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aylon1104/原创条目5
帝国元帅 安德烈·马塞纳 里沃利公爵、埃斯灵亲王 | |
---|---|
昵称 | “胜利的宠儿” |
出生 | |
逝世 | 1817年4月4日 法国巴黎 | (58岁)
军种 | 法国陆军 |
军衔 | 师级将军 |
参与战争 | |
签名 |
安德烈·马塞纳(法语:André Masséna,1758年5月6日—1817年4月4日),是一位法国陆军将领,曾被授勋帝国元帅,绰号“胜利的宠儿”(l'Enfant chéri de la Victoire)。他在法国大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指挥要职,被广泛地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拿破仑对其评价道:“我军事帝国中最伟大的名字”。
马塞纳在大革命战争初期表现出色,从尉官晋升至师级将军。1796年至1797年,马塞纳在“义大利军团”司令拿破仑麾下服役,是该军团最战功彪炳的师长,以迅速且果断的进攻歼灭大批敌军。在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马塞纳担任“海尔维蒂军团”司令,迅速进攻奥军控制区,俘虏大批奥军人员。之后在义大利与莱茵局势崩盘时,他收拢部队防御联军对瑞士的攻势,于第二次苏黎世战役击败俄奥联军,使俄罗斯帝国退出战争。1800年,他转任“义大利军团”司令,在联军海陆封锁下把守热那亚,为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争取到宝贵时间。
1805年8月,马塞纳再次接手义大利军团,他率领约4万人的野战部队进攻奥军卡尔大公约9万人的部队,迫使后者无法增援中欧地区的友军。1809年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中,马塞纳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之战多次击退奥军优势兵力,让法军得以稳步后撤,之后在瓦格拉姆之战又多次于大型战场的不同位置击退敌军,战后被封为“埃斯灵亲王”。1810年,马塞纳率军入侵葡萄牙,但受限于其糟糕的身体状态及部队的人员不足,法军难以对抗联军的焦土战略与防线,马塞纳因此最终撤回西班牙。战争后期,马塞纳被诊断为不适合服役,不再参与一线作战。
早年
[编辑]安德烈·马塞纳于1758年5月6日出生在萨丁尼亚王国尼斯的一个法义混血家庭中[注 1],父亲朱利奥-切萨雷·马塞纳(Giulio Cesare Masséna)是一名小商人,母亲玛格丽特·法布尔(Marguerite Fabre)是一名法国土伦的港务工程师之女,他在五个孩子中排行第三[1]。5月8日,马塞纳在尼斯主教座堂受洗[1]。1764年,马塞纳的父亲去世,其母很快改嫁,将五个孩子丢给亲戚扶养[2][3]。马塞纳先搬去勒旺斯与祖母同住,然后在后者死后被叔叔奥古斯坦·马塞纳(Augustin Masséna)收养[4]。他起初在叔叔的肥皂工厂工作,然后在13岁时到商船上当水手,曾两次远洋至法属圭亚那[5][4]。
1775年8月18日,马塞纳在亲戚的怂恿下报名参军,在叔叔马塞尔·马塞纳(Marcel Masséna)准尉所在的法国“王家意大利团”服役[3]。马塞纳的叔叔教授其法语读写及军事知识,帮助其在从军两年内就晋升为士官[4]。之后12年,马塞纳从士官晋升为尉官,以训练士兵及战术演示闻名。1789年8月,马塞纳因平民身份前途黯淡,决定退伍结束14年的军旅生涯[3][2]。同年8月10日,马塞纳与24岁的玛丽-罗莎莉·拉马尔(Marie-Rosalie Lamarre)结为夫妻,后者是昂蒂布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这对夫妇在公寓一楼的一家小商铺做买卖,但生意惨淡[3]。
共和军生涯初期
[编辑]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马塞纳被任命为昂蒂布地区“国民自卫军”的尉官兼教官[6][7]。1791年1月,法国国民公会发布十万志愿军的召募令,马塞纳所在的瓦尔省在夏季组建12个营,他在9月受邀担任瓦尔省第二营副官。马塞纳在服役期间表现突出,于隔年2月1日被选为该营营长。4月20日,法兰西共和国对奥地利与萨丁尼亚宣战。9月28日,马塞纳所属的法军部队越过瓦尔河占领尼斯与滨海自由城,夺取整个尼斯地区。10月,马塞纳的瓦尔省第二营被编入“义大利军团”。1793年8月在马塞纳被任命为旅长的同时,他被晋升为旅级将军[注 2]。马塞纳随后率领一个旅驻扎在高耸且有恶劣天候的富吉斯山,他在驻守期间独自处理侦查、备战与后勤等事宜,并多次击退敌军进攻[4]。同年11月,马塞纳调任至位于于泰勒的义大利军团左翼部队,在山区作战中表现出色。12月阿尔卑斯山突发大雪后,马塞纳收令前去增援土伦,他率领一支进攻纵队夺下阿尔蒂格堡,接著攻占圣凯瑟琳堡[4]。12月20日,土伦司令部致信国民公会,的报告中提到:“英勇睿智、向钟表一样忠于自身责任的公民马塞纳准将,不畏艰辛地攻克了土伦要塞……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现在提名公民马塞纳为师级将军……共和2年,霜月30日,共和国必胜。”[8][4][9]
义大利战局
[编辑]“义大利军团”右翼司令
[编辑]1794年1月,马塞纳被义大利军团司令皮埃尔·雅德尔·迪梅比翁任命为军团的右翼司令。4月初法军发动攻势,马塞纳的师占领奥内利亚,将联军逐回滨海阿尔卑斯山的山顶上。[10] 他在4月16日抢占纳瓦桥,突入塔纳罗河谷,摧毁所有敌军阵地。4月19日,马塞纳部将奥军赶出加雷西奥,直接威吓到联军与都灵的交通线。他随后在五月攻占了萨奥尔日要塞,并从侧翼包抄2,000公尺高的腾达山口。[11] 在三周的战斗中,法军共俘虏4,000名敌军,并控制了所有的山口。9月20日,巩固完阵地的法军恢复进攻,马塞纳向东前进至山顶地带,俘虏代戈与萨沃纳,并击败一支奥军部队。[4] 马塞纳在战斗后得了重病回到尼斯休养,[9] 隔年回到军队,在1795年6月13日得到国民公会授与的“统帅之剑”。[12]
新上任的义大利军团司令巴泰勒米·谢雷命令马塞纳指挥一个军,下辖拉阿尔普师(5,300人)、沙莱师(4,200人)与他亲自指挥的预备队(3,700人)。[12] 马塞纳受令规划进攻计划,他决定从中心突破,攻占该处的奥军阵地。[13] 法军在11月22日夜晚共发动三次进攻,由皮埃尔·奥热罗指挥的右翼在博尔盖托桑托斯皮里托向敌军左翼冲击,由让-马蒂厄-菲利贝尔·塞律里埃·塞律里埃指挥的左翼在奥尔梅阿发动佯攻,牵制敌军右翼。[13] 马塞纳在发表战前演说后,率部突入联军中央,分散奥军与萨军,并击退其两翼部队。[14] 法军三部此时都向敌军推进,持续追击溃散的敌军。马塞纳的部队在23日下午已经攻占所有目标,俘虏了4,000人、杀伤1,500人、缴获92门火炮,自身损失仅为1,150人。[15] 谢雷司令在报告中对其评价到:“马塞纳将军承担复杂且困难的作战,精确并高超地执行。”[16]、五百人院代表法兰索瓦·里特尔在信件中提到:“马塞纳创造了奇迹。”[17]
战中修整
[编辑]1796年初,义大利军团军备短缺、兵力不足,并欠饷两个月。[18] 司令巴泰勒米·谢雷在撤回尼斯的司令部后不断呼吁政府对军团进行补给,最终因政府忽视他的要求愤而辞职。[19][20] 此时督政府在义大利军团司令的选择上产生的分歧,其中被认为可能就任的是谢雷手下的三位师长:马塞纳、奥热罗与塞律里埃。所有人都视马塞纳为第一人选,他曾在洛阿诺战役中就指挥过两个师的部队,是人选中最具指挥能力的将领。[21] 但巴黎并未选择马塞纳,而是挑选一位26岁的炮兵准将——拿破仑·波拿巴来担任司令。[18][22][23]
波拿巴将军在3月26日晚上抵达尼斯司令部,他在第二天就检阅了他的部队,发表一项鼓舞士气的命令。[24][23] 他在行政细节上毫不含糊,部队的肉食配给提高了一倍,弹药器材都在加速储备。[24] 他在4月初将军团分为三部份,由马塞纳指挥的前卫(兵力约1.9万人)、奥热罗指挥的中军(兵力约1.2万人)与塞律里埃指挥的左侧卫(1万人),[25] 算上其馀部队法军总数达4.3万人。[26] 反法联军在该地区的部队则为5.7万人,其中包含由让-皮埃尔·德·博利厄指挥的3.2万奥军,与米开朗基罗·科利指挥的2万萨丁军与5千奥军。[27][28]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以掩盖法军兵力劣势的不利,[29] 选择卡迪博纳山口突⼊北意⼤利,切断奥军与萨丁军的联系。[30] 4⽉9⽇,拿破仑的部队越过卡迪博纳⼭⼝。但此时形势突然转变,热那亚共和国向联军求援,使联军误认为法军的进攻目标是热那亚,立即调动兵力向法军进发。[31][32][33] 拿破仑决定将计就计,设下圈套等待联军抵达。[34]
蒙特诺特战役
[编辑]4月10日,博利厄立刻率部通过博凯塔山口前往沃尔特里,接著下令欧仁-纪尧姆·阿让托率主力进攻蒙特诺特[35]。阿让托执行命令南下,冲进马塞纳设在萨沃纳与蒙特诺特之间的前哨。4月11日,阿让托的部队对内吉诺山发动进攻未果,马塞纳的两个师趁夜抵达蒙特诺特,一个师在正面抵住奥军,另一个师经山下迂回,在12日破晓攻击奥军侧翼。阿让托的部队全线崩溃,超过2,000人被俘。
“ | 公民将军,在波拿巴司令的报告中,督政府特别注意到,您凭借著您的勇猛和军事天才,为英勇的意大利军团在4月13日和14日的伟大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今天很高兴能再一次地,对您在蒙特诺特之战当中的胜利表示嘉奖,您理应得到国家的尊重与感谢。 | ” |
——督政府发布的表彰信 |
洛迪战役
[编辑]围绕曼图亚的战斗
[编辑]里沃利战役
[编辑]- 勒非弗瑞战役后被拿破仑封为“胜利的宠儿”[36]
义大利东北部与卡林西亚
[编辑]共和国擎天柱
[编辑]1798年法国的政治与经济局势急转直下,政府组织涣散,军队系统与军纪崩溃。[37] 法国最具能力的将领、诸多优秀的基层军官与精锐部队都在埃及战场中征战。[38] 医院骑士团的保护人俄罗斯沙皇保罗一世,因埃及远征军先前攻占马耳他的行动震怒,[39] 并担心法军可能会进攻俄国控制的东欧地区。在他的牵头下,由俄罗斯、奥地利、大不列颠、鄂图曼等国组成的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38] [40]
就任海尔维蒂军团司令
[编辑]1798年9月2日马塞纳收到来自督政府、于8月21日签发的命令,要求他前往斯特拉斯堡,向莱茵军团司令儒尔当报到。[41] 督政府在同年12月初重新分配东部军事力量的构成,共设置了四个军团,分别为莱茵、美因兹、瑞士[注 3] 和义大利军团。12月10日,督政府选择马塞纳指挥“海尔维第军团”,他收到召集令后,立刻前往苏黎世建立司令部。[42][43] 瑞士军团是“美因兹军团”与“义大利军团”的纽带,[4] 总兵力不到34,000人,在扣除地方驻军与卫戍部队后,仅剩不到25,000人的野战部队。[44] 马塞纳抵达后,下令工兵团在苏黎世城周围修筑防御工事,该城是瑞士东部重要的交通节点。他也著手处理军团中严重的腐败问题,成功得到足够的金钱供应部队所需。[44]
兵种 | 兵力 |
---|---|
6个步兵旅(36个营) | 29,976人 |
4个骑兵团 | 2,350人 |
7个炮兵连 | 1,135人 |
2个工程营 | 331人 |
总共 | 33,792人 |
反法同盟在德意志地区与瑞士地区接敌部队皆由卡尔大公指挥的奥地利军队组成,包含他亲自指挥的9.2万人、霍茨将军指挥的2.6万人与贝勒加德将军指挥的4.7万人,总兵力达到16.5万人。[45] 法军的接敌部队则由儒尔当将军3.8万人的多瑙军团、贝尔纳多特将军1万人的莱茵部队与马塞纳将军3万多人的瑞士军团组成,总兵力达到7.8万人。[46] 奥地利军在这两个战区拥有一倍以上的兵力优势。[47] 同时,克雷将军指挥的7.5万人奥军与谢雷将军指挥的6万人法军,也将在义大利地区交战。[48]
1799年2月20日,督政府赶在俄罗斯部队支援奥军前向四位战区司令发送进攻命令。美因兹军团司令儒尔当将军担任先头部队,莱茵军团司令贝尔纳多特将军跟随其后,两军团的目标为渡过莱茵河,控制内卡河与多瑙河上游地区。[49] 瑞士军团司令马塞纳将军则要将霍茨将军逐出格劳宾登州,并入侵福拉尔贝格邦。[50] 义大利军团司令谢雷将军的任务是穿行瓦尔泰利纳,与马塞纳会合。[51][52]
进攻格劳宾登与福拉尔贝格
[编辑]督政府在给马塞纳的细部命令中充满著不切实际的幻想,[53] 他对此表示不满,但仍按命令行动。
保卫法占瑞士
[编辑]- Battle of Frauenfeld2,500人伤亡,3,000人被俘[54]
苏黎世战役
[编辑]热那亚之围
[编辑]帝国元帅
[编辑]对阵卡尔大公
[编辑]征服那不勒斯
[编辑]1805年,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打垮俄奥联军后,决定惩罚违反中立协议的那不勒斯与西西里王国。他以马塞纳的义大利军团为基础,组建了那不勒斯军团,并任命他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为该军团的名义总司令。[4] 该军团被编列为三个军,分别为马塞纳指挥的主力军、圣西尔指挥的第二军,与让·雷尼耶指挥的后备军。马塞纳对这项任职不满,他从军团司令被降职至军长,被迫听令于一个无能之辈。更糟的是,他的参谋长还是他的死对头——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的弟弟凯萨·贝尔蒂埃。马塞纳军下辖两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总计15,631人、3558匹马,与13门野炮。2月8日,马塞纳离开罗马越过那不勒斯王国边境,在2月13日攻下卡普阿与那不勒斯两城。[55] 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多四世逃往巴勒莫,接受英国皇家海军救助。此时那不勒斯仅剩下加埃塔仍在抵抗,马塞纳的部队在2月26日开始围攻加埃塔,经过长达5个月的持续炮击,加埃塔于7月18日投降。[4][56]
法军在攻下加埃塔后决心征服西西里岛,约瑟夫组建了一支由三个师组成的远征军,选定马塞纳担任司令。但法军的计划在卡拉布里亚起义后破产,马塞纳被迫在接下来的数月围剿与歼灭游击队。[4] 12月15日,马塞纳向约瑟夫·波拿巴递交辞呈,并向拿破仑请求指挥大军团中的一个军。[4] 1807年1月12日,马塞纳离开那不勒斯返回巴黎。
第五次反法同盟
[编辑]进军维也纳
[编辑]兰休特调动(Landshut Maneuver)、埃克米尔反攻
阿斯珀恩-埃斯灵战役
[编辑]瓦格拉姆战役
[编辑]瓦格拉姆左翼防守
入侵葡萄牙
[编辑]向“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突进
[编辑]1809年9月27日法国皇帝拿破仑公然提出征服葡萄牙的军事行动,但并未对此做出实质作为。保卫葡萄牙的英军司令威灵顿子爵则十分看重此言论,开始修筑保卫里斯本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要求更多的英军增援、提高葡萄牙军队的素质。威灵顿在11月14日向首相利物浦伯爵的信件中断言,如果有至少7.5万英葡正规军,以及民兵与游击队的支援,法军将无法征服葡萄牙;但如果被没有的话,英军仍可能安然撤退。威灵顿的备战颇有成果,1810年2月英葡联军已被整编为5个步兵师、一个轻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每个步兵师都大概有一个葡萄牙旅和两个英国旅。1810年,曾想亲征葡萄牙的拿破仑忙于其他计划,他决定选择某位元帅指挥这种“小规模战事”。他在1810年4月17日公布组建“葡萄牙军团”,选择马塞纳担任司令,[57][58] 下辖第二军(让·雷尼耶司令)、第六军(米歇尔·内伊司令)和第八军(让-安多什·朱诺司令)。威灵顿在知晓马塞纳将率领葡萄牙军团后,向他的部下们说到:“绅士们,我们将面对欧洲的第一士兵。”[59]
马塞纳不想接受这项任命,
撤回萨拉曼卡
[编辑]最后一战
[编辑]4月,马塞纳部队的补给、士气与兵员状况未有改善,粮食与火炮数量已陷入相当危险的境地,马塞纳的身体情况也进一步恶化,他的风湿与咳血极大影响了他的工作。早在3个月前,拿破仑就组建了一个新的军团——“北西班牙军团”,该军团的司令为贝西埃元帅。马塞纳要求贝西埃为其提供增援,以供救援被围困的阿尔梅达要塞,但贝西埃婉拒了他的请求,并在向巴黎的报告中提到马塞纳的部队士气低落、缺乏兵员,不足以发动大规模攻势。4月19日,远在巴黎的参谋长贝尔蒂埃在信中对马塞纳说:“皇帝希望你能迅速找到机会一雪前耻。皇帝没有忘却你15年来的成功,并对你完全信任,你将会胜利并留给后世足以彪炳史册的不朽战功。我们理解你的困难,希望你会发现拉古萨公爵比内伊元帅好打交道。”[61]
- 丰特斯德奥尼奥罗战役令法军伤亡2,145人、47人被俘,而英葡联军则为1,150人伤亡、255人被俘。[62]
- “马塞纳是条老狐狸,他谨慎如我”[7]
落寞与死亡
[编辑]1812年法国入侵俄罗斯时,马塞纳被告知他将再次指挥葡萄牙军团,替换在萨拉曼卡战役重伤的奥古斯特·德·马尔蒙。他被命令需守住杜罗河一线。8月26日,马塞纳在前往前线期间突然病倒,经过医疗顾问诊断后,宣布其不再适合服役,他的前线生涯至此结束。
1813年4月14日,拿破仑选择马塞纳为土伦第八军区总督,[57][13] 该市是法国在地中海最大的海军基地,他的指挥范围有当地的部队、国民自卫军与岸防的海军部队。1814年春,联军狭带著数倍于法军的兵力入侵法国东北部,远离前线的马塞纳仍未参与到前线战事,专注应对英国海上舰队对土伦的打击。[63] 4月11日,拿破仑签署《枫丹白露条约》,退位并结束战争。帝国元帅们都不渴望波旁重新掌权,但除了少数元帅外,大多人仍向新王宣誓效忠。4月14日,马塞纳接收到拿破仑退位的消息,也向波旁王朝宣誓效忠,得已继续保留其官职。马塞纳在5月底前往巴黎接受路易十八的接见,被赐予了“圣路易大十字勋章”并加入了贵族院。[13][64]
1815年3月1日下午一点,拿破仑在卫队的陪同下在胡安湾登陆,而该湾正好位于马塞纳的防区。3月3日晚上九点,马塞纳收到登陆的消息,下令法兰索瓦·德·米奥利斯中将“跟随厄尔巴的部队,谨慎行动,不能让法国人流一滴血”,马塞纳随后亲自前往土伦要求部队效忠国王。3月9日,他向马赛市民宣示其对国王的忠诚。但当拿破仑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后,马塞纳被迫屈服,发布支持拿破仑归来的公告。6月22日拿破仑退位后,他被任命为巴黎国民卫队总司令,下辖5万人。他的职务在7月7日路易十八回国后被免除了,路易十八将拿破仑成功登陆的过错怪在他头上,不再发放他的薪资。[65]
马塞纳在生命末期失宠,积累的病痛与心病摧毁了他的身体。1817年4月4日,马塞纳因结核病在巴黎去世,享年58岁。[66][13][57] 他被安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共有10位元帅来哀吊他的丧礼。他墓上的方尖碑仅写著“Masséna”与去世日期,以及他最得意的四场战役:里沃利、苏黎世、热那亚、埃斯灵。
评价
[编辑]军事能力
[编辑]马塞纳被历史学家评价为天生的战术天才与后天学习的伟大战略家,[67] 具有俗称为“Coup d'œil”的能力。能够一眼看出军事形势、敌人行动与地形特征中可供利用的端倪,并下达合适的命令。[68][69] 马塞兰·马尔博在回忆录中提到:“马塞纳的本事就是能在变化无常的战争中逮住机会。”[68] 这位战争天才从未在军校中学习,[70] 倚靠直觉作战,[7] 是十足的投机主义者,常做出事先未规划的大胆决策。[71]
历史上很少有军事家能与马塞纳的军事生涯相媲美,他被视为是拿破仑最有能力的属下,[4][71] 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欧曼在其著作中表示:“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无疑是所有帝国元帅中的最杰出者;达武与苏尔特的本领都不到他的水平。”[72] 威灵顿公爵在与克罗克的谈话中提到:“与他(马塞纳)对阵时,我从未尝试突破他的阵线……就我的经验而言,他是最出色的对手。”[73] 二战埃及英军司令马歇尔-康沃尔上将在将马塞纳与同时代名将对比后,视其为比苏沃洛夫、卡尔大公与布吕歇尔更出色的将领,是与威灵顿公爵同级别的对手。[74]
法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于洛视马塞纳为“杰出战术家”,评断:“他对地形有著敏锐的理解,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著精确的判断,并精通于机动作战。他还具有实现目标的坚定决心,以及在最危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头脑清醒的冷静。与同时代的人不同,他充分理解了战争是种通过运动战与火力表现出来的作战方式。”[75]
性格
[编辑]保罗·蒂埃博(Paul Thiébault)马塞纳连基础教育都没有,但他的表情充满了睿智和能量;他目光好像鹰眼般锐利;他的头永远高昂,微微向左倾,仪表堂堂,傲然而视;他的手势,强健有力,他的激情和姿态优美得简直难以形容;他讲话言简意赅;他的口头禅就是“进攻”;当他需要维护自己时,他能快速准确地反诘,从不咬文嚼字。总之,他天生就是统帅和指挥的料
家庭与荣誉
[编辑]1789年8月10日,马塞纳与玛丽-罗莎莉·拉马尔(Marie-Rosalie Lamarre;1765年-1829年)结婚
他们共有两个儿子与两个女儿:[66]
- 玛丽·安妮·伊莉莎白·马塞纳(Marie Anne Elisabeth Masséna;1790年-1794年)
- 雅克·普罗斯珀·马塞纳(Jacques Prosper Masséna;1793年-1821年)第二代埃斯灵亲王
- 维克图瓦·泰克勒·马塞纳(Victoire Thècle Masséna;1794年-1857年)法国元帅奥诺雷·夏尔·雷耶之妻
- 法兰索瓦·维克托·马塞纳(François Victor Masséna;1799年-1863年)第二代里沃利公爵、第三代埃斯灵亲王
荣誉:
注解
[编辑]注脚
[编辑]- ^ 1.0 1.1 1.2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1页
- ^ 2.0 2.1 Elting(2009年),第140页
- ^ 3.0 3.1 3.2 3.3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2页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Horward(1997年)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Horward1997”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Dunn-Pattison(2017年),第49页
- ^ Marshall-Cornwall(1965年),第3页
- ^ 7.0 7.1 7.2 7.3 Elting(2009年),第141页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FOOTNOTEElting2009141”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4页.
- ^ 9.0 9.1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38页.
-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44页.
- ^ Roberts 2016,第73页.
- ^ 12.0 12.1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8页.
- ^ 13.0 13.1 13.2 13.3 13.4 Mullié 1851,第273-275页.
- ^ Chandler 2009,第38页.
- ^ Gachot 1901,第32-39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0页.
- ^ Hulot 2013,第659-662页.
- ^ 18.0 18.1 Clausewitz A 2019,第7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2页.
-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1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4页.
-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37页.
- ^ 23.0 23.1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2页.
- ^ 24.0 24.1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4页.
-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5页.
- ^ Clausewitz A 2019,第5页.
-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42页.
- ^ Clausewitz A 2019,第8页.
- ^ Clausewitz A 2019,第23页.
-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6页.
- ^ 王朝田 & 梁湖南 1985,第37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18页.
-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46页.
- ^ Marshall-Cornwall 2000,第56页.
- ^ 克劳塞维茨a 2019,第35页.
- ^ Humble 1975,第28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5页.
- ^ 38.0 38.1 Blanning 2018,第723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13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0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5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7页.
- ^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39页.
- ^ 44.0 44.1 44.2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78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3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4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9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23-24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66-67, 70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68-69页.
- ^ Clausewitz B 2019,第71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未知.
- ^ Clausewitz B 2019,第80页.
- ^ Hulot 2005,第129页.
- ^ Gachot 1911,第134-136页.
- ^ Gachot 1911,第183页.
- ^ 57.0 57.1 57.2 指文烽火工作室 2018,第240页.
- ^ Roberts 2010,第24页.
- ^ Roberts 2010,第78页.
- ^ Malye 2008,第109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38-239页.
- ^ Oman 1911,第340页.
- ^ Hulot 2013,第855-863页.
- ^ Griswold 1855,第138页.
- ^ Griswold 1855,第139页.
- ^ 66.0 66.1 Mikaberidze(2013年)
- ^ Dunn-Pattison 2017,第70页.
- ^ 68.0 68.1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3页.
- ^ Bonaparte 2016,第31页.
- ^ Van Creveld 2017,第10页.
- ^ 71.0 71.1 Griswold 1855,第141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2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6页.
- ^ Marshall-Cornwall 1965,第277页.
- ^ Hulot 2013,第876页.
参考文献
[编辑]- (英文)Boycott-Brown, Martin. The Road to Rivoli: Napoleon's First Campaign. Cassell. 2001. ISBN 978-0304353057.
- (英文)Castle, Ian. Aspern & Wagram 1809: Mighty Clash of Empires. Bloomsbury USA. 1994. ISBN 978-1855323667.
- (英文)Chandler, David G.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Scribner. 2009. ISBN 978-1439131039.
- (英文)Chartrand, René. Bussaco 1810: Wellington Defeats Napoleon's Marshals. Bloomsbury USA. 2001. ISBN 978-1841763101.
- (英文)Chartrand, René. Fuentes de Oñoro 1811: Wellington’s Liberation of Portugal. Bloomsbury USA. 2002. ISBN 978-1841763118.
- (英文)Colson, Bruno; Mikaberidze, Alexander (编).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Fighting the Napoleonic Wars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ISBN 978-1108284721.
- (英文)Connelly, Owen. The W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Napoleon, 1792-1815. Taylor & Francis. 2012. ISBN 978-1134552894.
- (英文)Duffy, Christopher. Eagles over the Alps: Suvorov in Italy and Switzerland, 1799. Emperor's Press. 1999. ISBN 978-1883476182.
- (英文)Dunn-Pattison, Richard Phillipson. Napoleon's marshals. Forgotten Books. 2017. ISBN 978-0331662740.
- (英文)Elting, John R. 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 Hachette Books. 2009. ISBN 978-0786748310.
- (英文)Haythornthwaite, Philip. Napoleon's Campaigns in Italy. Bloomsbury USA. 1993. ISBN 978-1855322813.
- (英文)Hollins, Dave. The Battle of Marengo 1800. Bloomsbury USA. 2000. ISBN 978-1841761176.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Massena and Napoleon: Abandonment in Portugal. Military Affairs. 1973, 37 (3): 84–88.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Napoleon and Iberia: The Twin Sieges of Ciudad Rodrigo and Almeida, 1810. 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93. ISBN 978-0813007939.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The Proud Adversaries: Masséna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Brauer, Kinley; Wright, William E. (编). Austria in the Ag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9-1815. Berghahn Books, Incorporated. 1990. ISBN 978-1571813749.
- (英文)Horward, Donald D. André Masséna, Prince D'Essling,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Napoleonic Scholarship. 1997, 1 (1).
- (法文)Hulot, Frédéric. Le maréchal Masséna. Pygmalion. 2005. ISBN 978-2857049739.
- (法文)Hulot, Frédéric. Les Grands Maréchaux de Napoléon. Pygmalion. 2013. ISBN 978-2756410814.
- (英文)Humble, Richard. Napoleon's Peninsular Marshals: A Reassessment. Tap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1975. ISBN 978-0800854652.
- (英文)Leggiere, Michael V. (编). Napoleon and 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 Brill. 2016. ISBN 978-9004310032.
- (英文)Marshall-Cornwall, James. Marshal Masse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OCLC 1320046.
- (英文)Mikaberidze, Alexander. The Napoleonic Wars A Glob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ISBN 978-0199951062.
- (英文)Mikaberidze, Alexandre. A Guide to the French Marshals. The Napoleon Series.
- (英文)Roberts, Andrew. Napoleon and Wellington. Orion. 2010. ISBN 978-0297865261.
- (英文)Schneid, Frederick C. Napoleon's Conquest of Europe: The War of the Third Coaliti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5. ISBN 978-0275980962.
- (中文)蒂莫西·布莱宁. 追逐荣耀: 1648—1815. 中信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08696867.
- (中文)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论战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007701.
- (中文)罗伯特·布鲁斯; 伊恩·迪基; 凯文·基利; 迈克尔·帕夫科维奇; 弗雷德里克·施奈德.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0. ISBN 978-7227044154.
- (中文)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全集 1796年意大利战局. 第4卷.. 商务印书馆. 2019. ISBN 978-7100168359.
- (中文)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全集 1799年意大利和瑞士战局. 第5卷. 上. 商务印书馆. 2019. ISBN 978-7100168342.
- (中文)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全集 1799年意大利和瑞士战局. 第6卷. 下. 商务印书馆. 2019. ISBN 978-7100168335.
- (中文)查尔斯·欧曼. 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大军. 华文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07552706.
- (中文)周执中; 高阳; 吴畋. 拿破仑时代.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38752717.
- (中文)威廉·多伊尔. 牛津法國大革命史.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11565662.
- (中文)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 指揮官拿破崙. 麦田. 2000. ISBN 978-9574691852.
- (中文)王朝田; 梁湖南. 从土伦到滑铁卢: 拿破仑战争述评. 解放军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