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 |
---|
经济学主题首页 |
宏观经济学(英语:Macroeconomics,来自希腊语前缀makro-意为“大”+经济学,日韩译作巨视经济学),是指以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自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历史简介
[编辑]亚当·史密斯于其著作《国富论》中即已讨论一个国家经济成长的原因与条件。而一直到20世纪初期的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的讨论多著重于经济成长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间,欧美自由经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这现象被称为经济大恐慌或大萧条,这经济大萧条期间,失业严重,产量又下降。
在经济大萧条之前,当时主流学者不认为经济衰退是一个严重且长久的现象。这些所谓的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延续著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认为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使经济自动充分就业。否定了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严重同时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赛伊为代表,他认为供给可以创造出同额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后人称为赛伊定律。
但上述的看法却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不符合。经济大萧条持续了十年,严重的失业现象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或简称为《通论》,而这也代表了现代总体经济学的开始。凯因斯认为政府应在经济衰退时提出各种政策以刺激需求,进而达到减缓失业与恢复经济繁荣的目的。
到了1970年代,新的总体经济问题又产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间,欧美各国陷入二次大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因石油危机、高通货膨胀及高失业率产生的问题。逐渐地,凯因斯的理论受到其他理论的挑战。
这些理论包含了以米尔顿·傅利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和以小罗伯特·卢卡斯与托马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学派的理论。而米尔顿·傅利曼与小罗伯特·卢卡斯分别于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研究对象
[编辑]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既有的各种生产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以及资本)实际上会有多少被投入于各生产部门,并且研究投入后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研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具体来讲,有以下三大研究问题。
经济周期问题
[编辑]经济周期问题有时候也被称为经济周期理论或者经济危机理论。其研究的主题是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国民收入在其长期增长趋势中会出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现象。
经济增长问题
[编辑]经济增长问题也被称为经济成长理论或经济发展理论。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在特定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制约和促进国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规律。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拉动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增长的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消费、出口,俗称“三架马车”。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著名经济学家包括罗伯特·索洛,保罗·罗默等,其中罗伯特·索洛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增长的概念
[编辑]经济增长的理论
[编辑]世界的经济增长
[编辑]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编辑]世界经济的未来
[编辑]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
[编辑]国民收入和就业问题有时也被称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或失业理论。具体来讲就是研究一个时期国民收入的总量和就业量(或失业量)是怎样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诸学派
[编辑]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
[编辑]- 挤出效应
- 国内生产总值(GDP)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物价指数
- 失业率
- 菲利普斯曲线
- 产权
- 货币
- 庇古效应
- 边际消费倾向
- 凯恩斯效应
- 无条件基本收入
- 军事凯因斯主义
- 消费函数
- 通货膨胀
-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代表人物
[编辑]- 米尔顿·佛利民 (傅利曼)
- 顾志耐(被称为国民经济学之父)
- 曼昆
参考文献
[编辑]-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著,高鸿业 重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1999。
- [加]迈克尔·帕金 著,张军 等 译《宏观经济学》 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 Robert M.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70, No. 1 (Feb., 1956), pp. 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