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协,是台湾屏东县长治乡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乡西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德和村不含北部边界地带中央大段、繁荣村西部不含其西北端及南端、德协村不含东南端、德成村西大半部、复兴村西北半部、仑上村不含西南部中央一小段、新潭村北部中央凸出部分的东北侧、德荣村不含西南端,以及屏东市的海丰里东部、仁义里东北部边界地带南半段。[1][2][3][4][5]

本地区境内主要聚落为竹叶(德协)、山猪门(莿桐脚)、份仔(粉仔)、仑上、下屋(下厝),设有长治国中德协国小[1][2]

历史

[编辑]

台湾日治初期,德协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德协庄”(旧制街庄),隶属于港西中里。该庄昔日西边北段及北边西段与彭厝庄为邻,北边东段与新围庄为邻,东及东南与番仔藔庄为邻,南边及西南边为火烧庄,西边南段为海丰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阿猴厅[6]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4月15日,该庄编入“麟洛区”,隶属于阿猴厅。[7]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4月1日,阿猴厅改称“阿缑厅”。[8]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麟洛区仍隶属于阿缑厅。[9]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德协”大字,隶属于高雄州屏东郡长兴庄新制街庄)。[10]

战后长兴庄改制为长兴乡,隶属于高雄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46年(民国35年)4月,长兴乡划入省辖屏东市,改制并改名为长治区,村亦改制为里。1950年(民国39年)10月1日,高、屏分治,长治区改制为长治乡,并改隶属于屏东县,里亦改制为村。1951年(民国40年)4月,长治乡拆分出麟洛乡,本地区仍隶属于长治乡。[11]

聚落

[编辑]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为 竹叶林(今德协、德成两村) 山猪门(古名莿桐脚,现名新民庒) 粉仔、景兴(今份仔) 仑上、下屋(今下厝) 烟墩脚(因邻近清朝下淡水都司署,曾设有军事用狼烟台(烟墩)而得名) 芎蕉脚(已消失) 溪埔藔(今圳寮)

在日治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2]

交通

[编辑]

国道3号又称“福尔摩沙高速公路”,是贯穿台湾西部的两条纵向高速公路之一,经过本地区中部并设有平面侧车道(县道187丙线),而且在本地区西北部的省道台27线交会处设有单向进出的屏东交流道(南出北入)。南侧最近的双向进出交流道为东部偏南边界外缘省道台24线交会处的长治交流道。由此等可快速前往国道3号沿线各地。[1][2][12]

省道台24线屏东至阿礼的干道,经过本地区南部的仑上、德协等聚落。由该道路西行可前往屏东市,并止于头前溪地区的省道台3线转角路口;东行可前往盐埔乡东南部、内埔乡东北端、三地门乡雾台乡等地。[1][2][12]

省道台27线荖浓乌龙的干道,经过本地区西北端。由该道路北行可前往九如乡东端、盐埔乡高树乡高雄市六龟区等地;南行可前往九如乡东南部凸出部分的南端、屏东市万丹乡新园乡等地。[1][2][12]

县道187丙线是过田至大埔的道路,在本地区路段为国道3号的平面侧车道,经过本地区中部。由该道路西北行可前往九如乡东南部凸出部分、盐埔乡西南端、九如乡后庄地区,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东南行可前往麟洛乡东北端、内埔乡,并止于老埤地区的县道187号路口。[1][2][12]

乡道屏17线是铁店至圳寮的道路,其南侧端点(终点)位于本地区西部边界地带的省道台27线路口。[1][2][13][14][15]

乡道屏19线是仕绒至德协的道路,其南侧端点(终点)位于本地区东南部、德协聚落西侧的省道台24线路口。[1][2][15][4]

乡道屏26线下冷水坑至黎明的道路,经过本地区北部。[1][2][14][4][16]

乡道屏34线是和兴至仑上的道路,其南侧端点(终点)位于本地区南部的省道台24线路口,由此向西北蜿蜒而行,会经过本地区的仑上聚落北郊。[1][2][5][4]

乡道屏41线是仑上至广安的道路,其北侧端点(起点)位于本地区西南部、仑上聚落的省道台24线路口。[1][2][4][5][17]

学校

[编辑]

公务机关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臺灣堡圖. 台湾总督府. 1904年.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行政區_街庄(1990年代)圖層. 台湾百年历史地图.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3.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村里界【NLSC】圖層. 台湾百年历史地图.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4. ^ 4.0 4.1 4.2 4.3 4.4 屏東縣長治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2月. 
  5. ^ 5.0 5.1 5.2 屏東縣屏東市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1月. 
  6. ^ 明治三十四年府令第六十六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01-11-11, 第1054号: 16–17. 
  7. ^ 明治三十七年·阿猴廳廳令第八號街庄合併改稱ノ件、阿猴廳廳令第九號街庄長管轄區域及ヒ名稱ノ件、阿猴廳廳令第十號港西中里鹽埔區ヲ阿里港支廳管內ニ編入ス、阿猴廳廳令第十一號潮洲庄支廳ヲ潮洲支廳ト改稱. 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明治三十七年. 1904-04-13: 0032–0038. 
  8. ^ 明治38年勅令第90號·臺灣總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ノ件.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05-04-11, 第1727号: 31. 
  9. ^ 明治四十二年府令第七十五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台湾总督府府报. 1909-10-25, 第2819号: 69–83. 
  10. ^ 台湾总督府、台湾日日新报社合编 (编).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成文出版社. 1921年. 
  11. ^ 王世庆.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1-06-30. 
  12. ^ 12.0 12.1 12.2 12.3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鄉鎮區界【NLSC】圖層. 台湾百年历史地图.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13. ^ 屏東縣里港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1月. 
  14. ^ 14.0 14.1 屏東縣九如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1月. 
  15. ^ 15.0 15.1 屏東縣鹽埔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1月. 
  16. ^ 屏東縣內埔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2月. 
  17. ^ 屏東縣萬丹鄉行政區域圖. 中华民国内政部. 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