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
22°17′36″N 114°12′07″E / 22.2932°N 114.2020°E
北角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 North Point Ferry Pier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 | |||||
---|---|---|---|---|---|
位置 | 香港香港岛东区北角渣华道133号海璇地下 | ||||
地理坐标 | 22°17′35.5″N 114°12′7.2″E / 22.293194°N 114.202000°E | ||||
途经线路 | |||||
换乘方式 | 港铁北角站 新渡轮 北角-红磡 航线 北角-九龙城 航线 富裕小轮 北角-观塘 航线 | ||||
历史 | |||||
启用日期 | 2016年5月14日 | ||||
相关信息 | |||||
途经道路 | 渣华道、糖水道、英皇道 | ||||
附近建筑 | 渣华道市政大厦、渣华商业中心、海璇、海汇酒店及北角汇 | ||||
|
北角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英语:North Point Ferry Pier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1],通称“北角码头”巴士总站,位于香港岛东区北角渣华道133号海璇[2]基座,介乎琴行街与电照街之间,与上盖物业同属内地段第9027号之馀段范围,是一个室内专营巴士暨专线小巴总站。
公共运输交汇处于2016年5月14日启用,取代原有位于海港道的北角码头巴士总站[3],并继承其东区三大巴士总站之地位[a]。此站是少数只有汇达交通服务旗下路线使用的巴士总站,巴士路线数目共有15条。
交汇处北面的北角海滨花园(东堤)为香港岛最北端陆地,令此站顺理成章取代北角码头巴士总站成为港岛位处最北的巴士车站。
历史
[编辑]北角邨2003年清拆时,正值非典型肺炎疫情后的经济疲弱时期,加上舆论对土地日后用途尚有争议,故一直丢空,暂作露天停车场之用。房屋署原本有意在北角邨地皮发展公私营综合住宅项目,最后却在2007年将地皮交还政府。政府随后决定将西大楼故地(书局街以西)用作兴建酒店,其馀地段则划作商住用地。
一幅位于北角渣华道与电照街的内地段第9027号土地,已于2012年7月11日透过公开招标批予新鸿基地产关联的彩荣(香港)有限公司[4][5];按地契所载条款,地段业权人除提供住用总楼面面积不多于53,680平方米及非住用总楼面面积不多于29,995平方米外,亦须提供多项政府、机构或社区等设施包括社区会堂、公众休憩用地、海滨长廊、公共厕所及一个总楼面面积不少于7,270平方米的公共交通总站。地段业权人须负责设计及兴建有关政府设施,在工程完成后,相关部门会接管有关设施作日后营运、管理和保养。[6]
该公共交通总站建于渣华道及电照街交界,须配置巴士总站及小巴总站供17条巴士路线及两条专线小巴路线使用。运输署早于2010年10月提出在“前北角邨地皮综合发展项目”基座地下兴建全新的公共运输交汇处,位处琴行街、渣华道与电照街之间,取代现有露天北角码头巴士总站及供专线小巴使用的北角(马宝道)总站。
政府于2011年5月24日向立法会申请拨款4,370万元,兴建有盖公共交通总站,设施包括:[7]
- 12个标准巴士停车处(5个双排和7个单排),每个全长25米至65米不等,以供上落乘客及停放长达12米的巴士;
- 1个全长60米的标准绿色专线小巴停车处(双排),以供上落乘客及停放小巴;
- 2个总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巴士站长室;
- 楼底高度为8.5米,最少净高6米,并预留地方作公用设施地带,以设置所需的照明、通风及其他系统,供公共交通总站运作;
- 1个总楼面面积不少于110平方米的公厕
立法会通过上述拨款后,公共运输交汇处于2013年动工。当局原订计划所有沿英皇道东行往北角之路线驶至新光戏院后,继续直驶至启基学校,然后左转往电照街及前往总站;同时建议开放英皇道西行右转电照街路口,供新巴82线及城巴85线晚间班次进入总站,以减低七姊妹道及港铁北角站的一段书局街之交通负荷。[8][9]
经过两年工程后,“北角渡轮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定于2016年5月14日上午5时启用,原有使用北角码头巴士总站的各条巴士路线即日迁往该交汇处;除途经渣华道的城巴41A及A11线外,各线巴士往北角方向仍维持行经书局街及停靠新光戏院分站,然后右转往渣华道及电照街进入新总站,而英皇道西行仍不能右转电照街[10] [11][12];而以北角(马宝道)为总站的两条专线小巴路线却未有按原计划迁入[13]。此总站之洗手间设有育婴室[14]。
总站路线资料
[编辑]1951年8月1日投入服务,取代2号线北角至中环短程班次,当时由中巴营办,来往北角至水坑口(即今日上环),1956年3月1日起延至西营盘(当时总站为东边街,1962年3月11日迁往正街),1980年5月1日起配合中巴路线重组而延至坚尼地城。本线由于贯穿港岛心脏地带,加上收费便宜,一直以来吸引不少沿线居民乘搭,令客量十分庞大,一度是中巴的皇牌市区路线,1998年9月转交予城巴接办。乘客除了是来往沿线各站的流水客外,也有来往北角和西环的乘客。但不论如何,这些乘客都是本线的重要客源。
1965年4月11日投入服务,由中巴营办,1993年10月23日增派空调巴士行走,1998年9月1日中巴专营权结束后由新巴接办,2023年7月1日城巴新巴专营权合并后再改由城巴接办。
1978年4月3日投入服务,一向以来是来往宝马山上学学生及宝马山居民出入的主要路线之一,亦是当时唯一宝马山来往东区巴士线,直至城巴529线在1997年5月26日投入服务后,才打破宝马山来往东区巴士线的垄断局面。
1981年10月26日投入服务,当时由中巴经营,初时来往北角(马宝道)至置富花园,取道南风道、黄泥涌峡道和司徒拔道,晚间班次更绕经华富邨,1982年3月15日香港仔隧道通车随即改经,1983年5月2日起迁往北角码头。由于本线相比41线直接得多,改经香港仔隧道后情形更加明显,因此香港仔居民多采用本线来往东区而舍弃乘搭41,而客量也不断膨胀,达至饱和的地步。2022年11月27日起除星期一至六早上繁忙时间外,其馀时间绕经华富邨。
1976年11月16日投入服务,是第二条来往南区至东区的巴士路线(第一条来往南区至东区的巴士路线为中巴9线,于1951年4月16日起投入服务),也是首条服务香港仔至港岛东区的巴士路线。初时来往北角码头至华富(北),经南风道、黄泥涌峡道、大坑道、励德邨及云景道。海洋公园于1977年启用后,于1977年1月23日起逢假日部份班次绕经海洋公园(1985年11月18日起取消绕经),随著南区人口增加,同年9月26日起延长服务时间至晚上,1979年9月16日起迁往华富(中)巴士总站。
1985年11月18日投入服务,当时只于平日上下午繁忙时间提供服务,以辅助38号线,1987年3月15日起扩展至平日早上至黄昏服务,同年8月16日增设假日服务,1995年10月29日增派空调巴士行走,1998年9月1日中巴专营权结束后改由新巴接办,1999年7月26日服务延长至午夜,与38号线正式分开,分流来往华富邨及置富花园的乘客,2000年起改为全空调服务。2022年11月27日起改为只于星期一至六早上繁忙时间提供服务,其馀时间改由38线绕经华富邨。
于2011年3月21日投入服务,只于平日繁忙时间提供服务,为城巴42线的特别班次。
1980年8月18日投入服务,取代62号线(北角码头至舂磡角,已取消)于平日的服务,初时来往北角码头至赤柱村,只于平日提供服务,取道赤柱峡道及赤柱村道,1990年延至赤柱监狱,1995年9月1日起来回程绕经舂磡角及马坑邨,1998年9月1日中巴专营权结束后改由新巴接办,2000年2月28日起配合佳美道延长段通车,改经马坑邨公共交通交汇处,不再经赤柱峡道,2023年7月1日城巴新巴专营权合并后再改由城巴接办。由于班次疏落及服务时间有限,加上受到专线小巴40号的竞争,客量只是一般,但上下课时间亦有不少学生乘搭本线来往赤柱及大坑道的学校上下课。
1986年5月18日投入服务,以取代62号线(北角码头至舂磡角)的服务,只于假日提供服务。虽有专线小巴40号的竞争,但都有一定客量,主要客源是来往浅水湾及赤柱游览的游客及市民,在泳季本线客量更供不应求。最初途经赤柱峡道,后来63号线于1995年9月1日起绕经舂磡角及马坑后,该带居民认为只有平日才有巴士来往铜锣湾及北角,甚为不公平,因此于1997年3月29日起来回程绕经舂磡角及马坑,1998年9月1日中巴专营权结束后改由新巴接办,2000年2月28日起配合佳美道延长段通车,改经马坑公共交通交汇处,不再经赤柱峡道。
原名8A,于1963年9月1日起投入服务,配合油麻地小轮公司增辟北角至九龙城及北角至红磡的渡轮航线,当时由中巴营办。本线可追溯至1959年12月中巴开办的一条没有编号的路线(筲箕湾←→柴湾徙置区),当时以12座位小型巴士行走,1961年2月8日起延长为太古船坞(东闸)至柴湾,柴湾总站当时设于柴湾徙置区(今永利中心),1963年5月16日起加开平日早上由柴湾单向往北角的特别班次,直至1963年9月1日,该无编号路线停止服务,改由8A号线提供服务,至42年后,总站迁至今日的小西湾(蓝湾半岛)。
1978年3月1日起配合明华大厦入伙及亚公岩一带发展而开办,初时由中巴经营,1995年9月1日起改由城巴接办,是城巴于1995年9月1日接办的第二批14条中巴路线之一,也是城巴首条服务柴湾区的港岛非过海路线,也标示著城巴服务正式踏进柴湾。2013年7月14日,本线与529合并,每日23:20前总站由北角码头延长至宝马山,23:20后班次则维持以北角码头作总站。
1998年7月6日随新机场启用而开办,最初只前往铜锣湾(摩顿台),同年12月20日迁往天后站,往赤鱲角机场行经告士打道、金钟道及皇后大道中,往港岛则行经德辅道中及轩尼诗道,但由于中环德辅道中及皇后大道中一带经常交通挤塞,令行车时间加长,使居民及游客改乘昂贵但更快捷的港铁机场快线前往机场,导致乘客流失。
而在2001年4月2日,本线及A12线作出了大型重组,往机场方向改由告士打道直入夏悫道直往中环,不停金钟,往港岛方向则改行干诺道中而不经德辅道中,以图抢回机场快线乘客。由于本线途经港岛区多间酒店,因此会有很多游客乘搭来往机场及酒店区。
于2016年7月16日投入服务,途经炮台山、大坑(只限去程)、天后(只限回程)、铜锣湾、湾仔、金钟(只限回程)、中环、上环、西区海底隧道、西九龙公路、昂船洲大桥、青屿干线及一号客运大楼,只于深宵时段提供服务。
注释
[编辑]- ^ 另外两个是筲箕湾巴士总站和小西湾(蓝湾半岛)公共运输交汇处。
参考资料
[编辑]- ^ 第2705号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规例 (第374章)--北角渡轮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禁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宪报第20卷第19期,2016年5月13日。
- ^ 【港岛新盘】新地北角邨项目定名海璇 第四季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2016年6月1日。
-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署,〈新北角渡轮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启用的交通及运输安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交通通告],2016年5月6日。
-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北角土地招标结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闻公报],2012年7月11日。
- ^ 北角地王第十击:北角地王主人“曝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辅仁媒体》,2012年7月17日。
- ^ 关注旧北角邨综合发展的规划设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政府部门及机构就东区区议会规划、工程及房屋委员会文件第13/13号作出的书面回复,2013年5月。
- ^ 工务工程编号3194SC及6078TI-提供位于前北角邨用地东面部分的政府、机构或社区设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2011年5月24日。
- ^ 重置北角码头巴士总站及相关道路工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区区议会辖下交通及运输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纪录(II),2010年10月21日。
- ^ 北角码头巴士总站搬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太阳报》,2010年10月20日。
-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署,〈新北角渡轮码头公共运输交汇处启用的交通及运输安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交通通告],2016年5月6日。
- ^ 城巴有限公司,〈路线10,41A,85,A11北角码头巴士总站迁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乘客通告],2016年5月6日。
- ^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务有限公司,〈路线23,38,42,42C,63,65,82,682C北角码头总站迁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乘客通告],2016年5月6日。
- ^ 北角码头新巴士总站启用,有线电视,2016年5月14日
- ^ 北角新巴士總站啟用 乘客讚毋須日曬雨淋. 2016-05-14 [2018-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参考书籍
[编辑]- 陈志华、陈信熙、李青仪. 《香港島巴士路線與社區發展》. 香港: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4-11-10. ISBN 97898883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