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1902年5月7日—1978年7月4日),原名桂森,字一山,号非宇,男,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中国历史学家。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称,与简又文、郭廷以并称当代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
1902年5月7日(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生于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一个书香世家,原名桂森,号非宇,字一山,以字行。先世系出兰陵(山东峄县东),其父萧文彬是一位塾师,略通经史以教读为业,并终身奉佛。萧一山从小即随父在私塾读书,得益于乃父教导甚多,他在幼年就对历史发生浓厚的兴趣,四书五经多能背诵,尤爱《资治通鉴》。1919年毕业于山东济宁省立第七中学,旋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已开始研究清史。1921年春,萧一山在山西大学预科毕业,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系,受教于明清史专家朱希祖、孟森等人, 并开始撰写《清代通史》。1925年北大毕业后,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课余埋首著作,发表《中国通史大纲》。
萧一山中学时即感于日人稻叶君山编写的《清朝全史》(1915年)“观点纰缪,疏舛颇多”,发愤撰写清代史。1923年出版《清代通史》上卷,当时萧仍只是一名大学生,二年后出版中卷,甚受梁任公及日人今西龙激赏,亲自为此书写序,称他“志毅而力勤,心果而才敏”、“非直识力精越,乃其技术亦罕见也”[1]。朱希祖在序文中也说:“萧君年富力强,既以通史自任,则俟清史成后,尤深望其再作民国史,即所谓现代史;推而上之,继成上古、中古、近古诸史,以定成中国全部通史,其功德尤为无量。所以乐为之序,而馨香以祷祝者也。”但亦不乏批评者,如夏鼐列出数十处错误[2],1932年萧一山曾与批评者陈恭禄进行激烈笔战,火药味甚浓,至1934年双方辩文陆续刊载于《大公报》[3]。
对日抗战时期,任教于东北大学,撰写《清史大纲》、《曾国藩传》两书。胜利后出任李宗仁北平行辕秘书长。1948年冬天,萧一山携眷到达台湾,任教于台湾大学、逢甲工商学院董事后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并与张其昀等主持“清史编纂委员会”,修订《清史稿》。1963年最终完成五卷本《清代通史》凡四百余万字。1978年7月4日病逝于台北。
萧一山先生的部分藏书后由北京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收藏。
- ^ 梁启超:《萧一山清代通史序》,《清代通史》上卷,北平:中华印刷局初刊本,1923年。
- ^ 夏鼐:《评萧一山著〈清代通史〉》一文,1933年11月;收于《夏鼐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64—381页。
- ^ 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
- 夏鼐:《评萧一山著〈清代通史〉》,1933年11月。
- 萧一山:《为清代通史下卷讲稿批评事再致吴宓君书》,《非宇馆文存》,卷九,第31—33页。
- 张其昀:《介绍萧一山清代通史》
- 王家俭:《萧一山先生对于清史研究的贡献》
- 萧立岩:《萧一山传略》,载《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0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
---|
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12月23日公布):国民参政会议长 蒋中正;副议长 张伯苓 |
甲项遴选者 | 江苏省(4) | |
---|
浙江省(4) | |
---|
安徽省(4) | |
---|
江西省(4) | |
---|
湖北省(4) | |
---|
湖南省(4) | |
---|
四川省(4) | |
---|
河北省(4) | |
---|
山东省(4) | |
---|
河南省(4) | |
---|
广东省(4) | |
---|
山西省(3) | |
---|
陕西省(3) | |
---|
福建省(3) | |
---|
广西省(3) | |
---|
云南省(3) | |
---|
贵州省(3) | |
---|
甘肃省(2) | |
---|
绥远省(2) | |
---|
新疆省(2) | |
---|
青海省(1) | |
---|
西康省(1) | |
---|
宁夏省(1) | |
---|
西京市(1) | |
---|
察哈尔省(2) | |
---|
辽宁省(2) | |
---|
吉林省(2) | |
---|
南京市(2) | |
---|
上海市(2) | |
---|
北平市(2) | |
---|
黑龙江省(1) | |
---|
热河省(1) | |
---|
天津市(1) | |
---|
青岛市(1) | |
---|
重庆市(2) | |
---|
|
---|
乙项遴选者 | |
---|
丙项遴选者 | |
---|
丁项遴选者 | |
---|
|
|
---|
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2年7月27日公布,240名):国民参政会议长 蒋中正;副议长 张伯苓 |
甲项遴选者(164) | 四川省(8) | |
---|
湖南省(8) | |
---|
浙江省(8) | |
---|
江苏省(8) | |
---|
广东省(8) | |
---|
安徽省(8) | |
---|
河北省(8) | |
---|
山东省(8) | |
---|
河南省(8) | |
---|
湖北省(8) | |
---|
江西省(8) | |
---|
陕西省(6) | |
---|
福建省(6) | |
---|
广西省(6) | |
---|
云南省(6) | |
---|
贵州省(4) | |
---|
山西省(4) | |
---|
甘肃省(4) | |
---|
辽宁省(4) | |
---|
吉林省(4) | |
---|
察哈尔省(3) | |
---|
绥远省(3) | |
---|
新疆省(3) | |
---|
上海市(3) | |
---|
重庆市(3) | |
---|
青海省(2) | |
---|
西康省(2) | |
---|
宁夏省(2) | |
---|
黑龙江省(2) | |
---|
热河省(2) | |
---|
南京市(2) | |
---|
北平市(2) | |
---|
天津市(1) | |
---|
青岛市(1) | |
---|
西京市(1) | |
---|
|
---|
乙项遴选者(8) | |
---|
丙项遴选者(8) | |
---|
丁项遴选者(60) | |
---|
|
|
---|
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7月27日公布,290→314→358):国民参政会议长 蒋中正;副议长 张伯苓 |
甲项遴选者(199→223) | 四川省(10) | |
---|
湖南省(10) | |
---|
浙江省(10) | |
---|
广东省(10) | |
---|
安徽省(10) | |
---|
山东省(10) | |
---|
河南省(10) | |
---|
湖北省(10) | |
---|
江西省(10) | |
---|
江苏省(8) | |
---|
河北省(8) | |
---|
陕西省(8) | |
---|
福建省(8) | |
---|
广西省(8) | |
---|
云南省(8) | |
---|
贵州省(6) | |
---|
甘肃省(6) | |
---|
山西省(4→8) | |
---|
辽宁省(4→3) | |
---|
吉林省(4→3) | |
---|
新疆省(4) | |
---|
重庆市(4) | |
---|
察哈尔省(3) | |
---|
绥远省(3) | |
---|
上海市(3) | |
---|
青海省(3) | |
---|
西康省(3) | |
---|
宁夏省(3) | |
---|
黑龙江省(2) | |
---|
热河省(2) | |
---|
南京市(2) | |
---|
北平市(2) | |
---|
天津市(2) | |
---|
青岛市(1) | |
---|
西京市(1) | |
---|
安东省(0→3) | |
---|
松江省(0→3) | |
---|
辽北省(0→2) | |
---|
合江省(0→2) | |
---|
嫩江省(0→2) | |
---|
兴安省(0→2) | |
---|
台湾省(0→8) | |
---|
大连市(0→2) | |
---|
哈尔滨市(0→2) | |
---|
|
---|
乙项遴选者(8) | |
---|
丙项遴选者(8) | |
---|
丁项遴选者(75→119) | |
---|
|
|
---|
第一批(30人) 1942年8月 | |
---|
第二批(15人) 1943年12月 | |
---|
- ^ 注1:胡敦复、秉志、孟宪承3人位于沦陷区,未出现在1942年教师节公布的部聘教授名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