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
交州 交州 | |||||||||
---|---|---|---|---|---|---|---|---|---|
前111年—39年 | |||||||||
地位 | 汉朝十三州之一 | ||||||||
首都 | 交趾郡 | ||||||||
常用语言 | 上古汉语、越南语 | ||||||||
政府 | 君主制 | ||||||||
太守 | |||||||||
历史 | |||||||||
• 汉朝攻灭南越 | 前111年 | ||||||||
• 二征夫人起义 | 39年 | ||||||||
|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 |||||||||||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 |||||||||||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 |||||||||||
(秦、南越、西汉、新、东汉) | |||||||||||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 |||||||||||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 |||||||||||
(东汉、吴、晋、宋、齐、梁) | |||||||||||
吴:赵妪 248 | |||||||||||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 |||||||||||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 |||||||||||
(隋、唐、武周、唐) | |||||||||||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 |||||||||||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 |||||||||||
(唐、后梁、南汉) | |||||||||||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 |||||||||||
吴朝与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 |||||||||||
丁朝 968–980 | |||||||||||
前黎朝 980–1009 | |||||||||||
李朝 1009–1226 | |||||||||||
陈朝 1226–1400 | |||||||||||
胡朝 1400–1407 | |||||||||||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 | |||||||||||
明:后陈朝 1407–1413 | |||||||||||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 |||||||||||
莫朝 1527–1592 | |||||||||||
南北朝 1533–1592 |
莫朝 | 后黎朝 后期 | |||||||||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 |||||||||||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
郑主 1545–1787 |
阮主 (南进) 1558–1777 | |||||||||
西山朝 1778–1802 | |||||||||||
阮朝 1802–1945 | |||||||||||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 |||||||||||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 |||||||||||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 |||||||||||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 |||||||||||
越盟 | 法属时期 1945–1954 | ||||||||||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 |||||||||||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
越南国 1949–1955 | ||||||||||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 |||||||||||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 |||||||||||
越南主题 | |||||||||||
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前207年或前111年-40年,越南语: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nhất/北屬吝次一?)是越南历史上被中国统治的一个时期,是越南北属时期的一部分。
前111年,西汉攻灭南越国后,设南越旧地为交州,并置九个郡县:南海郡、合浦郡、苍梧郡、郁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为了便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汉廷非常关注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的统治。在前1世纪时,汉朝在交州的统治十分宽松,雒越的君长在自己的部族里依旧保持着他们世袭的权力。然而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执行同化政策,鼓励越人与汉人通婚,并加强了税收,将越南直接置于汉朝统治之下。公元40年(东汉建武十六年),交州爆发了由征氏姐妹领导的越南人大起义,第一次北属时期结束。
关于断代问题
[编辑]关于第一次北属时期开始的准确时间,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根据越南近代史家陈仲金提出,第一次北属是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9年此一时段,亦即将前111年(南越被西汉所灭)作为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开始年,历经新朝、东汉初年,直至二征起义爆发时才结束。[1]越南人也将南越国看作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赵朝”。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则持另一种说法,将汉人赵佗于前207年建立的南越国,标志为“第一次北属”时期,并将前111年至40年的历史列为“第二次北属”。[2]
历史沿革
[编辑]背景:秦平百越
[编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当时在五岭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统称“南越”,居住着百越族人。[3]秦始皇因知道百越人地区出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珍宝,乃遣尉屠睢率军五十万进攻该地,但遇到激烈反抗,秦军出师不利,屠睢战死。其后,公元前214年,秦朝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等,平定南越,设置南海(位置约今日中国广东省)、桂林(位置约今日中国广西省)、象郡(地理位置尚存争议,或认为在现时越南中、北部),进行直辖统治。[4]秦代对于南越地区,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中县”指中原地区,“三郡”指南海、桂林、象郡),使与百粤杂处”。[5]
当时越南境内尚有瓯雒人。据《史记·索隐》所载,交趾地区(指现时越南北部),曾被“蜀王子”率兵入侵,击败当地的骆人,自立为安阳王。[6]越南史籍里,蜀王子称作的蜀泮,又称该国为“瓯貉国”(貉又作“骆”、“雒”)。[7]其后,瓯貉国被掩有华南、越北的赵佗势力所消灭。
南越国的统治
[编辑]在秦末汉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据有南海、桂林及象郡等地,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为西汉所消灭,延续了约一个世纪。
南越王赵佗时期,曾击破越南地区的瓯貉,然后参考采用中国秦汉时的郡县制度模式,“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8]。而在户籍制度上,南越国在境内(包括交趾、九真),实行严密的编户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9]在民族政策上,赵佗本是来自中原的汉人,当时南越国内又有大批中原移民,于是他采取“和辑百粤”的方针,务求令民族间得以融和。[10]
南越国历经五位君主,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将之攻灭。[11]
西汉建州置县及统治
[编辑]西汉灭南越国后,于旧地设置交趾部(长官为刺史;东汉时为交州),统辖九个郡,即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当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处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12]
汉朝政府在南越设立官署,在州置刺史(后改为州牧),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及雒将、雒侯。雒将、雒侯为当地特有官职,又作“貉将”、“貉侯”,大部分县均有设署,为该地原有的首领称谓,类似于土司。汉朝政府采取“诸雒将主民如故”的政策[13],因而在第一次北属时代里,雒将、雒侯仍保留统治权,并获世代相传。[14]
在公元1世纪初,西汉朝政被外戚出身的王莽所把持,并夺取帝位,因新政不合时宜而引发群雄并起。在这段中原局势不稳的时期里,南越旧地却相对安定,“交趾诸郡,闭境自守”,[15]因而吸引到中原人士避居当地。效忠刘汉王室的胡刚便是一例,他在王莽摄政时“解衣冠挂门而去。亡命交趾,隐于屠肆”,等到王莽败亡才归回故里。[16]
历任长官及施政
[编辑]- 石戴:为首任刺史(《大越史记全书》称作“九郡太守”),汉武帝平南越国后委任石戴,治所在龙编(又作龙渊)。[17]
- 周章:石戴死后,汉昭帝命周章继任。[18]
- 魏朗:据《越史略》卷上《历代守任》所载:“魏朗子明,汉宣帝时人”。[19]
- 邓勋:南阳人,任交州刺史。[20]
- 邓让:任交州牧,王莽篡汉时,建立新朝时,邓让与诸郡“闭境自守”。到刘秀建立东汉后,于公元29年,派大将岑彭南下,致信给邓让,申述汉家威德,于是邓让便与诸郡太守归降。交趾郡遂归入东汉统治。[21]
- 锡光:西汉平帝时任交趾太守,教民礼仪。[22] 王莽篡汉后闭境拒守,[23]后来向东汉光武帝归降。[24]
- 任延:南阳宛人,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委任为九真太守。他在任四年,期间教导当地民众从事农业耕作、开垦土地,教民礼义,并为骆越族人制定嫁娶制度。这些措施取得甚大成效,获得九真郡人的尊崇。[25]
- 苏定: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任交趾太守,在任时贪暴,“张眼视钱”,加上他对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以法绳之”,引起征侧不满(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认为苏定的措施与雒越部落制度面临崩溃有关)[26],乃于公元40年起兵作反,苏定却“䁋目讨贼,怯于战功”,其后,东汉朝廷派将军马援平定征侧。至于苏定的下场,《东观汉记·马援传》说他被马援弹劾而“下狱”,《安南志略》卷七说“征侧杀定而叛”,《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征女王纪》说征氏起义时“定奔还”。[27]
二征起义
[编辑]公元40年,交趾太守苏定管治下,交趾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有所不满,起兵反抗。征氏起事的原因,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分析,并非完全像传统史籍提到的苏定贪暴,对征氏以法绳之等原因,而是当地农业在经过中原输入的技术改良后,生产力大增,文化教育转变甚大,但亦使以雒将为首的氏族部落制度难以适应。再加上新朝及东汉政府,一改初期不对雒人收赋税的措施,实行纳税服役,令雒将利益受损,感到不满。苏定便对表现“雄勇”的征侧以法绳之,结果惹来大力反对,征侧与妹征贰起兵作反。[28]
征氏起兵后,势力迅速膨胀,九真、日南、合浦各地皆有向应,攻下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东汉朝廷调兵征讨,任马援为“伏波将军”,负责南征。马援于公元42年在浪泊(在今越南仙山)大破征氏,并于次年(公元43年)斩征氏姊妹。此后,马援继续率军,平定九真征氏余党,征氏的反抗乃结束,东汉政府在当地重建统治秩序。[29]
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
[编辑]经济发展及货币的流通
[编辑]在中国统治越南以前,雒越人采用海贝为货币,或是以物易物方式换取需要。秦朝虽曾进攻越北,但没有秦钱传入。南越国时期,没有自行铸造钱币,但与西汉政权有贸易往来,故此汉廷所铸的铜钱半两钱也引入越南。
汉武帝征服越北后,在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行特殊政策,让三郡享受“初郡”的优惠待遇,不征收赋税,且令内地的南阳、汉中等郡供给三郡官吏和士卒以粮食、用品、交通工具和钱币,从而使汉朝铜钱五铢钱不断输入越南,加之鼓励越人开荒和推广使用铁犁,生产条件日渐改善,经济开发有所进展,并出现麊泠、龙编、𨏩𨻻、胥浦等商业城市。从西汉至新朝,中国朝廷所铸的铜钱,如汉宣帝铸造的小五铢钱,新朝王莽铸造的契刀五百币、大泉五十铜钱、货泉、货布,也在越北三郡流通。
但与此同时,三郡本土仍以雒越人原用的贝币为主要流通货币,金属货币处于次要地位,流通范围也很有限。[30]
在现代越南,出土了西汉初年至新朝所铸的货币多种,这些货币详情列于下表:[31]
所属政权 | 货币名称 | 铸造时期 | 形制 | 备注 |
---|---|---|---|---|
西汉 | 四铢半两 | 公元前175年 | 钱文为“半两”。“半两”二字为小篆,但笔划方折,被称为“汉隶风韵”。钱无内外廓,背平。 | 因汉廷法定重四铢,故通称“四铢半两”。该币因南越国与西汉进行贸易而引入越南。 |
五铢钱 | 公元前118年始铸 | 有“五”字相交两笔较直、“铢”字方折和“五”字两笔弯曲、“朱”字曲折等数种。 | 又称为“西汉五铢”。 | |
小五铢钱 | 公元前73年始铸 | “五”字交笔弯曲,“铢”字的朱字头方折,金字头呈三角形,金旁与朱旁等高。 | 当时以五枚小五铢当一枚大五铢使用。 | |
新朝 | 契刀五百 | 公元7年 | 由刀环、刀身组成。刀环如方孔圆钱,“契刀”二字横列于孔两侧,刀身铭文。 | “五百”二字意谓值五铢钱五百枚。学者评论指该币脱离钱体实重,以虚值行用,是“对人民的一种变相掠夺”。 |
大泉五十 | 公元7年 | 钱文“大泉五十”四字对读,文为垂针篆,纤丽清秀。钱体坚挺,内外轮廓精致。现存两种,一种较晚铸造者文字平浅,且比早期铸造者轻一半。 | “大泉”意谓大钱,“五十”意指当五十个五铢钱使用。 | |
货泉 | 公元14年 | 钱文“货泉”二字作垂针篆,工整纤秀,“泉”字中竖笔断开。初期铸币坚挺精致,原重五克以上,但中晚期因滥铸、私铸而日见轻小粗劣。 | 该币是王莽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时,废“宝货”制后而铸行。 | |
货布 | 公元14年 | 制作厚实工整,面背及穿都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 | 该币是王莽实行第四次货币改制时,废“宝货”制后而铸行。一枚货布当二十五枚货泉使用。 |
越人固有风俗文化的保存
[编辑]据法国学者鄂卢梭的论述,越南地区在第一次北属时,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当时越人已有断发纹身,这种短发的习惯,至纪元后10世纪时尚存。咀嚼槟榔黑齿等习惯,亦在此时开始通行。在河内西部,有兄弟共妻(夫兄弟婚)的风俗,一直到3世纪,还未废除此一风俗。而雒越人的社会组织,则以雒王、雒侯、雒将等治厘。这些风俗,秦朝并未给与变更,南越国赵氏亦遵循秦朝政策。[32]到日后西汉统治时亦大抵依越人旧俗管治,部落酋长(雒王、雒侯)的统治地位、经济利益、民族生活习惯照样不动。[33]
中国文化及技术的输入
[编辑]中国统治者亦曾尝试输入中原文化及技术到越南,使当地文化与汉风接近。
在经济生产上,越地的农业技术原本比较落后,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猎,不懂牛耕,并采以火耕田的方式。到任延在东汉光武帝初年担任九真太守时,便教当地人制作农具,当地农产量乃有所提高。[34]
在嫁娶礼规方面,九真等地尚处原始氏族制的对偶婚姻形式。这在中原汉人眼中是“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 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这其实是一种对偶婚模式,是原始社会时期母权制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方式。但任延亦认为有须要改变,因此他曾改革当地婚姻风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亦即将当地男女之间的婚姻系统化,亦使对偶婚过渡到父权制度模式。[35]
在文化上,中国统治者亦重视引入中原文化。在王莽时,曾采用移徙内地流放者与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闲,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东汉初年的锡光、任延等地区长官亦致力于文化推广,“建立学校,导之礼义”,[36]于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使越人文化提高,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37]
地理状况
[编辑]西汉时期交趾、九真、日南属县及人口
[编辑]郡县名 | 户口、人口 | 备注 | 今地 |
交趾郡 | 户口:92,440 人口:746,237 |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属交州,辖𨏩𨻻、安定、苟屚、麊泠、曲昜、北带、稽徐、西于、龙编、朱䳒十县。 | 地域相当于现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北区,中心地带是天德江、红河和喝江一带。 |
𨏩𨻻县 | / | 设有羞官 | 县治在今天德江以南,北宁省顺城县的陇溪乡。 |
安定县 | / | / | 在今穷江南面和谅山南以及广江地区。 |
苟屚县 | / | / | 在今谅山地区。 |
麊泠县 | / | 都尉治所在地。 | 位置相当于现今永安、福安省的一部分和山西省红河、沱江间的一部分。县治在今福安省安郎县夏雷乡。 |
曲昜县 | / | / | 即曲易县,大致为现今中国越南边界地区以南一带。 |
北带县 | / | / | 在𨏩𨻻县东北。相当于现今北江以南和海阳以北地区。 |
稽徐县 | / | / | 在北带县下游。相当于今海阳、南定、建安、太平各省的南部地区。 |
西于县 | / | / | 西于县地域辽阔,横跨红河左右两岸,东达三岛山脉和泸江。 |
龙编县 | / | / | 县治在天德江以北。相当于现今整个北宁、北江、太原、北𣴓 |
朱䳒县 | / | / | 相当于今山西省、河东省、河南省及兴安省一部分,横跨于底江的左右两岸。 |
郡县名 | 户口、人口 | 备注 | 今地 |
九真郡 | 户口:35,743 人口:166,013 |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属交州,有界关,辖胥浦、居风、都庞、余发、咸驩、无切、无编七县。 | 地域相当于现在宁平、清化、义安直到蓝江以南地区,极南的疆界可能抵达横山。中心地带在马江与梁江流域。 |
胥浦县 | / | 王莽时改称驩成。 | 在今咸驩北面。 |
居风县 | / | / | 相当于今日梁江流域的善化、寿春及东山的一部分。 |
都庞县 | / | / | 在马江的中游流域,相当于安定、永禄、石城等县。 |
余发县 | / | / | 县治在宋江左岸地区之内。 |
咸驩县 | / | / | 相当于乂安,中心地点在蓝江的蓝城地区。 |
无切县 | / | 都尉治所在地。 | 在底江下游,相当于现在宁地地区的阳舍村。 |
无编县 | / | 王莽时改称九真亭。 | 相当于现在清化市以南的玉甲江流域中的广昌、农贡和静嘉等县城。 |
郡县名 | 户口、人口 | 备注 | 今地 |
日南郡 | 户口:5,460 人口:69,485 |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设,辖朱吾、比景、卢容、西卷、象林五县。 | 极南界是象林,极北界是九真郡。 |
朱吾县 | / | / | 在石杆江,位于现在广治、石杆江流域地区。 |
比景县 | / | / | 位于日丽江,在现在广平省南部,日丽江流域地区。 |
卢容县 | / | / | 位于香江,在现在承天、香江和蒲江流域地区。 |
西卷县 | / | 王莽时改称日南亭。 | 位于𤅷江,即广平省北部、𤅷江流域地区。 |
象林县 | / | / | 位于秋盆江,在广南直到大岭、迆市江与秋盆江流域及以南各河流地区。 |
※以上各项,散见于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校柱本)及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对外交通
[编辑]越南北部地区在汉代,已有通往南中国海、印度洋的海路交通线。汉朝政府在日南设有障塞,与徐闻 合浦 (均在今中国境内)一同作为海外航线的起点。[38]
汉代人从日南、徐闻、合浦出发,可到达以下多个国家:
- 都元国:学者藤田丰八认为即《梁书》里的“屈都昆”、《水经注》里的“屈都干”,对音是Kalaha,地处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岸。岑仲勉认为即马来半岛克拉地峡北的Htayan,南去万仑湾不远。周连宽认为是马来半岛东岸的北大年。[38]
- 邑卢没国:藤田丰八认为是Golamattika在今缅甸直通或其附近。周连宽认为在爪哇岛北岸的雅加达,因其附近有岬,名叫Kra bang,音与邑卢没相近。[38]
- 谌离国:藤田丰八认为即现时的Sillah,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周连宽认为即爪哇的三宝垄(Cemarang)。[38]
- 夫甘都卢国:费琅认为即缅甸的蒲甘(Pagan)古城,并得多数学者认同。韩振华认为“都卢”的意思是“都卢人的夫甘国”。周连宽认为夫甘都卢国,即爪哇西南海岸Tulunhagang,是“都卢夫甘”的对音。[39]
- 黄支国:藤田丰八和费琅主张即印度东海岸的Conjevaram,获多数学者认同。周连宽认为在苏门答腊西北海岸Ayer Bangis处。汉代人在这里进行商贸活动,可得明珠、璧流离(一种天然宝石)等物品。西汉平帝时的当权者王莽时曾遣使到黄支国,该国则致送犀牛。[40]
- 皮宗:藤田丰八皮宗是马来语Pisang的对音,意即香蕉,其地是马来西岸的Pulau Pisang。韩振华认为皮宗是苏门答腊岛。周连宽认为应在越南半岛最南端。[40]
- 已程不国:翦伯赞认为当在锡兰岛。韩振华认为已程不即巴利语Sihakipa(师子洲,即斯里兰卡)的对音。周连宽认为是Bangis以南的Sipora群岛。[41]
相关文艺作品
[编辑]在越南,有一些文学作品,是以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历史背景作为题材,其中包括:
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历史意义
[编辑]越南北、中部地区先在秦末被赵佗所建的南越国所据,后更并归西汉政府,这确立了该地受汉人统治近千年之局。古代越南史家黎崱就归纳地说:“元鼎中,南越为内地署官府任,历朝弗变。”[43]吴士连亦评论道越南从此后近一千年都“国亡统绝”、“南(指越南)北(指中国)之势成矣”,[44]亦即标志着越南不得不深受中国政治影响的格局已定。
基于越南在第一次北属时,便受到中国采行直辖的政策,因而在社会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赵佗时的“南北交欢”、“和辑百越”政策和西汉的郡县制,便使得雒越制度逐步解体。及至东汉初年,锡光、任延等官员在当地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亦对社会起到改革作用,因而获得后世越人赞许。[45]
注释
[编辑]-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28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附录“大事年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647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34页。
- ^ 《淮南子集释》卷十八《人间训》,北京中华书局版,1289─1290页;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版,253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刋,22页。
- ^ 班固《汉书·高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73页。
- ^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北京中华书局版,2969─2970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蜀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00页。
- ^ 《史记·南越列传》“索隐”,北京中华书局版,2970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2─143页。
- ^ 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版,3848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二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4页。
- ^ 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29至38页。
- ^ 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1628─1630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47页。
- ^ 《水经注疏》卷三十七,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江苏古籍出版社点校版,3043页。
- ^ 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28页;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南历史》第一部分第二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译本,55─56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50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属西汉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页;陈仲金《越南史略》第二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中译本,28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属西汉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5页。
- ^ 《越史略》卷上,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466册,562页。
- ^ 刘珍《东观汉记·邓晨传》载邓勋为“交州刺史”,见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5页;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则记载邓勲“为交州牧”,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他“在西汉元、成以前”,而且当时未有州牧,应该是任交趾刺史,见黎崱撰、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8页;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刋,42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59页。
- ^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
- ^ 范晔《后汉书·岑彭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659页。
- ^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0-2462。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9页。
- ^ 刘珍《东观汉记·马援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430至431页;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黎崱《安南志略》卷第七,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60页;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征女王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6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9─160页。
- ^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2837;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第二章《秦汉对南越的征服与开发》,42─43页;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61─162页。
- ^ 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编《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1─13页。
- ^ 此列表参考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编《越南历史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2─13页制成。
- ^ 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第四章《结论》,冯承钧译,台湾商务印书馆版,103─107。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0-151页。
- ^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3页。
- ^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4─155页。
- ^ 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836页。
- ^ 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列传》,北京中华书局校注本,2462;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三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55页。
- ^ 38.0 38.1 38.2 38.3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页。
- ^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7─518页。
- ^ 40.0 40.1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页。
- ^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版,518─519页。
- ^ 《粤甸幽灵集录‧历代人君‧征圣王》,收录于《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第二册《神话传说类》,台湾学生书局版,第24-25页;《岭南摭怪·二征夫人传》,收录于《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古籍出版社版,30页。
- ^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320页。
-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赵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120─121页。
- ^ 郭振铎、张笑梅《越南通史》第一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10页。
参考书籍
[编辑]- (英文)Taylor, Keith Weller. (1983). The Birth of Vietnam. ISBN 0-520-07417-3
- (英文)越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司马迁. 《史記》. 北京: 中华书局(1992)ISBN 7101003044.
- (中文)刘珍等. 《東觀漢記》. 北京: 中华书局(2008)ISBN 9787101062946.
- (中文)班固. 《漢書》.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 (中文)范晔. 《後漢書》. 北京: 中华书局(1965).
- (中文)何宁集释. 《淮南子集釋》. 北京: 中华书局(1998)ISBN 7101013422.
- (中文)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 《水經注疏》. 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ISBN 780519131X.
- (中文)黎崱. 《安南志略》. 武尚清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1995)ISBN 7101011225.
- (中文)《越史略》(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 (日语)(中文)吴士连等. 《大越史記全書》. 陈荆和编校.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硏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センター(昭和59-61年)(1984-1986).
- (中文)伯希和等. 《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 冯承钧译.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1年,1962).
- (中文)鄂卢梭. 《秦代初平南越考》. 冯承钧译.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0年,1971).
- (中文)吕士朋. 《北屬時期的越南》.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
- (中文)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 《越南歷史》. 北京大学东语系越南语教研室译.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中文)陈仲金. 《越南史略》(或譯《越南通史》). 戴可来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ISBN 7100004543.
- (中文)郭振铎; 张笑梅. 《越南通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ISBN 7300034020.
- (中文)云南省钱币研究会、广西钱币学会. 《越南歷史貨幣》.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ISBN 7504911186.
- (中文)周振鹤编著. 《漢書地理志匯釋》.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ISBN 7533647572.
- (中文)武琼、乔富编纂. 《嶺南摭怪》(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 戴可来、杨保筠校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ISBN 7534802032.
- (中文)《粵甸幽靈集錄》(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冊《傳奇類》). 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民国八十一年)(1992年).
参考网页
[编辑]- (中文)新亞研究所-《史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 (中文)新亞研究所-《漢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6).
- (中文)新亞研究所-《後漢書》.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4).
- (中文)高等學校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安南志略》卷五至卷九.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6).
-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全書·屬西漢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越南文)(中文)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