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俄罗斯冲突
车臣-俄罗斯冲突 Чечен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 | |||||||
---|---|---|---|---|---|---|---|
车臣共和国于俄罗斯联邦内的位置 | |||||||
| |||||||
参战方 | |||||||
车臣反叛武装: 高加索酋长国伊斯兰国高加索省 基地组织 早期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 (1991~1999) |
早期 苏联 (1922~1991) 俄罗斯帝国 (1785~1917) |
车臣-俄罗斯冲突(俄语:Чеченский конфликт)是一场俄罗斯政府(先前为苏联政府)与车臣民族主义者与伊斯兰武装份子间已经持续数个世纪,且多以武装形式出现的区域性冲突。两者间的敌对状态可追溯至1785年,而导致冲突爆发的因素则更早。[1][2]
俄罗斯帝国原先对北高加索地区不感兴趣,仅将其作为与盟友乔治亚,以及波斯、鄂图曼帝国等敌人的联络通道。然而,俄罗斯帝国在该地区越发频繁的活动却逐渐使局势升温,最终导致车臣民众于1785年起身反抗俄罗斯帝国对该地区的干预;两者在经历多次小规模冲突后,更在1817年爆发高加索战争。俄罗斯在付出重大损失后,才得以于1864年勉强镇压住车臣叛乱份子。
在俄国内战期间,车臣及其他高加索地区国家得以维持独立数年,直到最终于1921年被苏维埃化。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车臣人则将德国的入侵视为起义推翻苏联在该地区统治的良机。作为回应,苏联政府在1944年将叛乱的车臣人集体放逐至中亚;他们被迫待在那里,直到1957年才得以返回故乡。
俄罗斯政府与车臣最近一次的冲突发生于1990年代。随著苏联的解体,车臣分离主义者便趁势于1991年宣布独立。1994年下半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在经历两年的战事后,俄罗斯军队自该区域撤出。1999年,武装冲突再起,但俄罗斯政府很快便控制住局面,战事随即于次年结束,而俄罗斯安全部队也在该区域建立完整的控制体系。
起源
[编辑]北高加索地区是一多山的区域,且位于俄罗斯与中东地区的重要贸易路线上。由于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列强间已争夺此区域的控制权数个世纪。[3]俄罗斯帝国在沙皇恐怖伊凡的统治下,先后于1556年征服钦察汗国所属的喀山汗国及阿斯特拉罕汗国,随后帝国的势力便开始进入北高加索地区,并开启俄罗斯与波斯、鄂图曼帝国及克里米亚汗国等同时期的列强为了控制此地区贸易通路的长久战事。[4]帝国内部的意见分歧使俄罗斯直至18世纪前皆无法有效投射兵力至该地区;然而,俄罗斯帝国的盟友哥萨克人在伊凡四世的征服后,开始移入北高加索地区内的低地放牧,并不时与车臣人产生冲突与摩擦;而由于当时的气候变化对于居住在山中堡垒内的车臣人而言越来越不利,因此他们亦开始移往低地定居。[5][6]
1774年,俄罗斯帝国自鄂图曼帝国手中夺得奥塞提亚的控制权,以及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达里奥尔峡谷。9年后,也就是1783年,俄罗斯与乔治亚一同签署《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条约》,使乔治亚-一块为穆斯林国家围绕的基督教领土-成为俄罗斯的保护国。为了履行协定所载的义务,俄罗斯帝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建造穿越达里奥尔峡谷的乔治亚军用道路,并于沿线修建堡垒、碉堡及哨站等防御工事来保护道路。[7]然而,造路工程却激怒车臣人;他们认为沿路的堡垒设施侵犯车臣的传统领地,而且是个潜在的威胁。[8]
车臣与俄罗斯帝国的冲突
[编辑]谢赫曼苏尔的崛起与后续(1785~1894)
[编辑]大约在这个时期,一位名为谢赫曼苏尔的车臣伊玛目开始将伊斯兰教义简化,以便于传教。他同时鼓吹北高加索地区内不同的山中民族应当在伊斯兰教的号召下团结起来,以抵御境外势力的侵犯。对于俄罗斯帝国而言,谢赫曼苏尔的作法将损及帝国利益,因此1785年时,帝国派兵企图将其缉拿归案。然而,帝国的军队却未能抓到他,反而放火烧掉他的村庄;军队在回程途中遭到谢赫曼苏尔及其追随者的突袭,并遭歼灭。这件事进而引发第一次车臣与俄罗斯间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年,谢赫曼苏尔在战斗中大量使用游击战术;苦于无法有效击败车臣的俄罗斯军队则广泛地实施惩罚性的劫掠及屠杀,直到谢赫曼苏尔于1791年被捕为止。谢赫曼苏尔于1794年在监禁中逝世。[9][10]
1801年,俄罗斯帝国正式并吞乔治亚,并进一步加深俄罗斯对该区域的影响力。[11]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车臣战士不断透过小规模的突袭和劫掠等行动来骚扰通过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帝国军队,从而促使帝国派遣两支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的远征军进入车臣领土,以期一劳永逸地解决车臣问题,但两支部队皆败战而归。俄罗斯军队的指挥官因此开始考虑以更极端的手段征服车臣。然而,所有征服车臣的计画皆因拿破仑于1812年入侵俄罗斯而终止。[12]
高加索与克里米亚战争(1817~1864)
[编辑]在击败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再一次将注意力转移至北高加索地区,并派遣他战功最为彪炳的将军之一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叶尔莫洛夫领兵前往平定北高加索地区的叛乱。1817年,叶尔莫洛夫的军队踏上了征服高加索的旅程。[13]叶尔莫洛夫采用极端的战术,其中包括经济封锁、连坐惩处以及强制驱离等。这些战术虽然于初期帮助俄罗斯军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却被认为有害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且可能进一步加深车臣人的敌意。叶尔莫洛夫最终于1827年被解除指挥职务。[14][15]
俄罗斯与车臣冲突中的一个转捩点发生于1828年,穆里德派主义运动崛起时。该运动由穆斯林山民领袖伊玛目沙米尔所领导。1834年时,他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将北高加索地区诸国团结起来,并对俄罗斯发动“圣战”。1845年,伊玛目沙米尔的军队在达尔戈歼灭数千名俄军士兵及三名将军,迫使俄军撤退。[16]
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车臣帮助鄂图曼帝国对抗俄罗斯。[16]然而,车臣内部的部落冲突却使伊玛目沙米尔的军队元气大伤,而他本人亦于1859年被捕。当战争于1862年结束时,俄罗斯承诺给予车臣与高加索地区内其他民族团体自治权。[17]然而,俄罗斯并未遵守承诺,反而兼并车臣和其周遭区域,而成为帝国下辖的捷列克州。
俄国内战与苏联时期
[编辑]1917年俄国革命后,北高加索地区的山地居民共同建立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该国持续存在至1921年被迫接受苏联统治为止。约瑟夫·史达林于1921年亲自与高加索地区领袖谈判,并承诺该区域在苏联体制下将能享有高度自治权。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亦于同年度建立,但随后便于1924年解体,并分裂为六个较小的自治共和国。[18]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后来于1934年建立。车臣与苏联政府的矛盾于1920年代晚期因集体耕作政策而逐渐浮现。与苏联政府的对峙于1930年代中期趋缓,原因是高加索的许多地方领袖皆被逮捕或是杀害。[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编辑]纳粹德国于1941年6月入侵苏联。根据苏联史料,许多车臣人加入了德意志国防军,然而这一说法仍由于缺乏证据支持而有待商榷。[19]到了1943年1月时,德军败象初露,而此时的苏联政府正在考量将车臣人及印古什人永久逐出北高加索地区。1944年2月,在拉夫连季·贝利亚的直接命令下,将近50万车臣人及印古什人被迫迁离自己的家园,并遭强制安置于中亚地区。他们遭关入哈萨克及吉尔吉斯等地的的劳动营。[20]在史达林于1953年逝世后,尼基塔·赫鲁雪夫掌权,并随即公开抨击史达林。1957年,车臣人获准回到自己的家园。随后,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亦被重建。[21]
民族冲突(1958~1965)
[编辑]车臣人于1957年回到北高加索地区后,暴力行动随即于翌年爆发,起因是一名俄罗斯水手与一名印古什青年为了一名女孩而发生口角,俄国水手随后伤重不治。这起事件迅速恶化为大规模的民族暴动,该区域内的斯拉夫人与车臣人和印古什人相互攻击,并抢夺对方财产,暴动整整持续四天。[22]民族冲突在整个1960年代内不断发生,据报共有约16起冲突事件发生,造成185人重伤,其中19人更因此而死亡。[22]到了1960年代晚期,该区域的态势逐渐归于平静,并达到前所未有的低点,直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与车臣战争爆发时,局势才再度升温。
后苏联时期
[编辑]车臣战争
[编辑]1991年,车臣以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的名义宣布独立。根据部分消息来源,1991年至1994年间,数以万计非车臣人的民众(多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以及亚美尼亚人)离开该共和国,主要由于该国内据报有许多暴力攻击事件与针对非车臣人的歧视。[23][24][25]其他消息来源则认为车臣统治权的更易并不是多大的问题,而将焦点放在车臣国内日益恶化的状况、车臣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的激进作为,以及俄罗斯总统鲍利斯·叶尔辛的野心。[26][27]俄罗斯陆军于1994年进兵格罗兹尼,但在经历两年激烈的战斗后,俄罗斯军队最终在《哈萨维尤尔特协议》的约束下撤出车臣。[28][29]车臣得以维持事实上的独立,直到第二次车臣战争于1999年爆发为止。[30]
1999年,俄罗斯政府军再一次入侵车臣,以作为车臣伊斯兰武装份子侵略达吉斯坦的回应。[30]2000年早期,俄罗斯武装部队几乎完全摧毁格罗兹尼,并进而将车臣纳入莫斯科的直接控制下。[30]根据美国历史学家诺曼·内马克的说法,有强力证据表明俄罗斯政府曾于1990年代中期计画倘若俄军无法赢得胜利,便要将车臣人再一次驱离北高加索地区。[31]
持续发生中的车臣叛乱
[编辑]自第二次车臣战争于2000年5月结束以来,低强度的武装叛乱便持续于车臣、印古什以及达吉斯坦等地上演。俄罗斯安全部队已成功击毙数名叛乱份子首领,例如于2006年7月10遭到杀害的沙米尔·巴萨耶夫。[32]巴萨耶夫死后,多卡·乌马罗夫执掌北高加索地区叛乱势力的领导权,直到其于2013年中毒身亡为止。[33]
来自车臣境内及其他北高加索共和国的激进伊斯兰份子已被指为俄罗斯国内多起恐怖攻击的元凶,[34]例如2002年莫斯科歌剧院挟持事件、2004年贝斯兰人质危机、2010年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事件以及2011年多莫杰多沃国际机场炸弹袭击事件。[35][36][37][38]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 ^ Chronology for Chechens in Russi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12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0).
- ^ Chechnya – Narrative (PD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2 July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9-02).
Russian military involvement into the Caucasus started early in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1785–1791 the first major rebellion in Chechnya against the imperial rule took place.
- ^ Schaefer 2010,第49–50页.
- ^ Schaefer 2010,第51–54页.
- ^ Schaefer 2010,第52–53页.
- ^ Dunlop 1998,第4–6页.
- ^ Schaefer 2010,第54–55页.
- ^ Schaefer 2010,第55–57页.
- ^ Schaefer 2010,第55–58页.
- ^ Dunlop 1998,第10–13页.
- ^ Dunlop 1998,第13页.
- ^ Schaefer 2010,第58页.
- ^ Shultz 2006,第115页.
- ^ Daniel,第13–18页.
- ^ Schaefer 2010,第58–61页.
- ^ 16.0 16.1 Shultz 2006,第116页.
- ^ Shultz 2006,第117页.
- ^ Shultz 2006,第118页.
- ^ 19.0 19.1 Shultz 2006,第119页.
- ^ Shultz 2006,第120–121页.
- ^ Shultz 2006,第121页.
- ^ 22.0 22.1 Seely, R. Russo-Chechen conflict, 1800-2000: a deadly embrace.
- ^ O.P. Orlov; V.P. Cherkassov. Россия — Чечня: Цепь ошибок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й. Memorial. [2016-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9) (俄语).
- ^ Kempton 2001,第122页.
- ^ Smith 2005,第134页.
- ^ King 2008,第234–237页.
- ^ Ware 2005,第79–87页.
- ^ Kumar 2006,第61页.
- ^ Kumar 2006,第65页.
- ^ 30.0 30.1 30.2 James 2001,第169页.
- ^ Naimark, Norman M. Fires of Hatred: Ethnic Cleansing in Twentie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2002: 106. ISBN 9780674009943.
- ^ Parsons, Robert. Basayev's Death Confirmed.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8 July 2006 [8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Rogio, Bill. US designates Caucasus Emirate leader Doku Umarov a global terrorist. Long War Journal. 25 June 2010 [10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2).
After Basayev's death in 2006, the Chechen and Caucasus jihadists united under the command of Doku Umarov, one of the last remaining original leaders of the Chechen rebellion and a close associate of al Qaeda.
- ^ Williams, Carol J. A history of terrorism out of Chechnya. Los Angeles Times. 19 April 2013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1).
- ^ Feifer, Gregory. Ten Years On, Troubling Questions Linger Over Russian Apartment Bombings. RFE/RL. 9 September 2009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3).
- ^ Krechetnikov, Artem. Moscow theatre siege: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BBC News. 24 October 2012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4).
- ^ Chechen terrorist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Domodedovo Airport bombing. Russia Today. 8 February 2011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 ^ Chechen warlord Doku Umarov admits Moscow airport bomb. BBC News. 8 February 2011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8).
图书
[编辑]- Dunlop, John B. Russia Confronts Chechnya: Roots of a Separatist Confli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521636193.ISBN 9780521636193.
- James, Patrick; Goetze, David.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Ethnic Conflict.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2001. ISBN 9780275971434.ISBN 9780275971434.
- Kempton, Daniel R.; Clark, Terry D. Unity or Separation: Center-Periphery Relation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Praeger. 2001. ISBN 978-0275973063.ISBN 978-0275973063.
- King, Charles. The Ghost of Freedon: A History of the Caucasu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0-19-517775-6.ISBN 978-0-19-517775-6.
- Kumar, Rajan. Ethnicity, Nationalism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A Case Study of Chechnya. Gurgaon: Hope India. 2006. ISBN 9788178711195.ISBN 9788178711195.
- Schaefer, Robert W. The Insurgency in Chechnya and the North Caucasus: From Gazavat to Jihad. ABC-CLIO. 2010: 49–61. ISBN 9780313386343.
- Shultz, Richard H. Insurgents, Terrorists, And Militias: The Warriors of Contemporary Comba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231129824.ISBN 9780231129824.
- Smith, Sebastian. Allah's Mountains: The Battle for Chechnya. Tauris Parke Paperbacks. 2005. ISBN 978-1850439790.ISBN 978-1850439790.
- Ware, Robert Bruce. A Multitude of Evils: Mythology and Political Failure in Chechnya. Richard Sakwa (编). Chechnya: From Past to Future. London: Anthem Press. 2005: 79–115. ISBN 1-84331-165-8.ISBN 1-84331-165-8.
- Daniel, Elton L. Golestān Treaty. Encyclopædia Iranica. [10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