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天街
不见天街是台湾一种道路特色。雨棚盖住道路看不到天空而得名。台湾某些地区夏季多雨多日照、冬季风沙极大才有这种道路特色,算是亭仔脚(骑楼)的一种延伸。
起由
[编辑]一般台湾店铺多采用屋檐远眺及搭架凉棚两种方式来阻挡极大的雷雨和风沙等,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桁承重为主,屋檐出眺原就有其限制,无法太宽太远。而搭架凉棚又太过简陋,部份店铺便在橱窗之前建造凉亭为防风避雨之用。后期为了使商店街更舒适,两边店铺互相合作建成连续的亭子,成为不见天街。
鹿港五福街为贩卖自码头区进口的货物,商品种类繁多,各有特色,为让消费买客避免受到炎阳、雷雨及冬季九降风的侵袭,街道两旁的商家共同搭起亭盖遮棚,中间开有天窗采光,而下雨时雨水沿著亭顶顺流排入落水管,因此不论阴晴寒热,走在五福街中购物就不受天候的干扰,就是全台独一无二的“不见天”街,清代名儒洪弃生曾如此形容:“楼阁万象,街衢对峙,有亭翼然,亘二、三里,直如弦,平如砥,暑行不汗身,雨行不濡履。”贴切的说明不见天街的景象。
到了日治时期,日人引进西方观点的都市计画,昭和八年(1933年)以改善居家卫生环境为由,台中州知事竹下丰次指令鹿港改正市区,强制拆除不见天街及两旁商家第一进建筑,九年(1934年)10月将原本约四公尺街区拓宽为十五公尺道路;市区改正后的五福街屋立面都重新改建,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洗石子工法,塑造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式样”,整体外观显得简洁有力,成为老街特殊的风格。
特色
[编辑]不见天街店屋建筑皆是在共同墙壁间架上福杉梁木,构造形式分为穿斗式及抬梁式两种,面宽约四点五公尺至五公尺之间,进深约为面宽的十倍,在五十公尺左右,有的更深达一百公尺,主要是受到杉木建材长度限制,及商业店屋的充分利用,各家内部多有楼井及天井,作为采光及院落之区隔,以弥补长条型街屋内部光线之不足,屋中建材以木、砖、石为主,所做的月窗、拱门、格扇木窗等都相当古朴典雅。
排水
[编辑]排水方面,亭顶高于店铺屋顶约二尺,且呈两面泻水。水至店铺屋顶后由天沟集水而至落水管。
通风,采光
[编辑]由三处解决。一是亭与屋顶间之空隙,另一是天窗。有开放式的天窗,天窗之上加一挡雨板,天晴时挡雨板拉开,下雨时关闭。也有固定式的天窗,采用云母片或小玻璃,粘贴于天窗上,省却开关。另有一处是利用建筑时间不同造成的高低差也是采光来源。
结构
[编辑]结构体为四点金柱(即四片墙前各一根柱子),上面覆以平顶或斜顶,其中斜顶较多。
昔日三不见
[编辑]- 看不见天:生意活络兴隆,为了终年可遮风避雨,街道上都搭上棚子。
- 看不见地:土地全铺满了红砖头,所以看不见泥土。
- 看不见女人:绑小脚难于行,都待在闺房;另有一说为昔日女子不宜抛头露面,女子只能从屋顶上看风景,也因此鹿港建筑大部分都砌有女儿墙,为避免安全之虞。
著名不见天街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