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纤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台湾日治时期的纤夫

纤夫是以体力拉动驳船为生的人。

中国的纤夫

[编辑]

昔日在长江嘉陵江都有裸体的纤夫。现代部份地区仍有以纤夫拉动船只的做法[1]

俄罗斯的纤夫

[编辑]

纤夫在俄语称为бурлак,源于鞑靼语bujdak,意思是“无家的”。另一种说法指来自中古德语bûrlach (俄语称为арте́ль),意思是以固定的绳索连成一队工作。

纤夫出现于16世纪末叶—17世纪初叶的俄罗斯。随著货物运输的发达,纤夫亦日益普遍。

纤夫队的首领称为Водолив,以下分别是ДядяШишка (领头的意思)、Косный (负责殿后)。随工作时间分别两种:有季节性的 (春季到秋季)和临时性的。他们在冬天不工作,因为俄国冬季河流结冰。他们在冬天聚成арте́ль (通常4至6人,有时10至40人,最多可达150人):由于缺乏主顾,薪资最少,但至少比失业好。到秋天工作完成就领取最后一份工资。

他们典型的象征是帽子上放一只匙子。

在沙俄时代,纤夫工作的路线包括伏尔加河线 (莫斯科阿斯特拉罕)、白海线 (莫斯科往阿尔汉格尔斯克),以及乌克兰聂伯河。纤夫的来自无地、少地的农民,女性亦有参加。辛比尔斯克萨拉托夫萨马拉奔萨坦波夫科斯特罗马雅罗斯拉夫尔梁赞弗拉基米尔是纤夫的主要来源。

随著俄国的工业化,纤夫日益式微。19世纪初有60万纤夫在伏尔加河、奥卡河工作,到中期只剩下15万人。20世纪初接近消失。

在俄国文化里,纤夫经常出现在各种文艺作品中 (例如《伏尔加船夫曲》、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另外,俄语有一谚语:“狗儿,别碰纤夫——他也是一头狗”("Собака, не трогай бурлака-он сам собака!")。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那些为了不裸而裸的纤夫-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1-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