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2年6月6日) |
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 | |
---|---|
概要 | |
状态 | 竣工 |
类型 | 办公大楼 |
用途 | 办公室 |
地点 | 美国纽约市曼哈顿 格林威治街250号 |
坐标 | 40°42′48″N 74°00′43″W / 40.7133°N 74.0120°W |
邮政编码 | 10006 |
起造 | 2002年5月7日[1] |
竣工日 | 2006 |
开放 | 2006年5月23日 |
所有者 | 兆华斯坦地产 |
高度 | |
高度 | 225 米 |
设计高度 | 743英尺(226米)[2] |
屋顶 | 225.86米(741.0英尺) |
顶楼 | 207米(679英尺)[2] |
技术细节 | |
材料 | 混凝土、钢、玻璃 |
建筑面积 | 156,181平方米(1,681,118平方英尺)[2] |
地上层数 | 52[3][4] |
地下层数 | 1 |
电梯数 | 29[2]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大卫·蔡尔兹(SOM) |
建筑商 | 拉里·希尔弗斯坦 |
开发商 | 兆华斯坦地产[2] |
结构工程师 | WSP Global[2] |
网站 | |
7 World Trade Center | |
地图 | |
参考 | |
[2] |
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英语:Seven World Trade Center),是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的摩天大楼,属于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的一部分。旧楼于1987年落成,在九一一袭击事件中遭到火灾波及而倒塌。目前的大楼在2006年完工开幕。两栋建筑都是由兆华斯坦地产开发建造,建地则自纽约与纽泽西港务局租借。
原本的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楼高47层,外墙以红色石材包覆,建筑平面为一正方形,与世界贸易中心广场间有一条行人天桥相连。大楼原先是建造在一座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的变电所上方,因此有一些建筑设计限制。当大楼在1987年开幕时,兆华斯坦在招募承租户上遇到困难。因此隔年与所罗门企业签订长期租约,同时该公司也成为大楼主要承租户。在2001年9月11日,邻近的世界贸易中心北塔倒塌,且其碎片残骸还间接使世贸中心七号大楼崩塌。北塔的碎片残骸也引起了火灾,顺势蔓延至七号大楼低楼层区域。大楼内部的灭火系统由于水压不足无法抵挡火势[5],最后终因内部的重要柱体弯曲致完全倒塌[5][6]。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是第一栋因为火势失控而倒塌的高层建筑[7],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因火灾而倒塌的钢筋摩天大楼[8]。
世贸中心七号新大楼于2002年开工,并于2006年完工。大楼楼高52层(外加地下一层),是纽约市排名第28高的建筑物[2][9]。新大楼的基地面积跟原先相比稍微缩小,建商有考虑未来可能会增加基地面积,以使格林威治街(从翠贝卡起穿越世贸一直延伸到南方的炮台公园)得以重建。新楼周边是格林威治街、维斯街、华盛顿街和巴克莱街。格林威治街对面的一座小公园曾是旧楼的一部分。新楼的设计针对安全性做考量,核心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并加宽安全楼梯,以及更厚实的钢梁防火涂层。此外,新大楼也有许多永续设计的特色。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是纽约市第一栋获得美国绿建筑协会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金牌认证的商业办公大楼。同时也是一个参与绿建筑协会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结构体开发(LEED-CS)前导专案的建筑计画[10]。
原始建筑(1983年-2001年)
[编辑]设计与布局
[编辑]原始的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楼高47层,由艾莫瑞·罗斯父子公司设计。外墙由黄色花岗岩立面建成。大厦高度为190米(620英尺),建筑平面形状为长100米(330英尺)、宽43米(141英尺)的梯形[11][12]。营建商为铁狮门地产和工程,于1983年动土[11]。1987年3月大楼落成启用,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第七座建筑物。
大楼建造在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于1967年建成的变电所上方[13]。变电站预留了沉箱,容许日后可发展楼高25层,总楼地板面积达56,000平方米(600,000平方英尺)的建筑物。然而最终大楼设计面积却大于原先变电站所许可的结构[14]。
因此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的五楼至七楼之间设计了一套重力转移桁架和梁柱系统,能将建筑的承重转移至较大的地基[6]。大楼除了使用于1967年安装的既有沉箱,也增加了数个新的沉箱。五楼作为大楼的连续结构(structural diaphragm),以提供建筑的横向稳定性,并负责将重量分配至新旧沉箱间。在七楼以上,大楼结构采用常见的筒状结构设计,在建筑的中心和四周设有立柱,量体的重量由连续的横向构架支撑。在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东南侧有一个斜坡提供整个世贸中心用来运输货物[15]。
大楼一楼的东侧设有一个货车码头,提供整个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使用,码头占据了一楼近四分之一面积。建筑的三楼以下完全开放挑高,提供货车进入所需的高度[15]。大楼钢铁结构上喷洒以石膏为原料的火力克作为防火涂层,能为钢制的梁、副梁和桁架提供两小时的耐火效能,钢柱则有三小时的耐火效能[5]。
机械设备安装在4至7楼,包含在5楼的12个变压器。所罗门·史密斯·拜尼(Salomon Smith Barney)和其他租户使用了安装在应急办公室中的几个应急发电机[5]。地下储存了24,000加仑(91,000升)的柴油以供应发电[16]。另外,一至九楼都存有柴油燃料[17]。1993年2月26日世界贸易中心爆炸事件发生后,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决定在世贸中心七号大楼设置应急指挥中心和相关燃料箱。这个决定因为911事件而受到批评,但现今人们不认为建筑物中的燃料是引起倒塌的关键[18][19][20][21][22][23][24] 。建筑的屋顶包括一个朝西面的小阁楼和一个朝东面较大机械阁楼[13]。
每层楼有4,400平方米(47,000平方英尺)的使用空间,比市中的大多数办公建筑要大得多[25]。总体而言,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总共有173,500平方米(1,868,000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5]。两天桥连接了世界贸易中心综合大楼,横跨维希街(Vesey)与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三楼。世贸中心七号大楼大厅有艺术家阿尔·赫尔德的三幅壁画:《第三圆环》(The Third Circle)、《泛北十二》(Pan North XII)和《伏斯七号》(Vorces VII)[26][27]。
承租方
[编辑]1986年6月竣工之前, 德崇证券付30亿美元租金给兆华斯坦租赁为期超过30年的世贸中心七号大楼[28]。1986年12月,在伊凡·博斯基内线交易丑闻爆发后,德崇只需要少部分租约,兆华斯坦只好另觅租客[29]。
Spicer&Oppenheim公司同意租赁14%的空间,由于黑色星期一和其他因素对曼哈顿下城房地产市场产生之不利影响,使得兆华斯坦在很多年还是无法找到剩馀86%的租户。1988年4月,兆华斯坦降低了租金,并作出了其他让步[30]。
同年11月,所罗门兄弟暂停在中城哥伦布圆环建一个大型新复合商业区的计画,并同意租赁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最上面19个楼层长达20年[31]。该建筑于1989年经过全面翻新,以符合所罗门企业的需求。因此建筑便更名为所罗门企业大厦(Salomon Brothers building)[32]。共三个楼层清空给所罗门企业使用,同时租户仍可继续使用其他楼层,并且添加超过350吨的钢材以构建三个双倍高度的楼层。五楼则安装了13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备用发电站的一部分。
兆华斯坦的区域经理说:“事实上,所罗门正在原本的建筑物中再建筑一个新的建筑物。而且还是现有还在使用的建筑物,所以使情况更复杂。”拉里·希尔弗斯坦说这个不平凡的任务是可行的,因为它是设计允许楼层的整个部分抽离,而不会影响建筑的结构完整性,例如有人可能需要双倍挑高的楼层[32]。
911事件发生当时,所罗门是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最大的租户,面积1,202,900平方米(12,948,000平方英尺),含28至45楼,共计承租了70%的建体[5][33]。其他主要租户包括ITT Hartford保险集团(11,400平方公尺)、美国运通国际银行(9,900平方米)、渣打银行(10,350平方公尺),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9,850平方公尺)[33]。较小的租户包括美国国家税务局区域市政局(8,400平方米)和特勤局(7,900平方米)[33]。更小的租户包括纽约市紧急管理办公室[34]、全国保险委员会协会、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第一州管理集团公司(First State Management Group Inc.)、公积金管理,和移民归化局。国防部(DOD)和中央情报局(CIA)与国税局一起使用25楼[5]。46至47楼与底层六楼和部份七楼一样都是放机械的楼层[5][35]。
911事件
[编辑]倒塌
[编辑]由于北塔于2001年9月11日倒塌,重型碎片撞击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破坏了建筑物的南面[36],并持续燃烧到晚上[6]。这次的倒塌也对7楼和17楼之间的西南角以及44楼和屋顶之间的南面造成了破坏。其他可能的结构损坏包括在24楼和41楼之间的南面中心附近的大垂直裂缝[6]。该建筑物配有洒水系统,但是有一些原因导致故障,因为喷淋系统不是全自动系统,必需手动启动电气消防泵。地面控制器只有单一接头到喷水机器;而喷水灭火系统需要一些动力来使消防泵输水。但同时还面临水压过高,水供给喷淋头不足的问题[37][38]。
北塔崩塌后,一些消防队员进入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搜索该建筑物。他们试图扑灭较小的火,但因水压过高而作罢[39]。一天过去,大火吞噬了七号大楼的数个楼层,建筑东侧仍有火舌持续窜出[40][41]。下午,6至10楼,13、14楼,19至22楼和29、30楼仍有火势[36]。尤其是7至9楼和11至13楼的火势仍持续失控[7]。大约下午2点,消防队员在10和13楼之间的七号世贸大楼的西南角注意到一个隆起,代表该建筑物结构已不稳定,随时可能崩塌[42]。同时消防队员还听到了来自建筑物的吱吱声[43]。下午3:30,纽约市消防局行动总监丹尼尔·A·尼格罗基于对人员安危考量而疏散该地区,并决定停止救援行动,所有人尽速撤离世贸中心七号大楼[44]。根据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研究显示东部机械阁楼开始崩塌时,建筑物在EDT下午5:20:33开始崩塌。但完全倒塌的时间则众说纷纭,急管署纪录的时间为下午5:21:10(EDT),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则纪录为下午5:20:52(EDT)[5][6][45]。大楼倒塌并没有造成额外的人员伤亡。
研究
[编辑]2002年5月,联邦急管署根据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结构工程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初步调查,在W·金·科尔利博士领导下发表了一份关于倒塌的报告。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倒塌主要不是由于世贸中心一号大楼(1 WTC;北塔)或世贸中心二号大楼(2 WTC;南塔)的倒塌造成的冲击损坏,而是由于其他两个塔的碎片点燃且缺乏喷水器的水而持续燃烧,以及没有启用手动消防系统。该报告没有就崩塌的原因得出结论,因此还需进一步调查[24]。
随后,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获授权对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和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结构性破坏和倒塌进行调查[7]。由夏姆·桑德尔(Shyam Sunder)博士领导的调查利用了内部的技术专长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SEI / ASCE)结构工程研究所的一些外部私人机构的知识;消防工程师协会(SFPE);美国消防协会(NFPA); 美国钢结构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AISC);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和纽约结构工程师协会(SEAoNY)[46][47]。
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调查推延到了双子星大厦的报告完成之后[7]。与此同时,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在2004年6月提供了关于大楼的初步报告,之后不断更新调查进度[36]。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的说法,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调查延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含了在2004年6月到2005年9月期间,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都从世贸中心七号大楼转调到双子星大厦的事件调查当中[48]。2007年6月,首席调查员桑德说道:
“我们将竭尽所能地进行调查,同时严格测试和评估各种情况,以还原事情的真相。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调查和双子星大厦一样具有很高挑战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我们透过双子星塔的事件调查吸取了大量的经验及教训、改善调查技术并运用于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调查上。”[49]
2008年11月,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发表世贸中心七号大楼倒塌原因的最终报告[6]。报告内容承袭研究所于2008年8月21日发表的报告草稿,其中也包括了当时的公众评论[7]。在调查中,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利用ANSYS的技术来模拟建筑倒塌的起因,同时利用LS-DYNA模型来模拟倒塌时全面的反应[50]。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确定柴油燃料在整起事件中没有起到重大的影响,双塔或者传递元件坍塌也不是造成的结构损坏的主因。没能即时用水灭火才是导致整起事件的主要原因。火势在下午失去控制,导致编号79柱附近的地板梁膨胀,并将一个主梁推离其座位,导致8到14层楼的地板缺乏支撑。失去支撑的9楼将东屋顶和附近的柱子一同扯倒。由于这些关键柱的扭曲,随之而来得崩塌从东向西穿过建筑物的核心,使的周边支撑超载,导致7到17楼之间的梁柱也一同弯曲,最后建筑物的剩馀部分也跟著分崩离析。起火点是在公室的内部,火势延烧了7个小时,因此判定内部的缺水正是造成本次事件的主要原因[6]。
大楼坍塌产生的碎块对曼哈顿社区学院的菲特曼大厅(位于百老汇30号附近)造成了无法修复的严重的破坏和污染[51]。2009年修订后的计划要求拆除该建筑物,并于2012年完成新的曼哈顿社区学院大楼,花费3.25亿美元[52]。 邻近的威讯大楼是一座1926年建造的装饰艺术建筑,七号世界贸易大楼的崩塌对它的东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后以14亿美元完成修复[53]。
许多与联邦调查有关的文件都收藏在七号世界贸易大楼内部。 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研判将有10,000多宗案件受到本次事件的影响[54]。美国特勤机构最大外勤办事处的调查档案全因这次的事件消失了,一位特工说道:“我们储存在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所有证据,都和建筑物一同灰飞烟灭了。”[55]与世通公司弊案相关的电子邮件在事件中遭到摧毁,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后来只好向所罗门兄弟公司(隶属于花旗集团)索求相关证据[56]。
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报告中没有发现任何的证据支持相关的阴谋论。研究所没有观测到传闻中使窗口产生破裂的爆裂物和爆炸声音[6]。基于火灾的观测及建筑物结构对火灾的反应,也没有发现任何多馀的可疑物体,因此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认为使用铝热剂的燃烧材料(例如铝热剂)造成建筑物毁损的阴谋论纯属空穴来风[7]。
根据调查,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重申了其早先对于双子星大厦倒塌的报告中提出的若干建议,并依据相关建议的部份立即采取调查行动:应在假设没有喷洒器的情况下评估耐火性;并考虑热膨胀对地板支撑系统的影响。透过这次的调查了解到,目前的建筑规范是为了生命安全而建造的,其目的不在于稳固建筑物结构以防止其倒塌,因此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提出建议,未来的建筑物即便喷洒式灭火器无法使用,也不应该因为发生火灾而倒塌[6]。
新建筑
[编辑]世界贸易中心遗址 |
---|
一号大楼 |
2–7号大楼 |
其他建筑 |
新的世贸中心七号大楼共有52层,高226米(741英尺)[57][58]。 该建筑有42层的可租用空间,从11楼开始,共有160,000平方米(1,700,000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59]。 在地下至第十楼有一个变电站(一个变压器间高两层;与办公大楼部分没有任何通道连系),提供曼哈顿下城电力。办公楼的占地面积比其前身更窄,所以格林威治街的路线可以建筑在翠贝卡和金融区的周围[60]。
设计
[编辑]隶属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大卫·蔡尔兹与玻璃艺术家和设计师詹姆士·卡本特(James Carpenter)合作,使用一种极度清澈的低铁玻璃,可增加对阳光的反射。此外,玻璃后面的不锈钢拱肩也可帮助反射阳光[61]。建筑立面中使用含钼的316型不锈钢材,提高了耐腐蚀性[62]。为了增加变电站周围的美观性,建筑物的底层带有不锈钢百叶结构,同时也使机器能够通风[63]。白天,幕墙会反光,而晚上,则使用蓝色LED灯进行照明[64]。大厅周围的幕墙使用高密度的耐热玻璃,以满足高标准的防爆性[65]。晚上,大堂上方的水晶立方体会发出蓝光,白天的时候,它呈现白光,到了黄昏,它会变成紫色最后回到蓝光[66]。在主大厅内,艺术家珍妮·霍尔泽创作了一个灯光装置,发光的物质穿过宽了塑料面板[61]。整面墙壁,宽20米(66英尺),高4.3米(14英尺),会随著不同的时间而变换颜色。霍尔泽与赖瑞·兆华斯坦的妻子克拉瓦(Klara Silverstein)共同选出在装置上显示的诗句。基于安全的考量,墙的结构也经过加强[67]。
新的七号大楼被誉为美国最安全的摩天大楼[68]。兆华斯坦地产的总裁声称:“该建筑包含了最高级别的生命安全增强设计,并将成为未来高层建筑的模范。”[69]建筑有2英尺(6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并配备有防火电梯和楼梯通道轴。原来的建筑只使用石膏板来排列这些轴[70]。新的楼梯比原来的建筑更宽敞,改善了紧急出口[70]。
世贸中心七号大楼配备了奥的斯的目的地控制系统电梯[71]。在大厅键盘上按下目的地楼层号码之后,乘客将进行分组并搭乘系统分配的特定电梯。电梯内没有按钮,以减少电梯等待和运转时间。电梯系统与大厅旋转门和读卡器系统相互配合,可以识别工作人员的所属楼层,并自动呼叫该楼层的电梯[72]。建筑中的钢材有近30%来自回收钢[73],雨水可经收集系统用于公园的灌溉和冷却建筑物[61]。建筑内部具有多项永续设计,包括充足的自然采光,并设置独立电表鼓励租户节能减碳。暖气系统的蒸汽也可回收发电,提供建筑物部份能源。其绝缘和内部材料是用回收材质制成的[74]。
施工
[编辑]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重建计画于2002年5月7日动土,2004年10月竣工,建设期间工地周围安装围栏[1]。纽约的铁狮门建筑公司于2002年开始在新的世贸中心七号大楼施工,现场清除了大量残骸。重建联合爱迪生电气变电站是对曼哈顿下城的电力需求的紧急优先事项[60]。由于世贸中心七号大楼与主要的世界贸易中心地点分开,兆华斯坦地产的整起建设工程只需要得到港务局的批准就能兴建,因此重建才能够迅速进行。建筑物起先不包括在丹尼尔·里伯斯金的原始计划中,但在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大卫·蔡尔兹的领导下纳入设计。
2003年10月变电站的建设一完成后,就开始建设办公楼。建设的过程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建筑法:在添加混凝土芯之前先架设钢架。这种方法允许施工进度大幅的缩短几个月[75]。建筑工程于2006年完工,耗资7亿美元[61]。虽然兆华斯坦地产从老建筑的保险收到了8.61亿美元,但他仍然欠抵押贷款超过4亿美元[76]。重建费用是由自由债券提供4.75亿美元的免费融资及公司本身扣除其他费用的保险理赔来支付,以帮助刺激曼哈顿下城的重建[77]。
大卫·蔡尔兹与肯史密斯景观工程事务所(Ken Smith Landscape Architect)的同事安妮·威因妈雅(Annie Weinmayr)共同设计了一个1,400平方米(15,000平方英尺)的三角公园,坐落在格林威治街和西部百老汇之间。公园里头有一个开放的中央广场与喷泉,在周围种植美国枫香和黄杨木灌木的树丛[78]。 在喷泉的中心,雕塑家杰夫·昆斯创造了气球花(红色)雕塑,用镜面抛光不锈钢做成一个扭曲的气球形状的一朵花[79]。
开幕
[编辑]2006年5月23日中午,新的七号大楼正式开幕,并举办了一个免费音乐会。音乐会邀请了苏珊娜·薇佳、大国民阿寇、比尔·威尔、巴西销魂四人组、Ollabelle、法老的女儿、罗南·泰南等人,以及特别来宾卢·里德[80]。在开幕之前,2006年3月,新的世贸中心七号大楼大楼和大厅曾做为荷莉·贝瑞和布鲁斯·威利斯拍摄电影《勾引陌生人》的场景[81]。
自建筑开幕以来,部分未开放的上层已举办过许多活动,如慈善午餐,时装表演和黑领带节日。 兆华斯坦地产释放建筑中的部分空间举办这些活动,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82]。2006年9月8日至10月7日,摄影师乔纳森·海曼的作品举办《美国风景》摄影展("An American Landscape"),这是由世界贸易中心纪念基金会在七号世界贸易大楼举办的免费展览。这些照片捕捉了2001年9月11日袭击之后纽约市和美国各地人们的反应。展览在45楼举行,同时仍然开放出租[83]。
截至2017年1月,约百分之95的空间已租出[84]。2006年9月,穆迪签署了20年租约,承租世贸中心七号大楼的11-25楼(共15层)[85][86]。 截至2007年5月,在七号世界贸易大楼签订租约的租户包括了荷兰银行[87]、阿默普莱斯金融[88]、威尔默·黑尔法律事务所、Darby&Darby[89]、Mansueto Ventures LLC、纽约科学院[90],以及《快速公司》和《Inc.》等商业杂志出版社[91]。
Mansueto Ventures所承租的楼层使用大量的自然光设计,并有一个开放的平面空间[92]。40楼的纽约科学院(NYAS)使用的空间,由H3公司协助进行架构设计,让建筑物本身为平行四边形所围绕。NYAS的绿建筑设计,使用了许多回收材料制成的办公家俱,并融合了具有感温,以及侦测物体运动的灯,当有人在办工时自动亮起,并根据入射的阳光进行调整[93]。
兆华斯坦地产在世贸中心七号大楼也设有办公室和兆银套房(Silver Suites)行政办公室[94],并与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和四号楼的建筑工程公司共用同一个空间[95][96]。该建筑在2011年9月完全租罄,据报导明晟公司在顶层承租了一个125,000平方英尺的空间[97]。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Bagli, Charles V. As a Hurdle Is Cleared, Building Begins At Ground Zero.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5-08 [2009-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7).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7 World Trade Center - The Skyscraper Center. www.skyscrapercenter.co.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 ^ 7 World Trade Center | NYC | Commercial Real Estate. silversteinproperties.com.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 ^ ctbuh. World Trade Center. www.ctbuh.org.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Gilsanz, Ramon; Edward M. DePaola; Christopher Marrion; Harold "Bud" Nelson. WTC7 (Chapter 5).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Performance Study (PDF). FEMA. May 2002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3-05).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NIST NCSTAR1-A: Final Report on the Collapse of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7 (PDF). NIST. 2008-11 [2011-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21).
- ^ 7.0 7.1 7.2 7.3 7.4 7.5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the NIST WTC 7 Investigation. NIST.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7).
- ^ Rudin, Mike. 9/11 third tower mystery 'solved'. BBC News. 2008-07-04 [2014-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3).
- ^ 7 World Trade Center. Silverstain Properties.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 ^ About the WTC. Wtc.com. [2011-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8).
- ^ 11.0 11.1 Lew, H.S., Richard W. Bukowski, Nicholas J. Carino.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al and Life Safety Systems (NCSTAR 1-1).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2005-09: p. 13.
- ^ 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pre-9/11). Emporis.com. [2006-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8).
- ^ 13.0 13.1 McAllister, T. P.; Gann, R. G.; Averill, J. D.; Gross, J. L.; Grosshandler, W. L.; Lawson, J. R.; McGrattan, K. B.; Pitts, W. M.; Prasad, K. R.; Sadek, F. H.; Nelson, H. E. Structural Fire Response and Probable Collapse Sequence of World Trade Center Building 7 (Volume 1). Federal Building and Fire Safety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NIST NCSTAR 1–9).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2008-08: 9–45 [2011-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2).
- ^ Lew, H.S. NIST NCSTAR 1-1: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al and Life Safety Systems. Final Reports of the Federal Building and Fir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PDF). NIST. September 2005: xxxvii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5-30).
- ^ 15.0 15.1 Salvarinas, John J. 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Fabr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Aspects. Proceedings of the 1986 Canadia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ian Steel Construction Council). 1986.
- ^ Milke, James. Study of Building Performance in the WTC Disaster.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pring 2003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2).
- ^ Grill, Raymond A.; Duane A. Johnson. NIST NCSTAR 1-1J: Documentation of the Fuel System for Emergency Power in World Trade Center 7. Final Reports of the Federal Building and Fire Investigation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PDF). NIST. September 2005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5-30).
- ^ Glanz, James; Eric Lipton. A Nation Challenged: The Trade Center; City Had Been Warned of Fuel Tank at 7 World Trade Cen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2-20 [2007-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28).
- ^ "Rudy Giuliani's 5 Big Lies About 9/11: On the Stump, Rudy Can't Help Spreading Smoke and Ashes About His Dubious Record," Village Voice 2007-08-14, pp. 22–36.
- ^ Ruddy, Christopher. Replying to Giuliani. NewsMax. 2004-05-24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0).
- ^ Transcript: Rudy Giuliani on Fox News Sunday. Fox News. 2007-05-14 [200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Then why did he say the building – he said it's not – the place in Brooklyn is not as visible a target as buildings in Lower Manhattan
- ^ Buettner, Russ. Onetime Giuliani Insider Is Now a Critic.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5-22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3).
- ^ Giuliani Blames Aide for Poor Emergency Planning. Daily Intelligencer. 2007-05-15 [200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7).
- ^ 24.0 24.1 National Construction Safety Team Advisory Committee. Transcript: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Safety Team Advisory Committee, December 18, 2007 (PDF).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6-27).
- ^ Horsley, Carter B. Lower Manhattan Luring Office Developers. The New York Times. 1981-10-25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Al Held.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9).
- ^ Plagens, Peter. Is Bigger Necessarily Better?. Newsweek. 1989-04-17.
- ^ Scardino, Albert. A Realty Gambler's Big Coup. The New York Times. 1986-07-11.
- ^ Scardino, Albert. $3 Billion Office Pact Canceled by Drexel. The New York Times. 1986-12-03.
- ^ Berg, Eric N. Talking Deals; Developer Plays A Waiting Game.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4-07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5).
- ^ Berkowitz, Harry. Salomon to Move Downtown. Newsday. 1988-11-29.
- ^ 32.0 32.1 McCain, Mark. The Salomon Solution; A Building Within a Building, at a Cost of $200 Mill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89-02-19 [2007-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9).
- ^ 33.0 33.1 33.2 Building: 7 World Trade Center. CNN. 2001 [2007-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 ^ Glanz, James; Eric Lipton. Workers Shore Up Wall Keeping Hudson's Waters Out.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1-16 [2008-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CIA Lost Office In WTC: A secret office operated by the CIA was destroyed in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the World Trade Center, seriously disrupting intelligence operations'. CBSNews.com / AP. 2001-11-05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30).
- ^ 36.0 36.1 36.2 Interim Report on WTC 7 (PDF). Appendix L.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4 [2007-08-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8-09).
- ^ Grosshandler, William. Active Fire Protection Systems Issues (PDF). NIST. [2007-09-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12-02).
- ^ Evans, David D. Active Fire Protection Systems (PDF). NIST. September 2005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5-27).
- ^ Oral Histories From Sept. 11 – Interview with Captain Anthony Varriale (PDF).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2-12 [2007-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12-02).
- ^ Spak, Steve. WTC 9-11-01 Day of Disaster (Video). New York City: Spak, Steve. 2001-09-11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 ^ Scheuerman, Arthur. The Collapse of Building 7 (PDF). NIST. 2006-12-08 [2007-06-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7-03).
- ^ WTC: This Is Their Story, Interview with Chief Peter Hayden. Firehouse.com. 2002-09-09 [201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6).
- ^ WTC: This Is Their Story, Interview with Captain Chris Boyle. Firehouse.com. August 2002 [201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0).
- ^ Oral Histories From Sept. 11 – Interview with Chief Daniel Nigro. The New York Times. 2001-10-24 [2007-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04).
- ^ CBS News. CBS Sept. 11, 2001 4:51 pm – 5:33 pm (2001-09-11) (Television). WUSA, CBS 9, Washington, D.C. 2001-09-11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8). – View YouTube上的footage of the collapse captured by CBS.
- ^ Commerce's NIST Details Federal Investigation of World Trade Center Collaps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August 2002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7).
- ^ World Trade Center Investigation Team Member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2011-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 Answers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August 2006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4).
- ^ Newman, Michael. NIST Status Update on World Trade Center 7 Investigation (新闻稿).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2007-06-29 [2010-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9).
- ^ McAllister, Therese. WTC 7 Technical Approach and Status Summary (PDF). NIST. 2006-12-12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3-05).
- ^ Fiterman Hall — Project Updates. Lower Manhattan Construction Command Center/LMDC. [200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2).
- ^ Fiterman is Funded. BMCC News. 2008-11-17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8).
- ^ Verizon Building Restoration. New York Construction (McGraw Hill). [2007-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 ^ Federal Agencies: Re-Creating Lost Files. New York Lawyer. 2001-09-14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 ^ Ground Zero for the Secret Service. 2002-07-23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01).
- ^ Citigroup Facing Subpoena in IPO Probe. The Street.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1).
- ^ 7 World Trade Center. World Trade Center. [2010-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30).
- ^ Ramirez, Anthony. Construction Worker Dies in Fall at Trade Center Site.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9-30 [2008-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2).
- ^ 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post-9/11). Emporis.com. [2017-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 ^ 60.0 60.1 Dunlap, David W. 21st-Century Plans, but Along 18th-Century Paths.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4-11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5).
- ^ 61.0 61.1 61.2 61.3 Major Step at Ground Zero: 7 World Trade Center Opening. Architectural Record. 2006-05-17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2).
- ^ Houska, Catherine. New 7 World Trade Center Uses Type 316 Stainless Steel. International Molybdenum Association News Letter. 2004-01: 4–6.
- ^ Blum, Andrew. A World of Light and Glass. BusinessWeek. 2006-03-28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4).
- ^ Marpillero, Sandro, Kenneth Frampton, Jorg Schlaich. James Carpenter: Environmental Refractions.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6: 55–70. ISBN 1-56898-608-4.
- ^ Garmhausen, Steve. Curtain (Wall) Time. Slatin Report. 2004-11-16 [2005-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25).
- ^ 7 World Trade Center —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Exterior Lighting. Architectural Lighting Magazine. 2007-07-01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1).
- ^ Collins, Glenn. At Ground Zero, Art Pact Results In Wall of Word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3-06.
- ^ Downtow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Lower Manhattan Construction Command Center. [2006-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7).
- ^ Silverstein Properties Names CB Richard Ellis to Serve as Exclusive Leasing Agent for 7 World Trade Center (新闻稿). Silverstein Properties. 2004-09-28.
- ^ 70.0 70.1 Matthew Reiss. Shortcuts to Safety. www.skyscrapersafety.org. Metropolis Magazine / Skyscraper Safety Campaign.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Angwin, Julia. No-button elevators take orders in lobby. Charleston Gazette (West Virginia). 2006-11-19.
- ^ Kretkowski, Paul. First Up. ARCHI-TECH. March 2007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 ^ Pogrebin, Robin. How Green Is My Tow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4-16.
- ^ DePalma, Anthony. At Ground Zero, Rebuilding With Nature in Mind. The New York Times. 2004-01-20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6).
- ^ Post, Nadine M. Strategy for 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Exceeds Expectations. Engineering News Record. 2005-09-12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10).
- ^ Herman, Eric. No Tenants for New 7 WTC, Construction to Begin with Financing in Doubt. Daily News (New York). 2002-05-31.
- ^ Pristin, Terry. A Pot of Tax-Free Bonds for Post-9/11 Projects Is Empty.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7-12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2).
- ^ Collins, Glenn. A Prism with Prose — Seven World Trade Center. Update Unbound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July–August 2006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 ^ Dunlap, David W. Luster of 7 World Trade Center Has Tattered Reminder of 9/11.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5-24.
- ^ 7 World Trade Center Opens with Musical Fanfare. Lower Manhatt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LMDC). 2006-05-22 [2007-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9).
- ^ Under Cover, Tower 7 is no 'Stranger' to fame. Downtown Express. March 2006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 ^ Birkner, Gabrielle. The City's Hottest Event Space? Try 7 World Trade Center. New York Sun. 2007-05-14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30).
- ^ WTC Memorial Foundation Announces Photography Exhibitions to Mark 5th Anniversary of 9/11 (PDF) (新闻稿). World Trade Center Memorial Foundation. 2006-08-07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7-09-27).
- ^ 7 World Trade Center - Available Office Space. www.silversteinproperties.com.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4).
- ^ Moody's signs on dotted line at 7WTC. Real Estate Weekly. 2006-09-20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 ^ Pricey Midtown Rents Mean Big Tenant for 7 WTC. Gothamist. 2006-06-20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 ^ Pristin, Terry. Lower Manhattan: A Relative Bargain but Filling Up Fast.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2-28.
- ^ Ameriprise Financial to lease 20,000 SF at 7 WTC (新闻稿). AmeriPrise Financial. 2006-01-04 [201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 ^ Darby & Darby P.C. to move headquarters to 7 WTC (新闻稿). Darby & Darby. 2006-08-24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6). Retrieved from November 6, 2006 internet archive.
- ^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Signs Lease at 7 WTC.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5-12-16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 ^ Mansueto Ventures signs lease at 7 World Trade Center to become the first corporate tenant to locate its national headquarters in the building (新闻稿). Goliath. 2006-07-26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1).
- ^ Wilson, Claire. An Open, Sunlit Space At 7 World Trade Center.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5-13 [2008-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9).
- ^ H3 Hardy Collaboration Architecture.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brochure). H3 Hardy Collaboration Architecture. 2007.
- ^ Levere, Jane. Seeing Big Promise in Manhattan Corporate Apartments.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1-29 [201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9).
- ^ Dunlap, David W. What a View to Behold, And It's Really Someth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25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 ^ Dunlap, David W. Behind the Scenes, Three Towers Take Shape. The New York Times. 2007-01-18 [201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 ^ 7 World Trade Center fully leased || News || World Trade Center ||. Wtc.com. 2011-12-13 [2012-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