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新文化运动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专题 (获评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本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的成功。理由有二: 1.对于封建思想的批判很不彻底:新文化运动批判,打倒,改变了很多封建的风气,习俗,和思想。但是还属于比较浅层次的,远远没有达到对于封建思想的彻底转变(事实上直到现在也没有)。 2.对于新思想的引入不尽如人意:个人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但是就其实践和最后达到的效果来说,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核心思想,甚至出现了某些盲目排外或盲目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马列主义的引入加剧了这种偏离(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能算是一种禁得起推敲的科学理论,其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理论都有所创建但都有相当多的漏洞,至于列宁主义,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种用来统一人心的工具)。它也并没有使民主和科学深入人心,对于很多人来说,仅仅是知道了两个聊为谈资的词汇,或者两句革命口号而已。

对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编辑]

目前的条目,不仅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观点出发,而且有些十分错误的地方,需要修正。比如,“新文化运动是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个根据在哪里?我没有看到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且,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共的说法,中共认为美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自己的民主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实大家都知道,中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民主国家)。再比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一部分在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了马列主义,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才是能够令中国独立富强的方式,开始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成为共产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了解的契机。”,这显然有问题的话,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目标并不是要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共产主义思想中对国家的概念是很淡薄的,他们认为国家会消亡,和各国无产阶级联盟相比,国家算不上什么,所以,要把中国建成独立富强的国家的说法,纯属捏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多年,都是苏俄的手脚在中国的延伸,哪里看得到“独立”的影子?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和评价,难免有很多争议。这种争议,和五四运动一样,有政治的因素,但另外也有非政治的因素。而政治的因素,无疑是抬高新文化运动得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这个运动也带来了马克思学说的传播,为中共的创立提供了启蒙。胡适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而在这个意义上,新文化运动早期其实就是白话文运动而已。鲁迅往往也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创造代表人物。还有很多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的分歧之大,用一个“运动”来说明这些活动其实完全不确切,他们并没有一致的目标;而且,所谓的新文化,更是值得商榷。一个编造的概念,不管后来赋予多少内容,如何去自圆其说,都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而作为政治背景术语出现,不论抬得过高,持续多长时间,其真实的状况终归会透明般的平实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看中共历史书上对新文化运动的高度评价中的四个主要内容,反倒让人觉得“新文化运动”没有任何的建树。分别来看,

    • “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 —— 要说反对专制、独裁,进行民主启蒙,那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此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虽然辛亥革命成功的最大的动力可能是“驱逐胡虏”的民族思想,但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活动,甚至包括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在全国的巡回演讲,却是中国历史上启蒙民主思想的最重要的活动。而且,辛亥革命也确实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国家,确立了众望所归的民主政体。而对于所谓的新文化运动,实在看不出在民主方面起了什么重大的作用。
    • “二、提倡科学,凡对愚昧、迷信。” ——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也许最早是在明代随着天主教的传入而传入。清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国门后,和西方国家以及后来日本的交往增加,特别是在甲午海战之后,近代科学开始大量传入国内。辛亥革命的酝酿,也是建立在民族、民主、科学思想传播的基础上的。辛亥革命胜利后,管制严厉的大清帝国已经消亡,在政府管制方面来说,社会已经相当开放的状况,科学思想的传播失去了封闭政府的阻碍,提倡科学成为主流,特别是在191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一批留学欧美的中国科学先驱回国,以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内为代表,中国的科学也逐步有了起步。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盛行,没有看出和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什么关系。比如,当时中国科学的大本营南京高师,是中国教育科学化的中心,而这些提倡教育科学化思想的人物,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以及进行教育科学化试验的陶行知、徐养秋、廖世承、俞子夷、陈鹤琴等人物,和新文化运动似乎并没有关系。而且,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可以说是在北京大学,如陈独秀、胡适、鲁迅这些人物,都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而南京高师的主流风气,恰恰是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意见是不同的主张,可以从学衡派的主流主张看出。南京高师,后来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当时公认的中国科学的中心,主流的主张和新文化运动人物相左,足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的有名无实。
    •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这个新旧,不知道去做如何的确切定义。如果时说破除三纲五常道德的束缚,传播人人平等的思想,那主要还是辛亥革命的启蒙。就说开女禁教育上解放女子,实行男女同校,最早的倡导人是陶行知,而当时陶行知所在的南京高师,早已经建立起了民主化的治理制度,开女禁的提案,也要在校务会上民主投票,以学校法案的形式确立下来;而此时所谓的提倡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尚且由蔡元培一人独自裁决,蔡元培响应陶行知开女禁,只需自己发表一个谈话,就可以把北京大学的事情定下来了。可见,不仅首先提倡、实行新道德的,是在与所谓新文化运动的意见相左的南京高师而不在新文化运动人物汇聚的北京大学,而且民主的推行,也是如此。
    •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如果此处的新文学,是所谓的白话文,那倒是一件事实,就是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推动,使得白话文很快成为文字表述的主流形式。白话文本身也是很早就有的东西,采用白话文,还是文言文,对学界文化界本身而言也只是形式而已,有利有弊。如果说新文学是从思想的角度而言,那和上面的新道德类似,在这方面,包括鲁迅等许多的文人,其文学作品则是有很多的流毒,他们更多的是去批判推到一个社会,但却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社会,他们更多的是以敌对的观念看待社会群体的关系,他们的作品中,更多是渲染的仇恨、暴力的诉求,这就是共产党所谓的新文学的新,这些当然都为后来下层民众参加以中共为主的社会暴乱带来了鼓动。

以平实的眼光看,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推翻,掌权的北洋政府在袁世凯去世之后,频繁易主。自此,直到蒋介石北伐,确立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由于没有强有力的专制政权控制,中国的学界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思想文化的百家争鸣,而在袁世凯和蒋介石两个政治强人担当政府领袖地位之间的大约10来年时间里,其实也有一个百家争鸣,持某些意识形态的人称之为五四时期,或称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新百家争鸣时期。

辛亥革命后,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覆灭,旧有的官方价值官体系打破,虽然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但民主共和却没有得到成功的实施,难免让一些人对民主主义失望、或者绝望。旧的价值体系打破,释放出很多空间,再加上没有强有力的专制政府控制,西方各种思潮的传入,一时间,各种思想学说主张,百家争鸣,文化界一片繁荣景象。比如民主革命思想、改良思想、人文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各种思想,不一而足。某些人,取其中的某几种主张的活动凑合成新文化运动,实则是人为的编造,因此,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条目,也应注明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以及有关的评论。只有从新百家争鸣时代的大背景来看,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才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全貌。

1920年前后十年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些主要思想主张流派以及一些代表人物:

  • 实用主义:陶行知、蒋梦麟、胡适...
  • 个人主义:胡适...
  • 人文主义:刘伯明...
  • 新人文主义:吴宓、梅光迪...
  • 主张学者精神:刘伯明...
  • 主张白话文:胡适、鲁迅...
  • 主张平民主义教育: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
  • 国粹派:陈去病、章太炎、黄侃、刘师培、邓实、黄节、马叙伦...
  • 改良主义:梁启超...
  • 三民主义:此种思想比较主流
  • 无政府主义: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
  • 国家社会主义,又称国家主义:曾琦、李璜、陈启天、左舜生、余家菊、周无、魏时珍...
  • 共产社会主义,又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张国焘、杨贤江... (国家社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有亲缘关系,中国的这两个主义早期的骨干原来是一宗,即少年中国学会,后来分裂。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党简称为纳粹党)
  • ......

1916~1926大约10年的百家争鸣时代的最后结果,以共产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的坐大,给中国的命运带来的影响最大。 --Wikinu 15:04 2005年12月1日 (UTC)

胜者为王败者寇,中共的做法无可厚非,新文化运动确实对中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新或不新,不应仅凭如此片面的材料判定。 --lywoolf

新文化运动是以西方思想崇拜打倒中国文化的三大巅峰之一

[编辑]

以欧洲西方思想崇拜打倒中国文化,太平天国是最早的巅峰,太平天国除了有推倒满清种奴役的正面意义外,主要是破坏文化的负面意义,采用了西方带有共产专制血腥性质的宗教崇拜模式,新文化运动是意图打倒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巅峰,崇拜的是各种各样的西方思想流潮,文化大革命运动是西方的马列崇拜,是意图打倒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巅峰。历史总是在重复,发生了这么多,人们是否会理性地来反思这一切。 -南方之水 (留言) 2010年4月12日 (一) 12:54 (UTC)[回复]

“理性”就是来自于西方的东西。Dreamer in Utopia (留言) 2010年11月21日 (日) 08:42 (UTC)[回复]
“理性”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孔子思想,也是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家理性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孔子被当作理性主义的典型,一个参考:The philosophers, too, moved into a gayer world - though they did so with great seriousness. They looked at God not with unquestioning acceptance but with rational inquiry. They contemplated society, and sought to change it by the exercise of virtue. They gazed at China, and saw Reason's kingdom of heaven. They discovered, in Confucius, someone who had thought the same thoughts as they, two thousand years earlier, and who had come to conclusions which, they believed, ordered the happy state of affairs in China. The philosophers of Europe knew nothing of other Chinese thinkers such as Lao-tse, or of Taoism with its magic, mysticism and irrationality. Looking through the refracting lens of Jesuit propaganda, they saw only Confucius, and not China. Theirs was the chinoiserie of the study, the counterpart to that of the salon. It was Voltaire, that impresario of the exotic, who made Confucius into the archetype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rationalist. Confucius, he wrote, 'appeals only to virtue, he preaches no miracles, there is nothing in [his books] of religious allegory'. See:"Enlightenment Europe's fascination with Confucian China - Voltaire & Leibniz cf Rousseau" Michael Edwards, East-West Passage: The Travel of Ideas, Arts and Inventions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ern World (Tap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71)., Chinese Civilization - Peter Myers, September 19, 2004。 -地思郎留言2012年11月21日 (三) 08:43 (UTC)[回复]

关于internationale 的翻译问题

[编辑]

这个是无产阶级吗? 从无产阶级的英文版看并不是internationale.

不是,貌似是法语的共产主义的意思,但法语中貌似也可以指无政府主义。如有错误,敬请指教。Dreamer in Utopia (留言) 2010年11月21日 (日) 08:41 (UTC)[回复]

五四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说的是同一件事物,前者应合并入后者。--Pengyanan留言2012年11月23日 (五) 08:47 (UTC)[回复]

赞同Pengyanan的建议。 --banyangarden留言2012年12月18日 (三) 02:00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新文化运动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6月3日 (日) 19:11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新文化运动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8年8月7日 (二) 08:5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