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31°13′48″N 121°28′42″E / 31.229892°N 121.4782°E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 |
---|---|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海市黃浦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4年 |
認定時間 | 1977年12月7日 |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延中綠地淡水路66弄(南通里)4號(原薩坡賽路朱依里252號),是一幢一正一廂兩開間、兩層坐北朝南舊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它也是第一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編輯]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決議發動學生運動與青年活動。同年8月,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蘇南京東南高等師範學校舉行,計劃相應中共三大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2];並在同年10月20日,由團中央負責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在上海創刊[1],第一任主編是團中央宣傳部長惲代英[3]。
創辦之初,《中國青年》編輯部沒有固定場所,信件由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186號但一君(惲代英)轉[4]。1924年春,團中央最終選定薩坡賽路朱依里252號的一幢石庫門樓房內,成立《中國青年》編輯部[5]。當時底樓客堂是蕭楚女的寓所[6];二樓客堂和亭子間作為編輯部辦公室;三樓小閣樓是印刷室。面積總共61平方米,條件極為簡陋[7]。蕭楚女、鄧中夏、張太雷、林育南、任弼時、李求實、陸定一等都擔任過主編或編輯工作[8]。《中國青年》是在中共中央領導創辦的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青年刊物,創辦時為32開的周刊,發行量最大時達3萬份,1923年10月至1926年2月期間,在上海此處一共出版了113期[7]。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後,《中國青年》編輯部隨中共中央轉移到武漢、瑞金、延安等地繼續發行[9]。
1959年,舊址經徐行之回憶踏勘和訪問鍾復光、房東朱叔屏中醫師後確認。舊址作為民居使用,建築情況完好[10]。1962年9月7日,舊址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1][12]。1986年10月20日,《中國青年》雜誌社和共青團上海市委在舊址舉行了揭幕儀式[13]。1999年5月21日,舊址被命名為首批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14]。
相關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文物局.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3-01: 102–104. ISBN 978-7-5608-5036-8.
- ^ 杭州大學政治系中共黨史教研組. 中共党史教学补充参考资料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杭州大學教材科. 1978-08: 350.
- ^ 朱少偉著. 渐宜斋札记.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0-03: 19. ISBN 978-7-5426-3157-2.
- ^ 胡正強著. 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03-12: 58. ISBN 7-5011-6427-4.
- ^ 崔乃夫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第5卷.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08: 7383. ISBN 7-100-03254-7.
- ^ 6.0 6.1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纂. 中共上海党史大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06: 648. ISBN 7-5320-7492-7.
- ^ 7.0 7.1 薛順生編著. 上海革命遗址及纪念地.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1-11: 45–46. ISBN 7-5608-0879-4.
- ^ 鄧一帆. 红色起点 上海市100个红色地标.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6-08: 68. ISBN 978-7-5324-9945-8.
- ^ 婁承浩,薛順生著. 上海老房子.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12: 78–79. ISBN 978-7-5326-2590-1.
- ^ 馬承源主編.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06: 102. ISBN 7-80618-349-3.
- ^ 馬學新等主編.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2-07: 156. ISBN 7-80515-238-1.
- ^ 上海市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編. 导游基础知识 下.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7-03: 220. ISBN 978-7-80627-888-8.
- ^ 吳大千編著. 上海.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6-01: 122. ISBN 7-5032-2689-7.
- ^ 張來慶主編;上海市黃浦區《黃浦區續志》編纂委員會編. 黄浦区续志 1993年至2000年6月.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03: 633–634. ISBN 7-80681-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