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效骞
德效骞 Homer Hasenpflug Dubs | |
---|---|
出生 | 美国伊利诺州迪尔菲尔德 | 1892年3月28日
逝世 | 1969年8月16日 英国牛津 | (77岁)
母校 | 芝加哥大学 (Ph.D.) 纽约协和神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M.A.) 耶鲁大学 (B.A.)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汉学、中国宗教、汉朝历史 |
机构 | 牛津大学 马歇尔大学 |
著名学生 | 霍克思 |
德效骞(英语:Homer Hasenpflug Dubs,1892年3月28日—1969年8月16日),号闵卿,又名德和美,美国汉学家。
生平
[编辑]德效骞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迪尔菲尔德,年幼时随父母赴中国传教,童年时期在湖南度过。曾就读于欧柏林大学与耶鲁大学,1914年自耶鲁大学毕业。后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硕士学位与纽约协和神学院神学硕士学位。1918年作为圣道会教士再次来到中国。[1]回国后,于192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是对于荀子的研究。此后,他于1925年至1927年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27年至1934年间又前往马歇尔学院(Marshall College)任教。[2]1934年至1947年间,他受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之托翻译班固的《汉书》。1947年他因《前汉史》(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前两卷获儒莲奖。在《前汉史》第一卷出版后,他还任教于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特福德神学院(Hartford Seminary)等校。1947年后他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汉学教授(Chair of Chinese)。1959年退休,1969年在牛津逝世。[2]
著名观点
[编辑]罗马汉朝曾有军事接触
[编辑]德效骞推测,被送到帕提亚东部边境地区的罗马俘虏可能曾经与汉族士兵发生过冲突,[3]此假说称为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
达布斯引用了班固《汉书》所载“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望见单于城上立五采幡帜,数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馀骑往来驰城下,步兵百馀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4]他认为文中的鱼鳞阵可能是指罗马军队作战时的龟甲阵,猜测这些被汉朝俘虏的士兵后来于永昌县骊靬村定居下来。[5]
但是,达布斯的假设未为现代学者所接受。目前,无任何证据此假设,[6]而在测试骊靬村附近男性居民的脱氧核糖核酸后,结果亦否定了此假设。[7]而且,张掖郡骊靬县的建置年代亦早于郅支城之战,因此骊靬县不会因为罗马战俘而得名。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 ^ 2.0 2.1 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 Homer Dubs (1892-1969),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9 (1970): 889-91.
- ^ Homer H. Dubs: "An Ancient Military Contact between Romans and Chine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Vol. 62, No. 3 (1941), pp. 322-330
- ^ 班固:《漢書》,卷七十. [2015-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 Archaelogy.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taly Magazine[永久失效链接], Xinhu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aily Telegraph, 2 February 2007
- ^ Detailed analysi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10. by Ethan Gruber
- ^ Zhou R, An L, Wang X, Shao W, Lin G, Yu W, Yi L, Xu S, Xu J, Xie X,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an ancient Roman soldier origin of the Liqian people in northwest China: a Y-chromosome perspect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 Hum Genet. 2007; 52(7): 5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