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杀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杀菌,又称作灭菌(英语:Sterilization),是把物体表面、液体、药物、培养介质上的任何形式微生物及传播性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芽孢朊毒体)去除的过程。适当地使用高温化学品放射线、高压及过滤程序可以有效达到杀菌效果。杀菌后的物体称为无菌英语aseptic(sterile, aseptic)。

杀菌和消毒(disinfection)不同,后者指的是减少,而非完全消灭病原体。

杀菌通常都是用于一切会接触病人伤口或体内的仪器,确保没有微生物感染身体组织,例如一些外科手术或身体检查所使用的医疗仪器。

方法

[编辑]

对于不同的物体,有不同杀菌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物理方法

[编辑]

干热杀菌

[编辑]

在热空气160℃-170℃下保温2小时进行灭菌。

湿热杀菌

[编辑]

高压蒸气杀菌

[编辑]

广泛使用高压釜(autoclave),一般加温至121-134℃。为达到杀菌效果,需要维持在121℃至少长达15分钟或是134℃长达5分钟。如果液体或器械被外包装包裹则需要延长杀菌时间(亦须避免消毒过久造成被消毒物的磨损)。液体在高压釜中杀菌时,应缓慢降温降压以避免造成液体急速沸腾。

化学杀菌法

[编辑]

高温杀菌法虽然有良好的杀菌效果,但是不适用于不耐热的物体,如生物性材料、光导纤维、电子器械及许多塑胶产品。低温气体杀菌器械以高浓度的高活性气体(烷化剂如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氧化剂如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及臭氧(ozone))为主。液体杀菌剂及高效能消毒剂一般包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过乙酸(CH3COOOH)及醛类戊二醛邻苯二甲醛

然而即便化学杀菌避免了高温毁损的问题,消毒人员仍须注意化学杀菌剂与被消毒物是否兼容。制造厂商可在被消毒物包装上注明杀菌注意事项。化学杀菌剂虽能摧毁大量病原体,但也可能对人体产生祸害。消毒人员有责任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及消毒器械上的监测与控管。

环氧乙烷

[编辑]

广泛使用于不耐热及辐射的物体,如塑胶、光纤及电器等。作用环境在30°C及60°C之间,湿度大于30%,气体浓度介于200~800毫克/升之间,且一般持续至少三小时。环氧乙烷穿透性良好,可穿透纸张、衣物、部分塑胶膜并仍保有良好作用性。有效消灭所有已知的病毒、细菌、真菌及细菌芽孢,且与大多数材料兼容。然而其缺陷包含极度易燃、有毒性及致癌性,需要经由特定程序降低风险。

臭氧

[编辑]

工业上用来消毒水与空气及物体表面,可以将大部分有机体氧化。但同时也是带有毒性且不稳定的气体,只能于消毒现场制造,因此仍无广泛使用。

漂白

[编辑]

含氯漂白剂是种液体杀菌剂,家用漂白剂是浓度6.25%的次氯酸钠,通常经稀释十倍后才使用;然而消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需要五倍稀释的漂白剂、阻止普昂蛋白活性则需要2.5倍稀释的漂白剂。漂白剂可以瞬时消灭许多有机体,但需要持续二十分钟才能达成完全杀菌,且不包含所有的芽孢,同时漂白剂也带有高腐蚀性。

近年二氧化氯也逐渐成为常用的漂白剂,它的好处是使用分量不高,也较不容易产生有机氯化合物

漂白剂接触空气后会开始分解,不宜久放。[1]

戊二醛与甲醛

[编辑]

戊二醛甲醛都是液态杀菌剂(也可用作固着剂),需要较长的浸泡时间。以消灭芽孢为例,必须浸泡在戊二醛中长达22小时,甲醛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若被消毒物上有固态颗粒则更难达到杀菌效果,甚至导致治疗失败。此两种杀菌剂接容易挥发,毒性易透过皮肤接触或呼吸对生物体造成影响。戊二醛的保质期较短(小于两周),价位也较高;相较下甲醛比较便宜,且若搭配添加甲醇便能防止甲醛聚合成多聚甲醛,进一步延长保质期,但是比戊二醛更容易挥发。甲醛也可以借由将多聚甲醛解聚化而变成气态杀菌剂,最早的沙克小儿麻痹疫苗便是透过此种方法消毒的。

过氧化氢

[编辑]

应用

[编辑]

饮食

[编辑]

医学及外科手术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Office of Health and Safety.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BMBL) 5th.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7 [201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