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莫斯科和约 (1997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莫斯科和约
1997年俄罗斯-车臣和约[注 1]
类型和平条约
签署日1997年5月12日
签署地点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生效日1997年5月12日
签署者俄罗斯 鲍里斯·叶利钦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 阿斯兰·马斯哈多夫
缔约方 俄罗斯
 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
语言俄语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维基文库莫斯科和约

莫斯科和约,正式名称是1997年俄罗斯-车臣和约[1],是在1994-1996年间爆发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之后,由时任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及新当选的车臣总统阿斯兰·马斯哈多夫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了的正式协议,双方同意拒绝使用武力来解决争议,但独立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最终在三年后引爆第二次车臣战争[2][3]

背景

[编辑]

1990年11月,焦哈尔·杜达耶夫当选为非官方的反对派组织车臣国民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该党主张将车臣升格为苏联内的一个独立的加盟共和国,而不是俄罗斯的组成部分,享有更大的主权。[4]

1991年6月8日,在焦哈尔·杜达耶夫的倡议下,第一届车臣全国代表大会的一部分代表聚集在格罗兹尼,并自称为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5][6]此后,宣布成立车臣共和国[7][8]1991年苏联政变引发了车臣境内的动乱,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占领了当地的克格勃总部及最高苏维埃建筑物。 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宣称自己是该地区唯一的合法机构。 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共和国总统。 [9][10]杜达耶夫在担任新总统后于1991年11月1日发表了单方面的独立宣言从苏联独立,最初他宣称目标是让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成为俄罗斯境内的一个联邦共和国。[11]同月,叶利钦派遣国内部队前往格罗兹尼试图稳定局势,但当杜达耶夫的部队在机场包围他们,他们被迫撤离,双方关系紧张。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俄罗斯联邦被广泛接受为苏联的继承国,但它失去了相当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俄罗斯裔占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人口80%以上,但显著的族裔和宗教差异及矛盾在某些地区构成了国家解体的威胁。这在1990年代初期成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叶利钦在他1990年竞选活动中将其视为一个高度优先事项。1992年3月31日,叶利钦和时任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车臣裔的哈斯布拉托夫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条约》,区域自治和税收特权的让步满足了大多数联邦主体的要求,因此88个联邦主体中的86个签署了条约,留在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但车臣和鞑靼斯坦拒绝签署。鞑靼斯坦最终在1994年与叶利钦达成协议,满足了其更大自治权的要求,留在联邦,因此车臣成为唯一没有签署该条约的联邦主体。叶利钦和车臣政府的谈判停滞不前,最终局势恶化成全面冲突。

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于1992年6月在印古什地区与另一个俄罗斯联邦主体北奥塞梯的武装冲突中解体。 新成立的印古什共和国随后加入俄罗斯联邦,而车臣于1993年宣布从莫斯科完全独立,成立车臣伊奇克里亚共和国[12]1994年12月,在谈判无果后俄罗斯军队进入车臣以镇压独立运动,引爆第一次车臣战争。杜达耶夫于1996年4月的导弹袭击中丧生,扬达尔比耶夫接任。1996年8月,车臣叛军成功进攻格罗兹尼; 俄罗斯军方领导人和车臣叛军签署了哈萨维特停火协议,是莫斯科和约的前身,11月俄罗斯达成协议撤军。1997年1月 - 在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在车臣总统选举中获胜后,俄罗斯承认他的政府。最后在5月,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正式的停火协议。[3]

条约内容

[编辑]

在简短的条约中,双方同意永远拒绝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并根据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建立俄罗斯联邦和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根据叶利钦的说法,这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为400年的车臣-俄罗斯冲突历史画上了句号。”随后,马斯哈多夫和俄罗斯总理维克托·切尔诺梅尔金在同一天签署了一项经济协议,其中包括俄罗斯将向饱受摧残的共和国支付多少战争损害赔偿的激烈问题。根据哈萨维特协议,格罗兹尼与莫斯科之间的所有关系协议都应在2001年底之前得到规范。[13]

影响

[编辑]

莫斯科和约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核心的独立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车臣成为一个事实上的独立国家但没有得到国际承认。这种情况使到车臣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断激化,车臣内部的激进份子也不满条约,动乱四起。1998年5月俄罗斯驻车臣总统代表瓦伦丁·弗拉索夫(Valentin Vlasov)被车臣激进份子绑架并关押了六个月。1998年6月,因应越来越多的动乱的情况下,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实施紧急状态。1999年1月,马斯哈多夫宣布伊斯兰宗教法将在三年内分阶段在车臣实施。1999年7月至8月,车臣战士在车臣-达吉斯坦边境与俄罗斯军队发生冲突。车臣叛军武装入侵俄罗斯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企图联合当地叛军共同建立一个伊斯兰宗教国家,俄罗斯军队在新任总统普京带领下再次与车臣政府展开对战。1999年9月中,武装份子败回车臣。10月普京宣布马斯哈多夫政府及他的议会为非法,开始对车臣展开全面的地面及空中攻势。10月10日马斯哈多夫提出和平方案,俄方拒绝接受,第二次车臣战争全面爆发。[3][14][15]

注解

[编辑]
  1. ^ 俄语全名俄罗斯联邦与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双边关系原则与和平条约(俄语:Договор о мире и принципах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РФ и ЧРИ

参考资料

[编辑]
  1. ^ Maksakov, Ilya. Aslan Maskhadov: Five Steps into History. Prague Watchdog. 2003-09-29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0). 
  2. ^ Fuller, Liz. Chechnya: The Turning Point That Wasn't.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07-05-11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3). 
  3. ^ 3.0 3.1 3.2 Chechnya profile - Timeline. BBC News. 2018-01-17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英国英语). 
  4. ^ 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Ичкерия. Общий обзо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GPI.RU
  5. ^ 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Ичкерия. Общий обзо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GPI.RU
  6. ^ Десять дней, которые отменили мир - В 1991 году усмирить Чечню можно было силами спецназа. versia.ru. [202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5) (俄语). 
  7. ^ Газета Барт июнь 1991 номер 10 — Решение ОКЧН. Чеченско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право (Чечен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202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俄语). 
  8. ^ Чечен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Нохчи-чо.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9. ^ 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ЧР 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суверенитете. Чеченско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право (Чечен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2022-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俄语). 
  10. ^ Defiance of the wolf baying at Yeltsin's door. The Guardian. 1994-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3). 
  11. ^ Trevelyan, Mark. Breakaway leader challenges Russia. The Guardian. 1991-11-13 [2017-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3). 
  12. ^ Chechnya profile - Timeline. BBC News. 2018-01-17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30) (英国英语). 
  13. ^ Stanley, Alessandra. Yeltsin Signs Peace Treaty With Chechnya.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5-13 [2022-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14. ^ agencies, Staff and. Chechnya and Russia: timeline.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6) (英语). 
  15. ^ Pashin, Alexander. Russian Army Operations and Weaponry During Second Military Campaign in Chechnya. Moscow Defense Brief (Centre for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ies). [2009-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