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流动性陷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流动性陷阱(英语:liquidity trap),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概念,又称凯恩斯陷阱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流动性陷阱是指一个当货币政策完全没法刺激经济的情况,无论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也没有作用。典型的流动性陷阱在当预期经济不景气出现(例如通货紧缩总需求不足、发生战争),使持有流动资产的人不愿意投资

概念发展

[编辑]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凯恩斯曾指出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即使是利率低得接近于零,也不能够使银行贷款、商业投资、消费真正运作起来。利率太低,人们宁愿持有现金,最后扩张性货币政策失去了作用。在流动性陷阱的情况下,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

在原本概念中,流动性陷阱发生在完全弹性的货币需求的情况,再多的资金注入经济体系也不能压低利率。而基于狭义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只限于它对利率的影响。因此,若一个经济体掉进流动性陷阱,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会下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亦完全失去。

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凯恩斯主义革命的浪潮,许多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企图把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弱化。他们提出,即使利率不会下调,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货币政策仍然会对经济产生作用。他们指出因为庇古效应,即使经济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亦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庇古效应之名来自英国经济学家阿瑟·赛斯尔·庇古,庇古效应指出,实际货币馀额是总需求函数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故此货币馀额会直接影响ISLM模型中的IS曲线,及货币政策会因此而有效刺激经济,即使正处于流动性陷阱。虽然很多经济学家对庇古效应会否出现及其效力如何存有很大疑虑,但到了六十年代经济学界还是不太相信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凯恩斯方程式把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归咎于在某正利率下的水平货币需求曲线,但有指1990年代出现的流动性陷阱只不过是因为零利率政策的缘故。这个说法是,由于利率不可能低于零,货币政策将在这些情况下,如有人断言它是流动性陷阱的元凶般软弱无力。

虽然这后来的概念不同于凯恩斯原来所提出的概念,但两者在两点上相同。首先,两者都先假定了货币政策只能透过利率对经济产生影响;第二,两者都同样得出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下失去经济刺激的能力的结论。

现实案例

[编辑]

日本迷失的十年

[编辑]

新古典经济学家断言,因为庇古效应,增加货币馀额对总需求有直接影响,所以即使处于流动性陷阱,扩张性货币政策仍能够刺激经济。在1990年代,这断言给予日本银行信心去著手进行量化宽松。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在日本经济陷于已经零息、又处于特长地停滞发展的期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1]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日本政府承诺日元升值,日本出口竞争力大幅衰退。19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即陷入流动性陷阱,保罗·克鲁格曼说:“日本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之中,它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2]日本自1990年开始调降利率,1991年仅有6%,1996年企业负债比增加了75.4%,1997年又将消费税由3%提高到5%,最后日本利率已降至“零利率”的水平,却仍无法诱发企业贷款投资,史称空白十年

欧美金融危机

[编辑]

2008–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抱有与90年代的日本央行相同的信念,所以突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政策尝试透过削减短期目标利率以外的手段刺激经济。

金融海啸曾在美国和欧洲引起轰动。从2008至2010年,各中央银行所订的短期息率已经接近零。[3]

在2010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解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如何执行另一种货币政策——通货创造——去对抗流动性陷阱。[4]斯蒂格利茨指出联邦储备系统预期,透过印发6000亿美元并直接将之注入银行体系,逼使银行贷出更多本地贷款和抵押贷款。可是,他亦提到银行会宁可把钱用作投资往更有利可图的海外新兴市场。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人亦指出,银行亦会投资外币,这有机会引发货币战争,尤其中国或许将有所反应。[5]

注释

[编辑]
  1. ^ Sophia N. Antonopoulou英语Sophia N. Antonopoulou,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Democracy, Vol. 5, No. 4 / Vol. 6, No. 1 (Autumn 2009 / Winter 2010).
  2. ^ Krugman, Paul,. Thinking About the Liquidity Trap. Author's website. December 1999 [2007-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3. ^ Krugman, Paul. "How much of the world is in a liquidity trap?".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2010 [2011-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英语). 
  4. ^ Stiglitz, Joseph. New $600B Fed Stimulus Fuels Fears of US Currency War. Democracy Now. 5 November 2010 [5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5. ^ Wheatley, Jonathan; Peter Garnham. Brazil in 'currency war' alert. Financial Times. 5 November 2010 [5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9).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