掏挖、丟棄垃圾等破壞。[刊 24]

主要技藝

[編輯]

對交河故城遺蹟主體和台地崖體,採用包括土坯砌補、錨固、裂隙灌漿、表面防風化滲透加固等技術。土坯砌補是為防止已經局部懸空、失去穩定、掏蝕凹進嚴重的故城遺址進一步風化掏蝕或坍塌,利用與遺址相同的材質對其支頂、填充。錨固是利用錨杆將本失去穩定的遺址提供新的連接力,從而提高遺址整體穩定。對崖體則利用了邊坡錨固、楠竹加筋複合錨杆錨固和鋼筋短錨杆錨固等不同錨固技術。為保證交河故城遺址牆體和崖體的完整,對所產生的裂縫採用錨杆錨固和裂縫填充注漿的方式修復。表面防風化滲透加固則是利用高模數硅酸鉀(PS)為固沙劑將交河故城遺址防風化加固。[書 20]:270-357[刊 25]

旅遊開發

[編輯]
交河故城遊客服務中心和內部(一排);交河古村(二排);從交河故城環道看交河故城的崖體(三排)

20世紀90年代開始,交河故城一直作為吐魯番的主要文化景區對外開放。十一五時期,雖受烏魯木齊七五事件等突發事件影響接待遊客量有所下降,但交河故城是吐魯番文物景點中接待遊客量居首位。[書 3]:86-100到2018年,交河故城接待遊客27.6萬餘人次,旅遊收入近1340萬元人民幣。[新 9]2022年7月14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視察了世界文化遺產交河故城。[新 10]2023年前10個月,交河故城接待遊客23.1萬人次。[新 11]

早期,交河故城主要以參觀故城遺址布局為主,之後交河古村、交河小鎮、遊客服務中心、交河故城環道相繼建成。[新 10]交河古村位於交河故城附近,內有多功能生態廣場、維吾爾民俗陳列館、維吾爾族傳統民居。其中交河古村維吾爾民俗陳列館於2006年開館。[刊 26]交河古村維吾爾民俗陳列館展出維吾爾族人歷史變遷、生產勞動、民居建築等民俗人情。[網 12]申遺成功前,為申遺並改善當地村民人居環境,當地政府遷移了交河故城附近亞爾果勒村8組、9組的村民。2014年前後,就近而建的交河小鎮建成,共計100餘套,規劃建設面積7萬平方米。交河小鎮的建築是草泥摸面的二層維吾爾族風格建築,建築以土黃色為主,可見如十字花、方形等窗櫺、雕花木門等維吾爾建築風格設計。[新 12]申遺成功後,交河故城遊客服務中心開始修建,並於2016年建成。交河故城遊客服務中心建築面積近4000平方米,停車場5萬平方米。遊客服務中心內有絲路文化牆、歷史人物塑像、交河故城視頻短片、交河故城博物館等景點,也有售票廳、文創商店、休閒區、區間車換成區、快餐廳等服務設施。[新 13]同時期,總長4千米的交河故城環道建成,環道兩側有植物、綠地、水系等生態資源。[新 14]2020年,大交河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網 13]

交河故城還會舉辦不同種活動。2016年開始吐魯番市推出「夜遊交河」活動,在仿古牛皮紙燈籠、電子蠟燭的照明中,觀看木卡姆和民樂、詩歌朗誦、演唱等靜態且原生態文化表演。[新 15][新 10]2019年4月,「吐魯番交河馬拉松賽」開始舉辦,分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迷你馬拉松。[新 16][網 14]

衍生文化

[編輯]

唐詩與交河

[編輯]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滅高昌,建西州,自此,交河成為唐王朝重要的西北重鎮。唐代詩人創作邊塞詩時,常以西域詞彙為特徵,其中包括「交河」等詞彙。《全唐詩》包含「交河」一詞的詩作共42首,其中李昂的《從軍行》、張喬的《贈邊將》、杜甫的《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等5首以建功立業為主題,另外包括杜甫的《前出塞》、李頎的《古從軍行》、虞世南的《從軍行》等在內的37首則或以以邊疆之遙遠、荒涼苦寒,或以久戍不歸、思念故鄉為主題。「交河」一詞在唐詩邊塞詩中除特指交河故城外,還有着突厥汗國、邊塞功業、藩鎮之亂三種意象。[刊 27][刊 28]

《西遊記》車遲國

[編輯]

四大名著吳承恩所著《西遊記》《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一回中,車遲國可能就是車師國的音變。唐僧師徒途徑車遲國,孫悟空解救充當苦力的僧眾。當唐僧入朝換取通關文牒時。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百般刁難,逼迫唐僧鬥法。求雨和坐禪的鬥法失敗後,三妖道分別比砍頭重生、挖心不死、油鍋洗澡,但都被孫悟空所破。三妖道現原型後,車遲國國王醒悟,免去國內僧眾的苦力,並厚待唐僧一行人。[書 21][書 22]

畫作

[編輯]

20世紀80年代,吳冠中赴新疆講課,並有機會前往吐魯番寫生。此行吳冠中創作了高麗紙水墨設色《交河故城》,《交河故城》橫106厘米,縱102厘米。畫作五分之四的篇幅展示交河故城之面貌,剩下五分之一為滿天飛鳥。1991年,《交河故城》在香港蘇富比公司拍賣會中拍出255萬港元,打破中國在世畫家畫作拍賣的紀錄,該記錄一直保持到2004年。2007年,《交河故城》在北京又以4070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打破當時中國內地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拍賣紀錄。[書 23][網 15][刊 29]

圖片集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雅爾源自維吾爾語對其的稱呼Yar,Yarghol也被譯為雅爾和圖。而維吾爾語Yar則是漢語「崖兒」之音譯,「湖」是「和圖」的音變,即蒙古語qota(鮑培氏轉寫),為城池之意。[書 1]:179-180
  2. ^ 二者並未納入雅爾湖石窟,故非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亞爾鄉石窟為吐魯番市文物保護單位。但二者均與雅爾湖石窟類似,與交河故城隔溝相望,[刊 11][刊 12]故在此描述。
  3. ^ 或被譯為《高昌畫冊》,新疆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中文譯版《高昌-吐魯番古代藝術珍品》。[書 16]
  4. ^ 來源如此翻譯。[刊 15]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1. ^ 1.0 1.1 1.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文物志》編纂委員會編. 新疆通志 文物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7-228-10968-6. 
  2. ^ 黃文弼. 罗布淖尔考古记.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598-5143-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張銘心,徐婉玲著. 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 以吐鲁番地区故城遗址为例.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ISBN 978-7-105-12214-1.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李肖著. 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3. ISBN 978-7-5010-1443-9.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 吐鲁番地区卷 1.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69-6621-2. 
  6. ^ 6.0 6.1 6.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代表處,新疆文物事業管理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交河故城 1993、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8. ISBN 7-5060-1083-6. 
  7. ^ 7.0 7.1 7.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 不可移动的文物 吐鲁番地区卷 2.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469-6622-9. 
  8. ^ 8.0 8.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編著. 新疆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5: 20–23. ISBN 978-7-5010-4367-5. 
  9. ^ 9.0 9.1 陳愛峰. 吐鲁番中小型石窟内容总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 118. ISBN 978-7-5732-0488-2. 
  10. ^ 俄軍,田先洪主編. 天山南北·古道遗珍. 蘭州: 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 18. ISBN 978-7-80588-690-9. 
  11. ^ 侯燦著. 西域历史与考古研究. 中西書局. 2019: 210–224. ISBN 978-7-5475-1626-3. 
  12. ^ 魯桀,王燕編. 新疆美术概论.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3: 288. ISBN 7-5469-4357-4. 
  13. ^ 張銘心著. 出土文献与中国中古史研究. 2022: 160–178. ISBN 978-7-5598-3271-9. 
  14. ^ Aurel Stein. Serindia Vol. 3.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1: 1167–1168 [2023-12-20] (英語). 
  15. ^ Aurel Stein. Innermost Asia vol.2.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8: 712–718 [2023-12-20] (英語). 
  16. ^ (德)勒柯克著; 趙崇民譯. 高昌-吐鲁番古代艺术珍品.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ISBN 978-7-228-04841-0. 
  17. ^ 吐魯番地區文物局. 吐鲁番晋唐墓地 交河勾西、木纳尔、巴达木发掘报告.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9: 5–58. ISBN 978-7-5010-6169-3. 
  18.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交河故城遺址保護修繕工程辦公室,吐魯番地區文物局合編. 交河故城. 烏魯木齊: 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1995: 29. ISBN 978-7-80547-286-7. 
  19. ^ 解耀華主編. 交河故城保护与研究.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34–58. ISBN 7-228-05451-2. 
  20. ^ 20.0 20.1 李最雄,王旭東,孫滿利編著. 交河故城保护加固技术研究.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3-022612-9. 
  21. ^ 蔡鐵鷹著. 《西游记》成书研究.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25. ISBN 7-5059-4031-7. 
  22. ^ 徐德亮著,李軍著. 脸谱中的丝绸之路. 北京: 中國言實出版社. 2020: 36. ISBN 978-7-5171-3253-0. 
  23. ^ 吳冠中著. 吴冠中绘画笔记.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9: 70–71. ISBN 978-7-209-12273-3. 
期刊
  1. ^ 1.0 1.1 1.2 1.3 1.4 陳義星. 饮马傍交河,故城几春秋——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保护. 中華建設. 2014, (9): 44–45. CNKI CJJA201409013. 
  2. ^ 湯士華; 劉平利. 雕刻的城市 灿烂的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地交河故城. 新疆藝術(漢文). 2021, (2): 13–21. CNKI XJYH202102004. 
  3. ^ 交河故城 车师人的家园. 中國文化遺產. 2007, (1): 36–41. CNKI CCRN200701006. 
  4. ^ 4.0 4.1 高城. 交河故城的前世今生. 尋根. 2014, (2): 117–122. CNKI XGZZ201402023. 
  5. ^ 5.0 5.1 5.2 5.3 5.4 5.5 孟凡人. 交河故城形制布局特点研究. 考古學報. 2001, (4): 483–508. CNKI KGXB200104002. 
  6. ^ 孫滿利; 王旭東; 李最雄; 張明泉. 交河故城衰落的原因分析. 敦煌研究. 2005, (6): 118–124,144. CNKI DHYJ200506017. 
  7. ^ 羊毅勇. 吐鲁番交河故城沟北1号台地墓葬发掘简报. 文物. 1999, (6): 18–25,1+100+102. CNKI WENW199906001. 
  8. ^ 趙靜; 郭建國; 劉文鎖; 王宗磊. 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 考古. 1997, (9): 46–54,103–104. CNKI KAGU199709005. 
  9. ^ 陳愛峰; 李亞棟; 徐佑成; 蔣金國; 徐靜; 趙靜; 安士佳; 陳新勇; 徐東良. 雅尔湖石窟调查简报. 吐魯番學研究. 2015, (1): 1–13,157–161.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15.01.001. CNKI TLFX201501001. 
  10. ^ 10.0 10.1 牟奎. 雅尔湖石窟保护研究. 收藏與投資. 2023, 14 (07): 111–113. doi:10.19897/j.cnki.scytz.2023.07.010. 
  11. ^ 11.0 11.1 11.2 李亞棟. 交河沟北三号台地石窟调查简报.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第2021辑. 2021: 219–235,473–474. ISBN 978-7-100-19593-5. CNKI SCZA202100013. 
  12. ^ 12.0 12.1 12.2 12.3 高春蓮. 交河沟北一号台地石窟调查简报.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第2021辑. 2021: 208–218,473. ISBN 978-7-100-19593-5. CNKI SCZA202100012. 
  13. ^ 13.0 13.1 李文瑛. 交河故城考古新收获. 絲綢之路. 1997, (6): 38–40. 
  14. ^ 謝爾蓋·奧登堡; 楊軍濤; 趙莉. 1898年Д·А·克列缅茨的吐鲁番探险考察. 吐魯番學研究. 2020, (1): 148–153.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20.01.017. CNKI TLFX202001017. 
  15. ^ 15.0 15.1 15.2 古麗努爾·漢木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交河故城. 吐魯番學研究. 2018, (1): 117–122,157.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18.01.012. CNKI TLFX201801012. 
  16. ^ 郭艷榮. 黄文弼先生与吐鲁番. 大眾考古. 2023, (3): 41–44. CNKI KGDZ202303013. 
  17. ^ 陳愛峰; 李亞棟; 徐佑成; 蔣金國; 徐靜; 趙靜; 安士佳; 陳新勇; 徐東良. 雅尔湖石窟调查简报. 吐魯番學研究. 2015, (1): 1–13,157–161.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15.01.001. CNKI TLFX201501001. 
  18. ^ 李肖; 張永兵; 張振峰. 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沟西墓地康氏家族墓. 考古. 2006, (12): 12–26,2. CNKI KAGU200612002. 
  19. ^ 張鐵山; 李剛. 吐鲁番雅尔湖千佛洞5号窟突厥文题记研究. 西域研究. 2015, (4): 161–168,192. doi:10.16363/j.cnki.xyyj.2015.04.019. CNKI XYYJ201504020. 
  20.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物. 1961, (Z1): 10–26,2+1–6. CNKI WENW1961Z1001. 
  21. ^ 呼東方. 交河故城申遗一波三折. 新西部(上旬刊). 2014, (08): 25–27. 
  22. ^ 林山. 交河故城——世界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11): 77–79. 2005. doi:10.3969/j.issn.1002-8455.2005.11.030. 
  23. ^ 徐佑成. 雅尔湖石窟抢险加固工程纪实. 吐魯番學研究. 2015, (2): 65,161. doi:10.14087/j.cnki.65-1268/k.2015.02.007. CNKI TLFX201502008. 
  24. ^ 24.0 24.1 古麗拜克熱·買明; 沙代提古麗·買明. 现时的交河故城保护. 黑龍江史志. 2012, (16): 46–47. CNKI HLSZ201216019. 
  25. ^ 孫滿利; 王旭東; 李最雄; 梁收運; 張魯. 交河故城瞭望台保护加固技术. 岩土力學. 2007, (1): 163–168. doi:10.16285/j.rsm.2007.01.031. CNKI YTLX200701031. 
  26. ^ 許雙選(摘). 交河古村维吾尔民俗馆开馆 (02): 31. 2006. 
  27. ^ 王艷軍; 龐振華. 古城交河在唐诗中的运用. 蘭台世界. 2015, (24): 64–65.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5.20.38. CNKI SHIJ201524040. 
  28. ^ 蓋金偉. 唐诗“交河”语汇考论.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2): 12–18. CNKI XJSF200802004. 
  29. ^ 賈方舟. 《高昌遗址》与《交河故城》. 收藏(拍賣). 2007, (10): 102–103. 
報紙
  1. ^ 賀雲翱; 馬濤. 交河故城: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中國民族報 (第05版:文化周刊). 2022-08-05 [2023-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3). 
  2. ^ 魏永貴. 交河故城: 讲好交河故事 让故城“活”起来. 新疆日報 (A02版·要聞). 2023-07-17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3. ^ 安士佳. 交河故城申遗野外调查完成一半. 吐魯番日報 (第03版:和諧吐魯番). 2013-01-22. 
  4. ^ 4.0 4.1 王強. 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开工 交河故城率先迎来保护契机. 吐魯番報(漢) (第01版). 2006-08-04. 
  5. ^ 溫麗娜. 交河故城“梳妆”完毕 投资2150万元的抢险加固二期工程完工. 新疆都市報 (第A05版:新疆要聞). 2010-10-28. 
  6. ^ 吐文. 吐鲁番交河故城三期抢险加固工程完工. 中國文物報 (第2版:新聞). 2014-11-21. 
  7. ^ 趙昀. 交河故城:坚持保护为主 铺展融合之路. 中國文物報 (第1版:要聞). 2022-08-12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8. ^ 銀璐. 6处文化遗址入选首批自治区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新疆日報 (A03版·要聞). 2023-12-02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9. ^ 李楊. 守护文化瑰宝 留住历史根脉 ——政协委员围绕新疆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利用建言献策. 新疆日報 (A06版·民主·法治). 2019-10-29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10. ^ 10.0 10.1 10.2 張小宓. 交河故城: 千年遗址焕发新生机. 新疆日報 (A08版·新疆是個好地方). 2022-07-21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11. ^ 宋海波. 她像父辈那样守护着交河故城. 新疆日報 (A03版·要聞). 2023-11-15 [202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12. ^ 李楊. 诗意地栖居不再是梦想——湖南省援疆重点项目交河小镇纪行. 新疆日報 (A10:援疆特刊). 2015-07-23. 
  13. ^ 劉健. 游客参观即将竣工的交河故城游客服务中心. 吐魯番日報 (第02版:經濟·發展). 2016-08-15. 
  14. ^ 劉健. 游客乘坐电瓶区间车沿交河故城环道观赏交河故城. 吐魯番日報 (第02版:經濟·旅遊). 2015-07-01. 
  15. ^ 王思超. 夜游吐鲁番感受“夜文化”. 中國旅遊報 (第2版:要聞). 2019-04-15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16. ^ 鄭義源. 2019吐鲁番交河马拉松赛举行. 新疆日報 (A02版·要聞). 2019-04-21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網站
  1. ^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 (英語). 
  2. ^ 东西问——陈爱峰:“一叶扁舟”交河故城何以在千年岁月中“摆渡”东西文化?. 中國新聞網·新疆. 2022-08-19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3. ^ 3.0 3.1 新疆吐鲁番:一家三代人跨越半世纪守护西域千年故城. 新華網. 2022-06-11 [2023-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国发〔2001〕25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01-06-25 [2023-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5. ^ "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规划"评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06-08-05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6. ^ 王瑩. 守初心担使命 践行文化润疆之路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古建筑及古遗址保护设计所先进事迹. 中國旅遊新聞網. 2022-08-22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7.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T ITS 38TH SESSION (DOHA, 2014) (PDF): Decision: 38 COM 8B.24. 2014-07-07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1-25) (英語). 
  8. ^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局. 交河故城遗址文物本体及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工程验收完成. 國家文物局. 2015-04-22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9. ^ 馮川葉. 【新疆是个好地方】游客增长101.02% 吐鲁番打造“四季都旺”的旅游产业. 東南網. 2019-07-11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10. ^ 國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1-10-12 [202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8). 
  11. ^ 两座丝路古城,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新華網. 2023-08-08 [2023-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1). 
  12. ^ 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遗址又入选啦!. 吐魯番市人民政府. 2023-12-04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13. ^ 劉萌萌. 新疆再增19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天山網. 2020-11-28 [2024-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2). 
  14. ^ 唐堪東. “吐鲁番交河马拉松赛”举行,两千人畅跑故城. 天山網. 2023-04-22 [202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2). 
  15. ^ 《交河故城》拍出4070万元 吴冠中作品再创拍卖纪录. 新浪新聞中心. 2007-06-05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