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 | |||||||||||||||||||||||||
---|---|---|---|---|---|---|---|---|---|---|---|---|---|---|---|---|---|---|---|---|---|---|---|---|---|
宋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 |||||||||||||||||||||||||
姓 | 苏 | ||||||||||||||||||||||||
名 | 轼 | ||||||||||||||||||||||||
字 | 子瞻 和仲 | ||||||||||||||||||||||||
号 | 东坡居士 | ||||||||||||||||||||||||
出生 |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 成都府路眉州 | ||||||||||||||||||||||||
婚年 | 1054年 1069年 | ||||||||||||||||||||||||
逝世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1101年8月24日 (64岁) 两浙路常州 | ||||||||||||||||||||||||
谥号 | 文忠 | ||||||||||||||||||||||||
| |||||||||||||||||||||||||
著作 | |||||||||||||||||||||||||
《苏轼文集》 《苏轼诗集》 《东坡乐府》 《东坡志林》 |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1]。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韵文散文造诣皆杰出的大家。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2],又与陆游并称“苏陆”[3];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馀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惟苏轼故作豪放,其实清朗;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故当时学者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羹”。艺术方面,书法名列“苏、黄、米、蔡[4]”等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首;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并在题画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以及王安石任用的接手者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包括元祐更化尽废新法等保守作为,接连受到以司马光、程颐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5]在元祐更化时一度官至兵部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徽宗即位,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墓在河南郏县。
生平
家世
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父苏洵,母程氏。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乙卯时,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6]。其父亲将他命名“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7]。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小他两岁(1039年出生),两兄弟从小到大一起读书游玩,后来也同一年中进士。
苏轼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曾令其以范滂为榜样[8]。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9]。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修编族谱,自称是初唐相国苏味道后裔[10]。然而苏洵自己也承认苏味道的后人与自己的高祖之间世系不可考证,苏洵的高祖才是信史的上限。苏洵的寻根方法,在当时就有人不以为然。柳立言认为苏洵修撰族谱编写世系,将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宰相苏味道当做自己家族的始迁祖,是看中苏味道的知名度,苏洵编订族谱的目的是不问亲疏,团结苏姓人士,争取共享政治和社会资源,以虚构始祖来联宗[11]。
履历
庆历二年(1042年),苏轼入小学,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当时居住在眉州一处叫纱縠行的地方。三年,苏轼入乡校,以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为榜样、楷模。
庆历五年,父亲苏洵因公在外,他的教育都由母亲程夫人负责。
至和元年(1056年),娶妻王氏,为青神人王方之女。二年,前往成都游览,拜访了张方平。[12]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才20岁,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参加会考,之后两人皆中进士。当时苏轼在礼部论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且将该文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而欧阳修亦十分赞赏,原本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而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之后在殿试中乙科。[13]同年四月,苏轼母亲程氏去世,他不得不按礼法丁忧回乡。[12]
嘉佑四年(1059年),服丧完后的苏轼跟随父亲苏洵与弟弟苏辙一起沿着长江下溯,前往荆楚之地。有《南行集》。五年,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但苏轼并未就任。
嘉佑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位列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第三等。当时韩琦说:“今岁制科,唯苏轼、苏辙最有声望。”授大理评事,除签书凤翔判官。十一月十九日,与苏辙在郑州西门外告别,当年十二月到任。当时凤翔府主政者陈希亮,与苏轼个人关系极差,两人互相看不起,但却与希亮四子陈慥相得甚欢。
治平二年(1065年),罢任凤翔签判,还朝直史馆。[12]
治平三年(1066年),父苏洵过世,苏轼回蜀守丧,英宗怜之,同意以官船载运苏轼一家。
熙宁二年(1069年),服阕(守丧完毕)任判官诰院兼祠部员外郎,反对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的改动,王安石于是屡次在神宗面前诋毁苏轼,司马光、范镇举荐苏轼作谏官,王安石力反之,神宗想让苏轼写起居注,王安石向神宗进言,说苏轼在回家守丧时,乘机贩运苏木(一种染料),最后神宗放弃这个任命。
熙宁三年,因为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王安石门下的御史谢景温又诬陷苏轼贩卖私盐,范镇极辩苏轼贩盐之诬,并愿意退休负责。
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担任当年度进士科举的主考官,苏轼本欲拟上官均为第一名,但因其策论诋毁王安石变法,而被吕惠卿改为第二。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迁太常博士摄开封推官,因不堪新党的迫害,求外职,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愿予之颍州通判,神宗最后折衷,让苏轼担任相对较好的杭州通判。起先在熙宁三年,王安石的姻亲谢景温弹劾苏轼居丧往返途中顺道做买卖生意,但查无实证。滞留京城至熙宁四年夏末,神宗批示“改通判杭州”,遂经由陈州赴杭,十一月到任。神宗当时对司马光说:“苏轼非佳士,卿误识之。”司马光则不以为然,为苏轼做了辩解,而苏轼本人则迫于压力,并没有对此处置发表任何意见。初到杭州时,前任刺史沈立尚未卸任,于是苏轼便受命监考,得闲二十余日,其间亦多有唱酬。
熙宁五年,陈尧佐之子陈襄接任杭州刺史。苏轼被派往湖州勘察堤坝情况,期间与湖州太守孙觉相遇并作诗。[12]
熙宁六年(1073年)正月二十七日及八月,两度游览云泉山风水洞,作诗并留下题名,题名今存。冬,苏轼沿运河往返于常州、润州、苏州、秀州之间,赈济灾民。官职不变。至熙宁七年夏回到杭州。过了几个月接到诏命前往密州,九月二十日告别杭州道友,十月启程。
熙宁八年除夕,苏轼在润州度过。
熙宁十年受命知河中府,后改知徐州。二月与其弟苏辙会面,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参加救灾。
元丰元年,改筑徐州外小城,立东门黄楼。苏轼作《黄楼赋》。[12]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移知湖州。四月二十九日,到湖州任。七月,监察御史何正臣、舒亶、谏议大夫李定、国子博士李宜之等上疏弹劾苏轼,说他谤讪朝政、愚弄朝廷、妄尊自大云云。二十八日,朝廷派遣中使皇甫遵至湖州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下狱。十一月三十日结案。此次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几死,并写文章向朝廷诀别,苏辙、张方平、章惇、吴充、王安石、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等人出面力挽,尤其太皇太后曹氏劝谏,神宗动心,苏轼终免一死,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由御史台专人押送前往。苏辙也因为其兄求情而遭贬为监筠州盐酒务。司马光、黄庭坚、乃至王安石之弟王安上皆罚铜二十斤。苏轼在黄州“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14],与张怀民交游,也结交禅门人士,当时佛印担任庐山归宗寺住持,与苏轼时有往来[15]。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
元丰四年,朋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到了黄州营地以东一块地,苏轼躬耕其中,命名为“东坡”,复于元丰五年营造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前赤壁赋》写于首次游览黄州赤壁时。十月,作《后赤壁赋》。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迁汝州团练副使,四月六日离开黄州,将雪堂留给当地人潘邠老,赴任汝州团练。途经江州,游庐山、石钟山,作《题西林壁》、《石钟山记》。经过筠州,留苏辙处十日。七月过金陵访王安石,与叶志远唱和诗,八月上旬应真州知州袁陟之邀,住真州州学20多天,九月初离开[16]。苏轼在楞伽庵写经、品茶、题名“慧日泉”[17]。
苏轼于泗州度过除夕,因没有继续旅行的盘缠而上书请求允许在常州宜兴县居住,获得允许。八月十七日,得命知登州,到任才五天,苏轼又被召为礼部郎官,上京后半月,除起居舍人,入侍延和殿。[12]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即往吊丧?”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孔子言哭则不歌,即不言歌则不哭。”苏轼则嘲笑程颐说:“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两人因此结怨[18]。
元祐二年,除翰林侍读。苏轼与程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两人党徒互相攻讦。十一月,拜户部侍郎。三年,苏轼以翰林学士知贡举,负责取士。苏轼改革了宋代取士的特奏名制度,当时但凡是礼部特别上奏的都滥赐出身,苏轼和孔文仲以为不可,遂上《论特奏名人恩泽太滥札子》。此后朝廷接纳其建议,设置了特奏名进士、诸科取士的限额及品阶。[19]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出知杭州,与执政恩例(同副相待遇)。到杭州之日,上表云:“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
元祐五年(1090),苏轼听取钱塘县尉许敦仁的建议开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坝,在其上筑桥,是为苏堤。五月,拜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三月九日,罢杭州,召还朝,除翰林承旨,入侍迩英殿。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然而苏轼还朝后被贾易等人借故弹劾,此事件即蜀洛党争,之后苏轼出知颍州。苏轼曾道贾易为程颐之死党,因此“怨臣兄弟最深”、“易在必报”,吕陶亦曾指出此段关系。由于宰相吕大防、刘挚和高太后都觉得贾易言过其实,“排击人太深,须与责降”。为了平息党争,高太后采用吕大防的建议,将苏轼与贾易都外放为地方官。
元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移知扬州。九月召还朝,以兵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至十一月,又除端明殿学士兼侍读。
元祐八年,言官黄庆基、董敦逸弹劾苏轼。八九月间,苏轼出知定州。[12]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安焘执政,苏轼遭来之邵弹劾,遂被哲宗贬谪至惠州,十月三日,到贬所,住在僧舍中。
绍圣二年三月,迁居合江亭。
绍圣三年,惠州修新桥,苏轼典卖了自己的腰带以资助建设。
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十四日,营建白鹤峰新居。五月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至四月十七日,苏轼接到命令,遂贬儋州。沿途路经梁金山南麓,在此宿一晚后上渡船。当时苏辙也被贬谪至雷州,两兄弟恰好相遇于藤州,便同行前往雷州半岛。六月十一日,苏轼告别弟弟,出航渡海。七月十三日,到儋州。初到时无地可住,苏轼就在官舍暂住。不久,当地人为他建了三间房屋,苏轼将其命名为桄榔庵。[12]
元符元年,苏轼在儋州,游天庆观。吴子野来访。蔡京派遣吕升卿、董必等去岭南谋害苏轼兄弟,曾布向皇帝进言不可,救两人免于大难。
元符二年,琼州进士姜唐佐来到苏轼处学习。
元符三年(1100年),徙贬所于廉州,随即又任舒州节度副使、永州居住。过广州、清远,到英州时,赐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任便居住在外军州(即随意选择偏远州郡居住)。[12]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四月下诏让苏轼北还。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获赦北归行经南安军。正月到虔州,五月,第三次到真州。夏天因冷饮过度,下痢不止,又误服黄芪,结果病情恶化,“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由米芾安排住东园休养,又送麦门冬[20]。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孙氏馆病卒[21],享年六十四岁。由弟苏辙归葬于郏县小峨眉山(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南宋孝宗追赠谥号“文忠”。
苏轼疲于应付新旧党争,遇事“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22],苏轼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变法作为,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守旧之举[23]。尽管新党一直称苏轼为旧党而借故追究,但实际上苏轼亦和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时有冲突,导致他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斥,仕途坎坷,时常远贬外方。不过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善,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性格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24],好品茗[25],亦雅好游山林[26],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27]。
风格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曾自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28]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29]
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30]。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31]。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32]。
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33],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34]《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健,个性鲜明,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35]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邦彦的“格律派”大相迳庭。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赋风
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著,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36]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木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著作
苏轼现存于世的文学著作共有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大量散文作品。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因南宋皇帝宋高宗、宋孝宗等对其人其作的推崇,有宋一朝整理出版了《苏文忠公诗合注》《苏文忠公全集》等多部集作。《苏文忠公全集》又称《东坡全集》,传世的,至今所见,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分集编订,号称东坡七集本,亦标东坡全集,即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和陶诗四卷,应诏集十卷,其出自苏轼原本原目,后人稍加增益,为之善本,风行海内;一类为分类合编,号称东坡大全集,《四库提要辨证》云:“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又云:“宋时所刊大全集者,乃麻沙书坊所刻。”[39]
家庭
苏轼家族 | ||||||||||||||||||||||||||||||||||||||||||||||||||||||||||||||||||||||||||||||||||||||||||||||||||||||||||||||||||||||||||||||||||||||||||||||||||||||||||||||||||||||||||||||||||||||||||||||||||||||||||||||||||||||||||||||||||||||||||||||||||||||||||||
---|---|---|---|---|---|---|---|---|---|---|---|---|---|---|---|---|---|---|---|---|---|---|---|---|---|---|---|---|---|---|---|---|---|---|---|---|---|---|---|---|---|---|---|---|---|---|---|---|---|---|---|---|---|---|---|---|---|---|---|---|---|---|---|---|---|---|---|---|---|---|---|---|---|---|---|---|---|---|---|---|---|---|---|---|---|---|---|---|---|---|---|---|---|---|---|---|---|---|---|---|---|---|---|---|---|---|---|---|---|---|---|---|---|---|---|---|---|---|---|---|---|---|---|---|---|---|---|---|---|---|---|---|---|---|---|---|---|---|---|---|---|---|---|---|---|---|---|---|---|---|---|---|---|---|---|---|---|---|---|---|---|---|---|---|---|---|---|---|---|---|---|---|---|---|---|---|---|---|---|---|---|---|---|---|---|---|---|---|---|---|---|---|---|---|---|---|---|---|---|---|---|---|---|---|---|---|---|---|---|---|---|---|---|---|---|---|---|---|---|---|---|---|---|---|---|---|---|---|---|---|---|---|---|---|---|---|---|---|---|---|---|---|---|---|---|---|---|---|---|---|---|---|
|
祖父:
父亲:
母亲:
兄弟姐妹:
苏洵与程氏共生有三男三女,然长子景先与三名女儿皆卒于程氏去世之前[41][42]。虽然传说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故事中,苏东坡有个嫁与秦观的妹妹,但根据考证,苏东坡笔记著作中从未曾提到有妹妹,而且秦观在二十九岁并且已经娶妻之后,才初遇苏东坡,苏小妹应为虚构人物。[43]
- 苏景先,早卒
- 苏氏,苏轼长姊,早卒
- 苏氏,苏轼次姊,早卒
- 苏八娘(1035年—1052年),苏轼三姊,十六岁嫁舅父程濬之子程之才,两年后被夫家虐待至死[44][45]。清朝袁枚《随园诗话》误作苏轼之妹[46]。
- 苏辙(1039年—1112年),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妻妾:
- 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之妻,十六岁时与年方十九的苏轼成婚,婚后二人恩爱甜蜜。结婚十一年(1050年—1061年)因病逝世,得年二十七。苏轼四十岁时曾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亡妻。
- 王闰之(1048年—1093年),苏轼之妻,王弗的堂妹,比苏轼小12岁,在堂姐王弗逝去三年后嫁给苏轼,在苏轼58岁时逝世,享年四十六。
- 王朝云(1063年—1096年),苏轼之妾,原为歌妓。三十八岁时的苏轼赎十二岁的朝云,后收为侍妾。陪伴苏轼度过仕途不顺的岁月。后卒于绍圣三年,享年三十四。
子女:
堂妹:
后人:
评价
古代
- 张戒:“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岁寒堂诗话》卷上)
- 《宋史》:“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47]
- 宋仁宗:“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 苏辙说苏轼:“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51]在苏轼行迹所到之处都被民众纪念,如黄冈、杭州、海南岛等地区,都有苏轼的祠庙。
-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王灼:“东坡先生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或曰:‘长短句中诗也。’为此论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分异耳。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虽可笑,亦毋用笑也。”[54]
- 宋孝宗:“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 陆游评苏:“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56]、“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 徐度:“(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
- 胡寅:“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57]
- 王若虚:“是直以公为不及于情也。呜呼!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当如是。其溢为小词,而闲及于脂粉之间,所谓滑稽玩戏,聊复尔尔者也。若乃纤艳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辈,岂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乐府乃其游戏,顾岂于流俗争胜哉?盖其天资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53]
-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元好问:“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性情,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58]
- 王士祯:“山谷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59]、“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 王夫之:“扬雄、关朗、王弼、何晏、韩愈、苏轼之徒,日猖狂于天下,而张子韶、陆子静、王伯安窃浮屠之邪见,以乱圣学。为其徒者,弗妨以其耽酒嗜色,渔利赖宠之身,荡闲蔑耻,而自矜妙悟焉。呜呼,求明之害,尤烈于不明,亦至此哉!”
- 袁枚评苏诗:“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
- 刘熙载:“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东坡《定风波》云:‘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云:‘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雪霜姿’、‘风流标格’,学坡词者,便可从此领取。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诸家,惜未诣此。
近代(中晚清、民初)
-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 王鹏运:“北宋人词,如潘逍遥之超逸,宋子京之华贵,欧阳文忠之骚雅,柳屯田之广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虚之婉约,张子野之流丽,黄文节之隽上,贺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拟得其仿佛。唯苏文忠之清雄,夐乎轶尘绝世,令人无从步趋。盖霄壤相悬,宁止才华而已?其性情,其学问,其襟抱,举非恒流所能梦见。词家苏辛并称,其实辛犹人境也,苏其殆仙乎!”[62]
- 沈曾植:“东坡以诗为词,如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山谈丛语也。然考蔡绦铁围山丛谈,称:‘上皇在位,时属升平。手艺之人有称者,棋则有刘仲甫、晋士明,琴则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则有刘继安,舞有雷中庆,世皆呼之为雷大使,笛则孟水清。此数人者,视前代之技皆过之。’然则雷大使乃教坊绝技,谓非本色,将外方乐乃为本色乎?”[53]
- 夏敬观:“东坡词如春花散空,不着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陈无己所谓:‘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后之学苏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达上乘者,即稼轩亦然。东坡《永遇乐》词云:‘𬘘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此数语,可作东坡自道圣处。”[63]
- 章太炎:“轼也使人跌逷而无主,设两可之辩,仗无穷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睹其尾,谓求学皆若解闭者,以不解解之也。”“淫文破典,軵靡者众”。[64]
-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65]
现代
- 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采,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66]
- 方东树《昭昧詹言》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 1930年代,当林语堂尚在海外飘零之时,身边却时时携带笨重的苏轼文集,后来写下文词优美、脍炙人口[来源请求]的《苏东坡传》。当他在《苏东坡传》中提到为其作传的理由时,说:“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67]这正切中林语堂自己的赞叹:“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王水照认为苏轼文学作品的数量之巨为北宋著名作家之冠,质量之优则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37]
- 2000年,法国《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与他的琴棋书画一样,都是人类的文化瑰宝,并且在专栏“千年人物”中,评选苏轼为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人(共12位)[68][69]。
- 2017/08/13,法国《世界报》副主编Jean-Pierre Langellier在第八届苏东坡文化节的演讲时,盛赞苏东坡的天才与人道精神。[68]
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例如:
- 诗注
- 文注
- 词注
轶闻
-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脩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脩听毕恍然大悟。[70]
-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在被贬往惠州途中经过东莞,夜宿资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学),方丈僧祖堂和莞人夏侯生陪同他在当地出游,结下缘分。苏轼在惠州的四年间曾经乘船来往资福寺和觉华寺之间,听说靖康海市蜃楼奇绝,往观却不得见。祖堂说:“此灵变也,公善文,祭之当见。”苏轼于是作长短诗焚之,歌咏间即成楼台人马之形,络绎不绝,于是又作诗记念,赠予夏侯生。苏轼还用自己至爱的犀带换取佛脑舍利,供奉在资福寺内。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写下《罗汉阁记》[71]、《舍利铭》[72]、《老柏再生赞》[73]等文记念此事。[74]苏轼捐赠的舍利在1277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东莞后被夺走,送至大都。后在明代重修资福寺时送回原址,至今依然保存在清代原址重建的金刚经云石塔内。
-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大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甚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75]
- 苏轼很早接触佛教[76],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77]
- 苏轼无论诗、词、文、赋、字、画,样样精到,常被认为乃是先人托化所致。广州西郊石门灵隐山上有宝陀院、妙高台,院住持德云和尚临终时,留信说三十年后他的忌日,当有贵人来访,可将遗书递上。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十月,德云和尚三十周年忌日,苏轼正好游览来到宝陀院,觉得一切都很熟悉,阅毕住持遗书,有感而发题诗“宝陀山上宝陀院,白发东坡喜再来。前世德云今是我,依稀尤见妙高台。”于妙高台壁上[78]。学者衣若芬认为此“德云和尚”说是清代研究者的误解[79]。
-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性喜酒肉,肉中尤以猪肉为最爱,按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性喜食猪”。还有传说东坡肉和东坡酒相传均为苏轼发明[80]。《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 苏轼年少时,本已登进士,却贪心不满足止于此,于是又去应考制科试,科号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成绩甚优,以为就此真的可以对官家直言极谏,殊不知差点把自己给谏没了。便在与李之仪的回信中,自嘲自己是靠著一张嘴当官的刘敬[82]。
- 苏轼对十二星座很有研究。苏轼读韩愈《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表示自己和唐朝的韩愈都是摩羯座(当时称“磨蝎”),一生多遭口舌诽谤,简直同病相怜,命途多舛[83]。他认为自己命中的好好坏坏,和身为摩羯座是有关系的。
- 按唐宋时的占星学,二十八宿的斗宿正好对应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宫,月亮所在的星宫为身宫(相当于月亮星座),可知韩愈的身宫正是摩羯。而苏轼则是以摩羯为命宫,“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84][85]。
- 苏轼对星座的感叹,让后世掀起一股“摩羯情节”。南宋方大琮写信给朋友说:“惟磨蝎所莅之宫,有子卯相刑之说,昌黎值之而掇谤,坡老遇此以招谗。而况晩生,敢攀前哲?”南宋理宗时期的牟𪩘致友人的书信:“生磨蝎之宫,人皆怜于奇分。”于石写诗:“顾予命亦坐磨蝎,碌碌浪随二公后”元代尹廷高〈挽尹晓山〉“清苦一生磨蝎命,凄凉千古耒阳坟。”赵汸“谩灼膏肓驱二竖,懒从磨蝎问三星。”明代张萱“磨蝎谁怜留瘴海,痴仙只合在人间。”清代赵翼“书生不过稻粱谋,磨蝎身偏愿莫酬。”黄均“渐知世运多摩羯,颇觉胸怀贮古春。”袁枚:“莫叹遭逢磨蝎重,世间风浪几曾平。”曾国藩:“诸君运命颇磨蝎,可怜颠顿愁眉腮。”
相关美食菜肴
参见
影视形象
演员 | 作品 | 年份 | 类型 |
唐国强 | 水浒传 | 1998 | 电视剧 |
魏骏杰 | 刁蛮娇妻苏小妹 | 2010 | 电视剧 |
陆毅 | 苏东坡 | 2012 | 电视剧 |
欧阳震华 | 东坡家事 | 2015 | 电视剧 |
郑则仕 | 风流才子苏东坡 | 2001 | 电视剧 |
纪录片
《苏东坡》,该片为中国央视所拍摄纪录片,2017入选中国优秀国产纪录片。[86]
注释
- ^ 苏子瞻责黄州,居州之东坡,作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后人遂目子瞻为东坡。宋.朱彧《萍洲可谈》127页,中华书局
- ^ 晁说之《跋鲁直尝新柑帖》云:“元祐末有‘苏黄’之称。”(《嵩山文集》卷十八)
- ^ 赵翼《瓯北诗话》卷六称:“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
- ^ 一说“蔡”本指蔡京,后来因为蔡京人品不佳,被换成蔡襄。
- ^ 毛晋《苏米志林·是中何物》提到:“东坡一日退堂,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道我腹中何物?’一婢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此事又见曹臣编《舌华录》。
- ^ 《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引东坡语:“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金人刘祁《归潜志》卷九则云:“昔东坡生,一夕眉山草木尽死。”
- ^ 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 ^ 《宋史·苏轼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 ^ 《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
- ^ 苏轼: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人民网-文史频道. 2014-09-10 [2017-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 《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2005年)》, 2014年: 47–50 [2017-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黄, 任轲 (编). 蘇軾詩集合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王宗稷编苏文忠公年谱(傅深纪年录全附). ISBN 9787532526512.
- ^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卷三百三十八):“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脩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 ^ 《答李端叔书》
- ^ 《东坡续集》卷六收录有双方的九封书信集。
- ^ 孔凡礼《苏轼年谱》:“八月十四日,离金陵,王益柔(胜之)同行,过长芦,赴真州。至真州,州守袁陟(世弼)以学舍为苏轼居。先是轼在金陵,陟多柬劳问,至是始见。”
- ^ 帅国华《真州史话》:《苏东坡三到真州》
- ^ 《皇宋治迹统类》:“明堂降赦,臣僚称贺讫,两省官欲往奠司马光。程颐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岂可贺赦才了,即往吊丧?’坐客有难之曰:‘孔子言哭则不歌,即不言歌则不哭。’苏轼遂戏程曰:‘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大笑。结怨之端,盖自此始。”
- ^ 何, 忠礼. 宋史选举志补正(修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52–53. ISBN 9787101091175.
- ^ 康熙仪征县志
- ^ 陆以湉《冷庐医话》:“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会元章约明日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却饮食,夜不能寐。……病暑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芪,殆误服之。胸胀热雍,牙血泛滥,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非为补药所误耶?”
- ^ 《曲洧旧闻》
- ^ 苏轼曾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敢;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东坡续集》卷4《与滕达道》)旧党专权后,苏轼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东坡奏议集》卷3《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 ^ 苏轼的作品充斥著对食材的见解。贬黄州时,有诗《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亦有咏荔枝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苏轼嗜吃河豚。苏轼在儋州(海南岛)寄给其弟子由诗中还提到老鼠肉、蝙蝠肉,以及癞蛤蟆的滋味,诗云:“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 ^ 《观林诗话》载,苏轼喜欢凤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两瓶携回烹茶。
- ^ 《灵壁张氏园亭记》:“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冶性。”
- ^ 27.0 27.1 《题东坡字后》:“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九)
- ^ 《答谢民师书》
- ^ 节录《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 ^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答洪驹父书》
- ^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
- ^ 陈师道:《后山诗话》
- ^ 孔凡礼的《三苏年谱》考察《苏轼诗集》、《苏轼文集》,确定苏轼现存诗2700多首,文4300多篇。
- ^ 孔凡礼的《三苏年谱》在薛瑞生等人著作的基础上,考察《全宋词》、《全宋词补辑》,说明苏轼现存词320多首。
- ^ 俞文豹《吹剑录》
- ^ °ê¥ß¬G®c³Õª«°. 国立故宫博物院网站:蘇軾於元豐二年乙未(一〇七九)被認為以詩諷刺時政(即烏臺詩案),八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築室於「東坡」,東坡之號即始於此。是以〈黃州寒食詩〉作於一〇八二年。. Npm.gov.tw.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 ^ 37.0 37.1 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ISBN 7-5325-0528-6。
- ^ 流傳千年!蘇東坡《木石圖》真跡現世 拍賣估破15億元. TVBS. 2018-08-30 [201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 ^ 胡波. 《东坡全集》版本考述.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4, (2): 63. ISSN 1003-7136. doi:10.3969/j.issn.1003-7136.2004.02.020. CNKI TUSH200402020.
- ^ 孔凡礼. 《艾子》是蘇軾的作品. 文学遗产. 1985, (3). ISSN 0257-5914. CNKI WXYC198503010.
- ^ 苏洵《祭亡妻文》:“有子六人,今谁在堂?惟轼与辙,仅存不亡。”
- ^ 欧阳修《苏明允墓志铭》:“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臣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
- ^ 林语堂. 蘇東坡傳. 远景. 2008-10-31. ISBN 9789573907312.
- ^ 苏洵《自尤〈并叙〉》:“盖壬辰之岁而丧幼女,始将以尤其夫家,而卒以自尤也。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既适其母之兄程浚之子之才,年十有八而死。而浚本儒者,然内行有所不谨,而其妻子尤好为无法。吾女介乎其间,因为其家之所不悦。适会其病,其夫与其舅姑遂不之视而急弃之,使至于死。始其死时,余怨之,虽尤吾之人亦不直浚。独余友发闻而深悲之,曰:‘夫彼何足尤者!子自知其贤,而不择以予人,咎则在子,而尚谁怨?’予闻其言而深悲之。其后八年,而予乃作自尤诗。”
- ^ 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乳亡姊八娘及轼。”
- ^ 袁枚《随园诗话》:“东坡止有二妹;一适柳,一适程也。今俗传为秦少游之妻,误矣!”
- ^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
- ^ 见马永卿辑《元城语录》卷上
- ^ 《跋东坡<醉翁操>》
- ^ 黄庭坚《跋东坡墨迹》
- ^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 ^ 《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
- ^ 53.0 53.1 53.2 苏轼传记与集评
- ^ 《碧鸡漫志》卷二
- ^ 《宋史·列传第九十七》(卷三百三十八):“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寘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
- ^ 陆游《老学庵笔记》
- ^ 汲古阁本向子𬤇《酒边词序》
- ^ 元好问《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 ^ 王士祯《花草蒙拾》
- ^ 《介存斋论词杂著》
- ^ 曾国藩文集
- ^ 王鹏运《半塘遗稿》
- ^ 吷庵《手批东坡词》
- ^ 《訄书·学蛊》
- ^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 ^ 钱穆《国史大纲》
- ^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著,张振玉译
- ^ 68.0 68.1 衣若芬:为什么李白、杜甫不是“千年英雄”?. 联合早报网. 2018-01-06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中文(新加坡)).
- ^ 东坡缘何成为千年英雄?让皮埃尔解密苏东坡有一颗自由的灵魂_眉山新闻_四川新闻_四川在线. sichuan.scol.com.cn.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龚颐正《芥隐笔记·杀之三宥之三》
- ^ 苏轼. 广州东莞县资福禅寺罗汉阁记. 维基文库.
- ^ 苏轼. 广州东莞县资福寺舍利塔铭(并序). 维基文库.
- ^ 苏轼. 东莞资福堂老柏再生赞. 维基文库.
- ^ 崇祯东莞县志,591页。
- ^ 《程子微言》:“他日国忌,祷于相国寺,伊川令供素馔,子瞻诘之曰:‘正叔不好佛,胡为食素?’正叔曰:‘礼,居丧不饮酒食肉,忌日,丧之馀也。’子瞻令具肉食,曰:‘为刘氏者左袒。’于是范淳夫辈食素,秦、黄辈食肉。”
- ^ 《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
- ^ 宣化:《一屁蹦过江——苏东坡》,《宣化上人讲述》;台湾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启方指出“故事虽流传甚广,实乃子虚乌有”(《东坡和佛印》,载2010年4月21日《联合报》副刊)。
- ^ 翁方纲,《粤东金石略》
- ^ 衣若芬. 前世今生. 联合报 (副刊). 2020-11-18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俞兆良; 方丽萍. 苏东坡的酒肉人生与他的豁达情怀——以东坡酒和东坡肉为例.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1 (1): 8-12. ISSN 1009-8666. doi:10.16069/j.cnki.51-1610/g4.2016.01.003.
- ^ 詞條名稱:百事可樂. [2020-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 ^ 北宋·苏轼,《东坡全集》(卷73):“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𫍢𫍢至,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 ^ 韩愈《三星行》诗:“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
苏轼《东坡志林·命分》:“退之(即韩愈)诗云:我生之辰,月宿直斗。乃知退之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平生多得谤誉,殆是同病也!” - ^ 黄道12宫,随著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当时的摩羯座称作“磨蝎”,源于梵语“摩伽罗”,为鲸鱼、大鱼的意思。
- ^ 蘇軾悲嘆:摩羯座命都不好. 中时. 2022/02/03 [2023-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 刘建维. 《苏东坡》入选2017年优秀国产纪录片 曾在黄冈多地取景拍摄_荆楚网. news.cnhubei.com. [2018-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2).
参考书目
研究书目
- 林语堂著,宋碧云译:《苏东坡传》(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
- 李一冰著:《苏东坡新传》 (增修校订全新版)(台北:联经:2019)。
- 保苅佳昭:《新兴与传统——苏轼词论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内山精也著,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柳立言:〈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所反映的历史变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叶嘉莹:〈论苏轼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浅见洋二:〈言论统制下的文学文本——以苏轼诗歌创作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浅见洋二:〈苏轼及杨万里诗中山水的拟人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以诗词间所呈现的次韵之异同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东坡词酒意象探析,作者:许育乔,2008-02-22,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机构典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东坡词梦意象的研究,作者:黄惠芳,2008-07-18,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外部链接
宋四家 | |
---|---|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 蔡襄(或蔡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