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船坞
香港黄埔船坞有限公司(英语:The Hong Kong and Whampoa Dock Company Limited)简称黄埔船坞,又称九龙船坞,红磡街坊则称其为大厂,是香港九龙黄埔昔日的一座船坞,现址为九龙红磡黄埔新邨及黄埔花园,为当时亚洲其中最大规模的船坞之一。除了黄埔船坞,该公司曾经在香港拥有香港仔旱坞(现址为香港仔中心)、大角嘴褔利船厂(现址为大同新邨),再早期有红磡庇利船厂(现址为红磡庇利街旁的环字街道)及北角货运码头(现址为和富中心),同时在中国大陆广州市黄埔区拥有船坞与船舶维修厂。
历史
[编辑]黄埔船坞于1863年7月1日由怡和洋行、铁行轮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几家船东创办,并由后继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的铁行公司驻港监事汤马士·修打兰出任主席。公司收购了广州黄埔的柯拜船坞和修理厂,因而命名,而黄埔的传统英文译名为“Whampoa”。及后也收购了当时在港岛香港仔新建之旱坞。1866年黄埔船坞根据1865年立法的公司法于香港注册,组成有限公司,股本合共75万元。并由怡和洋行大班詹姆士.惠代尔出任董事长,德忌利士轮船公司船东拿蒲那出任董事长秘书。1870年黄埔船坞与红磡的联合船坞公司(又称于仁船坞)合并,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船坞公司。直至1870年代中前期黄埔船坞几乎垄断广州黄埔、香港及九龙之间所有大型船坞。期后竞争加剧,以八万元把柯拜船坞及其附属设施,售予两广总督刘坤一,所得资金用作更新红磡一带船坞。1880年合并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坞公司,手执香港修船和造船业牛耳,造船技术和出产船只的排水量皆与日本齐名。1900年于黄埔船坞工作的工人达4,510人。
1969年祈德尊的和记企业透过发行优先股集资7200万港元,收购黄埔船坞30%的股权,翌年黄埔船坞一部份用地(东厂地盘)改建成货柜码头,并与华资地产公司合作发展黄埔船坞内的剩馀土地及收购均益有限公司。1971年黄埔船坞把船坞和船舶修理等业务与太古船坞合并,合资成立香港联合船坞有限公司,并迁至青衣岛继续船坞运作。黄埔船坞用地作地产及货柜运输业的发展。1974年与旗下的均益有限公司成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投资与建葵涌四号货柜码头并收购葵涌二号货柜码头。1976年黄埔船坞成为和记企业附属公司,翌年在副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建议和记企业与黄埔船坞合并,1977年12月21日和记国际董事局批准了韦理的建议,1978年1月3日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黄埔船坞的业务转为以地产为主,而货运业务则转移至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1984年12月14日,黄埔船坞与香港政府签署换地条款,正式结束黄埔船坞驰名全球之造船及修船时代。原由黄埔船坞占用之红磡湾土地,变为展开全新之黄埔花园项目。
现时黄埔船坞持有香港联合船坞50%股权,地产权益则由和记黄埔地产有限公司持有,办事处位于红磡德丰街18号海滨广场1座3楼。
黄埔船坞建造的部份船只及海上/海底基建
[编辑]- 美国海军炮艇:USS Mariveles(马里韦莱斯号,1886年)[1]
- 澳洲东方航运货船:VSIS Changte(1925年,后来成为皇家海军编号 Y1-9 补给船)、VSIS Taiping(1926年)
- 英国战争运输部货船:帝国龙号(1941年)
- 灭火轮:葛量洪号(1953年)
- 渡海小轮:天星小轮的现役船队及部份已退役船队(1871 - 1965年)
- 红磡海底隧道沉管(1969年-1972年间)
轶事
[编辑]香港保卫战爆发前黄埔船坞刚开始下水[来源请求]的 Empire Dragon 货船;日本战役结束后没收并完成该货船为“晓空丸”。[2]1944年9月18日,美国海军河豚级潜艇以鱼雷击沉晓空丸;它沉没于35°02′N 124°24′E / 35.033°N 124.400°E[2][3]。
参见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