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师范学院
国立师范学院(英语: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缩写为NTC),简称“国立师院”或“国师”,为现今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成立于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0月27日,适逢抗日战争时期。院址最初设在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今湖南省涟源市蓝田街道),后因抗日战争局势恶化而于民国33年迁至溆浦县(今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并在1945(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至衡山县南岳镇(今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原本拟定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首都南京市办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师范学院”,以及改制为“国立中央师范大学”,可惜一切因为政治因素而未能如愿成行。1949(民国38)年12月学校并入国立湖南大学。1953(民国42)年湖南大学因院系调整遭撤销,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与湖南师范学院(以原国立师范学院为基础)。民国73年改制为湖南师范大学。另外,学校设有国立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国师附中”),1950(民国39)年与湖南省立第十二中学合并成立湖南省立衡山中学(今衡东县第一中学)。国立师范学院在抗日烽火中诞生,自始至终秉持“教育救国”的精神,以及“击蒙御寇”的宗旨,肩负振兴中国师范教育的神圣使命,是中国师范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国立师范学院的成立同时也确立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制度,影响日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师范学校的发展,可谓如今许多师范学校的母亲。值得一提的是,国立师范学院为钱锺书著名小说《围城》故事背景“三闾大学”的原型。[1]
历史
[编辑]成立背景
[编辑]“师范”一词最早出源自西汉扬雄的《扬子法言·学行》“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2]而首次将“师范”二字连用则出自《后汉书·赵壹传》“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仰高希骥,历年滋多。”其中的“师范”都有“可以师法的模范”、“可以学习的榜样”的意思。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为“师范”留下最好的注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3]。师范教育对中国而言为舶来品,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师范学校为法国巴黎的“高等师范学校”,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也效法欧洲国家建立师范教育制度,以培育优秀的教育师资,东京师范学校(今筑波大学)于是诞生,其他官立师范学校也陆续成立。明治维新的成功,成为大清帝国戊戌变法最好的借镜,戊戌变法的教育改革也间接推动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光绪28年,庚子新政之下,时任管学大臣张百熙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确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学制系统“壬寅学制”,其中对于师范学校做出明确规范,设置了“师范学堂”(相当于中学堂)与“师范馆”(相当于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北京师范大学)因此成立[4];同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但在此前,光绪23年盛宣怀成立的南洋公学(今国立交通大学)已成立“师范院”[6]。上述三间学校被视为中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
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肇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根据《师范教育令》制定《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在全国规划六大学区,各设置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分别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今四川大学)、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培育各级学校的教师,以弥补师资的严重不足[7]。民国11年,北洋政府颁行《学校系统改革案》,确立新的学制“壬戌学制”,伴随而来的是“高师改大”运动,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并开始朝综合型大学发展,其中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尤其积极,直接改制为综合型大学,更名为“国立东南大学”;至于其他高等师范学校则陆续升格,然后合并或改制成为综合型大学,最后仅剩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国立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纷纷改制为综合型大学,对师范教育产生莫大的影响,师范教育发展受阻,各级学校教师素质与数量开始下降,也为日后抗日战争的师范教育改革埋下伏笔。民国2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8],明定师范学校设置办法、宗旨、课程与修业年限等,而实施的效果有限,仍未解决教师素质与数量的问题。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在沦陷区对中国国民进行奴化教育,领政的中国国民党终于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决定振兴师范教育。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依据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抗战建国纲领》颁布《师范学院规程》,明确指出“师范学院以全国分区单独设立为原则,或附设于国立大学之中,女子师范学院可单设。”将师范教育提升至新的高度,而这也确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影响今日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师范学校的发展。
根据统计,截至民国38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十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分别为:
- 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
-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原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今湖北大学)
- 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原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原名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
-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
- 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
-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
- 国立长白师范学院(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因复校复课未成而废止)
-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
- 国立海南师范学院(今海南师范大学)
- 国立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
此外,省立师范学院有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今河北师范大学)、山东省立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与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三所。另外,附设师范学院的国立大学有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与国立中山大学四所。[9]
发展沿革
[编辑]民国27年7月27日,教育部发电报聘请时任私立光华大学副校长兼附属中学主任廖世承为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廖世承在接到电报后随即开始国立师范学院的筹备工作,商讨校址问题,聘请学校教师,起草《国立师范学院组织大纲》。关于教师,廖世承面向全国各界邀请众多学者任教,并且担任职员。关于校址,廖世承一方面要求在贵州省相择院址,一方面考察湖南省各处。最终,廖世承在长郡中学校长鲁立刚的建议与推荐下决定以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的李园为校址,李园为辛亥革命元勋李燮和的故居,当时主人为李燮和的胞弟李卓然,李桌然热爱革命与教育,欣然同意将李园借出创办国立师范学院。廖世承就择定院址一事致电教育部,在获得核定之后继续完成各项筹备工作,教育部决定将国立山东大学与安徽省立安徽大学的仪器设备与图书借予国立师范学院。另外,学院也订购一批长沙市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的书籍文具,又租借了南轩图书馆图书数万册。10月27日,教育部正式行文聘任廖世承为国立师范学院院长,而后订该日为国立师范学院校庆日(也是现金湖南师范大学校庆日)。11月8日,招生工作顺利完成,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至此解散。12月1日,国立师范学院正式开学,筹备至开学历时仅四个月,实为罕见。民国28年1月14日,待校务安顿之后,国立师范学院广要社会各界,补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实现社会各界对教育复兴的无限期望。[10]
民国33年6月19日,湖南省长沙市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沦陷,国立师范学院紧急召开院务会议,决议西迁,最终地址湖南省溆浦县。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师范学院照理应该前往首都南京市,并且更名为“国立中央师范学院”,却因“政治因素”遭到教育部拒绝,至于迁往省会长沙市择因长沙市遭逢文夕大火尚未复原为由拒绝,最终教育部要求国立师范学院迁往湖南省衡山县继续办学,对于教育部的决定,国立师范学院全体师生感到错愕与愤怒,也开启以“迁院改大”为名的抗争。“迁院”是指迁往首都南京市或省会长沙市,“改大”是指更名为“国立中央师范学院”并改制为师范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确定迁往湖南省衡山县之后,湖南省政府在国立师范学院的安化县蓝田镇旧址成立“湖南省立第十五中学”,该校为今日的“涟源市第一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蓝田中学)”。民国36年8月,廖世承辞去院长返回上海市,院长由教务处长皮名举代理。民国37年4月,教育部指派康辛元为院长,皮名举结束代理,但康辛元为正式上任,马上遭到全校师生抵制,师生自行推举谢扶雅为代理院长,以表达对教育部不愿“迁院改大”的不满。同年10月,陈东原担任院长。民国38年5月,王兆澄任代理院长,期间因应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情势,教育部要求国立师范学院南迁,院长不愿南迁而使教育部不给予任何经费,王兆澄为求取经费而殉职。民国38年8月,汪梧封任代理院长至学校并入国立湖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中南教育部接管,并受指示并入国立湖南大学。四年后,因院系调整,以原国立师范学院为基础成立湖南师范学院,后改制为湖南师范大学,继承并弘扬国师精神。[11]
学校精神标志
[编辑]院徽
[编辑]院训
[编辑]仁爱精勤
倡导师范仁道,追求高尚;
倡导爱人以德,追求和谐;
倡导研精思覃,追求真理;
倡导勤奋踏实,追求卓越。
第一首院歌
[编辑]作词:钱基博
谱曲:张子瑜
孰与我少艾?五千年之文明,焕彩菲芳霭。国何曾老大?
勤以精业,博爱之谓仁,明德亲民,旧邦命维新。国何害老大?
抚万里之山河,沧海以为带,万国莫我奈,好作新兆民。
好作新兆民,一代师表重自珍,莫辜负群伦。
第二首院歌
[编辑]作词:廖世承
谱曲:唐学咏
国师,国师,文化的先进,国民的导师,
陶甄人才,作育多士,建树一代良规。
忠于为人,勇于克己,披荆斩棘,履险如夷,宏施教泽,
百年以为期,千载有馀思。
国师,国师,青年的先导,建国的良师,
爱护幼童,扶植少壮,创立和平始基。
诚以待人,义以接物,摩顶放踵,念兹在兹,风行草偃,
百年以为期,千载有馀思。[12]
行政领导
[编辑]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
[编辑]- 主任委员:私立光华大学副校长 廖世承
- 委员:中华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吴俊升
- 委员: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朱经农
- 委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汪德耀
历任院长
[编辑]任期 | 姓名 | 任期 | 备注 |
---|---|---|---|
第一任 | 廖世承 | 1938年10月 — 1947年 | 8月原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私立光华大学副校长 |
第二任 | 皮名举代理 | 1947年 | 8月 — 1948年 4月原国立师范学院教务长,曾任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系主任 |
第三任 | 康辛元 | 1948年 | 4月 — 1948年 8月因中国共产党煽动的学潮罢课抗拒而未到任,曾任教于国立西北工业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
第四任 | 谢扶雅代理 | 1948年 | 8月 — 1948年11月原国立师范学院公民训育学系主任,曾任教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岭南大学 |
第五任 | 陈东原 | 1948年11月 — 1949年 | 5月原中华民国教育部资料研究室主任,曾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 |
第六任 | 王兆澄代理 | 1949年 | 5月 — 1949年 8月原国立师范学院博物学系主任,代理院长任内为请领学校经费而遇害殉职 |
第七任 | 汪梧封代理 | 1949年 | 8月 — 1949年12月原国立师范学院英语学系主任,代理院长任内成立“营救被捕师生委员会” |
行政组织
[编辑]- 教务处:注册组、图书组、出版组。
- 训导处:生活管理组、体育组、课外活动组。
- 总务处:庶务组、保管组、文书组、出纳组。
- 秘书室
- 会计室
- 院医室
- 女生管理组
- 毕业生通讯调查组
- 训育委员会
- 图书委员会
- 修建委员会
- 体育委员会
- 卫生委员会
- 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
- 教员升等审查委员会
- 教职员福利金委员会
- 学生奖贷金审查委员会
学系、专修科、班
[编辑]学系
[编辑]- 国文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英语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教育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史地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数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理化学系(民国27年设立)
- 公民训育学系(民国27年设立,民国34年并入教育学系)
- 体育学系(民国34年设立)
- 博物学系(民国34年设立)
专修科
[编辑]- 体育童子军专修科(民国28年设立)
- 国文专修科(民国30年设立)
- 数学专修科(民国30年设立)
- 音乐专修科(民国31年设立,民国34年停办)
班
[编辑]- 大学先修班(民国28年设立,民国35年停办)
- 体育师资训练班(民国31年设立,民国33年停办)
- 小学教师进修班(民国32年设立,民国33年停办)
参考文献
[编辑]- ^ 撰文:朱家雄. 錢鍾書筆下的三閭大學.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 ^ 撰文:刘齐. 師者,人之模範也. [2018-05-17].
- ^ 撰文:曹灿辉.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2019-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4).
- ^ 撰文: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師範大學校史沿革. [202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 ^ 撰文: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通高等師範學校簡史. [2020-07-30].[失效链接]
- ^ 撰文:西安交通大学. 南洋公學與中國師範教育的開端. [2015-05-05].[失效链接]
- ^ 撰文:小毕教育. 民國時期六大高等師範學校,全都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0).
- ^ 撰文:伍振𬸦. 〔師範學校規程〕. [2000-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31).
- ^ 撰文:杨洲松. 〔國立師範學院〕. [2000-12-01]. [失效链接]
- ^ 撰文:黄春木. 廖世承. [2000-12-01]. [失效链接]
- ^ 撰文:溆浦微摄影. 1944年國立師範學院西遷院址落在馬田坪鄉. [2018-08-26].
- ^ 撰文:涟源市第一中学. 國立師範學院院歌. [2014-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