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庇护权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哲学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历史”一节相关内容基本上是臆断。

[编辑]

单靠《圣经》中一段号召善待逃奴的阐述,和《周书》一道返还逃奴的记载来证明西方有庇护权的渊源而中国无在逻辑上不通顺。按照这种逻辑,在春秋战国时诸侯之间士大夫或者政客逃离本国去他国定居请求保护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美国直到19世纪后叶还存在规定必须交换奴隶的逃奴法案,是否可以得出与原文相反的结论?很明显政治庇护是政治权利的一种,而在古代但凡存在奴隶的国家基本上都认为奴隶是不能享有政治权利的,所以以两种文化中对待逃跑奴隶态度的个案阐述来说明庇护权在东西方发展的历史轨迹其实是荒谬的。中国之所以在秦以后基本没有政治庇护现象是因为秦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境内没有不同的政治实体存在,没有政治庇护可以实施的环境。31.205.21.132留言2012年3月7日 (三) 19:43 (UTC)[回复]

编辑者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存在偏见

[编辑]

一,中国古代有历史悠久的政治避难和政治庇护传统。仅按春秋记载,就有共叔段、晋惠公、晋文公、陈敬仲完、木金父、阳虎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有政治避难经历。战国时期更有各种客卿。汉代有逃亡匈奴的韩王信、李陵。三国时期有侨居蜀汉的马超、夏侯霸。历朝历代,分裂时期各国家招降纳叛,统一时期则不时有人逃窜外夷。都可以算是政治避难的具体形式,而编辑者视而不见。

二,尚书记载为奴隶,并非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夫。奴隶避难不是因为受到政治或宗教迫害,而是为了逃避劳役。这一点和当代的政治避难定义不符合,也不是现代意义的难民。

三,儒家向来有重去就的传统,对政治避难执肯定态度。孔子称赞“殷有三仁焉”,其中微子启就是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政治避难者。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孔子本人周游列国,虽然是追求政治理想,但也有在鲁国受三桓政治迫害所致。

四,我们再探讨一下编辑者引用朝鲜的例子是否合适。开篇就已经说过,政治避难不等于难民。更重要的,她/他选择性无视了中国给予朝鲜“延安派”领导人,及东南亚各垮台的共产党领导人政治庇护的事实。在这一点上应该用来对比的,是美国对待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态度。可惜编辑者的有色眼镜绝对看不到这一点。因为编辑者编辑这段的目的,是为她/他的影射史学服务的。

总之,此编辑者对中国文献中浩如烟海的政治避难记录未能采用研究,对近代史一知半解,写出的这段关于中国的记录是及其轻率的,且带有政治偏见,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方针。--141.223.139.188留言2013年7月2日 (二) 07:30 (UTC)StonePi[回复]

您好,如果有机会您可以编写一下这个吗 李新阳留言2020年9月2日 (三) 16:3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