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Sth60/试验:香港公营房屋楼宇设计类型 - Y型
Y型(英语:Y-shaped),是香港公营房屋其中一系列之住宅建筑设计,遍布全港各区。
目前有五款,苏屋邨Y型由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及司徒惠建筑师楼规划、设计及发展,而于1980年代面世之Y型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规划、设计及发展。
历史与概述
[编辑]苏屋邨Y型
[编辑]由司徒惠建筑师楼(Mr. W. Szeto)于1950年代著手擘划设计,仅采用于在苏屋邨三期(重建前)之五座大厦。苏屋邨的Y型是香港首批采用 "Y" 形结构设计的公屋大厦。这款大厦提供1,030个五至七人中小型单位。
顺带一提,苏屋邨三期于1959年5月接受申请,最后所有苏屋邨Y型大厦于1961年4月全部落成;但于2010年全数苏屋邨Y型大厦被拆卸。
每座大厦每层设有14个单位,两部升降机,约三条楼梯(因平面图不清晰,有待查证)。走廊为单边设计,只有其中一边设有单位、另一边可以观望外面风景。其中十个单位为单边设计,各个单位布局编排成凹凸 "锯齿" 形状,减轻互相对望情况。[1]
房屋委员会Y型/三叉戟型
[编辑]英语为"Trident"(简称 "TR"),从英语直译为 "三叉戟大厦";《香港宪报》所使用之官方名称为 "三叉型大厦"。
Y型大厦是香港房屋委员会(简称 "房委会")成立后首款并非采用长条形结构设计的标准公屋及居屋建筑大厦。
Y型设有4款建筑设计,各有特色;不过其造型一律都是呈 "Y" 形,从立面而望俨如张开双手的人体,从空中俯瞰及横切面则呈现为Y字形,每座楼宇从中央大堂 "放射" 三只翼、伸向外间。
- 1981年发表的Y1及Y2型(第一代)
- 1984年发表的Y3及Y4型(第二代)
这4款Y型大厦的外观、结构、终饰细节、公用设备、每层单位分布等各有不同及特色。当中 "第二代" 不论从单位款式、结构布局等乃作出巨大改良及采用许多崭新概念,甚至对香港公营房屋之建筑设计影响深远,譬如引进 "灵活单位间隔" 等,单凭这点已尤胜第一代的设计(尤其比Y1型优胜)。
文字标识系统及字体之抉择
[编辑]由于1970至1980年代正直太空科幻主义的兴起及流行,所以在当时所建造之公共房屋(包括Y型大厦),会采用极富未来感的Eurostile字体,并且运用在停车场、大厦外墙的文字标识系统;至于汉字,初期以中文楷体或宋体配搭,唯后来改用照相排版黑体,以衬托Eurostile之无衬线及其风格[4]。
不足
[编辑]可是4款Y型大厦有亦不足,就是不够灵活;若要与近期发表的新长型大厦(1983年)及传统长条形建筑大厦相比,Y型大厦是不能随意修改楼宇层数(但实际上李郑屋邨之Y型大厦受到旧启德机场的高度限制圈所限、故此减低了11层楼,可见并非不能随意修改楼宇层数,只是建筑师甚少这样修改而已),而且占地也广阔、不能在狭小土地兴建,所以Y型大厦经常用于新市镇中的大型开拓土地、面积较大及不受高度限制的地盘,变相大多数Y型大厦座落于新市镇,亦有部份位于港岛及新九龙的公共屋邨/居屋屋苑楼宇亦采用Y型大厦,但多数采用占地相对小的Y4型设计(当中港岛并没有兴建Y3型大厦;另外,Y1及Y3型大厦并没有应用于徙置区重建项目,不过Y2型楼宇则有、但仅有一座)。
另一方面,Y型大厦之共享公用面积较多,而且每一层单位数目总和可观,也是为何Y型大厦占地甚广之原因,但Y型大厦预计就是出租公共房屋,故此住户毋须顾虑 "实用面积比率" 。尽管如此,但后来部份楼宇获选改作居屋出售,以及透过 "租者置其屋计划" 出售给住户,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在香港当涉及出售房屋单位(通常适用于多层大厦公寓)就会讲求 "实用面积比率" ,若然公共空间大,变相 "实用面积比率" 会下降,是其中令不少住户买家烦恼的原因(详情原因见实用面积)。唯一所有住户共通会烦恼之处是,每款每座Y型大厦都设有6部升降机,却要服务每层逾20户家庭,导致繁忙时间等候升降机之时间会拖长(Y1型最严重,尽管每单位只有小型家庭居住,每层却设36个单位)。
Y型(Y-shaped)
[编辑](注意:不是指1980年代由房屋委员会设计的 "Y型大厦")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苏屋邨Y型 | So Uk Estate Y-shaped | Y字形 | 1950年代 | 苏屋邨三期(1961年4月) | 苏屋邨三期(2010年3月) | 苏屋邨三期 |
|
https://www.facebook.com/hkestate/photos/a.760308447377893/3476509015757809/
大厦设计
[编辑]Y型大厦平面图:
单位设计
[编辑]所属 | 代号 | 单位类型 | 单位间隔[注 1] | 连窗台? | 连露台? | 分间? | 大约室内楼面面积(平方米) | 编配人数标准 |
---|---|---|---|---|---|---|---|---|
Y3 | (不同面积,从B1, C, D型单位改建) | 开放式一人长者单位 - Studio 1-Persons Senior Citizen Unit | 开放式 | 否 | 否 | 是 | 12.04/12.13/13.48/17.41/22.10 | 1人 |
Y4 | (第一及二款,从A型单位改建) | 开放式一人单位 - Studio 1-Persons Unit | 13.37 | |||||
14.29 | ||||||||
(第三款,从D1型单位改建) | 16.57 | |||||||
Y1 | A(第一款) | A型开放式单位 - Type A Studio Unit | 否 | 是 | 否 | 23.53/23.83/24.68 | 1至3人 | |
A(第二款) | 否 | |||||||
A(SP) | A型特别扩建三睡房单位 - Type A
Special Expansion 3 Bedrooms Unit[注 2] |
3房1厅 | 是 | 49.66 | (不详) | |||
Y2 | B | B型两睡房单位 - Type B 2 Bedrooms Unit | 2房2厅 | 是[注 3] | 30.64 | 4至6人 | ||
C | C型三睡房单位 - Type C 3 Bedrooms Unit | 3房2厅 | 否[注 4] | 41.64 | 7人以上 | |||
Y3, Y4 | A | A型一睡房单位 - Type A 1 Bedroom Unit | 1房2厅 | 否 | 是[注 3][注 5] | 31.27 | ||
B | B型两睡房单位 - Type B 2 Bedrooms Unit | 2房2厅 | 36.59 | |||||
Y3 | B1 | B1型两/三睡房单位 - Type B1 2/3 Bedrooms Unit | 2/3房2厅 | 是 | 37.56 | |||
C(第一款) | C型两/三睡房单位 - Type C 2/3 Bedrooms Unit | 41.44 | ||||||
Y4 | C(第二款) | 否 | 43.79 | |||||
Y3 | C1 | C1型两/三睡房单位 - Type C1 2/3 Bedrooms Unit | 40.13 | |||||
Y3 | D | D型两/三睡房单位 - Type D 2/3 Bedrooms Unit | 是 | 45.30 | ||||
Y4 | D1 | D1型三睡房单位 - Type D1 3 Bedrooms Unit | 3房2厅 | 否 | 50.47 |
Y1型(Trident 1)
[编辑]每层设有36个单位,一律搭配A型单位(约23平方米),似乎以过往部份屋建会旧长型及双塔式大厦之A型/7人单位为蓝本,只不过是将长型大厦沿用的A型单位堆叠成35层高的Y型大厦,意味仅仅 "由纵向肌理变成横向肌理"。
尽管如此,亦有两款单位设计:
- 第一款:露台与厨房结合、露台开口配上栏栅设计
- 第二款:不设露台,原址改为独立厨房,并改用铁窗
至于部份Y1型大厦与单位设计与其他相同款式的大厦有所不同;如长康邨则同时拥有两款设计的Y1型楼宇(见下);而富善邨的善群楼及善邻楼21-35楼其每个翼尾端(A翼:5、6室,B翼:15、16室,C翼:25、26室)设有经打通合并的大型单位,所以这些大厦每层的实际单位数目只有30个,这些经打通单位不但具备上述两款单位设计的特点(具备露台及独立厨房),同时亦可以间隔成两个房间不等。
然而每层只有6部电梯、3条楼梯,每层却有36个单位、每座楼层高达35层,意味不论在繁忙时间或紧急情况下造成不当影响及意外。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Y1型 | Trident 1 | Y字形 | 1970年代 | 1981年[5][6] | 乐华邨奂华楼(1985年3月) | 利东邨东茂楼&东兴楼(1987年6月) | 利东邨东茂楼&东兴楼、乐华邨、美林邨美槐楼、富善邨善群楼&善邻楼、长康邨康祥楼&康顺楼及山景邨 |
|
Y2型(Trident 2)
[编辑]建筑特征是在顶部每只翼有一个很大的圆形。一般楼高35层,有三只设计相同的翼。附属设施设于地下。天台围墙采用圆形图案设计,大厦沿中央部份向外伸展,每翼张开的角度为120度,每一只翼由8个单位组合而成,意味每层有24个单位,采用中央走廊布局,并可分为两段,两段之间设有楼梯及空厅,空厅同样采用每3层为一组的设计,形成一个楼底达3层高的中庭,空厅内设有大厦服务设施,另外设有花槽栽种植物。
本建筑设计为首批采用(当时)崭新之 "一屋多房式" 概念的公屋大厦建筑设计(另一个为第二代工字型大厦),虽然无固定间格式设计,便于住户灵活间房,不过单位内亦有指定位置预设窗户。设有两款单位,分别为可间2房的B型/中型单位(主要编配给4-6人家庭),以及可间3房的C型/大型单位(主要编配给7人或以上家庭)。而Y1所沿用的栏栅式窗花则在此全面改为铁窗设计。
大厦每翼的的天台设有月洞窗及石矢顶棚作通风、隔热及为建筑修饰之用。以及一个空中花园,为当时香港公共房屋之中最高的花园;原本设计作嬉戏空间、设有儿童康乐设施予住客使用(譬如氹氹转、乒乓球台等)及种植了植物、以绿化环境[7],可惜因为安全及维护成本原因,许多屋苑已于落成早期停止开放并禁止进入。
利东邨东安楼及东逸楼的其中一翼部份楼层的翼尾单位,为了腾出走廊位置以连接大厦外的行人天桥通道(设于东安楼5楼及东逸楼7楼,两者实际上是同一层),翼尾单位面积比标准的C型单位减少,而该单位的翼尾窗户亦只有一个[8][9][10]。
本建筑设计亦是首款标准型出租公屋转作居屋出售的大厦,原则上只向绿表人士出售,当有剩馀单位才会接纳白表申请人选购,概念上类似现今绿表置居计划。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Y2型 | Trident 2 | Y字形 | 1970年代 | 1981年[5][6] | 祥华邨祥德楼(1984年9月) | 朗屏邨画屏楼&喜屏楼(1989年5月) | 利东邨、翠屏(北)邨翠榕楼、博康邨、显径邨、富善邨、广福邨、祥华邨、天平邨、宝林邨、翠林邨、长康邨康丰楼&康美楼、青衣邨宜居楼&宜业楼、山景邨、朗屏邨、青盛苑、丰盛苑、美城苑逸城阁&晖城阁 |
|
Y3型(Trident 3)
[编辑]一般楼高35层,有三只设计相同的翼,大厦每翼的的天台设有空中花园及石矢顶棚作隔热之用,沿中央部份向外伸展,每翼张开的角度为120度,而中央电梯大堂及走廊中空以三层为一组、属于半开放式,从而形成了一个三层高的中庭,所以上层的电梯大堂楼层可以从天井看到下层的电梯大堂,同时令大堂非常通风。占地庞大的Y3型大厦多见于新拓展的大型地盘内。
单位设计虽然沿用Y2型大厦 "一屋多房式" 概念,但比起Y1、Y2型的外观或单位间隔是进步得多;同样无固定间格式设计,并在指定地方预设窗户,便于住户间房,所有单位均设有冷气机台,并且开始出现标准尺寸组合的设计,有助使用机械化建筑方法外,同时有助减低建立成本。
大小单位组合灵活,附属设施设于地下,每层24个单位。较显著的特点是楼宇内半开放式设计的电梯大堂是每3层上下贯通,上层电梯大堂可以向下望见低层的电梯大堂,翼尾设有三角形窗台,每层24-31个单位。
恒安邨的Y3型大厦在入伙初期,与当时其他旧式大厦无异、单位大门是设有投信口;直到1990年代中由设于地下大堂的信箱取代[11],有助提高邮差派信效率及减低隐私隐患等安全问题。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Y3型 | Trident 3 | Y字形 | 1970年代 | 1984年10月 | 恒安邨(1987年2月16日) | 运头塘邨运亨楼(1992年12月23日) | 竹园(北)邨、凤德邨、兴田邨、彩霞邨彩星楼、德田邨、恒安邨、耀安邨、显径邨显祐楼、广源邨广杨楼&广棉楼、太和邨、富亨邨、运头塘邨、天平邨天美楼&天喜楼、华明邨、景林邨、青衣邨宜逸楼、长安邨、长发邨敬发楼、长亨邨亨丽楼、田景邨田裕楼&田敦楼、良景邨、天耀邨、宝雅苑、鹏程苑、康盈苑 |
|
Y4型(Trident 4)
[编辑]一般楼高35层(有部份位于市区的Y4大厦只兴建了24-34层,以应对当时启德机场飞机航道而设立的高度限制),以Y3型为设计蓝本,但造形组织更严密,所以大厦内并没有中空空间,每翼走廊的尾端采用开放设计,以引入更多的自然光及通风之用。大厦的升降机大堂设有两个开口,并每隔三层设有花槽。
每层18-25个单位,部份类型单位跟Y3型设计相同,单位设计采用 "一屋多房式" 概念(无梗房设计),并在指定地方预设窗户,便于住户间房。与Y3型大厦一样,所有单位均设有安放冷气机台,大小单位组合灵活,附属设施设于地下。
围绕楼宇一圈地数数,Y4型会数到一共有4只翼,中间有一只横向的翼,而横向翼的两端及背面的中心点再接上了另外三双翼。
楼宇类型 | 英语名称 |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 设计时期 | 脱稿或发表时间 |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 著名例子 | 相片 | 图则 | ||||||||
---|---|---|---|---|---|---|---|---|---|---|---|---|---|---|---|---|---|---|---|
Y4型 | Trident 4 | Y字形 | 1970年代 | 1984年10月 | 翠湾邨(1988年) | 天耀邨耀兴楼&耀康楼(1992年) | 翠湾邨、小西湾邨、峰华邨晓峰楼&秀峰楼、华贵邨 、李郑屋邨孝廉楼&孝慈楼、凤德邨雪凤楼、东头邨振东楼&贵东楼、黄大仙下邨、翠屏(南)邨翠桐楼&翠松楼、彩霞邨彩日楼&彩月楼、德田邨德义楼&德乐楼、耀安邨、显径邨、广源邨、富亨邨、天平邨天朗楼、华明邨、景林邨、青衣邨宜伟楼、长亨邨、田景邨田翠楼、建生邨、良景邨良杰楼&良英楼、天耀邨耀兴楼&耀康楼、广林苑、逸雅苑、景翠苑 |
|
参考的文献
[编辑]- ^ 香港建筑师学会学报. HKIA Journal Issue 72 (PDF). 2016年.
- ^ 最新设计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岭兴建 楼高35层有三种面积单位。《工商晚报》,1981年6月15日,第3页。
- ^ 火车站裁判司署间 粉岭建屋邨 三叉型双塔型及长型大厦七幢.《大公报》,1981年6月17日,第4页.
- ^ 驶向太空时代:香港标识系统的Eurostile字型
- ^ 5.0 5.1 火车站裁判司署间 粉岭建屋邨 三叉型双塔型及长型大厦七幢.《大公报》,1981年6月17日,第4页.
- ^ 6.0 6.1 最新设计三叉型公屋 首批在粉岭兴建 楼高35层有三种面积单位。《工商晚报》,1981年6月15日,第3页。
- ^ 亚洲电视. ATV 亞視 我愛香港 I love HongKong 86 粉嶺祥華邨 (录像片段). 1985年 [2020-12-30].
- ^ 利東邨東逸樓平面圖.
- ^ 利東邨東安樓-平面圖 (PDF).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 ^ [1]
- ^ [2]
备注
[编辑]- ^ 除了Y1型外,Y型大厦的单位采用“无间隔”设计,房间及厅的数目呎吋由住户自行釐定,所以下表之间隔仅作参考
- ^ 实际上由两个Y1-A型单位打通而成,只有在富善邨善群楼及善邻楼21-35楼每个翼尾端才会见到,而且每翼只有一个经打通的单位
- ^ 3.0 3.1 但即使设有露台,这些露台的面积都非常细小
- ^ 不过显径邨显沛楼与显德楼、以及朗屏邨画屏楼与喜屏楼,则在两座大厦之间、互相相邻的翼尾单位的“互相对望位置窗户”改建为两个相连的三角形向外窗台,确保单位景观不受遮挡,如是者这些大厦是设有窗台。此设计亦确立Y3型、以至当时仍在设计之和谐式大厦翼尾单位的窗台设计
- ^ 均设置在厨房内的伸延位置,并非如Y1及Y2的独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