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
巴尔的摩级 Baltimore class | |
---|---|
概观 | |
舰种 | 重巡洋舰 |
拥有国 | 美国 |
前型 | 威奇塔级重巡洋舰 |
次型 | 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 |
数量 | 14 |
单艘造价 | 四千万美元[1] |
动工 | 1941-1943 |
服役 | 1943–71 |
技术数据 | |
标准排水量 | 14,500长吨(14,733公吨) |
满载排水量 | 17,000吨(17,273公吨) |
全长 | 205.26 米 |
全宽 | 21.59米 |
吃水 | 8.18米 |
燃料 | 2290吨 |
功率 | 12万匹轴马力 |
最高速度 | 33节 |
乘员 | 673人(35名军官、638名士兵) |
武器装备 | 3座三连装8英寸舰炮 12门5英寸副炮 48门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 24门厄利孔20毫米机炮 |
巴尔的摩级重型巡洋舰(Baltimore-class)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重型巡洋舰。也是美国摆脱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后所建造的重巡洋舰。
历史
[编辑]规划及建造
[编辑]在1939年9月二战爆发后,禁止建造重巡洋舰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开战后变得过时。美国海军开始了关于新型重巡洋舰的研究,其成果就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建造。巴尔的摩级在外观上跟克里夫兰级轻巡洋舰十分相似,两者最明显的差别是较大的巴尔的摩级的武装为3座三连装8英寸舰炮,而克里夫兰级的武装则为4座三联装6英寸主炮。
首四艘舰的建造在1940年7月1日开始,而在年尾前则再追加4艘的建造订单。第二张包含十六艘舰的订单在1942年8月7日通过。虽然重巡洋舰在太平洋战争中的首十四月损失甚大,但海军却把建造和完成克里夫兰级列为优先,因为较轻的船能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并部署在航母战斗群中。
此级最大的承建商是伯利恒钢铁,他们在位于马萨诸塞州昆西的福尔河造船厂建造了八艘同级舰。
服役
[编辑]在17艘(包括小改款的俄勒冈城级3艘)完工舰只中,有12艘在日本投降前服役,只有7艘参加了太平洋战区的战斗,1艘参加了欧洲战区的战斗。二战后多数退役并被编入后备舰队,在1950年代初期又有数艘重新服役,其中6艘参与了朝鲜战争,另外7艘配属到其他地区的舰队。波士顿号和堪培拉号改装为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芝加哥号则被改装为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朝鲜战争结束后,除了改造为导弹巡洋舰的5艘(波士顿号、堪培拉号、芝加哥号、哥伦布号、奥尔巴尼号)以外,就只有圣保罗号继续服役参与越战,进入1970年代后各舰开始陆续除役、出售拆毁。
战损
[编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有堪培拉号遭遇敌军攻击受创。1944年10月13日,堪培拉号被一枚鱼雷击中,23人阵亡,因为两个锅炉室进水3,000吨,全舰失去动力,只能让姊妹舰波士顿号拖离,因此两艘都错过了之后的莱特湾海战。1945年6月,匹兹堡号在西太平洋遭遇台风,整个船首断裂,但没有人员伤亡。匹兹堡号挣扎到达关岛后进行了临时维修,然后驶往美国西岸的普吉特湾海军基地进行全面修复(断开的船首还浮在海上,后来被拖到关岛拆毁)。
朝鲜战争期间,1952年4月12日,圣保罗号一座前炮塔发生火灾,造成30人死亡。同舰在1953年被海岸炮台击中,但人员没有伤亡。海伦娜号和洛杉矶号也曾被海岸炮台击中,也都没有人员伤亡。
越战期间,1968年6月,波士顿号及其护航舰澳大利亚皇家海军驱逐舰霍巴特号(HMAS Hobart)被友军误击,当时美国空军的飞机向两舰发射导弹,霍巴特号严重受损,波士顿号也被命中但弹头未引爆。
改装导弹巡洋舰
[编辑]美国海军在二战后开始实验在军舰搭载导弹,1946年密西西比号战舰改装搭载RIM-2导弹,测试后这型导弹用于后续巴尔的摩级的改装。1952年,波士顿号和堪培拉号开始改装为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世界最初的导弹巡洋舰),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重新服役,重新分类为CAG(“G”代表“导弹”并保留“A”代表搭载重型主炮)。
1958年起,芝加哥号、哥伦布号以及俄勒冈城级巡洋舰奥尔巴尼号,被改装为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先后于1962年和1964年完成。与波士顿级改装相反,奥尔巴尼级改装需要全面改造整个武器系统和上层建筑,而没有保留主炮,因此奥尔巴尼级舰种分类为CG。
海伦娜号、洛杉矶号、梅肯号和托雷多号在1956年至1958年间改装搭载RGM-6导弹,不过只是实验性质而没有进一步改装。
设计
[编辑]船体
[编辑]巴尔的摩级巡洋舰船体长205.31米,宽21.59米,奥尔巴尼级和波士顿级改造后的船体尺寸没有改变。满载排水量为17,304吨,吃水7.29米。舷测装甲厚6英寸(15.2公分),甲板装甲厚3英寸(7.62公分)。炮塔装甲厚度在1.5~8英寸(3.8~20.3公分)之间,而炮塔环为6.5英寸(16.5公分)。
部分改装的波士顿级的吃水增加20英寸(51公分),排水量增加510吨。主要变化是将两个烟囱合而为一,前桅杆加大。最显著的变化当然是船体后半移除主炮、增设导弹发射装置。
大幅改装的奥尔巴尼级上层建筑完全重建,除了船体外与以前的姊妹舰几乎没有相似之处。箱形舰桥是本级最注目的标志,两个桅杆和烟囱合为一体,其中电子平台连接到烟囱的顶部。上层建筑大量使用使用铝合金以减轻重量,尽管如此奥尔巴尼级的满载排水量仍超过17,800吨。
动力
[编辑]巴尔的摩级有四个驱动轴,各连结一个螺旋桨。动力为四台锅炉驱动四台蒸汽轮机,锅炉压力可达4,240千帕。最高速度约为33节(61公里/小时),最大动力输出约为120,000匹马力。
巴尔的摩级可携带2,290吨的燃料,最大航程在15节(2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时约10,000浬(19,000公里)。尽管波士顿级和奥尔巴尼级改造后燃料容量分别增加为2600吨和2500吨,但排水量增加使航程各减少到约9000和7,000英里(11,000公里)。
武装
[编辑]巴尔的摩级的主要武器为三座三联装8吋55倍径舰炮,两座位于前方,一座位于后方。炮弹重335磅(152公斤),最大射程30,050码(27,480米)。穿甲弹可以在20,800码(19,000米)处穿透6英寸的装甲。次要武器包括六座二连装Mk12 5吋38倍径炮,可以用于攻击空中和水面目标,最大水平射程为17,575码(16,071米),射高可达12,400码(11,300米)。此外配备12座四联装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及20~28门厄利孔20毫米机炮。二战后,厄利孔机炮被认为对喷射机无效而被拆除,波佛斯高射炮在1950年代被3英寸50倍径炮取代。
托雷多号、梅肯号、海伦娜号和洛杉矶号曾搭载三枚RGM-6导弹,但最终各国未在水面舰艇上部署这类核导弹。意大利巡洋舰加里波底号曾在1960年代测试搭载UGM-27北极星导弹,但计划因美国决定不出售导弹而破局。
电战装备
[编辑]最初巴尔的摩级配备搜索地面目标的SG雷达和搜索空中目标的SK雷达,水平侦测距离在15到22浬(28到41公里)之间,SK可在100浬(190公里)的中等高度侦测到轰炸机。朝鲜战争时,换装性能更佳的SPS-6雷达(由西屋电子制造)或SPS-12雷达(美国无线电公司制造)。轰炸机的探测范围增加到145英里(233公里)。现役舰艇的雷达在最后几年得到进一步升级:SPS-6被SPS-37取代(也来自西屋公司),SPS-10被SPS-12(雷神公司制造)取代,此时飞机侦测距离增加到250英里(400公里)。
巴尔的摩级从一开始就配备了电子火控系统,主炮与MK8雷达由Mark34火控系统控制,5吋炮由两个配备Mk-4雷达的Mk37火控系统引导。后来火控雷达与主雷达系统一起被更新,火控系统保持不变,新的3英寸炮升级为Mk56和Mk35雷达。
舰载机
[编辑]二战期间巴尔的摩级在后甲板侧搭载两个飞机弹射器,机库最多可容纳四架飞机,该级的前四艘船各有两台起重机,而后来的舰只只有搭载一台。
起初搭载OS2U"翠鸟"水上机,后来更新为SC-1"海鹰"水上机,用于侦察、反潜和救援任务。水上机由弹射器射出,降落在巡洋舰旁后以起重机吊回船上。在1950年代弹射器被拆除,但起重机被留下,机库用于存放直升机、小艇或RGM-6导弹整备区。
1948年,梅肯号安装了一个略微加高的直升机停机坪,由于这严重限制后方主炮的射击角度,因此改装很快被放弃,并且没有在其他船上进行尝试。奥尔巴尼级则是将直升机停机坪设于甲板上。
后续设计
[编辑]巴尔的摩级的船体被用于开发其他舰级,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是巴尔的摩级的小改款,两个级别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烟囱减少为单管,上层建筑往后移40英尺(12米),以减少舰艏过重倾向并增加火炮的射角。
第四艘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北安普顿号,最终以轻型指挥巡洋舰服役。尽管拥有重型巡洋舰的船体,但因为主炮口径小于8英寸而被归类为轻巡洋舰。
德梅因级重巡洋舰是巴尔的摩级的进一步改良,该级搭载了第一批全自动装填速射炮,并改进了损管能力,但没有一艘来得及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塞班级轻型航空母舰船体流用巴尔的摩级的设计,但加宽以容纳飞行甲板。塞班级两艘于1947年和1948年完成,但到1950年代中期被证明无法起降喷射机,分别被改装为通讯舰和指挥舰。
组员
[编辑]巴尔的摩级的船员规模因时代和战情而异,战时船员数量更多。一些巡洋舰(包括三艘奥尔巴尼级巡洋舰)被用作舰队旗舰,因此会多配置一名海军上将和他的幕僚。
在二战前后舰上约有60名军官和大约1000士兵,舰队旗舰可能会增加到80名军官和1500名士兵。在和平时期未担任旗舰的波士顿号,也有80名军官和约1650名士兵。奥尔巴尼级组员人数与基本的巴尔的摩级大致相当。
相较之下,现代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约有400名组员,这是因为现代武器系统高度自动化导致。
参考
[编辑]- ^ "American Cruiser of World War 2 - A pictorial encyclopedia by Steve E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