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大天后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大天后宫,又称清代台北府城大天后宫,是台湾一座由台湾巡抚刘铭传等官员建立于台北府城妈祖庙。该庙后在1912年前后因受台风严重毁损及市区改正等缘故遭拆除,原址随后建立“故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后改称“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即今国立台湾博物馆前身),同时成为台北新公园(现称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的一部分。现在,其部分石造结构遗物仍散置于当地。[1]

此外,该庙被弃置于台北州厅厅舍的“二妈”妈祖软身神像,在1910年代初被曾石岳等三芝地方仕绅迎请至当地,并由庄民集资兴建三芝福成宫供奉至今。

简介

[编辑]
急公好义坊与后方的台北大天后宫

光绪十四年(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开基起建台北大天后宫于台北府城中心地区,祭祀妈祖,祈求守护。该庙主建物为二层楼挑高传统建筑。该庙当年与台北府文庙台北府武庙台北府县城隍庙并称四大官祀庙宇。

清代官方的总督府档案中记载,光绪十四年时,台北府天后宫由官方出资及宜兰二品政协陈辉煌的罚款兴建而成,由于当时陈辉煌有发动兵变之嫌,朝廷本应严惩,但由于巡抚刘铭传法外施恩,改为仅罚处七千银圆,而这七千银圆和官方出资的九千八百八十元银圆,就是建造天后宫的资金来源。

台湾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以延续旧惯为原则,陆续征用台北城内许多公众及庙宇建筑;其中,台北大天后宫曾被征作办务署厅舍、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校舍、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宿舍等。

1900年代至1910年代前后,台北大天后宫遭有关当局拆除;一说其建物于明治卅三年(1900年)因台北公园用地计画整体考量遭拆除[2],另一说为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其建物遭台风严重毁损致无法修复[3],而后于大正元年(1912年)拆除。其后,台湾总督府民政长官祝辰巳主导募款,筹划于当地建立“故儿玉总督暨后藤民政长官纪念馆”(即今国立台湾博物馆前身),以纪念前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与民政长官后藤新平

台北大天后宫部分庙体石造遗构

据传,拆除前后,庙内所有神像都被收置于台北州厅厅舍一储藏室内。庙体部分石造建筑结构在拆解后被散置于当地至今。[1]

后续

[编辑]

三芝小基隆福成宫之主祀妈祖神像据传原属台北大天后宫,该庙也因而成为北台湾妈祖文化节的重要成员之一。

艋舺料馆启天宫于1921年重修落成后增祀之镇殿软身妈祖,据传亦是原台北大天后宫神像。[4]然而李建纬透过对于启天宫镇殿妈祖的工艺、雕材、入神物等各方面判断,认为此尊妈祖应当是日治时期所雕刻的,不会是清代雕刻的台北大天后宫妈祖神像。[5]

艋舺新兴宫搬迁至西门町后,自认代表原本的台北大天后宫,因而改名为“台北天后宫”。

参见

[编辑]

注脚及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人间福报. 【小角落‧尋古意】台北大天后宮舊址 | 縱橫古今 |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2). 
  2. ^ 庄永明,《城内旧事》ISBN:978-986-04-1781-4,台北市文献委员会,86页
  3. ^ 陈其南、王尊贤,《消失的博物馆记忆、早期台湾的博物馆历史》ISBN:978-986-02-1758-2,国立台湾博物馆,79页
  4. ^ 黄贤发,〈艋舺启天宫沿革〉,《台北文献》,直字96期(台北,1991.06),页48
  5. ^ 李建纬,〈台湾软身妈祖神像的制作与展演—以艋舺启天宫、白沙屯拱天宫为例〉,《台湾文献》,72:4(南投,2021.12),页19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