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粤剧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已撤销的典范条目粤剧曾属典范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同行评审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5年11月24日同行评审已评审
2006年7月25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2007年3月8日典范条目重审撤销
2007年3月21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08年11月4日典范条目评选入选
2010年6月20日典范条目重审维持
2013年9月5日典范条目重审撤销
同行评审 本条目已经由维基百科社群同行评审并已存档,当中或有可以改善此条目的资讯。
当前状态:已撤销的典范条目
基础条目 粤剧属于维基百科艺术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跨语言维基专题 (获评丙级
维基百科跨语言维基专题小组确认粤剧粤语维基百科中的典范条目。您可以参考这些语言的维基条目进而改进本条目的中文版。感谢您的参与合作。
 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中国文化遗产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文化遗产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文化遗产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中国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Note icon
本主题曾进行同行评审


这篇特色条目满江红啊

[编辑]

这样似乎不大雅观--Quarty 08:38 2006年9月11日 (UTC)

粤剧与南戏关系的讨论

[编辑]

根据陈非侬在1997年4月23日所发表的粤剧源流和历史:

另一方面,粤剧和南戏的渊源非常深。因为在一九五八年广东出土的明朝嘉靖年间的陪葬品中,有一部被称为南戏之首的《琵琶记》手抄本。虽然《琵琶记》是由元朝高明所编写,但这部手抄本的曲文中竟然有广州方言。“因乜去南桥讨药”,当中这个“乜”字便是广州方言。在传统粤剧戏码中,有些也跟南戏的名称完全相同。例如《白兔记》、《荆钗记》(它们都是著名的四大南戏之一)、《孟姜女》、《朱买臣》、《燕子楼》等。南戏能够传入广东的原因相信是南宋末年,大量难民及戏班跟随宋室往广东逃亡。广东省南海县佛山市内佛山祖庙的石戏台相传有八百年历史(即南宋末期)。可见南戏在南宋末期已经传入广东。

文风:

粤剧和南戏的渊源应该是在表演传统上而言,并不能因为发掘出一本陪葬品便认为很有渊源,广东琼州,即今海南岛,在明朝有一位丘浚写了一本崐曲剧本《五伦全备记》,难道这便指昆曲和琼剧很有渊源,其实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因为知识层面和社会地位问题,会欣赏外省的戏曲。笔者想指出,粤曲或者所有板腔体戏曲以及所有汉方言民歌,都不可能由曲牌体戏曲所衍生出来,这是语言和音乐的问题。板腔体戏曲和汉方言民歌均因语音演唱产生乐调旋律,不像曲牌,是先音乐,后填词,在民歌的发展规律中,也不可能由曲牌倒过来变成齐言体民歌或板腔体戏曲,因此板腔体戏曲和曲牌体戏曲只能在表演上,即动作服饰做功等方面有所继承,板腔体戏曲只能说吸收了部分曲牌体的音乐素材进去,继承和转化必然停留在指定乐调之内,不能旁及板腔体戏曲的主要唱腔音乐部分。区文凤提出的修订意见,这些意见将颠覆传统的中国戏曲史,上文是传统的看法,但过去的学者因为和实践有距离,才会由书本过书本,出现这种见解。

--小为 18:31 2006年5月13日 (UTC) (!)意见南戏并不是昆曲 当代的多数观点可能认为宋元南戏是某个剧种(主流观点认为南戏即永嘉杂剧),而事实上,根据文献和出土戏本来看,在宋金元之时南戏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多数省份(包括广东省的一些地区),南戏在声腔上亦分出多种流派(即使他们所本的剧本大致相同,唱腔上亦有相当分歧),南戏只能说是当时南方遵循某些表演通例的许多剧种的总称(这一点与指向单一的金元杂剧颇有不同);另外不少剧种还并有中州正字的南戏唱本(官话唱本)与乡谈唱本(方言唱本)出土。 昆曲只是戏剧体例大源出于南戏一种戏剧,昆曲的音乐(革新后的昆山腔或曰水磨调)则是基本出于北方杂剧的曲牌体制(依腔行字),而与南方所流行的大部分声腔大异,当代粤剧和多数板腔体戏剧在音乐和声腔上多是承自传统南戏,而非宋词-元曲-昆曲的曲牌-套曲体系延续。--nadpplus

庄渠遗书的考证

[编辑]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第二章教子弟兴礼仪中,“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1]。“倡”为歌舞艺人,“优”为杂戏艺人。前后内容只有广东而没有明确针对粤剧。另一章古乐器听,“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当中也没有专指粤剧。因此论据仍然有待查证。

--小为 18:57 2006年7月28日 (UTC)

优良条目评选

[编辑]

以下内容由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移至

  • 粤剧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戏曲(刚撤消的特色条目)--出木杉 10:05 2007年3月15日 (UTC)
    • (=)中立——后半部需要整理。--Quarty 16:17 2007年3月15日 (UTC)
    • (+)支持,已经有相当不错的质素了,不至于连优良条目的资格也没有。至于后半部的问题,整理好的话已经可以再参选特色条目了。 -- Kevinhksouth (Talk) 16:24 2007年3月15日 (UTC)
    • (+)支持--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18:07 2007年3月15日 (UTC)
    • (+)支持--约翰哈博克少尉 01:33 2007年3月16日 (UTC)
    • (+)支持--静宣 16:40 2007年3月16日 (UTC)
    • (+)支持--Iflwlou [ M {  11:49 2007年3月19日 (UTC)
    • (+)支持--北南西东 12:11 2007年3月19日 (UTC)
    • (+)支持--刚撤消的特色条目当选优良条目会再上首页吗?Ahleong 06:18 2007年3月21日 (UTC)

“粤剧”,“粤”剧

[编辑]

“粤剧”之所以称为“粤剧”,不是因为这是在粤地用粤语的地方戏曲吗?在这前提下,“英语粤剧”、“马来语粤剧”等说法,不是有点像“一头长长的短发”、“一头乌黑油亮的金发”那么令人摸不著头脑吗?—124.244.94.161 2007年5月31日 (四) 07:11 (UTC)[回复]

我想这个问题就像“英语不是英国人说的语言吗?”“美国的英语是不是英语?”戏曲的分类主要是依靠表演型式多于演唱语言。试想想,如果把所有歌仔戏和潮剧的表演语言改成粤语,我们会不会把它归类为粤剧呢。—小为 (留言) 2007年12月31日 (一) 18:22 (UTC)[回复]
朋友,“英语”叫"English"而不是叫"British's langue",但“粤剧”当真叫“粤剧”喔^^"^^"--210.6.210.135 2008年6月21日 (六) 07:05 (UTC)

本来广东人不会称之为粤剧,正式来说,叫大戏。粤剧系北方形容广东大戏之名。广东地方不会叫剧,而叫戏。看电影叫“睇戏”,扮演叫“做戏”。--HenryLi (留言) 2008年11月23日 (日) 08:30 (UTC)[回复]

平时香港人叫大戏。 Benjwong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5:08 (UTC)[回复]

那么,回到起点,“英语粤剧”、“马来语粤剧”是不是应该改为“英语大戏”、“马来语大戏”?我当你们同意的了--210.6.97.179 2009年1月18日 (日) 11:29 (UTC)

香港特色条目?

[编辑]

虽然香港朋友是贡献了不少内容,但粤剧是发源于广东而非香港,而且广东内粤剧并未消失。因此建议减少“香港”二字比较妥当 —时势造英雄 (留言) 2008年8月5日 (二) 16:34 (UTC)[回复]

我觉有点倒因为本。正因为大戏在广东地方受了很多限制,甚至禁制,所以发展有限。相反,在此段时间,在香港却蓬勃发展,整个大戏行业都集中在香港发展。况且,大戏与神功戏系一体,政治关系,在广东地方难以生存。所以,香港占十分大比重。若想作平衡,该写更加多广东地方大戏状况,而非减少香港部份。-HenryLi (留言) 2008年11月23日 (日) 08:54 (UTC)[回复]

特色条目候选中

[编辑]

粤剧条目现正被重新列入特色条目候选。—小为 (留言) 2008年10月24日 (五) 08:25 (UTC)[回复]

创新::

能不能有人专题介绍一下创新演出形式的粤剧,比如英语粤剧和cosplay--Dnwk (留言) 2008年11月5日 (三) 05:36 (UTC)[回复]

引用

[编辑]

本条目被香港教育学院的校友通讯第十二期(2008年1月)第3页的校友通讯:专题访问:谱出文化新曲--陆蔡锦裳引用。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粤剧中的16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8:5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粤剧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7日 (二) 00:25 (UTC)[回复]

再次更正民国初期允许男女同台的历史

[编辑]

再次更正民国初期允许男女同台的历史,删除了下面列出的错误。潘惠莲的文章已考证这些事项。如果没有新证据,请不要再次回退。

“到了1930年代,当时香港立法局有法例禁止粤剧男女同班,所以历年来粤剧中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 -- 香港法律并无禁止男女同台演戏的条文。

“及后罗文锦爵士在立法局中提议,说及男女既能同坐,为何不能同班。” -- 罗文锦在1935元10月才正式成为定例局(后改称为立法局、立法会)议员。1933年的定例局会议,并没有关于解禁男女同台合演的讨论。

“1933年,高陛戏院、利舞台戏院、普庆戏院及太平戏院四院联同呈请政府,希望容许粤剧男女合班。” -- 1933年10月前联禀港府的戏院商,只得三家(高升、普庆、利舞台)。太平戏院没有参与联禀。

“于是在1933年秋,香港总督贝璐取消“粤剧不能男女合班”禁令。” -- 没有官方文件表明总督曾干预这件事。 CC123C留言2020年12月28日 (一) 16:1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