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
布吕歇尔号 Blücher | |
---|---|
概观 | |
舰种 | 重巡洋舰 |
舰级 | 希佩尔将军级(2号舰) |
制造厂 | 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 |
动工 | 1935年8月15日 |
下水 | 1937年6月8日 |
服役 | 1939年9月20日 |
结局 | 在1940年4月9日于挪威奥斯陆峡湾被岸防要塞击沉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4,247吨 |
满载排水量 | 18,208吨 |
全长 | 206公尺(全长) |
全宽 | 21.3公尺 |
吃水 | 7.7公尺 |
动力 | 3轴 SR布洛姆-福斯涡轮 12 华格纳式锅炉 |
功率 | 98,000千瓦(132,000 马力) |
最高速度 | 32.5节 |
续航距离 | 6500海浬(17节) |
乘员 | 1,600人 |
武器装备 | 4门双联式203毫米 SK C/34 6门2×105毫米 L/65 C/33高炮 12门37毫米 L/83高炮 8门20毫米 L/64 MG高炮 4座3联装533毫米鱼雷管 160枚水雷 |
舰载机 | 2架Ar 196水上侦察机 1座弹射器[1] |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德语:Blücher)是纳粹德国海军的一艘希佩尔将军级重巡洋舰,也是二战爆发初期德国最新的一艘船。在布吕歇尔号服役后仅6个月,它就在入侵挪威的威瑟演习作战第一天,于德勒巴克湾战役中被其岸防要塞击沉。
设计
[编辑]希佩尔将军级重巡洋舰主要是用来对抗世界主要海军强权、超过他国签订的华盛顿条约舰只以及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以扩充德国海军的实力。
服役历史
[编辑]布吕歇尔号以第5海军舰队的旗舰身份,与装甲舰吕佐号(前德国号)、轻巡洋舰埃姆登号、3艘小型鱼雷艇和8艘小型布雷舰一起由海军少将奥斯卡·库莫兹指挥,进行入侵挪威的威瑟演习作战第一阶段—运输德国陆军部队占领奥斯陆。
布吕歇尔号的姊妹舰希佩尔将军号同样参与了入侵挪威的行动,负责让部队登陆特伦汗(挪威的第3大城市,也位于挪威西海岸线的中部),尽管在登陆过程中遭遇到英国皇家海军萤火虫号驱逐舰的攻击与冲撞而受损[2],登陆部队仍成功抵达上岸,并在当日清晨于城内的克利斯汀史坦堡垒(Kristiansten Fortress)与大部分行政大楼升起纳粹国旗,而大多数挪威居民都还尚未清醒。
布吕歇尔号的攻击行动就没如此顺利了,德国舰队被挪威岸防巡逻舰波尔三世号所发现,并在1940年4月8日就通知了防务人员。载有1000名士兵的布吕歇尔号在前头带领德国舰队驶入奥斯陆峡湾的德勒巴克海峡(Drøbak narrows),并接近到奥斯卡斯堡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南方。德国舰队司令命令其麾下船舰将前后主炮皆排成一直线,表示出对挪威岸防工事的轻蔑[3]。
在清晨4点21分(挪威时间),挪威的要塞对布吕歇尔号开火。要塞上的3门德制克虏伯280毫米炮(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炮手,仅有2门火炮有人在操作)装设于1893年(分别取名为Moses、Aaron和Josva),已经过时,因此要塞炮手直到平射距离才开火。多数消息来源表示,要塞炮于1600至1800公尺内开火,第一枚280毫米炮弹击中布吕歇尔号的船尾桅杆前部[4],并造成船体中央至桅杆燃起大火与浓烟[5]。第2门要塞炮接著也开火,击中布吕歇尔号的203毫米炮塔底座,使其在进入奥斯陆峡湾时舰体已有部分燃烧著[6]。然而挪威炮兵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也仅能以2门炮攻击该舰,他们当时只有30名训练不足的炮兵,极为缺乏人手[4],而且也没有时间装填第3发炮弹。另外,第3座“约书亚”(Joshua)要塞炮已装填弹药,但却无人看守开火。
布吕歇尔号试著反击,但因为其舰上轻型火炮射角太高,而203毫米主炮则因为奥斯卡斯堡第2波的280毫米要塞炮炮击所造成的伤害而无法开火。
尽管布吕歇尔号船面已大火一片,挪威的57毫米口径辅助海岸炮于胡斯维克(Husvik)上仍不停地朝该舰开火,大炮一直轰击船舷,而57毫米炮则集中攻击船舰的上部结构和防空武器[7],布吕歇尔号以轻型火炮压制敌方火力,慢慢地往要塞驶去。当布吕歇尔号驶到胡斯维克火炮阵地前面,并以防空炮开火攻击时,挪威炮兵不得不放弃该阵地[7]。在东侧岸防炮兵的一座科帕斯(Kopås)150毫米炮击中了布吕歇尔号的转向系统,使得其船员必须掌舵与操作螺旋桨以免搁浅。
德军不知道在奥斯卡斯堡要塞炮附近有座鱼雷发射阵地,其自1901年建造,有3座岸用双联式水下鱼雷发射管,装备的鱼雷是奥匈帝国制造的白头鱼雷(制造于匈牙利王国的阜姆,为现在克罗埃西亚的里耶卡),为该世纪初的老古董。这些鱼雷已经测试发射过超过200次,但仍不确定其可靠程度皆拿来使用[8]。挪威岸防兵成功发射了鱼雷,直接击中布吕歇尔号2枚,第1枚击中前方的“Anton”炮塔,第2枚击中机舱,使得该舰失去控制并在狭窄的峡湾中漂流。舰队的其他舰只见布吕歇尔号爆炸,错误地以为被水雷所伤,使其舰队阵型转而密集,导致奥斯陆之后未有如预期地在黎明前占领。在其他入侵舰队撤退前,吕佐号装甲舰被科帕斯炮击中了3次,它的“Anton”和“Bruno”炮塔受损无法使用。受损的吕佐号全速撤退,退出了挪威岸防炮的射界范围。
德军试著让布吕歇尔号搁浅至纳索德登半岛(Nesodden),但失败了。
6点,受创且下沉中的布吕歇尔号抛锚于阿斯克霍姆(Askholmen),试著令船身较稳以救助更多士兵与船员。布吕歇尔号将它仅剩的鱼雷全数射出以免船体爆炸伤击乘员。6点23分,舰上的火势蔓延到了105毫米炮塔的弹药库并且引爆弹药。7点,见舰上火势已无法控制,舰长下达弃船命令。到了7点22分,布吕歇尔号倾覆沉没。全舰2,202名的船员与登陆部队中有830名阵亡(其中至少有320名船员),不是淹死就是被船身浮油燃起的火焰烧死。幸存者纷纷往峡湾两侧的沿岸游去。布吕歇尔号的水手们被命令让出他们的救生衣给船上部队(所有水手都被预估会游泳),因而挽救了大量士兵的生命。舰长海因里希·沃尔达克(Heinrich Woldag)上校虽然成功从这场战斗中逃脱,但在8天后因为飞机失事而阵亡。
德军登陆奥斯陆行动的延迟使得挪威皇室成员、内阁和政府要员逃脱,并带走了挪威的黄金储备,之后用于海外流亡政府继续在战时反抗。
现存的残骸
[编辑]现在,布吕歇尔号仍沉没在奥斯陆峡湾,其主炮位于奥斯卡堡要塞以北3,250公尺处。船身约在90公尺深度并呈侧倾状态,其A、B、C和D炮塔之炮座皆已崩毁,可能105毫米高炮也如此。
后来布吕歇尔号的两个锚皆被打捞了起来,其中一个于阿克尔码头(Aker Brygge)所展示,另一个则在德勒巴克。
当布吕歇尔号离开原港口希维诺乌伊希切执行作战时,它约载有2670立方公尺(约2500吨)的油料。其中已有部份在前往挪威的途中消耗掉了,而在它沉没后仍不断地在漏油,到了1991年已达到每天漏50公升的油,对当地环境造成污染。挪威政府决定从布吕歇尔号残骸里尽可能的打捞其油料。1994年10月,石水公司(Rockwater AS)与石油营运的深海潜水员至北海于其船体的133处燃料库,取出1000吨的油料,另外有47处油料库无法进入,故仍保存著油料。被取出的油料在经过清洗后,又再被卖出[9]。
该油料开采作业使得布吕歇尔号上的两架Ar 196水上侦察机的其中一架得以重见天日,该机于1994年11月9日被打捞上岸,并现存于斯塔万格的航空史博物馆[10][9]
同名的其他船只
[编辑]布吕歇尔号是第三艘以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勒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命名的德国海军舰艇(该人最有名的事迹是与威灵顿公爵于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第一艘以其命名的船舰为北德意志造船厂(Norddeutsche Schiffbau AG,后来变成克虏伯麾下企业的一支)所建造的基尔港的护卫舰,并于1877年3月20日下水。该船在1907年锅炉爆炸后从军方退役,并于西班牙维戈担任运煤船直到其生涯结束。1908年4月11日,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于基尔港的帝国海军造船厂下水。该船于一战1915年1月24日的多格滩海战中,被英国海军中将戴维·贝蒂(David Beatty)率领的优势战斗巡洋舰兵力击沉。因此,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两艘“布吕歇尔号”皆在战初的8个月内被敌人击沉。
历任舰长
[编辑]海因里希·沃尔达克(Heinrich Woldag)海军上校,于1939年9月20日至1940年4月9日期间担任布吕歇尔号舰长(沃塔戈于1940年4月17日在搭乘前往奥斯陆峡湾的飞机中,坠机阵亡[11]。
参见
[编辑]资料来源
[编辑]- ^ Binder(2001年),第78页
- ^ Petrow(1974年),第53页
- ^ Petrow(1974年),第65页
- ^ 4.0 4.1 Ribsskog(1998年),第50页
- ^ Ribsskog(1998年),第50-51页
- ^ Ribsskog(1998年),第51页
- ^ 7.0 7.1 Fjeld(1999年),第36页
- ^ Hauge 1995: 36
- ^ 9.0 9.1 Binder(2001年),第180页
- ^ Flyhistorisk Museum Sol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11-02.
- ^ Deutsche-kriegsschiffe.de: Schwerer Kreuzer Blüch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德文)
参考书目
[编辑]- Binder, Frank; Hans Hermann Schlünz. Schwerer Kreuzer Blücher. Koehlers Verlagsgesellschaft. 2001. ISBN 9783782207843 (德语).
- Fjeld, Odd T. (编). Kystartilleriet 100 år: en historisk kavalkade med vekt på kampene i april 1940. Oslo: Forsvarets Overkommando. 1999 [2021-05-13]. ISBN 97882994738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挪威语).
- Petrow, Richard. The Bitter Years: th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of Denmark and Norway, April 1940 - May 1945. William Morrow Co. 1974 [2021-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英语).
- Hauge, Andreas. Kampene i Norge 1940 1. Sandefjord: Krigshistorisk Forlag. 1995. ISBN 82-993369-0-2 (挪威语).
- Ribsskog, Asbjørn. Kystartilleriet: under den annen verdenskrig 1939-1945. Vinterbro, Ås: Atheneum. 1998 [2021-05-13]. ISBN 978-82-503-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挪威语).
- Koop, Gerhard; Klaus-Peter Schmolke. Heavy Cruisers of the Admiral Hipper Class: The Admiral Hipper, Blucher, Prince Eugen, Seydlitz and Lutzow.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ISBN 1-55750-332-X.
- Lyon, Hugh. Encyclopedia of the World's Warships: A Technical Directory of Major Fighting Ships from 1900 to the Present Day. Book Sales. 1986. ISBN 0890097801.
- Whitley, M J. Cruis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5: 57–63. ISBN 9781854092250.
外部链接
[编辑]- Blücher technical dat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Michael Emmerich's website German Naval History
- Timeline of the Blüch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Jason Pipes' website Feldgrau.com
- Blücher photo gallery: launch, cruise, sink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Michael W. Pocock's website Maritimequest
- Heavy Cruiser Blücher
- 59°42′3.06″N 10°35′33.87″E / 59.7008500°N 10.592741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