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
叔孙通 | |
---|---|
儒家学者 | |
太常 | |
时代 | 秦朝、西汉 |
主君 | 项梁、楚义帝、项羽、汉高祖、汉惠帝、吕雉、汉文帝 |
姓 | 叔孙氏 |
名 | 通、何 |
姓名 | 叔孙通,一作叔孙何 |
封爵 | 稷嗣君 |
族裔 | 汉族 |
本籍 | 薛县(今滕州) |
出身地 | 薛县(今滕州) |
出生 | 不详 |
逝世 | 不详 |
经历 | |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事秦
[编辑]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他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他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2] 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谀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3]
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4] 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
辅汉
[编辑]制订礼仪
[编辑]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5]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6]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他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7]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8]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前198年,叔孙通出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盈。三年后 (前195年),汉高祖有意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叔孙通以晋献公和秦始皇立嗣不定终致国家内乱的事向汉高祖进谏。据《楚汉春秋》记载,叔孙通曾在汉高祖面前企图自杀,迫使汉高祖收回易储的建议。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叔孙通再次出任太常,负责制订汉朝各种礼仪。
汉惠帝曾因前往长乐宫朝见吕后时需封闭道路而造成不便,下令建筑一条复道。[9] 叔孙通进谏,指复道处于通往宗庙的路上,后人在路上行走是不敬。汉惠帝想拆毁复道,叔孙通指“人主无过举”[10],建议在渭河北岸兴建原庙,代替复道通往的宗庙,免除复道带来的影响。[11]
思想
[编辑]叔孙通降汉后,最初常向刘邦引荐盗贼、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后来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礼作乐时,引荐了同行的儒生。叔孙通曾表示,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12] 到了守护成果的时候,文人、儒生便比较可靠。[13]
另外,叔孙通认为礼仪是可以因应时势、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变,不必艰难地全盘草创。他为汉高祖制订的礼仪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礼乐而成。[14]
评价
[编辑]叔孙通在引荐人才及制礼作乐等事上,多次表示对适应时局的重视。当时有些儒生对其行动态度持不同意见。当叔孙通在山东征召儒生为汉高祖制礼作乐时,有两位儒生不愿同行,指责叔孙通在天下初定时便制礼作乐,行为不合古义。叔孙通取笑他们不通世务。[15]后来,同行的儒生获得汉高祖的封赏后,则称赞叔孙通是个圣人。[16]
后世对叔孙通的作为亦有不同看法。《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赞叔孙通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17]汉末权臣曹操认为叔孙通任用盗贼有理,并认为贤人君子无法办理检举一事[18]。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指责叔孙通制订礼乐只为逞一时之功,结果使古礼失传[19];又认为他对汉惠帝建原庙的建议是教导汉惠帝文过饰非。[20]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靳入陈,于公如何?”……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曰:“善。”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迺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0至2721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免于虎口!”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迺令群臣习肆,会十月。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 《史记》原文如下: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高帝曰:“吾迺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3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5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鬬乎?故先言斩将举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1至2722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2至2723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4页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太史公曰:……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2726页
- ^ 《三国志·高柔传》曹操回应高柔针对赵达奸事说: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之后赵达被处死,因此向高柔道歉。
- ^ 《资治通鉴》卷十一,太祖高皇帝中六年:臣光曰:……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 ^ 《资治通鉴》卷十二,太祖高皇帝下 (孝惠) 四年:臣光曰:过者,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高宗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遂非也,岂不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