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缵绪
黄缵绪 | |||||||||||
---|---|---|---|---|---|---|---|---|---|---|---|
开兰举人 | |||||||||||
国家 | 大清帝国 | ||||||||||
时代 | 近代 | ||||||||||
祖籍 | 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 ||||||||||
出生 | 嘉庆廿二年六月廿二日 (1817年8月4日) 大清帝国福建省台湾道台湾府淡水厅芝兰堡 | ||||||||||
逝世 | 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日 (1893年12月17日) | ||||||||||
| |||||||||||
黄缵绪(1817年8月4日—1893年12月17日),字绍芳,号启堂,台湾清治时期三结街东门口(今宜兰市)人,原籍福建省漳浦县,道光廿年(1840年)以24岁之龄参加科举高中举人,为开兰以来第一位。
生平
[编辑]清嘉庆廿二年(1817年)农历六月廿二日黄缵绪出生,为父亲黄厚朴第六子,幼年曾定居于台北芝兰堡(今台北市士林区),传至其祖父时迁居宜兰北门。[1]黄缵绪6岁丧母,隔年丧父,由长兄嫂张氏扶养,张氏将黄视如己出。黄年少时师从于秀才陈瑞林,曾因家贫辍学至礁溪二龙村为长工,闲暇之余日夜苦读、准备科举。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任台湾兵备道兼学政姚莹特别批准噶玛兰厅府、县两考合并举行,隔年黄缵绪中举,派任为闽侯县教谕。其曾任教于仰山书院,咸丰元年(1851年)参与编修《噶玛兰厅志》。[2]
黄缵绪中举后曾七度问鼎进士皆失败落榜,始将生活重心移转至经营地产事业,将所持土地租予佃农开垦收取租金,并分发口粮赈济乡民。为了垦殖、耕种需要,黄着手兴建水利设施,包括灌溉一结、二结、辛仔罕、武暖等约300甲地范围的“辛永安圳”(后改名“金永安圳”)、灌溉员山、宜兰、壮围等1700余甲地的“金结安圳”以及流经礁溪的“四围三十九结圳”。其于地方上颇具名望,时常协助排解民间纠纷,并出资捐建宜兰孔庙、先农坛(今宜兰市五谷庙)、礁溪协天庙等知名宜兰庙宇乃至参与矫正民风,包括设置“礁溪庄义冢定界碑”、“严禁差胥需索社番贴费碑”、“禁止践踏冢地乞食祭余及捐题碑”、“宪禁使用牛油碑”等警示碑。[3]
黄缵绪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农历十一月十日逝世,享年77岁;隔年正式安葬于四围堡草湳山顶。[1]
宅第
[编辑]光绪三年(1877年),黄缵绪新建家宅于宜兰市东门附近(今新民路旁)。1996年因城市规划等因素,其后人将黄宅建筑结构及文物捐赠予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1年6月依原貌重新组建于宜兰五结乡传艺园区。
家族
[编辑]黄缵绪娶妻五人,其中正室名朱粉;侧室四人为林玉梅、林东梅、张联珠、赖月,育十三子分别名为:作楫、作栋、作梁、作楹、作铭、作福、作淑、作琮、作璜、作霖、作墉、作桢、作照,派下族繁衍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