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骨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骨赘
Osteophyte
又称骨刺(bony spur)
小的边缘骨刺(箭头),来自尺骨端的大体病理学英语gross pathology组织切片。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风湿病学骨外科
ICD-11FA37.0
ICD-10M25.7
OMIM139393
DiseasesDB18621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骨赘(英语:osteophytes,由字根:osteo- “骨”和 -phyte“增生”组成),俗称骨刺(英语:bony spur),是沿着关节边缘形成的外生骨赘英语exostosis(骨化突出)[1]。勿与著骨点增生英语enthesophyte(英语:enthesophyte,由字根:entheso- “著骨点”和 -phyte“增生”组成)混淆,它是著骨点(在肌腱或韧带附着于骨头处)的骨骼增生突出[2]。尽管有许多差异,骨赘与外生骨赘英语exostosis两者并不一定能明确地区别[3]。典型的骨赘是生长在关节(关节囊)内[4]。这种发生骨质增生关节病变,通常出现在年长者身上。骨赘通常位于关节两端,或是活动度较大的脊柱骨边缘。

病因

[编辑]
X 光检查显示脊椎关节退化而出现的腰椎骨赘。

骨赘的形成与老化、退化、机械不稳定性和疾病(例如:广泛性特发骨质增生症英语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等过程造成后续的骨骼增生有关。通常受骨关节炎影响的关节,在关节受伤和磨损后,刺激骨膜引起发炎,破坏骨骼的生长平衡,使骨骼过度生长,形成骨刺。受机械性损伤的关节,会再钙化和形成新骨[5]

随着年龄增长,脊椎及关节构造也会著之退化,当骨头与软组织接壤的地方因长期承受压力、拉力、损伤,造成关节间或脊椎间的软骨渐渐失去水分与弹性,使骨骼出现退化性病变,这些改变导致骨质增生,而形成骨刺。另外,反复活动或不当运动,也常会使关节部位的骨骼及软组织过度磨损,进而形成骨刺。

病理生理学

[编辑]

关节表面受损增加造成骨赘形成,关节炎是关节表面受损的最常见病因。骨赘通常会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并引起疼痛[6]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部的脊椎会自然形成骨赘,这是脊椎退化英语Degeneration (medical)医学征象。在这些患者,骨赘通常不是背痛的原因,而是潜在问题的征兆。然而,脊椎上突出的骨赘可能压迫要离开脊椎并将通往身体其它部位的神经。神经压迫会使它所支配的皮节出现异常,造成上肢和下肢的疼痛麻木刺痛英语Tingling sensation感觉[6]

手指或脚趾上的骨赘被称为希伯登氏结节(出现在远端指间关节英语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disambiguation))或布夏氏结节(出现在近端指间关节英语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预防

[编辑]

虽然,根据可能的学理,建议活动或姿势可以调整,或是某种营养品可能有助于修复。但依循证医学的精神,这些说法都缺乏可信且一致、计设及执行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疗效。一篇 2019 年发表的世代研究指出,因神经压迫而进行颈椎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建议使用限制活动的护具,是否使用护具,并无法有效减少术后颈椎相邻节间的退化或骨刺发生[7]

治疗

[编辑]

无症状的骨刺是不需要治疗的。非类固醇抗炎药和手术是两类较常被选择的标准治疗选项。

以脊椎发生的骨刺为例,它的产生是身体因应退化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随着年龄增加,每个人或多或少身体都会自己形成骨刺,X 光发现骨刺,如果没有压迫神经,不一定需要治疗。只有骨刺压迫神经,引起其他症状时,才需接受进一步治疗。

药物

[编辑]

如果症状并不严重,可以使用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镇静剂或肌肉松弛剂,减轻疼痛,缓解症状。

复健

[编辑]

复健治疗包括各种热疗,如:热敷、超声波、电刺激,及脊椎牵引术等方法。热疗可以增加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缺血现象;电刺激与超声波,算是深层热疗,可以促进较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脊椎牵引则有助于拉开神经孔、增加局部血流并减少脊椎关节的负担。

手术

[编辑]

当药物或复健治疗 3 个月以上,症状仍未有效改善时,可能需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初期可以进行后减压手术,将压迫神经的骨刺移除,这些手术包括椎板切除术、椎间盘切除术及椎体切除术;中期可接受脊椎内固定手术,以内固定器固定脊椎骨,再加上自体骨移植,使椎骨融合;此外,椎体护架可同时达到神经减压及脊椎矫正的效果。对于长期退化的脊椎,在作手术修复时,可重整变形的脊椎,降低病变处的负荷;若是关节已完全破坏,须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恢复关节的功能。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道兰氏医学词典中的osteophyte
  2. ^ Rogers J, Shepstone L, Dieppe P. Bone formers: osteophyte and enthesophyte formation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Feb 1997, 56 (2): 85–90. PMC 1752321可免费查阅. PMID 9068279. doi:10.1136/ard.56.2.85. 
  3. ^ The Medico-chirurgical Review and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Burgess and Hill. 1 January 1844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6) (英语). 
  4. ^ Alonge TO, Rooney P, Oni OO. 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peri-articular osteophytes - an evaluation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est Afr J Med. 2005, 24 (2): 147–50. PMID 16092317. 
  5. ^ Nathan M, Pope MH, Grobler LJ. Osteophyte formation in the vertebral column: a review of the etiologic factors--Part II. Contemporary Orthopaedics. Aug 1994, 29 (2): 113–9. PMID 10150240. 
  6. ^ 6.0 6.1 Bone spu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yoClinic.com
  7. ^ Yang, Xiaoyu; Donk, Roland; Arts, Mark P.; Arnts, Hisse; Walraevens, Joris; Zhai, Zhiwei; Depreitere, Bart; Bartels, Ronald H. M. A.; Vleggeert-Lankamp, Carmen L. A. Maintaining range of motion after cervical discectomy does not prevent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The Spine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2019-11, 19 (11): 1816–1823. ISSN 1878-1632. PMID 31326630. doi:10.1016/j.spinee.2019.07.01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