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翼杀手 (游戏)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2年5月28日) |
银翼杀手 | |
---|---|
| |
类型 | 点击式冒险游戏 |
平台 | |
开发商 | 西木工作室 |
发行商 | 维珍互动 北京新天地 |
制作人 | Donny Blank |
设计师 |
|
编剧 |
|
程序 | Louis Castle |
美术 |
|
音乐 | Frank Klepacki |
系列 | 银翼杀手系列 |
模式 | 单人 |
发行日 |
|
《银翼杀手》(英语:Blade Runner)是一个由西木工作室开发, 维珍互动发行的点击式冒险游戏,1997年11月17日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发售。[1] 游戏不是直接改编自雷德利·斯科特1982年导演的电影《银翼杀手》(英语:Blade Runner,香港译《2020》,台湾首映译《2020年》),而是一个“外传”,讲述了一个原创的故事。故事和电影的剧情平行发生,有时也有交错。
游戏的舞台设定在2019的洛杉矶,讲述了警探雷·麦考伊(Ray McCoy)的故事。麦考伊和电影的主角瑞克·戴克(Rick Deckard)同属于“银翼杀手”小队,他的任务也是猎杀危险的人造人[注 1]。 几位电影中的角色出现在游戏中,但戴克在游戏中没有台词,只是几次被谈到或看到。此外,电影中的几个重要地点出现在游戏中[注 2]。
游戏被宣传为一个“实时3D冒险游戏”,因为它是最早使用3D角色渲染,并具有实时变化的[注 3]游戏世界的游戏之一。和同时代的很多游戏[注 4]不同,它采用了西木工作室自己的基于软件渲染的体素技术。
游戏玩法
[编辑]游戏是一个点击式冒险游戏,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玩家使用鼠标在游戏世界里移动、探索和互动。指针在不同的情境下,有四种形式。一是标准的灰色指针,可以用来移动麦考伊。二是一个会动的绿色指针,表示麦考伊可以和物品互动,或者和NPC对话。 三是一个会动的蓝色指针,表示一个出口(通常出现在屏幕的边缘、门或者警用飞车上)。麦考伊可以通过出口离开当前场景,到达新的区域。四是一个准星,它只在战斗模式中出现。准星一般是灰色的,当准星移动到可以射击的目标上时,会变成红色并旋转,此时麦考伊可以开枪[2](pp. 6-7)。
本作的主要目标是探案,而不是解密或者战斗。主要的玩法包括搜寻证据,询问嫌犯和分析线索。[注 5][3] 为了使故事推进,需要事先找到一些特定的线索。[4] 发现线索的方法有搜索犯罪现场,线索的形式则可能是物品,照片,采访或者不寻常的标记。在分析照片时,玩家必须使用 ESPER 系统[注 6] [2](p. 17) 。有时在游戏中会有战斗,但很少是强制性的。唯一可用的武器是麦考伊的警用手枪,枪里可以装填不同的弹药[2](p. 13)。
玩家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侦查工具是人性测试机[锚点失效](Voight-Kampff Machine),可以用来测试对方是否是人造人。通常这种测试是在游戏进行到某个阶段时自动开始的。[5] 测试中会展示被测者眼睛的特写和三根指针。第一根指针越向右,被测者是人类的可能性越高。第二根指针越向右,被测者是人造人的可能性就越高。第三根指针展示被测者感到的压力。玩家可以选择问低、中、高三种强度的问题。如果玩家把被测者逼得太紧[注 7],测试可能在得到结果前就结束。[注 8]当机器确定了被测者是否是人造人后,测试会自动结束。[2](p. 22) 接下来玩家必须决定要采取什么行动,从而影响故事以后的发展。比如,如果发现一名被测者是人造人,玩家可以选择杀死他,或者尝试逮捕他,或者让他逃走。[6] 当新游戏开始时,系统随机决定哪些角色是人造人。[7]
除了使用人性测试机时,玩家还需要决定麦考伊在其他时候如何表现。 比如向NPC提问时,可以选择态度是较为温和还是强硬。玩家可以选择下面的五种对话时的风格:礼貌、正常、粗暴、不稳定[注 9]和“玩家选择”。如果选择了最后一种风格,那么在对话时会出现一个菜单,可以从中选择谈话的主题。 [2](p. 15) 每个选择会对剧情有不同的影响,而总体的选择情况会引导麦考伊走向游戏的13个结局之一。[8]
所有的线索,对话历史和文档都会存储到麦考伊的“知识集成系统” (KIA)中。在那里它们被自动整理,从而更容易查询。[6] KIA 有三个主要部分。“犯罪现场面板”列出了各种各样的犯罪现场,还有所有已知的嫌犯和所有相关的线索。“嫌犯面板”列出了所有和嫌犯相关的信息。它包括嫌犯的照片[注 10],他们可能涉嫌的犯罪,还有把他们和某个犯罪联系起来的线索列表。[注 11]“线索面板”是一个全部线索的总表,其中也包括还没有联系到特定犯罪和嫌犯的线索。KIA里边也有麦考伊的金钱的弹药的信息。[2](pp. 10-13)
游戏非线性地“实时”进行,这表示当麦考伊调查和收集线索时,NPC角色也在游戏世界的某个地方做着某种行动,完成各自的目标。[2](p. 8)[9] 一个例子是在警察局里边有个大型计算机,当玩家从自己的KIA向主机上传数据时,由其他银翼杀手收集的证据也会自动下载到玩家的KIA上面。[6] 下载到什么是随机的,不同的银翼杀手收集的线索会在不同时间点变得可用。[2](p. 18)
故事
[编辑]主要角色
[编辑]- 雷·麦考伊(马克·本宁霍芬 Mark Benninghofen)[注 12]: 游戏的主人公,是一名银翼杀手。麦考伊在公寓里养了一只叫麦琪的狗。
- 水晶·斯蒂尔(Crystal Steele) (莉萨·埃德尔斯坦): 最好的银翼杀手之一,并且是卧底的专家。她恨人造人,相信他们应该被灭绝。她刚开始面对麦考伊时,表现的有点居高临下。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他慢慢开始尊敬起来。
- 加夫(Gaff)(哈维尔·格拉杰达 Javier Grajeda)[注 13]: 一名富有经验的银翼杀手,常给麦考伊提供建议。
- 爱迪生·古扎中尉(Lt. Edison Guzza) (杰夫·格尔林): 在前任指挥官布莱恩上尉请病假期间,临时负责银翼杀手小队的警官。
- 克洛维斯(Clovis)(马克·罗斯顿): 人造人集团的领袖。十分机智和雄辩。他极为残忍、不可预测、有时会做出极富攻击性的行为。
- 露西·德夫林(Lucy Devlin)(保利·佩雷特):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她在被人造人袭击的宠物店工作。
出演了1982年电影的演员中,有一些在游戏中客串登场,给自己的角色进行了配音。其中包括肖恩·杨 、布瑞恩·詹姆斯、吴汉章、乔·特科尔和威廉·桑德森 。
剧情
[编辑]游戏开始时,用一段文字介绍了故事的背景。这段文字和电影开头时的文字完全相同,大意是说泰瑞尔公司开发了人造人,他们的身体比人类强壮、敏捷,脑子也不比人类差。由于人造人在外太空殖民地引发了叛变,他们在地球上被宣布为非法,由银翼杀手小队负责击杀。主人公麦考伊被分配了一个追踪人造人的任务。这些人造人被怀疑在宠物店屠杀了动物。[注 14]
在麦考伊的调查获取一些进展后,他被陷害杀死了一名市民。陷害他的是他贪污腐败的上司古扎(Guzza)中尉,古扎为了不让人造人公布他的不法行为,曾偷偷帮助过人造人。在被迫躲藏起来以后,麦考伊探索了洛杉矶不为人知的阴暗地区,并联系了双胞胎人造人卢瑟(Luther)和兰斯(Lance)。双胞胎们曾是泰瑞尔公司的基因设计师,现在他们努力延长自己和其他人造人的寿命。从他们手上,麦考伊得到了包含古扎贪污证据的详细报告。他使用这份报告逼迫古扎修正自己被篡改的记录。他们在城市的下水道见面,在那里古扎被人造人打伤。这里玩家可以选择逃走或者杀死古扎。
游戏有13个结局,由玩家的总体行动和选择决定。[6][10] 这些结局有以下三种主题:
- 麦考伊是人类,他独自或和同事斯蒂尔一起猎杀人造人。
- 麦考伊是人造人,他和其他人造人并肩作战。
- 麦考伊的真实身份不明,他既不和警方也不和人造人一伙,而是离开了城市。[9]
评价
[编辑]总的来说游戏受到了正面的评价,在商业上也获取了成功,在全球售出了超过100万份[11]。它被互动成就奖评为"年度最佳冒险游戏",并被《PC Gamer》杂志提名为"最佳冒险游戏"。维珍互动曾希望西木开发续作,不过因为成本太高,在商业上不可行而放弃了。
重新发售
[编辑]游戏最初发行时的载体是4张CD。2019年12月,游戏在GOG.com平台以数字版的形式重新发售。[12]2022年6月,一个增强版在PC和主机上发售。增强版添加了对游戏手柄的支持,不过收到的评价不高。[13]
脚注
[编辑]- ^ 外表和行动都很像人类的生化机器人。在游戏的设定中,人造人只能在外太空殖民地工作和生活,出现在地球上是违法行为,会被处以极刑。
- ^ 如白龙拉面店、洛杉矶警察局、泰瑞尔大厦等
- ^ 而不是等待玩家的动作
- ^ 多使用3D加速卡的基于多边形的渲染器
- ^ 有时玩家必须解开一个强制的谜题
- ^ 一个具有强大的三维分辨率的电脑系统,可以增强图片,让玩家找到图片里的细节
- ^ 问了太多高强度的问题,导致其压力过大
- ^ 另一方面,如果玩家问了很多低强度的问题,则可能无法得到确定的结果
- ^ 会随机选择前三种风格之一
- ^ 如果玩家曾找到过照片
- ^ 嫌犯的线索被分成了四类,分别是 "下落" (嫌犯曾经到访的地点,对他们现在地点的建议)、 "MO" (和嫌犯之前行动有关的信息,和对他们未来行动的建议)、 "人造人"(任何支持嫌犯是人造人的证据)和 "非人造人"(任何支持嫌犯是人类的证据)
- ^ 括号内是配音演员,下同
- ^ 以维克多·加德尔(Victor Gardell)的名义
- ^ 由于大部分动物都已经灭绝,所以杀死动物几乎是和杀人一样的重罪
参考资料
[编辑]- ^ Staff. Now Shipping. PC Gamer US. 1997-11-14 [2018-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8-02-18).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Blade Runner Instruction Manual. Virgin Interactive. 1997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 ^ PC GamePro Review: Blade Runner. GamePro. No. 113 (IDG). 1998-02: 69.
- ^ Young, Rosemary. Blade Runner Review. Quandary. 1997-12 [201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1).
- ^ Dulin, Ron. Blade Runner Review. GameSpot. 2000-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 ^ 6.0 6.1 6.2 6.3 Pickering, Chris. Blade Runner Review. Adventure Gamers. 2006-02-10 [2008-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31).
- ^ 25 Breakthrough Games: A Guide to the Next Level in Videogames. Next Generation. No. 35 (Imagine Media). 1997-11: 40.
- ^ Suciu, Peter. Blade Runner Review. Science Fiction Weekly. 1997 [2008-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7).
- ^ 9.0 9.1 Bates, Jason. Westwood's Blade Runner. PC Gamer. 1997-09-09, 4 (9) [2013-08-01].
- ^ Kelly, Andy. Returning to Westwood's Blade Runner. PC Gamer.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 ^ Woodard, Chris. E3 Workshop: The Inner Game: What Goes Into The Industry's Best-Selling Titles. Gamasutra. 2006-05-12 [2008-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4).
- ^ Revisit rainy Los Angeles with the return of the classic Blade Runner. GOG.com. 2019-12-17 [2019-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7).
- ^ Alice O'Connor. The Blade Runner game's new remaster looks worse. Rock Paper Shotgun. [202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