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麝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麝科 Moschidae
属: 麝属 Moschus
种:
马麝 M. chrysogaster
亚种:
马麝 M. c. subsp. sifanicus
三名法
Moschus chrysogaster subsp. sifanicus
Büchner, 1891

马麝,又称西麝、高山麝。藏名译音为“拉瓦”,在门巴语中又称獐子、黄獐子、拉嘎儿。

马麝现属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这个物种有时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但联合国环境署的资料中,视马麝为喜马拉雅麝的同种异名[2],也有资料将其归为亚种[3]

生态环境

[编辑]

干旱灌丛草原区一直到湿润森林地区都有马麝的分布,其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000 - 5200米,常活动在高山针叶林,灌丛与多裸石的碎石山坡中。喜欢伏卧在陡峭的石崖下和大树下。目前适栖范围内平均密度约每平方公里1.03只,最高可达每平方公里8-10只。

马麝分布于四川西部和北部的高原、西藏地区及其他高山区域。

特征

[编辑]

体形比原麝稍大,体长约为88 - 92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5千克,是最大的一种麝。背部为浅黄褐色,全身棕黄褐色或沙黄淡褐色,有与林麝类似的颈纹,但不明显。个体大小似成体山羊,头形狭长,吻端尖,耳朵直竖。往往以跳跃方式行进。雌、雄均没有,没有眶下腺跗腺。耳狭长,约12厘米左右,雌麝较长。雄体的上犬齿特别发达,呈獠牙向下伸出唇外,且略向右弯,长约5至5.5厘米;雌体的上犬齿不呈獠牙。尾长约5至6厘米,大部裸露,其上布满油脂腺体,仅尾尖有一丛稀疏毛存在。仅雄性体腹后部有香腺,生产麝香。乳头一对。体毛长约5至6厘米,粗而髓质发达,脆而易断呈波浪式弯曲,尖端狭窄,毛基部乳灰色,向上渐转为淡褐,接近尖部处有橙色或黄色环,尖部褐色。体侧沙黄褐色,臀部色稍暗,腹部、腋下的毛呈淡黄色,细而长,较躯干部毛柔韧。颈背中央有一条纵行暗褐色斑纹,上有数个土黄色毛丛。四肢前面呈较淡的污黄灰色,后面较深呈棕黄至浓褐色。由于栖息环境及地理区域不同,西藏的马麝在西南部多活动在裸石、矮灌区体色较淡,而东南部靠近林区的体色较深。

习性及活动规律

[编辑]

马麝性胆怯且孤独,恐惧感比林麝更严重,除发情交配季节外,多单独活动于僻静的环境中,选择较隐蔽的地方休息。全天活动时间多在清晨日出前1个小时至出日后3个多小时,下午日落前3个多小时至日落后约1个小时。活动范围约1500-3000平方米,即使遇到惊吓逃到较远的地方,过后它仍返回到原有的活动区域。活动有固定的路线,行动轻盈且敏捷。无外界干扰时边走边采食,行动也较缓慢。它们既吃木本植物树叶、嫩枝、花蕾,也吃多种草本植物和苔藓,偶尔也食一些菌类。特别是在枯草季,每天傍晚要到溪边或有淡水的地方饮水。卧迹多见于比较隐蔽浓密的灌木丛内和突出的崖石下。

在麝道或经常活动的路线上有固定的粪堆。据观察一昼夜排粪的次数为3至5次,但随季节变化青草季的干草季排粪次数由多转少。

每年秋末至木本植物落叶之前,马麝进入交配期。有时雄麝之间为争偶而发生激烈殴斗,相互以獠牙刺伤对方。在殴斗期间,往往也是最容易被猎捕的季节。雌麝于5至6月产子,每胎1至2子,偶有3子,但成活的也多为1至2子。幼麝2至3岁就性成熟。雄麝性成熟后,麝香腺囊饱满,囊内贮存有分泌的麝香,柔软且带有光泽,表面油浸黑褐色,内面棕褐色或黄褐色,干燥后变成粒状或粉末状,有浓郁的特殊香味,为名贵中药材。性成熟后的雄麝在发情交配期,常在活动区域内的树干和小树枝上不断擦尾,将尾脂腺的分泌物留在其上。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 [2020-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2. ^ UNEP-WCMC Species Database. [200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 ^ 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 [200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 马麝资料
  • 中药材资料
    • 中国本草全书. 第328卷,中国文化研究会纂;鲁军主编,北京:华夏,1999 ISBN 7508020006
    • 第一届东亚传统药用濒危物种国际研讨会:虎骨及麝香代用品论文集,林淑燕、张琼如、宋国彰编辑,香港: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2001 ISBN 96286197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