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导弹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1月22日) |
反坦克导弹或反坦克制导武器是一种被专门用来袭击并摧毁坦克或者其它装甲战斗车辆的制导导弹。
历史
[编辑]战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在战场之后,各种反战车武器相继出笼,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与初期,主要的反战车武器是反战车炮,步兵可以使用的反战车武器如反战车步枪或者是手榴弹在穿甲效果上有限,或者是必须在近距离使用。反坦克地雷的使用限制也不少。使得步兵缺乏有效反装甲武器,而必须仰赖高炮口初速的反战车炮才有办法抵销威胁。直到反战车高爆弹出现之后,可由步兵携行的反战车武器的研发才出现一道曙光。反坦克火箭以及反坦克榴弹提供步兵一种轻便,但是贯穿力可以威胁战车的新武器,可是,他们在远距离使用上,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关系而影响命中率。
到了韩战时期,反战车火箭和轻型无后座力炮成为反装甲武器的另外一种主流,可是要解决解决有效距离的问题,需要引进其他的技术,改善反战车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偏差。解决的方式就是在火箭上融合可以修正飞行路径的导引系统,使得反战车火箭可以消除或者是降低天候与环境产生的误差。
第一种进入服役的反战车飞弹是法国于1955年推出,根据德国在二战时期设计的鲁尔X-4飞弹为蓝本的SS.10反战车飞弹;由于微电子设备的可靠性攸关导引系统成败,因此在反战车武器的研发上西方国家较苏联居先。但苏联在SS.10服役后也急起直追,在1958年研发出3M6熊蜂反坦克飞弹(AT-1);让反战车飞弹真正受世人瞩目则是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陆军主动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性反攻,面对高素质的以色列装甲部队,埃及军队使用了由苏联援助的AT-3反战车飞弹伏击了以色列举世闻名的装甲武力,重创以色列陆军,使得反战车飞弹声名大噪。
第一代飞弹
[编辑]第一代反战车飞弹使用手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Manual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MCLOS),首先由操作员以目视寻找目标,在确认要攻击的目标之后发射飞弹,飞弹飞行过程中需要操作员使用类似于操纵杆的设备来操舵飞弹击中目标。其短处为操作人员必须受过很好的训练并且必须在飞弹飞行时间里保持待在能持续观察目标的位置。这使得操作人员在操纵飞弹时很容易遭到攻击。
第一代的飞弹如苏联AT-3火泥箱(Sagger)反战车飞弹和法国SS-10与SS-11飞弹。
第二代飞弹
[编辑]第二代反战车飞弹针对前一代需要由操作员同时追踪目标与控制飞弹,导致工作量过高的缺点进行改良。改良的方向是采用半自动指挥至瞄准线导引(Semi-Automatic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SACLOS)来减轻操作的负担。操作员使用瞄准器标定目标之后,只要持续维持目标在瞄准线上,控制系统会根据发射装置,飞弹以及目标之间的相对位置,自动将修正讯号传送到飞弹上,当飞弹进入操作员的瞄准线范围之后,会继续保持直到命中为止`,这一类的飞弹也要求操作员在飞弹飞行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导引方是类似乘波导引型态。
第二代飞弹较有名的包括美国的BGM-71陶式飞弹与法国米兰反战车飞弹(Milan)。
第三代飞弹
[编辑]当前主流的反战车飞弹约于1980年代后逐渐出现,被称为第三代的反战车飞弹改良点为主动导引设计(“射后不理”),导引手段包括使用光电成像、毫米波雷达(主要为W波段)等;待指定攻击目标后射手即可撤离,增加反甲组安全性;不过主动导引寻标器也存在较容易受目标的主动电子干扰给阻碍的缺点。
美国的标枪飞弹、德国的PARS 3 LR、以色列的长钉式飞弹、中国的红箭-12、印度的毒蛇飞弹以及瑞典的MBT LAW定义上属于第三代的反战车飞弹。
设计概念
[编辑]反坦克导弹武器的大小涵盖单兵肩射式、需要小队运输及开火的三脚架组装式以及架设在战车和战斗机上的导弹系统。
参考资料
[编辑]- R G Lee, Introduction to Battlefield Weapons Systems & Technology, Brassey's, ISBN 0080311989
参阅
[编辑]• 反坦克导弹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