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岛之战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川中島の戦い |
假名 | かわなかじまのたたかい |
平文式罗马字 | Kawanakajima no Tatakai |
川中岛之战 | |||||||
---|---|---|---|---|---|---|---|
| |||||||
参战方 | |||||||
武田军 | 上杉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武田信玄、武田信繁 †、山本晴幸 †、诸角虎定 †、马场信房、高坂昌信、真田幸隆 | 上杉谦信、柿崎景家、斋藤朝信、甘粕景持、宇佐美定满、村上义清 | ||||||
兵力 | |||||||
约10000-20000 | 约8000-13000 | ||||||
伤亡与损失 | |||||||
约2000-3000 | 约2000-3000 |
川中岛之战是日本战国时代甲斐国大名武田信玄与越后国大名上杉谦信之间,在北信浓川中岛地区进行五次大小战役的总称,或者专指发生于1561年(永禄4年)九月(旧历)的“八幡原之战”。
前述两军于1553年(天文廿二年)、1555年(天文廿四年)、1557年(弘治三年)、1561年,以及1564年(永禄七年)前后十二年间,围绕著信浓境内的领地问题,在善光寺平原附近,以犀川、千曲川汇流处的冲积平原(即“川中岛”)为中心的区域,分别发生五次战争或对峙。其中爆发于1561年10月17至18日(新历);即永禄四年9月9至10日(旧历)的第四次对阵(“八幡原之战”),是战况最为激烈的一次。
战役经过
[编辑]第一次(布施之战或八幡之战)
[编辑]天文22年时,武田晴信(信玄)攻下信浓、驱逐了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以及村上义清等豪族。失去领地的他们被长尾景虎(上杉谦信)所收留,景虎答应他们要协助其夺回失地。于是长尾军与武田军即开始发生冲突。在第一次川中岛之战中,长尾军在击退武田军的前锋队后撤军、双方都无重大损失。长尾景虎在第一次会战后,为了提升自家的威信及巩固权力,上洛拜谒正亲町天皇及征夷大将军足利义辉。武田方则开始进行军制改革、为再度的冲突做准备。
第二次(犀川之战)
[编辑]武田晴信与北条氏、今川氏结成(甲相骏三国同盟),在确立后方安全无忧后,再度进军北信浓。双方在犀川两岸互相对峙达两百多日、后来在骏河国主今川义元的调停下同时撤军。
第三次(上野原之战)
[编辑]弘治三年(1557年),双方于上野原小规模交战,战况胶著。当时将军义辉受迫于畿内有力大名三好长庆,处境艰难,亟盼景虎停战上洛相助,于是出面仲裁,令双方和睦。晴信趁机提出要求,遂自幕府取得“信浓守护”役职。
第四次(八幡原之战)
[编辑]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 |||||||
---|---|---|---|---|---|---|---|
战国时代的一部分 | |||||||
上杉政虎单骑杀入武田阵中 | |||||||
| |||||||
参战方 | |||||||
上杉军 | 武田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上杉政虎、宇佐美定满、柿崎景家、本庄实乃、中条藤资、长尾政景、安田长秀、色部胜长、斋藤朝信、村上义清等 | 武田信玄、武田信繁†、武田义信等(本队);饭富虎昌、马场信房、高坂昌信、真田幸隆等(妻女山支队) | ||||||
兵力 | |||||||
13,000人 | 2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约3000人 | 约4000人 |
1561年,长尾景虎(上杉谦信)就任“关东管领”职,改名上杉政虎。
在知道上杉军于川中岛出现后,武田信玄于8月16日由甲斐出兵。上杉军此次则与第一次至第三次的作战方式迥异,先是涉过川中岛北边的犀川及南侧的千曲川后,登上了位在川中岛南边的妻女山布阵、与川中岛东方的海津城相对峙。
武田军则在8月24日于川中岛西方的茶臼山布阵以牵制上杉军。形成双方各自阻住对方退路的局面。直至8月29日时,武田军穿过川中岛的中心地带八幡原进入海津城内,才结束对峙。此时,妻女山上的上杉军兵力约有一万三千,在海津城中的武田军约有两万,武田军的兵力居于优势。
随后,武田军在9月9日深夜采取行动,根据《甲阳军鉴》的记载,当时武田信玄采用了军师山本勘助的兵法,信玄本人率领本队约八千人于八幡原布阵,而另一方面则由高阪昌信和马场信春等人率领支队一万二千人夜袭妻女山,计画将上杉军驱赶到八幡原后,由本队予以挟击;此战术有如啄木鸟将虫惊扰出树木后再啄食,因此被命名为“啄木鸟战法”。
但上杉谦信察觉了武田军的意图(史界对于上杉是否确实察觉仍有异说),在妻女山上虚设炊烟及篝火引诱夜袭的武田军,并在10日拂晓(据传为早上六时左右)趁著浓雾全军开拔下山至八幡原对阵武田本阵。武田军总兵力原本占优势,却因前晚分兵夜袭,在此时反而成为以寡敌众之劣势。武田军本阵八千人兵力以“鹤翼之阵”应战,上杉军一万三千人摆出为防追击的撤退阵形“车悬之阵”。
经一番激战后,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繁与军师山本勘助、大将诸角虎定(诸角昌清)、初鹿野忠次、油川彦三郎、安间弘家与三枝守直等将领一一阵亡,陷入了逼近崩溃的情势。夜袭扑空的武田支队此刻从妻女山下山,先是击退了上杉军的殿后部队甘粕景持,于早上巳、午时左右(早上10时至12时)抵达八幡原,形成两军夹击上杉军的形势。上杉军开始退往犀川渡河,最后退到川中岛北方的善光寺,双方的战斗才算告一段落,最后上杉军与善光寺中布署的五千人部队会合后回师至越后。
这场战役的战死者据传是上杉军三千多人、武田军四千多人,当时双方都各自宣布自己获胜。根据传说,在这场战斗中,上杉政虎曾一度单枪匹马杀入武田阵中追杀武田信玄,该画面经常在历史小说或戏剧中出现,但按照《上杉家御年谱》记载,冲进敌阵的是荒川长实。
根据《甲阳军鉴》的说法,这场战役“前半为上杉获胜、后半是武田获胜”。在战术上,上杉军成功地破解了武田军的奇袭,并且杀死了武田方众多名将;但战略上堪称武田方获胜,因为武田家于战后仍持续占有北信浓大部分领地,而上杉政虎出兵信浓的目的则未能达成。此役之后,犀川以南为武田方,犀川及善光寺以北则为上杉方的势力范围。
然而对于此役主要史料《甲阳军鉴》的记载也有存疑的声音,例如妻女山背坡陡峭,实施仰攻夜袭相当困难,“啄木鸟战法”是否合乎事实便令人怀疑。另一种合理的推测是,以车悬之阵撤退的上杉军不待敲山震虎便先行撤退,却意外地撞上武田信玄本队,而武田支队的一万二千人则在夜袭扑空后,急忙下山并对上上杉军甘粕景持殿后的千人队。
第五次(盐崎之对阵)
[编辑]上杉辉虎(由政虎改名)为牵制武田信玄的飞驒经略,再度出兵信浓;武田信玄进驻盐崎城,回避决战,此役遂以两军各自撤退收场。
文学作品
[编辑]“ | 鞭声肃肃夜过河,晓见千兵拥大牙。 遗恨十年磨一剑,流星光底逸长蛇。 |
” |
总结
[编辑]关于开战的原因,有理论认为武田氏、上杉氏当时因领地内都有内乱,是为了凝聚家臣的向心力而彼此之间发动了一连串的会战、也因此双方五次中有四次只是长期对峙后撤兵,并无意分出胜负。
若由战略层面分析,战后数年间,武田家在关东方面取得主动权,上杉方据点如武藏松山城、上野箕轮城等一一遭其攻破;上杉谦信则未再出兵信浓,改在飞驒及关东方面与武田信玄角力,亦未有显著成效,仅得在越中方面扩张其势力。殆1569年信玄骏河攻略成功,终于迫使“相越同盟”成立,上杉、北条必须联手对抗武田。因此,前一阶段双方以北信浓为中心的对抗,可视为以武田方的战略胜利告终。
在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中,传说由山本勘助所提出的是“啄木鸟战法”,但检视甲阳军鉴跟武田三代军记,啄木鸟战法实是出自马场信春的倡议,战场是在永禄十二年时第二次萨埵峠之战,目的是经由袭击北条氏照,掩护武田信玄率主力撤离骏河。
战役别称 | 长尾/上杉军战力 | 武田军战力 | 战役概况 | |
---|---|---|---|---|
第一次 | 布施之战或八幡之战 | 8,000人 | 10,000人 | 武田军先锋溃败,而以夜袭迫使景虎撤军;战后景虎上洛,获朝廷认可其行动 |
第二次 | 犀川之战 | 8,000人 | 12,000人 | 长期对峙;今川义元出面调停,在武田方归还部分北信浓国人旧领地下停战 |
第三次 | 上野原之战 | 10,000人 | 23,000人 | 战况胶著,但将军义辉亟盼景虎停战上洛,乃斡旋双方和睦,并授与晴信信浓守护职 |
第四次 | 八幡原之战 | 13,000人 | 20,000人 | 决战;上杉军于战术面占上风,但武田家保住善光寺以南的领地 |
第五次 | 盐崎之对阵 | 不明 | 不明 | 两军未交锋 |
参考
[编辑]《战国合战大全(上卷)~下克上之奔流与群雄之战》:“龙虎相会战国史上最大的死斗-川中岛之战”(日本语)。1997年东京学习研究社出版ISBN 4-05-601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