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17年4月11日) |
战争与军事 |
---|
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指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数强大和人口庞大的国家、规模较大的战争。世界大战可横跨几个大洲,并持续多年。这个用词通常应用于20世纪两个大规模的全球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为欧洲。导火线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刺客来自塞尔维亚王国,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王国为此事件负责。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当时世界列强被一道道复杂的同盟条约绑在一起,一个个卷入战场,形成协约国与中央同盟两大阵营。
德国出面支持奥匈帝国(德奥同盟)向俄罗斯和法国(俄法同盟)宣战;德军随后占领卢森堡并取道中立的比利时进攻法国,英国以德国违反1839年伦敦条约为由对德国宣战,鄂图曼帝国则在3个月后对俄罗斯等协约国宣战。除了义大利(本为德奥意三国同盟之一,但随后受英法妥协加入协约国)、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中途加入外,欧洲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参战,西部和东部战线迅速沿著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鄂图曼土耳其的边界打开。各欧洲国家殖民地也因不同阵营使战火更蔓延至亚洲、非洲等,甚至影响大西洋之外的美国。
战事初期,德国在东西线进展顺利,其主要攻势逐渐迫近巴黎,但被法军在第一次马恩河战役中击败,其大型攻势被迫停滞,双方士兵挖壕沟、架铁丝网、筑防御工事,形成长期僵持的壕沟战,西线战事绵绵无绝期,在东线和南线(巴尔干)中央同盟军战况顺利,俄国多个城市失陷。俄国因内部发生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场结束了东线,并割地予德国和鄂图曼帝国土耳其,而德国在东欧成立了多个傀儡政权,间接令东欧各国在德国战败后独立;而战争元凶塞尔维亚在初期成功抵挡奥匈军进攻,但随后保加利亚在1915年加入背刺毫无防守的塞国东部,德奥保联军很快就完全占领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以及阿尔巴尼亚的一半,希腊和罗马尼亚则在协约国压力下加入协约一方参战,罗马尼亚因为地理及战略地位因此迅速战败被占领。以德国为首的中央同盟因西线长期的战争陷入困境,决定发起皇帝攻势。但后被法军于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击败,而后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发起百日攻势,中央同盟节节败退。保加利亚在9月停战、鄂图曼帝国则在10月及奥匈帝国亦在10月解体,其继承国奥地利及匈牙利两共和国停战。德皇威廉二世在1918年11月被迫退位,德国新共和政府在11月11日向协约国投降,超过50个月的战争终告结束。
这次大战双方动员约7,000万人,伤亡者将近半数,数百万平民更因饥荒疾病丧生,曾经繁盛的欧洲变得残破,对殖民地的控制力亦随之下降,各国忙于收拾经济萧条、社会紊乱的残局,东欧因奥匈帝国解体和德国投降,各新独立国家在战后几年间因领土争执而相互攻打;而协约国的处理失当与不安定的国际政治很快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亚洲和欧洲,虽然早在1937年日本便与中国爆发了中日战争,不过大多数人仍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定为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为止,发动一连串战争并借由条约的签署使得德国和义大利几乎占领了欧洲绝大部分的地区,包括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南斯拉夫、希腊,只有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为德意日轴心国盟友。而名义上保持中立的苏联在和德国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后,也陆续占领或者吞并了其在欧洲边界的波罗的海三小国,又占领了芬兰和罗马尼亚的边界领土。1941年6月欧洲的轴心国集团联合芬兰决定联合入侵苏联领土,这次攻势亦引致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同为轴心国的日本为了能够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获得领导地位,趁西方国家忙于应付德国、意大利,陆续袭击位在太平洋的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等统辖地区,而座落于中南半岛的泰国亦被逼加入日本一方,日本很快地于西太平洋和东亚战区获得了主导权。1942年时日本开始在一系列的海战中战败,位于欧洲的意大利于北非战场以及德国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节节败退,这些都迫使轴心国停下进攻的脚步。1943年时义大利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面对同盟国部队严重失利,另一方面德军在库斯克会战战败后失去对东线的领导地位,同时美军也在太平洋战区中获得了一连串的胜利,1943年9月义大利投降,自此轴心国集团逐渐失去主导权并开始尝试将布署于各地的前线部队进行战略性的撤退。
1944年时盟军执行大君主行动并在6月开始诺曼第登陆,在欧洲向德军展开反攻,而苏军除了成功收复过去被占领的领土外,也开始转往进攻德国与其同盟的国家;苏联在8月底的攻势使罗马尼亚被红军占领、9月8日保加利亚被红军占领、10月因匈牙利政府秘密和盟军停战,使德国出兵占领了匈牙利,强行将匈牙利留下在自己阵营。1945年2月布达佩斯围城战后,此时德军在东西南线的兵力已经全线崩溃。其后德国本土维也纳、慕尼黑、科隆等地逐渐被盟军及苏联攻占,而意大利战场的盟军则开始准备推进入德国南部并导致了前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俘虏并枪决,在5月苏军攻入柏林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终在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宣告结束。德国的战败和元首希特勒自杀使剩下的日本已确信轴心国无法取胜并开始著手和盟军谈判但强硬的军部反对,另一方面美国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击败了日本海军部队并陆续占领了数个重要的西太平洋岛屿,这使得日本列岛面临随时被美军入侵的危机。最后在美军分别于广岛市和长崎市投下原子弹而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跟进宣布无条件投降,而随著亚洲战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命名起源
[编辑]“世界大战”这个专有名词据推测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前形成,可能是德语单字“Weltkrieg”的直译[1]。早在1904年德国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奥托尼曼反英小说《世界大战:德国的梦》(Der Weltkrieg: Deutsche Träume),以英文出版作“即将来临对英格兰的征服”。《牛津英语词典》引用在英语第一个已知的使用为1909年4月在《威斯敏斯特公报》的页面。
德国、奥匈帝国和义大利与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做成系统复杂的对抗联盟双方,爆发战争时容易导致全球发生冲突。涉及大型海外统治的势力几乎保证了冲突是全球性的,因为殖民地资源会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因素。同样的战略考虑,也确保了战斗人员会打击对方的殖民地,进而战斗的蔓延比前殖民地时代更为广泛。
“ | 毫无疑问为人担心的“欧洲战争”的过程和特点……将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完整表现其字面的意思。 | ” |
——德国生物学与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1914年9月20日[2] |
其他语言亦有使用“世界大战”这个术语,例如英语“World war”、法语“Guerre mondiale”、俄语“мировые войны”、西班牙语“Guerra Mundial”。
特性
[编辑]二次大战均发生在所有有人居住的大洲。很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亦有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一定在同一方,例如罗马尼亚在一战为战胜国一方但二战为战败国一方、义大利和日本两次战争都在同一阵营(协约国和轴心国)。
工业化设施,诸如电报和无线电的快速通讯以及轮船和铁路等的快速运输容许了世界大战的发生,在全球广泛领域范围内得以迅速协调军事行动以及运送大批军队。
人口的迅速膨胀也为大型战争的发动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整个战区的冲突是20世纪造成前所未有的伤亡和破坏。在战争中死亡人数估计为8,000万至1亿2,000万人。
受影响的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
死亡 | 2,000万人 | 7,200万-1亿人 |
损伤 | 2,000万人 | 3,500万人 |
征兵 | 7,000万人 | 1亿1,000万人 |
战地大小 | 400万平方公里 | 2,200万平方公里 |
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过程,旧欧洲帝国灭亡或分裂或重创,直接原因是战争惊人的花费,或在某些情况败于列强之下,战争减弱甚至隔断了主要殖民国家和殖民地的联系,使得殖民地运作处于半自治状态,不受母国控制后纷纷独立成国家,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幻,第三世界国家形成。现代国际安全、经济和外交系统在战争之后建立。北约、联合国和欧洲联盟等机构建立以共同处理国际事务,旨在明确防止再次爆发全面战争。战争也极大地改变了日常生活。在战时开发的技术在和平时期也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飞机、青霉素、核能和电脑。
自二战期间的广岛市原子弹爆炸和长崎市原子弹爆炸,人们广泛和长期地对持有核军备的超级大国间可能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存在恐惧。事实上这并未有发生是基于核战争的破坏性和不能基本上取胜的性质,而最终的结果只会崩溃文明,甚至世界末日。
当被问及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使用甚么的武器,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回答(明显地参照核武器的出现):
“ |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打仗,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只会用木棍与石头[3][4]。 | ” |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
其后的世界大战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人们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及社会主义国家极有可能发生全球性战争,甚至是核子战争,一旦发生即将成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但是美苏的战争最后仅演变成小国的武装冲突,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国共内战/台海冲突,战火并未触及美国苏联两国本土。另外中苏冲突也有机会演变成核子战争,但中国以联美抗苏的策略,使得战争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发生。随着2001年九一一袭击事件的产生,很多人开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是与恐怖主义——没有固定国界及打击对象的反恐战争。[5]目前中美关系、美俄关系持续紧张,有分析认为第二次冷战已经发生,大大增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风险[6]。
其他全球冲突
[编辑]许多前政府官员、政治家、作家和军事领袖(其中包括美国、法国和墨西哥曾经的政府官员、政治家、作家和军事领袖),例如小罗伯特·詹姆斯·伍尔西[7]、亚历山大·德·马朗什[8]、埃利奥特·阿舍·科恩[9]和副司令马科斯[10]都会使用“第三次世界大战”和“第四次世界大战”来称呼各种战争,例如冷战和反恐战争。但他们的努力并未使得其中的任何战争被普遍认为是一次世界大战。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World War(世界大戰).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网上词源词典). [2009-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英语).
- ^ 恩斯特·海克尔. 《印第安纳波利斯星报》. 1914-09-20 (英语).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urse and character of the feared "European War"...will become the first world war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缺少或|title=
为空 (帮助) - ^ Alex Johnson. 愛因斯坦文化. MSNBC. 2005-04-18 [200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英语).
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 ^ (英文)Calaprice, Alice, The new quotable Einstein,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73, 2005, ISBN 0-691-12075-7
- ^ Bush likens 'war on terror' to WWIII.. ABC News Online. 2006-05-06 [200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8) (英语).
- ^ 陈育晟. 第三次世界大戰前夕?東大教授示警:2020年有這些雷同. 天下杂志. 2020-05-25 (中文(繁体)).
- ^ World War IV. 2002 [201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6).Woolsey claims victory in WWIII, start of WWIV
- ^ Andelman, Professor David; Marenches, Comte Alexandre de; Marenches, Count De; Andelman, David. The Fourth World War: Diplomacy and Espionage .... 1992. ISBN 0688092187.Book regarding alleged WWIV
- ^ World War IV: Let's call this conflict what it is.. 2001 [201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7).Why war on terrorism should be called WWIV
- ^ Subcomandante Marcos. The Fourth World War Has Begun. Nepantla: Views from South. 2001, 2 (3): 559–572 [20 Octo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