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埃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兰地图

埃兰(英语:Elam埃兰语𒁹𒄬𒆷𒁶𒋾haltamti苏美语𒉏𒈠𒆠古波斯语𐎢𐎺𐎩 Ūvja),又译伊兰[1]以拦厄蓝伊勒姆,是亚洲西南部的古老君主制城邦国家,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波斯湾北部,底格里斯河东部,现为伊朗的胡齐斯坦伊拉姆省

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一般认为埃兰国名出自境内哈尔答第城邦(意谓“神的国家”)。此名在《圣经》广为流传,故沿用至今。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东岸建国,以善战的人民著称,圣经记载是诺亚儿子闪姆的儿孙及其后裔。埃兰地区曾有许多君主制城邦国,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他们在埃兰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有些语言学家认为埃兰语言属于达罗毗荼语系

词源

[编辑]

埃兰人称自己的国家叫Haltamti[2]苏美尔语中称为ELAM阿卡德语中称为Elamû,阴性形式Elamītu“Susiana的居民,埃兰人”。[3]

另外,它在希伯来圣经中被称为Elam,指以拦(Elam)的后代,而以拦则是闪姆的长子(参见10:22,4:9),然而今日埃兰的当地语言却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非闪语

埃兰山区的名字来自于其在低地的首府苏萨托勒密之后的地理学家称其为Susiana

埃兰文明主要的中心为今日的胡齐斯坦伊拉姆两省;现在的胡齐斯坦的名字是由苏萨的名字派生而来:古波斯语Hūjiya(𐎢𐎺𐎩)“埃兰”,[2] 中古波斯语Huź“Susiana”,现代波斯语中变成了Xuz(胡齐),再加上后缀 -stån(斯坦)“土地、地方”(比较Sistan(锡斯坦“萨迦人的土地”)。

历史

[编辑]

埃兰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约前2700-1600年)、中埃兰时期(约前1400-1100年)、新埃兰时期(约前800-600年)。埃兰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是两河流域各邦掠夺的对象。富饶的两河流域平原,也是埃兰各邦掠夺的对象。因此,埃兰在历史上很早就受到两河流域国家的侵略和征服,但也多次侵略和征服过这些国家。

  • 古埃兰时期:
  1. 据《苏美尔王表》记载,基什第一王朝国王恩美巴拉格西(约前2700年),曾入侵埃兰,将埃兰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
  2. 前26世纪初,埃兰的阿万第一王朝击败乌尔,称霸两河流域。
  3. 前2550年,阿万第二王朝建立。希塔(约前2280-2240)在位时,国势日盛,连阿卡德纳拉姆辛(Naram-sin)也不得不遣使前往苏萨订立友好同盟条约,以抵御古提王朝进攻。
  4. 前23世纪末,埃兰人攞脱阿卡德统治,建立统一的埃兰联邦国家。
  5. 阿万第二王朝灭亡后,西马什王朝立。约前2006年,西马什王朝攻灭乌尔第三王朝,将其都城焚烧一空。
  6. 前16世纪,帕帕提王朝灭亡,古埃兰时期结束。
  • 中埃兰时期:
  1. 中埃兰时期以安善王朝的兴起为开端。
  2. 苏萨王朝时期,国王舒特鲁克·纳克杭特(约前1185-1155年)击败喀西特巴比伦王朝,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及许多珍宝掠往苏萨。西尔哈克-印舒希纳克(Shil-hak-inshushiNak,约前1150-1120年)时,埃兰占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南部的许多重镇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上的强国。在前1130年左右人口达到170万人。
  3. 后来,埃兰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
  • 新埃兰时期:
  1. 前8世纪,埃兰与迦勒底王国共同对抗亚述帝国。不过,埃兰国内这时发生严重分裂,王室内部出现亲亚述派与反亚述派,各地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难以集中全国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埃兰与盟友-迦勒底王国也不能很好地协作。加之波斯语居民这时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西亚政治舞台上。特别是帕萨尔苏阿苏帕萨尔苏阿(以六个农业为生和四个游牧为生的十个部落组成的印欧语系人的分支的波斯部落)的部落在由高原西北部向西南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占领了埃兰的高山地区,切断其平原地区与战略后方的联系。因而埃兰屡为亚述所败,在前647年都城苏萨遭到亚述巴尼拔的攻占和洗劫。
  2. 前639年,埃兰最终被亚述所占领。在经历了亚述帝国迦勒底王国米底王国的短暂统治后,埃兰成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重要行省,称为胡泽行省,居民被波斯语人民影响,称为胡泽人。
  3. 埃兰的首邑-苏萨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行政首都,并且作为西亚重要都市达上千年之久。

文字

[编辑]

埃兰文字受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影响较大。其文字最早为象形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前30世纪出现线形文字。前30世纪末开始使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楔形文字。这是由埃兰地区的阿卡德传入的。平原地区的埃兰人,大概都会使用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两种语言,这是楔形文字在埃兰能顺利传播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现时这两种文字皆未能解读。

大约从前2900年开始,原始埃兰文字开始简化,最后演变为音节的线形文字。考古学家从石雕、陶片及银瓶上得知线形文字符号约80多个,一般是从左而右、从上而下书写。1961年,德国波斯语和埃兰语专家瓦尔特·欣茨德语Walther Hinz(Walther Hinz)解开了线形文字之谜。他从收藏于罗浮宫博物馆的一块埃兰王铭文石刻著手。该铭文上刻有两种内容相同的文字-即埃兰线形文字及巴比伦楔型文字译本,而巴比伦楔型文字早已被成功解读,辛兹就是对照著巴比伦楔型文字,而对解读埃兰线形文字取得重大突破。

语言

[编辑]

古代埃兰居民称为埃兰人,语言称为埃兰语。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将埃兰语视为孤立语言,与附近一样使用楔形文字印欧语闪米特语苏美尔语(也是孤立语)没有密切的关系。美国达罗毗荼语和埃兰语专家大卫·韦恩·麦卡尔平英语David W. McAlpin(David Wayne McAlpin)提出埃兰语和古达罗毗荼语是亲属语言,进而可以想象古代埃兰人和达罗毗荼人关系十分密切。[4]

宗教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曾才. 世界通史. 台北: 三民书局. 2006年增订二版: 99. ISBN 978-957-14-4602-8. 
  2. ^ 2.0 2.1 Kent, Roland. Old Persian: Grammar, Texts & Lexicon. American Oriental Series 33).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53: 53. ISBN 0-940490-33-1. 
  3. ^ Jeremy Black, Andrew George & Nicholas Postgate (eds.) (编).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Akkadian. Harrassowitz Verlag. 1999: 68. ISBN 3-447-04225-7. 
  4. ^ Bernal, Martin. Black Athena: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 7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