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澄
王守澄 | |
---|---|
出生 | 出生年不详 出生地不详 |
逝世 |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 唐长安城 |
职业 | 唐代末年的权宦之一 |
王守澄(8世纪—835年),唐朝中期宦官,活跃于宪、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参与皇帝的废立[1],在朝中掌权达十五年之久[2]。与朝廷朋党势力结合,卖官行为让官场风气为之败坏。文宗时,以他为首的宦官集团与素来憎恶宦官的皇帝势力发生多次激烈冲突,后来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团内部的分裂,终因失势而被鸩杀[3]。而日后策动甘露之变的首谋李训、郑注便是由他引荐给皇帝,他的死直接或间接地预告了该事变的发生。与诗人王建是同宗,两人颇有交情。有一弟王守涓。
生平
[编辑]宪宗时期
[编辑]徐州监军
[编辑]王守澄来历不详,生年、双亲、籍贯皆不可考[4]。最早的相关记载,是在宪宗元和末年时担任武宁军(一名感化军,领徐、濠、宿三州)节度使李愬的监军。经由李愬引荐,王守澄认识了精通医术、善于论辩的郑注,两人言谈投机,相见恨晚,旋即成为好友。监军任期告一段落后,王守澄返回京城,郑注亦陪同[5]。
拥立穆宗
[编辑]王守澄起初侍奉太子李恒。当时宪宗身患重疾,病情开始有好转的迹象,不料宦官陈弘庆(一作陈弘志[6])突然发难,于大明宫中和殿杀害了宪宗,据说王守澄也参与其中[7],随后对外宣称是皇帝无法承受药力而暴毙。宪宗驾崩后,立即面临继位人选的问题,宪宗长子惠昭太子早于元和七年(812年)逝世,而三子李恒是宪宗属意的继承人,已立为太子,但其上尚有兄长澧王李恽,为求根绝后患,王守澄便与神策中尉梁守谦等合谋,派兵诛杀了澧王与拥护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元和十五年(820年)闰二月,太子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即位,是为穆宗。
穆宗时期
[编辑]与李逢吉结盟
[编辑]王守澄因功被封为枢密使,担任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沟通桥梁,得以参与机密,干预国政,拥有很大的权力,顺便也将郑注介绍给穆宗认识,颇受到青睐。当时朋党领袖之一的李逢吉以重金贿赂王守澄,拉拢其为己用,两人于是合作,朝廷无任何势力能与之抗衡。穆宗仅在位四年便病逝,长子敬宗即位。
敬宗时期
[编辑]排抑李绅
[编辑]李逢吉与翰林学士李绅素来交恶,李绅利用职务之便,经常当著皇帝的面批判李逢吉的奏章,让他相当恼怒。恰巧李绅因故得罪了族子李虞,李虞便投靠逢吉一党,并对外散布不利于李绅的谣言,另一方面,王守澄亦不时向皇帝进谗言,谎称当年穆宗驾崩后,李绅等人本欲立深王李悰为帝,年轻的敬宗不察是非,一气之下贬其为端州司马,但不久之后敬宗发现了穆宗的遗书,有一份李绅、杜元颖等人劝敬宗即位的奏章,于是误会冰释,化解了一场风波。
昭义节度使继位事件
[编辑]素来跋扈的昭义军节度使刘悟,临终之前上书皇帝,要求让其子刘从谏继任节度使,朝廷对此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派认为昭义军地近京城,节度使人选应该朝廷指派为宜,而对藩镇向来持姑息态度的李逢吉、王守澄一党不想得罪对方,加上事先已收受刘悟的赂款,于是利用他们的影响力,迫使皇帝答应刘悟的请求。
拥立江王
[编辑]敬宗平时喜欢畋猎和打球,尤好在夜间捕捉狐狸,称之为“打夜狐”。某日夜猎回宫,与宦官刘克明、击球将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作乐,克明等人趁敬宗饮酒过量入内室更衣时,暗杀了敬宗,并矫诏让绛王李悟暂时代理国事。刘克明欲进一步取代王守澄等人的地位,但王守澄和梁守谦等人却抓准时机先发制人,先是前往十六宅迎来江王李涵,再派出神策军和飞龙兵,将包含绛王及刘克明在内的一干人全数诛杀殆尽。立江王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即位后,梁守谦请求致仕,于是王守澄顺理成章接任右神策中尉的职务,握有神策军的控制权,一人兼掌军政二权,确立王守澄在朝廷不可动摇的地位。
文宗时期
[编辑]宋申锡事件
[编辑]文宗因见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日益跋扈,亟思除去心腹大患,决定与耿直忠厚的大臣宋申锡、宇文鼎等人合作。宋申锡旋即被拔擢为宰相,又起用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大臣,他任命王璠为京兆尹,没想到王璠临阵倒戈,将此事泄密给王守澄的亲信郑注。郑注于是先下手为强,先命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持状向文宗诬告,声称宋申锡欲与人望甚高的漳王李凑谋反,文宗早对漳王心存芥蒂,盛怒之下立刻命王守澄将宋申锡及其亲信囚禁于神策军的牢狱之中。然后文宗再召集大臣共商此事,文宗一心想处死申锡,但绝大多数大臣皆认为不可,建议应该将宋申锡和豆卢著交付司法审议,厘清真相再作定夺,郑注认为此举可能让诬谄之计东窗事发,王守澄便听从郑注之言,说服皇帝以贬谪取代死刑,结果漳王与申锡分别被贬为巢县公与开州司马,申锡以下人等依旧处死。不久李凑与申锡也先后忧愤而死。
训、注联手背叛
[编辑]文宗在位期间,李德裕一党得势,李逢吉被贬为东都留守。在东都一段时间后,李逢吉一心想恢复相位,便让族子李仲言(即李训)携带黄金百万前往贿赂郑注,让郑注代为向王守澄说项,再由王守澄引介给皇帝。没想到训、注一见如故,两人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又不久前郑注才因药术受到皇帝宠信,此时李训亦以长于解释易理得到皇帝的青睐,两人很快成为皇帝跟前的红人。两人与皇帝相处日久,知道文宗早有除去宦官的想法,而文宗认为两人本由宦官提拔,与之合作不至于遭到怀疑,三人遂达成共识。
为了赢得王守澄的信赖,训、注两人先后贬谪了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及王践言,但随即发觉如此一来等于让王守澄独揽所有军政大权,随后又让素与守澄有嫌隙的宦官仇士良担任左神策中尉,以分化其权,王守澄对此颇为不满。不久李训封相,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名义上这是神策军中的最高职衔,但只是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名誉职,王守澄被澈底剥夺了兵权,有了神策军作为后盾的文宗,遂于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命令宦官李好古带著毒酒前往王守澄宅第,秘密鸩杀了他。赠扬州大都督。不久其弟王守涓亦被文宗派出的人马所杀。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便爆发了著名的“甘露之变”。
掌权期间贿赂风气盛行
[编辑]从元和末至大和末年,王守澄掌控大权达十五年之久,期间公然收受贿赂,擅自卖官鬻爵,由郑注居中牵线,位于善和里的郑注宅邸终年门庭若市,人潮络绎不绝[8],如王涯因贿赂而成为宰相[9];王播买得盐铁转运使之职[10];郑权也因贿赂得到广州节度使之位[11]。
与诗人王建的关系
[编辑]诗人王建善写宫廷闺怨诗,有《宫词》百首传世,因与王守澄同宗,故两人时有往来,王守澄略长于王建,称其为弟。王建诗中述及皇宫内的生活情形,多由深谙其事的王守澄所提供。某日王建酒后失言,骂了汉朝宦官造成党锢之祸,因此影射,得罪了王守澄,事后感到很后悔,于是作了一首《赠王枢密》向王守澄陪罪,诗云“三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小时。脱下御衣先赐著,进来龙马每教骑。长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自是姓同亲向说,九重争得外人知。”消弭一场事端[12]。
参见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1975年5月,北京:中华书局,ISBN 7-101-00319-2
- 《新唐书》,宋欧阳脩等撰,1975年2月,北京:中华书局,ISBN 7-101-00320-6
- 《资治通鉴》
- 《全唐诗·卷三百》王建《赠王枢密》
注释
[编辑]- ^ 指参与弑杀宪宗、拥立穆宗之举;以及拥立文宗。
- ^ 穆宗于元和十五年(820年)闰二月即位,翌年改元长庆,自长庆元年(821年)至太和九年(835年),凡十五年
- ^ 《旧唐书·卷十七上·文宗李昂上》:“辛巳,遣中使李好古赍鸩赐王守澄,是日,守澄卒。”
- ^ 《新唐书·卷二百八·王守澄》:“王守澄者,史亡(无)所来。”
- ^ 李愬武宁节度使的任期,起元和十三年,讫元和十五年,见《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李晟·子愬》。
- ^ 《旧唐书·卷十五·宪宗下》:“……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同前,《卷一百六十九·李训》:“中官陈弘庆者,自元和末负弑逆之名……”
- ^ 《新唐书·卷二百八·王守澄》:“……守澄与内常侍陈弘志弑帝于中和殿……”
- ^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九·郑注》:“(郑)注起第善和里,通于永巷,长廊复壁,日聚京师轻薄子弟、方镇将吏,以招权利。”
- ^ 《新唐书·一百七十九·郑注》:“王涯用(郑)注力再辅政。”;《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文宗太和七年》:“王涯之为相,注有力焉。”胡三省注曰:“是必因注以结王守澄也。”
- ^ 见《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播·弟炎》
- ^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薛存诚·子廷老廷老子保逊保逊子昭纬》:“郑权因郑注得广州节度,权至镇,尽以公家珍宝赴京师以酬恩地。”
- ^ 见《全唐诗·卷三百·赠王枢密》诗序:“(王)建初为渭南尉,值内官王守澄,尽宗人之分,因过饮,及汉桓灵信任中官起党锢兴废之事。守澄深憾,曰:‘吾弟所作《宫词》,天下皆诵于口,禁掖深邃,何以知之?’建不能对,为诗以赠,其事遂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