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十三经注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公元前206年-后8年),最晚者在南宋(1127-1279)。在明朝(1368-1644),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1]

概念

[编辑]

“十三经注疏”与“十三经”两个整体性概念一同成熟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皇帝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并命京师国子监校勘印行。此为帝王朝廷首次将十三部经书、一套代表汉唐经学的特定注解一起赋予官方地位,标志着这两个概念完全确立。[1]

“注”即注释,也写作“注”,是对经书正文的注解,主要说明字义、通假、名物、制度,也阐发义理;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各部注,还有“传”、“章句”、“故(诂)”、“解”等名称。其中《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穀梁传集解》、《论语集解》均名“集解”,但前者意为集合《春秋》经文与《左传》传文一并注解,后二者意为集合多家前人的注解。

“疏”即疏通,是对经文和旧注的进一步说明,重点在于串讲文意、阐发义理。从树立官方学术的角度,历代朝廷将其组织学者编写的疏称为“正义”。疏与注的关系是“疏不破注”,即疏的思想内容不去破坏注的体系,只在注的框架内讲解。

作者、年代与内容构成

[编辑]

各部注、疏的作者不同。生卒可考的主要作者共有十四位,生活在从东汉(25-220)后半期到北宋(960-1127)早期约一千年的时段内。各部注自身的成书时间从西汉早期到唐玄宗天宝(742-756)之始,各部疏自身的成书时间从南朝(420-589)到南宋朱熹(1130-1200)生存之年,分别跨越九百多年和近八百年,共计近一千四百年。一部分的作者与年代不够明确,甚至有重大争议。内容包括十四部注(《毛诗》两部)和十三部疏。《毛诗注疏》内还附有间接说明性质的《诗谱》。

注的主要作者,能明确者有十位。注一般为学者个人私撰,也有多位作者先后写作、集体编纂或帝王著述的情况,如《周易注》的卦爻辞、《彖》、《象》、《文言》部分为王弼先作,《系辞》、《说卦》、《序卦》、《杂挂》部分是韩康伯后补;《论语集解》由何晏(领衔)、荀𫖮曹羲郑冲等人合撰;《孝经注》乃唐玄宗笔墨。《毛诗》的注有两个层次,一为《毛诗故训传》(毛传),二为郑玄《毛诗笺》[2](郑笺),合称《毛诗传笺》。疏则多为朝廷组织学者集体编写,如唐朝初年由孔颖达(574-648)领衔编修的《五经正义》,北宋早期由邢昺(932-1010)主持撰写的《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和《尔雅疏》。私著者有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和杨士勋的《春秋穀梁疏》。此二人生活时代与孔颖达大致相当。[3]

注的成书年代,《毛诗故训传》最早,写定在西汉早期,不晚于汉景帝(前157-前141在位)时[4];另外十三种,除《孝经注》写定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古文尚书传》争议较大外,其作者均生活在从108年到约385年这二百八十年左右的时间内,相当于东汉后期到东晋(317-420)中期,注本身亦诞生于此时段。疏的成书时间就集中得多,除作者不明的《春秋公羊疏》、《孟子疏》外,《五经正义》、《周礼疏》、《仪礼疏》、《春秋穀梁疏》成书于唐太宗(627-649在位)到高宗永徽(649-655)中;《孝经正义》、《论语正义》、《尔雅疏》成书于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间。

部分注、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尽管经过历代学者的大量研究,仍然不明确。如仅能确定《古文尚书传》并非汉武帝时孔安国作成,其主体部分的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晋[5],少量写定于南朝齐、梁之际(约502);《春秋公羊疏》题名作者唐代徐彦不可考,内容当作于南朝中[6];《孟子疏》不是邢昺同僚孙奭之手笔,而出于朱熹同时代邵武(今福建西北)士人之手[7]。其中《古文尚书传》的问题与今本《尚书》部分篇目的来源问题一同构成了经学史上最大的争议之一,从朱熹生活的时代一直持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

经名 注名 注者 疏名 疏者 合称
周易 周易注 曹魏王弼(226-249,卦爻辞、彖、象、文言)
东晋韩康伯(335一385左右[8],系辞、说卦、序卦、杂挂)
周易正义 孔颖达(574-648,领衔) 周易注疏
尚书 古文尚书传 西汉孔安国(题名)[5] 尚书正义 【唐】孔颖达(领衔) 尚书注疏
毛诗 毛诗传笺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127-200,毛诗笺[2]
毛诗正义 【唐】孔颖达(领衔) 毛诗注疏
周礼 周礼注 【东汉】郑玄 周礼疏 【唐】贾公彦 周礼注疏
仪礼 仪礼注 【东汉】郑玄 仪礼疏 【唐】贾公彦 仪礼注疏
礼记 礼记注 【东汉】郑玄 礼记正义 【唐】孔颖达(领衔) 礼记注疏
左传
(附《春秋》)
春秋经传集解 西晋杜预(222-285) 春秋正义 【唐】孔颖达(领衔) 春秋左传注疏
公羊传 春秋经传解诂 【东汉】何休(129-182) 春秋公羊疏 【唐】徐彦 春秋公羊传注疏
穀梁传 春秋穀梁传集解 【东晋】范甯(339-401) 春秋穀梁疏 【唐】杨士勋 春秋穀梁传注疏
孝经 孝经注 【唐】唐玄宗(685-762) 孝经正义 北宋邢昺(932-1010,领衔) 孝经注疏
论语 论语集解 【曹魏】何晏(约195-249,领衔) 论语疏 【北宋】邢昺(领衔) 论语注疏
尔雅 尔雅注 【晋】郭璞(276-324) 尔雅疏 【北宋】邢昺(领衔) 尔雅注疏
孟子 孟子章句 【东汉】赵岐(108-201) 孟子正义 【北宋】孙奭(题名)[7] 孟子注疏

多数注、疏都有一篇序言。内容一般是以儒家立场叙述此经的性质、起源、成书、流传、前代研究、本书缘起、作者用意等。不同版本收录的序言多寡不一。

《毛诗注疏》中还包括了郑玄的《诗谱》,是间接性的说明文字,分列于各国风、二雅、各颂之前,分别介绍十五国风、大小雅、三颂的地理历史背景、创作时代及用意、吟咏场合等。《正义》亦疏通之。

流传及版本

[编辑]

第一次以“十三经注疏”为名将十三部经书及其注解一同刻板印刷,在武宗正德四年(1509)至世宗嘉靖四年(1525)之间,但其中的《仪礼注疏》由《仪礼图》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十三经注疏》第一次合刻于嘉靖十二年(1533)至十七年间,主事者为时任福建按察使李元阳(1497-1580)。帝王朝廷第一次钦定颁行始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全部刻成于二十一年(1593)。

后代多有重刊《十三经注疏》者。明末有毛氏汲古阁本。清代乾隆四年有武英殿刻本。嘉庆二十一年,阮元在江西南昌府学主持校勘刻印的版本比较完善,附有校勘记,通行至今。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程苏东,再论“十三经”的形成与《十三经注疏》的结集,收入《国学研究(第二十五卷)》,257-2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2. ^ 2.0 2.1 音jiān。先注经文,后注《毛传》,但体裁与注相同。
  3. ^ 贾、孔同署衔名于《礼记正义序》,杨、孔同署衔名于《春秋正义序》。
  4. ^ 参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38-40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3
  5. ^ 5.0 5.1 陈梦家,尚书通论,111-131、225-24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6。
  6. ^ 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24-28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7. ^ 7.0 7.1 朱熹,朱子语录
  8. ^ 楼宇烈,袁宏与东晋玄学,收入《国学研究(第一卷)》,67-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