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40年代台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纪 19世纪台湾 | 20世纪台湾 | 21世纪台湾
年代 1910年代台湾 | 1920年代台湾 | 1930年代台湾 | 1940年代台湾 | 1950年代台湾 | 1960年代台湾 | 1970年代台湾
年份 1940年台湾 | 1941年台湾 | 1942年台湾 | 1943年台湾 | 1944年台湾 | 1945年台湾 | 1946年台湾 | 1947年台湾 | 1948年台湾 | 1949年台湾

1940年代台湾历经了从日本统治到由中华民国代表同盟国军事接管的重大变革。台湾在大日本帝国所属台湾总督府统治时期中经历二次大战洗礼后,或之后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所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台湾省政府统治,都让台湾成为“经济困顿的年代”。 以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0月国民政府开始接管台湾此一时期为分界,造成台湾经济困顿的因素,在前半段时期是因为台湾随日本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段时期则因为与中国经济圈结合后,受到中国大陆国共内战政局恶化的波及。台湾的历史课本记载,该困顿时期直至中华民国政府决定撤至台湾前后,实施数项重大经济改革,才获得改善[1][需要较佳来源][需要非第一手来源][2]

台湾日治时期

[编辑]

1937年卢沟桥事件开始,实际统治的日本政府所属的台湾总督府即恢复武官总督的设置,直至中日战争持续进行,迈入1940年代该设置仍未取消。由于战争的需要,以及退出国际联盟所导致的物资禁运惩罚,台湾经济亦受到重创。不过,受到影响更深的日本本地却仍需要台湾在物资上的支援。为此,总督府除了取消原来允许的社会运动外,还全力进行皇民化运动

皇民化运动的根本精神即大倡台人全面日本化,主要目的之一,即全面动员台人参加其战时工作,而这项运动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为止。此种由台湾总督府主导,极力促成台湾人民成为忠诚于日本天皇下的各种措施,就是皇民化运动的程序和进行工作。终其言,为该运动为内地化的极端形式。[3]

台湾神社。翻摄自日治时期官叶,右方还有台湾总督府家徽式的邮戳

1940年代皇民化运动主轴为“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4]。为推动皇民化运动,总督府开始强烈要求台湾人说国语(即日语)、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弃台湾民间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此外,台湾总督府也在1940年公布改姓名办法,推动废汉姓日本姓名的运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所需兵员越来越多,日本当局也在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1943年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并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5]

除了征兵制造成的台湾青年大量伤亡外,被视为“皇民”而无端加入太平洋战争的台湾,于经济方面持续受到打击。1944年后,受到盟军25次大空袭影响,受波及的台湾农工生产值于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点。比方,与台湾1930年代的1937年相比,农业产值只有1937年的49%,工业产值更不到33%。煤矿由20万公吨降到1万5千公吨,电力供应从战前32万瓩,战后仅能供应3万瓩。[6]

此外,二次大战时,日本人在台湾征集慰安妇,也就是日军的随军妓女。多数慰安妇是在遭到胁迫、欺骗或是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被征召,并有一些慰安妇于军营中遭虐待,因此造成受害者肉体及心灵上的严重创伤。[7] 至今,这个事件仍被群众视为践踏女性权利及尊严的行为。在现今的台湾社会,有基金会专门研究慰安妇的历史(例如:妇女救援基金会[7]),并且协助至今仍存活的慰安妇对日本提出赔偿的要求。

国民政府接管台湾

[编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根据麦帅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随后展开军事接管台湾的实际行动。

一般命令第一号

[编辑]

国民政府根据盟军太平洋总司令麦克阿瑟元帅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规定:“在中国(满洲除外)、台湾,及北纬16度以北的法属印度支那(现今的越南北部和老挝)境内的日本高级将领,及所有陆、海、空军及附属部队,应向蒋介石将军投降”。

战后,国民政府对于如何接管台湾有两派意见,一派建议完全与进驻其他“沦陷区”相同,设立“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设立拥有军警等特别公权力的“特别行政区”。当时的中国领导者──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采纳陈仪《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的意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负责接管台湾。[8] 该公署行政人员初定为2000名。但最后接管计划中的规划并未完全实施,长官公署制度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而为人诟病,甚至被称为“新总督府”。[9]

接管前置作业

[编辑]

1945年8月14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同年8月29日,蒋介石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9月1日重庆宣布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与“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同时命陈仪兼任“台湾警备司令”

经过准备后,10月5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前进指挥所于台北成立,接管人员分别在10月5日10月24日分别由上海重庆飞抵台湾

受降典礼

[编辑]

依据盟军太平洋总司令麦克阿瑟元帅发布的《一般命令第一号》第1条规定,在台湾的日军须向蒋介石将军投降,受降典礼于1945年10月25日上午十点在台北公会堂举行。降方为大日本帝国所属第十方面军,代表为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将军,陈仪将军则代表盟军将领蒋介石将军受降。同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正式运作,机关处所设于原台北市役所(即现在行政院院址)。

主要参加人员有

行政长官

[编辑]

成立

[编辑]

1943年开罗会议中,声明战后台湾归还中华民国。1944年4月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委由中央设计局设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并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该调查委员会对当时日治下台湾的经济、政治、民生、军事等各方面作出颇为详细的调查。

战后,设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对于如何接管台湾有两派意见,一派建议完全与进驻其他“沦陷区”相同,设立台湾省。另一派则主张在台设立拥有军警等特别公权力的特别行政区。最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采纳陈仪《台湾接管计划纲要》中的意见,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就此,接管台湾就由该公署负责,而全部公署行政人员初定为2000名。

大事沿革

[编辑]

组织简介与特色

[编辑]

行政长官公署系属一种暂时性组织,目的在接管台湾时,求得事权统一,接管完整。因此,其组织沿习原有台湾总督府旧有官署组织之处甚多。其行政公署,除设行政长官外,还有民政处,教育处,会计处,工矿处,农林处,交通处,及台湾省专卖局,台湾省法院等相关组织。

由于接管初期的行政长官公署权力过大,类似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府,因此部分台湾人称长官公署为新总督府

二二八事件

[编辑]
缉烟血案发生后,前往包围肇祸者任职机关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的抗议群众,时间为1947年2月28日
专卖局台北分局所在重庆南路的现状,(图中左起第二栋彰化银行)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于1940年代的大规模流血事件。该事件的导火线是1947年2月27日发生在台北市的一件私烟查缉血案,翌日触发台北大批市民的示威罢工罢市。2月28日,民众聚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抗议,无预警遭驻署卫兵开枪射击,至此,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一年多以来因贪腐失政导致民不聊生所累积的庞大民怨至此爆发,各地发生军民冲突,对抗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全台湾,国民政府由中国大陆增援大军抵台镇压屠杀与清乡。此事件造成许多伤亡,死亡人数众说纷纭,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窦丁英语F. Tillman Durdin报导死亡一万人[10][11]。后来行政院官方的调查报告指出死亡人数约为1.8万至2.8万人,此事件造成的影响既深且广并扩及各个层面,也是后来台湾独立运动的起因之一。

由二二八事件受难者家属、官方与知名学者支持组成的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指出,二二八事件的发生主因是:当时统治台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治台政策不当及不讲求改革之道、事件后扩大镇压、实施清乡,逮捕枪决知识菁英和民众,而该镇压行为亦造成二二八事件影响台湾长达数十年。

经济改革

[编辑]

1949年年底,国共内战失利的国民政府正式迁移台北,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大批美援介入,也结束了经济困顿的台湾1940年代。

  •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时带来了中国大陆的部分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估价约5-10亿美元。[12][13]
  • 1949年起进行金融币制改革,5月切断和中国大陆货币的汇率联系,6月发行新台币(旧台币四万元兑换新台币一元)。
  • 1949年~1953年起陆续推动土地改革,例如: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增加农业生产。
  • 国民党政府刚败退来台时,没有土地又想改善农民生活,就用一连串的政策巧妙政策地从地主手里取得土地,但也确实增加了政府持有土地面积。而综观国民党一连串的土地改革,变相地劫富济贫,历史的功过还有有待确认。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高中历史《95课纲 》(2006年)历史科第一册(台湾史)
  2. ^ 历史的“过去”与“未来”—“因果关系”与“历史理解”的应用[永久失效链接]
  3. ^ 赖建国 1997,78;王育德 1979,113;Lamley 1999, 235)。
  4. ^ 赖建国,1997,台湾主体意识发展与对两岸关系之影响
  5. ^ 张炎宪,1994,五十年政治血泪、周婉窈,1996,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年)
  6. ^ 台灣電力公司歷史.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4). 
  7. ^ 7.0 7.1 婦女救援基金會. [2008-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1). 
  8. ^ 存档副本.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9. ^ 李筱峰,《二二八事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年2月25日
  10. ^ Formosa killings are put at 10,000. New York Times, 1947年3月29日. 1947 [200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4) (英语). 
  11. ^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947-3-29.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8). 
  12. ^ 存档副本. [200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3). 
  13. ^ 存档副本. [2008-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