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XO酱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80 年代初,港式海鲜酒楼正式登陆台北,菜单新(很新),价格高(很高)。正宗的港式鲍鱼,排翅当然也就跟着青衣,红衣,七星斑的尾巴,游上了进口的骨瓷餐具。豪华,精致的装潢,让你边吃,边看,边心跳,心想今天买的单,可能只够老板付水晶吊灯尾款的一部分。那时候的经营者也算是艺高人胆大,一把抓住台北顶端的消费者,不轻不重的捏在手里,慢慢地刀俎一番。

菜单在经理亲自详解之下,安排妥贴。客人自己带的酒,开瓶费也没算,桌上搁著四,五盏小碟。当然不外花生米,卤胗肝,皮蛋子姜,等等。酒正在开,经理又闪身进房,手里端著两个小碟。笑容可掬地放在转台上,说:这是厨房里的‘代西夫’特别为各位‘嘎班’(佳宾)准备的xo酱。刚刚才作好,请尝尝…

原来这就是摆Waterford,挂水晶灯的餐厅用的‘辣椒酱’。

味道鲜美,惊人。鲜度高,不死辣,是记忆中唯一可以回味的辣椒酱。用的是羊城辣椒酱的底,加豆豉,加开阳,加中号的干贝(粗拉成丝)。当然,港式的海鲜不会使台湾 (其实是四川的,湖南的)辣豆瓣。可是用广式蒜蓉辣酱又显得太寒酸,对不起客官的一掷千金,只好把厨房里老师傅自己偷着炒的(不计老板成本的,)辣酱拿出来,当作经理巴结熟客的小手段。结果说来说去,也说不出个名号。当时大家都兴喝Hennessy Cognac,而最畅销的就是xo级的。酒酣耳热之际,为了给这个高级品,取个好名字,也就信手拈来,且以xo姑枉称之。只是里面绝对没有xo brandy。这就是xo酱的由来。当然,这个‘酱’,香港的酒楼不会少,各家配方也大同小异。我私下认为没有什么首创、续貂之分。不过根据自己在家中试作,酱炒好一定要等三、五天后才入味,(其实是才出味),因为没有三、两天的功夫,干贝的鲜味无法尽其致。有的酒楼以全干贝为号召,那只能归纳为奢华型的外行。因为没有开阳,豆豉,干贝是没有基础去淋漓尽致的。我自己炒的还加萝葡干,为的就是让干贝的鲜美,多一个余地去发挥。只是萝葡干作底的xo酱,只适合我家的小陶碟子,不适合水晶吊灯下的Edgewood。

过了好多年,市面上也有xo酱问市,包装很精美,价格也很那个。只是里面吃出‘油炸鱿鱼丝’充干贝的数。嗯,很伤感情。 http://blog.udn.com/benjaminshen/3159557

XO酱发明者是谁 黄永帜已在电视节目中承认他是XO酱的发明者,但维基却写着"XO酱是香港王亭之发明的一种调味料",到底是否资料出错 210.6.170.190 (留言) 2010年2月28日 (日) 12:5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XO酱中的3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6日 (三) 16:31 (UTC)[回复]

修改原因

[编辑]

王庭之可能只是首先被记录使用的人物,而以一个人在娱乐节目的一个点头作为他发明XO酱的证据,两者说法都太过不足,愚以为XO酱很大可能不是单一人物发明,而是由大量尝之下的集体创造,故《香港粤菜筳席大全》的说法亦是可取的。

祝编安tooQubeleyyeung留言2018年10月22日 (一) 16:4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