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獎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0年9月5日) |
世界糧食獎 | |
---|---|
授予對象 | 「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
地點 | 美國得梅因 |
國家/地區 | 美國 |
主辦單位 |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 |
首次頒發 | 1987 |
官方網站 | worldfoodprize |
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是國際上在農業領域方面的最高榮譽,設立於1986年,每年由總部在美國艾奧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糧食獎基金會頒發一次,目的是獎勵那些「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得獎者可得250,000美元。
獲獎者
[編輯]年份 | 得獎者 | 貢獻 |
---|---|---|
1987年 | M·S·斯瓦米納坦(印度) | 將收成量高的小麥及稻米引入印度,展開了印度的綠色革命。 |
1988年 | 羅伯特·F·錢德勒(美國) | 創立國際稻米研究所(IRRI),以及他對能使普通米產量增加一至兩倍的變種的貢獻 |
1989年 | Verghese Kurien(印度) | 令印度牛奶場合作組織Amul公司,生產、推廣牛奶到城市。 |
1990年 | 約翰·尼德豪斯(美國) | 發現一種馬鈴薯晚疫病的防疫法。 |
1991年 | 內文·斯克林肖(美國) | 其在人類營養學的研究,令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幫助對抗發展中國家的營養不良問題。 |
1992年 | 愛德華·F·克里普林(美國) 雷蒙德·布什蘭(Raymond Bushland,美國) |
昆蟲節育技術(SIT) |
1993年 | 何康(中國) | 就任農業部長時進行改革,令中國在糧食方面能自給自足。 |
1994年 | 穆罕默德·尤納斯(孟加拉國) | 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創辦人,開辦了革新的小額貨款計劃,使許多人有機會得到更多的食物和更好的營養 |
1995年 | 漢斯·魯道夫·赫倫(瑞士) | 為可能破壞非洲木薯作物的木薯蛤蚧制定蟲害防治計劃。 |
1996年 | 亨利·畢徹(美國) 古德夫·庫什(印度) |
開發的水稻品系,自開發以來,亞洲的水稻產量翻了一番。 |
1997年 | 雷·F·史密斯(美國) 佩里·阿德基森(美國) |
發展了綜合蟲害管理(IPM)的概念:保護農利物以免受到害蟲的侵害,同時亦盡量讓環境不受破壞 |
1998年 | B·R·巴爾瓦萊(印度) | 獨立種子公司Mahyco的創辦人,加強全印度的種子供應和發布。 |
1999年 | 沃爾特·普羅萊特(英國) | 研究對抗牛瘟的疫苗。 |
2000年 | 埃瓦格利納·維勒加斯(墨西哥) 蘇林德·瓦薩爾(印度) |
發展有高質素蛋白質的玉米(QPM)。 |
2001年 | 佩爾·平斯特魯普·安德森(丹麥) | 開展了「食物促進教育」計劃:孩子在學校可獲糧食資助 |
2002年 | 佩德羅·A·桑切斯(美國/古巴) | 研究保存非洲及南美的土壤肥沃的方法 |
2003年 | 凱瑟琳·貝爾蒂尼(美國) | 將世界糧食計畫從一個輔助性計劃轉為最大、最有效的人道食糧援助組織 |
2004年 | 袁隆平(中國) | 雜交水稻 |
蒙蒂·瓊斯(塞拉利昂) | 非洲新稻 | |
2005年 | 莫達古·維賈伊·古普塔(印度) | 發展並散佈清水養殖(使用吳郭魚)的廉價技術 |
2006年 | 埃德森·洛巴托(巴西) 阿里森·保利內利(巴西) 安德烈·科林·麥克朗(美國) |
在土壤科學和政策實施的工作促進了巴西塞拉多地區的農業和食物生產的發展 |
2007年 | 菲利普·E·納爾遜(美國) | 通過完善散裝無菌包裝技術和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該技術,徹底改變了食品加工、包裝、運輸和分銷。 |
2008年 | 鮑勃·多爾(美國) 喬治·麥戈文(美國) |
領導和鼓勵全球對學校供餐的承諾,這提高了世界上數百萬最貧窮的兒童,特別是年輕婦女和女孩的入學率和營養。 |
2009年 | 加比薩·埃西塔(埃塞俄比亞) | 開發非洲第一個抗高粱屬雜交種,以抵抗乾旱和寄生性雜草獨腳金屬。 |
2010年 | 大衛·貝克曼(David Beckmann,美國) 喬·盧克(美國) |
為世界建造「麵包蜂蜜」和 "國際小母牛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草根組織,領導着消除全球飢餓和貧困的行動。 |
2011年 | 約翰·阿吉耶庫姆·庫福爾(迦納) 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巴西) |
創建和實施政府政策,以減輕其國家的飢餓和貧困。 |
2012年 | 丹尼爾·希勒爾(以色列) | 其開創的微灌技術已經顯著的改進了以色列Negev沙漠地區的農產品產量和用水效率,該技術傳播到中東地區隨後傳到世界各地缺水的國家和地區。希勒爾使用科學技術搭建了習俗和宗教分歧的溝通橋樑並且改善了超過30個國家的生存環境,包括巴基斯坦,蘇丹,伊朗,埃及,約旦,賽普勒斯。 |
2013年 | 瑪麗-戴爾·奇爾頓(美國) 羅伯特·傅瑞磊(美國) 馬克·范·蒙塔古(比利時) |
在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國際馬鈴薯中心開發了生物強化的橙肉甘薯。 |
2014年 | 桑賈亞·拉賈拉姆(印度/墨西哥) | 開發了480個抗病小麥品種。[1] |
2015年 | 法茲勒·哈桑·阿貝德(孟加拉國) | BRAC創始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組織,該組織因在孟加拉國和其他10個國家的減貧工作而獲得認可。[2] |
2016年 | 瑪麗亞·安德拉德(佛得角) 羅伯特·姆旺加(Robert Mwanga,烏干達) 簡·洛(美國) |
具有抗性、耐受性和高產的強化橙肉甘薯被稱為「生物強化最成功的例子」。[3][4] |
豪沃斯·布伊斯(美國) | 實施生物強化的多機構方法作為全球植物育種戰略。[3][4] | |
2017年 | Akinwumi Adesina(尼日利亞) | |
2018年 | 勞倫斯·哈達德(英國/南非) 大衛·納巴羅(英國) |
|
2019年 | 西蒙·N·格羅特(Simon N. Groot,荷蘭) | |
2020年 | 拉坦·拉爾(印度/美國) | |
2021年 | 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爾斯泰德(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丹麥) | |
2022年 | 辛西婭·羅森茨韋格(美國) |
參考資料
[編輯]- ^ 2014 World Food Prize. worldfoodprize.org. [2014-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 ^ Brac's Sir Fazle Hasan Abed wins 2015 World Food prize for reducing poverty. The Guardian. 2015-07-02 [2015-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9).
- ^ 3.0 3.1 2016: Andrade, Bouis, Low and Mwanga. The World Food Prize Foundation. [202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4.0 4.1 World Food Prize puts focus on biofortification. MS Swaminathan Research Foundation. 2016-07-29 [2021-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