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鸟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子母鸟铳与插管式的铳刀

鸟铳,又称鸟枪鸟嘴铳,是时期对火绳枪燧石枪的统称[1][2][3]。明嘉靖年间传入中国,与中国原有诸铳器相比具有照门准星铳托铳机,大大提升了精准度和射程。

鸟铳。

鐵砲(或鐵炮)是日本语江户时代之前对枪械的称呼,但在广义的用法中也包含了如火炮一类的大型火器。现代日本语则是以“铳”来表示枪械,很少使用铁炮一词。

名称来源

[编辑]

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

其对应的英语为Arquebus(即钩铳)与Musket[4],Musket一开始为两倍大的钩铳。Musket名称来自法语的mousquette,意义为雀鹰

性能

[编辑]

与中国传统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贯穿力较强;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瞄准,射击精度较高。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火绳式鸟铳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点燃火绳时还须保留火种,精准度和射程虽有较大提高,但作为枪械的性能仍比较原始,而且射击过程繁琐。射击前准备步骤如下: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再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经瞄准地发射。

发展史

[编辑]
土耳其鸟铳。

1521年欧洲出现了一种称作Musket的大型版的钩铳(Arquebus),16世纪后期Arquebus与Musket的涵义已经不再清楚,两者会交换使用。[5]

嘉靖二年(1523)明廷在广东新会茜草湾战役,获葡萄牙人的鸟铳,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收复海盗集团王直、葡人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命开始仿制。约在同时,又有噜蜜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6]而同期的鸟铳在日本称为种子岛铳,是因为火器从种子岛传入日本

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7]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鸟铳最远最毒。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中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 明代晚期,鸟铳开始增置铳叉,可将铳叉支铳插地,射击时增加稳定度。[8]

1630年,英国的鸟铳铳管从120厘米减短到90厘米。[9]16~19世纪的鸟铳准度足以在100米处击中直径50厘米的目标。在此距离可以击穿4毫米厚的钢制胸甲与130毫米厚的木盾。最大射程约1100米。弹丸速度约在450-540米/秒,动能约3000-4000焦耳[10][11]

欧洲的火绳枪三十年战争后被燧石枪替代。中国明末火器专家毕懋康在《军器图说》里介绍其发明的“自生火铳”(燧发鸟铳),清康熙年间制造出了“自来火”(燧发鸟枪),并没有大规模列装清军,清军的单兵手持火器仍以火绳枪(鸟铳)为主。清中期以后战事渐少,境内大抵安定少有强敌,而且国政腐败生产火器偷工减料,加上宋朝以来推广重文轻武的观念,人才大都投入科举考试少有加入军队者。又为维护统治,各省绿营使用的是陈旧劣质的火器,稍具品质的火器皆掌握在八旗兵手里。尽管过去曾认为清朝统治者由于重视骑射轻视火器,但根据清史稿、地方县志和驻军队的装备记载,清军火器普及率实质到了50%~60%[12]。自火器在中国推广之后,民间即多有收藏,用以捕猎、防盗,清廷虽有例禁,但并未真正查惩,实际上是默许民间持枪的。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壹月,乾隆帝忽颁上谕,明令禁止民间铸造私藏鸟枪、竹铳、铁铳等火器。但颁布的“禁枪令”,因种种原因难以得到贯彻,导致枪支遍民间的局面。[12][13][14]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所自制的近50种的鸟铳中,几乎全属火绳枪,只有3种是燧发枪,且仅供皇帝御用。[2]

至19世纪中叶,清军的轻火器主要仍是鸟铳,清道光时后装击针枪传入中国后,鸟铳即被淘汰。[15]

制造方法

[编辑]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界面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多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改进了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类型

[编辑]
  • 手枪:长度小于50厘米,无固定枪托的小型火铳,射程短。
  • 短管鸟铳(Musketoon):长度介于50至70厘米,为枪管减短的火铳。
  • 多管铳:如明朝的五雷神机(五管转轮)、迅雷铳(五管转轮)、震叠铳(上下两管)、奇胜铳(左右两管)、翼虎铳(左右三管)[16]。西洋的鸭掌(四管)手枪...等。
  • 后装铳:如掣电铳子母鸟铳,拥有称作子铳的定装弹药,由铳管后部装弹。
  • 九头鸟:绝大的鸟铳,重20余斤。[17]

轶闻

[编辑]

清朝第六位皇帝道光帝曾经用他的"威烈"(鸟铳的名字)连续击杀两名刺客,被他父亲嘉庆帝封为智亲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明《兵录·卷十三·西洋火攻神器说》:“用火索者,有披水拨珠;用火石者,有钢机相击。”
  2. ^ 2.0 2.1 中国科技史发展之浅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13.,第7页。
  3. ^ 钟少异. 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162页 [2014-11-12]. ISBN 75004180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2) (中文(简体)). 如明代后期从西方传来的火绳枪(matchlock)和燧石枪(flintlock,或译燧石枪),明人统称之为“鸟铳”。 
  4. ^ 存档副本. [202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0). 
  5. ^ Chase 2003,第61页.
  6. ^ 《神器谱˙原铳》
  7. ^ 《神器谱˙原铳、图式样》
  8.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35页。
  9. ^ C.H.Firth 1972 4th ed. Cromwell's Army p. 80
  10. ^ 存档副本. [2021-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11. ^ Benjamin Robins, New Principles of Gunnery: Contain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orce of Gun-Powder
  12. ^ 12.0 12.1 “禁槍”的大清,為何卻會槍支泛濫?. 网易. 2016-08-13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13. ^ 乾隆禁枪(上). 腾讯. 2014年7月23日 [2017年1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2月25日). 
  14.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57页。
  15. ^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第259页。
  16. ^ 《神器谱˙卷二》
  17. ^ 明《车铳图》,赵士桢 著
  • Chase, Kenneth, Firearms: A Global History to 17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822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