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萨伏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伏依在欧洲的位置

萨伏依义大利语Savoia法语Savoie英语Savoy)又称萨瓦萨沃亚,是西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传统区域。历史上萨伏依地名的出现始于萨伏依伯国的封地,位于现代法国东南部、瑞士义大利西北部。

萨伏依于1003年至1416年属于萨伏依伯国,它是欧洲存在最久的伯国。在1416年至1860年间,萨伏依属于萨伏依公国。1792年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侵占萨伏依,直到1815年将其归还予萨丁尼亚王国。1860年,萨丁尼亚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依据同年签订的杜林协议,将萨伏依与尼斯地区割让给法兰西第二帝国。在20世纪持续有独立运动

地理

[编辑]

由于萨伏依跨立在阿尔卑斯山的两侧,因此分成法国和义大利的两个相邻但不同的区域,萨伏依的城镇也因此呈零星且小规模的分布。在文艺复兴时期,萨伏依展现了绝无仅有的现代化与发展,并在农业部分特别突出。地理因素也造成萨伏依是重要的军事地点,如做为西班牙和法国进占义大利土地的缓冲区

历史

[编辑]
意大利 1492.
意大利 1796.
意大利 1843.
意大利 1860. 法国入侵.

在西元前121年以前,萨伏依被高卢人的一支阿洛布罗基人占领。萨伏依这个区域的名字来自晚期拉丁语Sapaudia英语Sapaudia”。这个单词融合高卢语的“sappos”与拉丁文的“pine”,意即“冷杉木林”。

最早的历史纪录在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354年的著作中。根据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的描述,西元443年勃艮第人弗拉维乌斯·埃提乌斯击败[1]之前,萨伏依一直属于勃艮第封地(今法国勃艮第)的一部份。443年,勃根地人被埃提乌斯击败后,萨伏伊即与其他的勃艮第领土分离。[2]

中世纪前中期

[编辑]

八世纪时,萨伏依属于法兰克王国所有,并在843的凡尔登条约中被划分到洛泰尔一世掌管的中法兰克王国。十二年后洛泰尔一世死亡,中法兰克王国随即依阿尔卑斯山分裂成洛尔泰(阿尔卑斯山脉北方)、义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南方)、以及部分的勃艮第(阿尔卑斯山脉西方)。其中萨伏依属于部分的勃艮第,萨伏依与普罗旺斯被普罗旺斯的查理继承。

在十至十四世纪,萨洛依属于阿尔勒王国,且萨伏依成为这个地区的明确地名。十一世纪,萨伏依升格为伯国。萨伏依伯国在1361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自阿尔勒王国中分离,并在1388年与尼斯伯国整合。

1401年,日内瓦加入萨伏依。当时的日内瓦实际上属于主教管理,但名义上仍然属于萨伏依管辖。

萨伏依公国

[编辑]

1416年的2月19日,神圣罗马皇帝西吉斯蒙德册封萨伏依郡为一个独立的公国阿梅迪奥八世成为萨伏依公国的第一位公爵。伯恩于1536年占领沃州(今瑞士西部),萨伏依于1564年透过正式的《洛桑条约》将沃州割让给伯恩。1563年,萨伏依公爵伊曼纽尔·菲利贝托将萨伏依的首都自尚贝里迁至杜林

1714年,根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萨伏依成为西西里王国的一部份,直至1720年被并入萨丁尼亚王国。萨伏依公国为萨丁尼亚王国的前身,两者的首都皆为杜林。

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

[编辑]

1792年的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萨丁尼亚王国将萨伏依区域割让给法国。1793年,皮埃蒙特与萨伏依、。萨伏依和皮埃蒙特在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萨伏伊东部的三分之二回归萨丁尼亚。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整个萨伏伊被规划归还萨丁尼亚。萨伏依在维也纳会议上也被规划为在法国东南边界的缓冲区。

近代

[编辑]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入侵萨伏伊。同年4月3日,法国被后者击退。1858年7月21日,萨丁尼亚首相加富尔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进行密谈,决议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以换取法国对意大利统一的支持及共同对付奥地利,此即1860年3月24日两国签订的杜林协议。

20世纪

[编辑]

1919年,由于维也纳会议上的条约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非官方地瓦解,法国主动打破维也纳会议上使萨伏依成为自由区的决议。1932年,国际法院谴责法国对于萨伏依与尼斯的违规行为。

1942年11月至1943年9月,义大利军队在纳粹德国进驻维希法国的安东行动中占领萨伏依。

现代的分离主义

[编辑]

萨伏依的分离主义者近年来引发数个独立运动以质疑1860年法国占有萨伏依与尼斯的有效性。以萨伏依联盟英语Savoyan League为例,该政党否定杜林条约,亦否定其后的公民投票,因该投票并没有达到自由与公平投票的标准,且被认为是明显的违规行为。

自由多菲内报英语Le Dauphiné libéré的一次采访中,萨瓦大学的历史教授Sylvain Milbach评论1860年的投票是“拿破仑式的”。他也说明,由于萨伏依的居民大多希望成为法国公民,即使当时有全然自由与公平的投票也不会对结果造成戏剧性的差异。[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erbermann; Charles及更多.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13. 
  2. ^ T. Mommsen. Chronica minora. 1903: 128. 
  3. ^ Wayback Machine. 2009-04-24.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