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何塞·埃尔南德斯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塞·埃尔南德斯
José Hernández
出生(1834-11-10)1834年11月10日
阿根廷邦联巴列斯特尔镇
逝世1886年10月21日(1886岁—10—21)(51岁)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贝尔格拉诺
职业作家、政治家、记者、军人
国籍 阿根廷
体裁诗歌
文学运动高乔文学西班牙语Literatura gauchesca
代表作马丁·菲耶罗西班牙语Martín Fierro
受影响于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
施影响于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里卡多·圭拉尔德斯博尔赫斯

何塞·拉斐尔·埃尔南德斯(西班牙语:José Rafael Hernández,1834年11月10日—1886年10月21日),阿根廷记者、诗人及政治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庄园,早年居住于潘帕斯草原,19岁从军并参与了阿根廷邦联内部多场战役,后退伍从事新闻业,为邦联制度的捍卫者,多次透过报刊抨击米特雷与萨米恩托的统治,亦曾因参与政变两度被迫流亡国外,最终遇赦归国,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议员任内逝世。

在文学领域,埃尔南德斯是高乔文学西班牙语Literatura gauchesca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1872年发表的叙事诗《高乔人马丁·菲耶罗西班牙语Martín Fierro》及其1879年出版的续作《马丁·菲耶罗归来西班牙语La vuelta de Martín Fierro》,作品描述高乔人多舛命运和顽强的斗争,将高乔人描绘为阿根廷精神的象征[1]:104,107-109[2]:223,其代表性、重要性长期获学者认可,亦被阿根廷社会广泛视为该国的民族史诗,对现代阿根廷文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3]

生平

[编辑]
查克拉普埃雷东庄园,今为何塞·埃尔南德斯-查克拉普埃雷东历史博物馆

早年

[编辑]

何塞·埃尔南德斯于1834年11月10日出生在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巴列斯特尔镇的查克拉普埃雷东庄园(Chacra Pueyrredón[4],其父母分别是拉斐尔·埃尔南德斯和伊莎贝尔·普埃雷东,两人于1832年结婚[5]:475,其中,埃尔南德斯的母亲伊莎贝尔出身普埃雷东家族,也是拉普拉塔联合省最高执政官胡安·马丁·德·普埃雷东西班牙语Juan Martín de Pueyrredón的侄女[5]:474,该家族大部分成员主张在阿根廷推行极权统治,埃尔南德斯出生的查克拉普埃雷东也是她姐妹维多利亚的地产;而伊莎贝尔的丈夫拉斐尔·埃尔南德斯的家族则主张在阿根廷推行邦联制度,两派人士势不两立[6]:88。1835年7月27日,埃尔南德斯在圣母赎虏圣殿受洗[7]:3。因父母远离家乡,他早年由姨母维多利亚抚养,当姨母因政治因素移居巴西后,年幼的埃尔南德斯便被姨母交给住在巴拉卡斯西班牙语Barracas (Buenos Aires)的祖父何塞·格雷戈里奥·埃尔南德斯(José Gregorio Hernández)抚养[3]:67[8]:10

当何塞·埃尔南德斯六岁时,他进入佩德罗·桑切斯创办的圣特尔莫阿根廷学堂(Liceo Argentino de San Telmo)学习,并在该学校度过了四年,在此期间,他学习了阅读和写作、天主教教义、古罗马和西班牙历史、算术、绘画和西班牙语语法等方面的知识[7]:3-4。1842年,其祖父逝世,而其母亦于1843年逝世,与此同时,埃尔南德斯被医师诊断患有胸部疾病,医师建议他前往气候适宜的地方疗养;因此,他的父亲于1846年将他带往马德普拉塔附近潘帕斯草原的牧场居住,在当地,他从事农牧业劳动,恢复了身体健康,还学会了骑马射箭,亦以动作敏捷、体格健壮而名闻乡里[3]:67[5]:476-477

1853年,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召开制宪会议,颁布新宪法西班牙语Constitución argentina de 1853,其中提到将布宜诺斯艾利斯作为阿根廷邦联首都、并将布港海关的收入收归国有,但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对此表示不满,脱离邦联,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国[9],当年,19岁的埃尔南德斯加入布军,参与镇压伊拉里奥·拉戈斯西班牙语Hilario Lagos反对布行政长官瓦伦丁·阿尔西纳西班牙语Valentín Alsina的兵变,期间,布军一度在圣格雷戈里奥战役西班牙语Batalla de San Gregorio中被击败,但在翌年便迫使拉各斯和乌尔基萨解除了包围,埃尔南德斯都有参加这些战斗[3]:67,埃尔南德斯还参与了胡安·何塞·索托创办的《和平改革》(La Reforma Pacifica)报编辑,也担任了该报社驻巴拉那的通讯员,政治立场趋于改良主义,但在1857年,阿尔西纳透过欺诈性选举重新当选为布行政长官,而埃尔南德斯则与部队中另一名军官因政见不合决斗,并离开了军营,被迫逃往巴拉那,而其父亲亦在同年被雷电击中身亡[5]:487[10]

拥护邦联

[编辑]

来到巴拉那后,埃尔南德斯先后在当地担任商店雇员、法院公职人员[7]:5-6;1859年,他加入阿根廷邦联总统乌尔基萨领导的军队,并参加塞佩达战役英语Battle of Cepeda (1859),打败了阿尔西纳所领导的布省军队,布省战败后,随即重新加入邦联[3]:67[11],埃尔南德斯也因为战功获得上尉军衔,翌年,他出任国家会计办公室成员,还成为支持邦联的机关报《阿根廷民族报》(El Nacional Argentino)的编辑[10]。1860年3月,圣地亚哥·德尔基接替乌尔基萨担任总统,埃尔南德斯则成为副总统胡安·埃斯特万·佩德内拉的秘书,并在当年的圣菲国民大会担任速记员,负责研究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提出的宪法改革方案西班牙语Reforma constitucional argentina de 1860,他本人也对是次修宪充满期待[7]:8。但是,主张中央集权的布省省长巴托洛梅·米特雷与邦联政府不和,两派爆发冲突,史称帕翁战役英语Battle of Pavón,埃尔南德斯随即作为邦联军的一员参加了该战役。米特雷最终在1861年击败邦联军,确立了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位,并当选为国家重新统一后的首任总统,也接受了邦联体制及1853年通过的宪法[12][13]:363-541

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何塞·埃尔南德斯的政敌

但埃尔南德斯仍然对米特雷与其继承人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不满,并于1863年创办《阿根廷人》报社(El Argentino),透过报纸批评前者,支持邦联,并建议乌尔基萨不要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当局进行利益协调,亦谴责对考迪罗安赫尔·比森特·佩尼亚洛萨西班牙语Ángel Vicente Peñaloza的暗杀[10],日后还将其对佩尼亚洛萨的报导汇编成《恰乔的一生》(Vida del Chacho),肯定了他的功绩,但萨米恩托随即写了一本批评佩尼亚洛萨的著作加以回敬[3]:67[14]。1863年12月,《阿根廷人》报社停刊,埃尔南德斯转行经商,1867年,他搬到阿根廷东北部的科连特斯省,开始与省长埃瓦里斯托·洛佩斯西班牙语Evaristo López政府合作,先后在当地担任省检察官、省长秘书等职,并时常于在地报刊《科连特斯的回声》(El Eco de Corrientes)发表文章[7]:11-13。洛佩斯失势后,埃尔南德斯迁居罗萨里奥,并开始在当地《首府报英语La Capital》发表文章。在文章中,他主张权力下放。阿根廷政府迁都罗萨里奥,还表示当局以布市作为首都“毁了国内其他部分”。亦批评政府对高乔人的歧视政策,并建议当局停止招募高乔人前往边境对抗马普切人等原住民[15],其反对萨米恩托当局的观点,更加彰显于他在1869年创办的《里奥普拉塔》报诸报文章中,在创刊时,埃尔南德斯除了主张实施区域自治、停止压迫原住民外,亦要求当局定期举行市政选举,公检法官员皆应该透过选举产生[3]:68-71;以后,埃尔南德斯还透过报纸谴责了三国同盟战争对阿根廷、巴拉圭人民造成的巨大破坏[7]:23-29[16]

1870年,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被与其政见不合的新任恩特雷里奥斯省长里卡多·洛佩斯·霍尔丹西班牙语Ricardo López Jordán派遣的杀手谋杀身亡,后者也指控乌尔基萨出卖了邦联[17],霍尔丹也因此受到萨米恩托当局谴责,但埃尔南德斯却替他辩护,否认了当局指控他的谋杀罪行,亦关闭《里奥普拉塔》报并参加了由霍尔丹发起的起义西班牙语Rebelión jordanista,试图推翻萨米恩托,重振邦联,但遭到镇压,埃尔南德斯也被迫流亡巴西[3]:68,在当地以创作高乔诗歌消磨时间,1872年,他离开巴西,转往乌拉圭,亦为该国报刊《祖国》(La Patria)撰写文章维持生计[18][19]

遇赦归国

[编辑]
埃尔南德斯创作《马丁·菲耶罗归来》的地方,今为酒店
埃尔南德斯的墓葬

1872年,萨米恩托赦免了霍尔丹之乱的参与者[12],但要求埃尔南德斯不得再从事新闻工作,在作出承诺后,他得以返回阿根廷[10],1873年,霍尔丹再次占领恩特雷里奥斯,萨米恩托当局随即对埃尔南德斯发布了通缉令,宣布将以重金悬赏其首级,埃尔南德斯再度被迫流亡乌拉圭,直到新总统尼古拉斯·阿韦利亚内达于1874年10月上任并实行和解政策后,他才得以回到阿根廷[20]

1872年第一次返国后,埃尔南德斯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大酒店(Gran Hotel Argentino)一个靠近维多利亚广场(即今五月广场)的房间内,潜心创作《高乔人马丁·菲耶罗西班牙语Martín Fierro》,并于翌年在拉潘帕印刷厂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其第一版在上市不久后便销售一空[21],但布市的上层文化圈却对这部作品嗤之以鼻,直到其在西班牙、法国及美国等地引起反响后,当地不少报社才开始报导这部著作[10][22]:56。《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受到下层读者欢迎,再版了十次,一些读者也呼吁埃尔南德斯发表续集,在他们的要求下,埃尔南德斯于1879年发表了其续集《马丁·菲耶罗归来西班牙语La vuelta de Martín Fierro[3]:68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埃尔南德斯也重新投身政治活动,并参与创建了民族自治党[23],不过他直到1879年才加入该党,并与日后成为阿根廷第一位民选总统的伊波利托·伊里戈延一同积极支持胡利奥·阿亨蒂诺·罗加参选总统[24],1880年,罗加当选总统,而埃尔南德斯亦于翌年当选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议会参议员,1885年连任一届[10],在议员任内,他主张将首都布市联邦化,提出了增设港口、扩展铁路运输网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见证了内科切阿的建立[7]:37[23],还为在地畜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布省省长达尔多·罗恰西班牙语Dardo Rocha编写了《牧场主指导》(Instrucción del estanciero[12][25]

1886年10月21日,因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炎,埃尔南德斯在自己位于贝尔格拉诺的圣何塞别墅逝世[5]:495[26]。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于1939年通过了第4756号法令,将埃尔南德斯的生日11月10日确立为“传统节西班牙语Día de la Tradición”加以纪念[27]:92,其出生地的庄园则被改称为何塞·埃尔南德斯-查克拉普埃雷东历史博物馆(Museo Histórico José Hernández-Chacra Pueyrredón),以供民众参观,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座博物馆也被命名为何塞·埃尔南德斯人民艺术博物馆西班牙语Museo de Arte Popular José Hernández,以向他致敬[28]

家庭

[编辑]

何塞·埃尔南德斯祖父何塞·格雷戈里奥·埃尔南德斯的祖籍位于赫雷斯德洛斯卡瓦列罗斯市镇,隶属于西班牙天主教梅里达-巴达霍斯总教区。他在1790年移居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即今阿根廷)从事商业,1795年结婚,此后,埃尔南德斯家族便在当地开枝散叶,何塞·格雷戈里奥还曾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厅的成员,并于1811年生下了诗人的父亲拉斐尔·埃尔南德斯,而其母系家族普埃雷东则是阿根廷的政治世家[5]:474-475

1863年6月8日,埃尔南德斯在恩特雷里奥斯省巴拉那工业街的一栋住宅(今西班牙街212号)内与卡罗利娜·冈萨雷斯·德尔·索拉尔(Carolina González del Solar)结婚[29],婚后二人生有八个子女,分别是伊莎贝尔、曼努埃尔·亚历杭德罗、梅塞德斯、玛格丽塔·特蕾莎、胡安·何塞、何塞法、玛丽亚·特蕾莎及卡罗利娜[5]:489

文学

[编辑]
《高乔人马丁·菲耶罗》的封面

19世纪的阿根廷文坛西班牙语Literatura de Argentina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其中19世纪60至90年代盛行感伤浪漫主义文学,并在阿根廷以高乔文学西班牙语Literatura gauchesca等流派体现出来[30],该文学流派植根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住民高乔人的生活轨迹,多为以高乔民歌帕亚多尔西班牙语Payador为基础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主义色彩,而曾在草原成长、与高乔人接触的经历,也让埃尔南德斯对高乔人的境域深表同情,加上同时代诗人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的影响,亦为其日后投身高乔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3]:65-68[31]

诗歌《马丁·菲耶罗西班牙语Martín Fierro》是埃尔南德斯的主要作品,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1872年出版的《高乔人马丁·菲耶罗》及1879年出版的《马丁·菲耶罗归来西班牙语La vuelta de Martín Fierro》,前篇透过高乔人马丁·菲耶罗的自弹自唱,回顾了菲耶罗一生中被政府征兵、流浪各地、打架杀人,与友人克鲁斯进入原住民部落生活的经历;而后篇则讲述了菲耶罗回到家乡,与子女团聚,并带他们再度离乡各奔前程的故事[32]:43-44。《马丁·菲耶罗》的格律较为严谨,诗句多为八音节[32]:44,在用词上,诗歌多使用高乔独有的俚俗用语及谚语,并与诗中高乔人的历史遭遇、生活起居、生活习俗一并形成了高乔面面观[33][34],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诗用词简洁凝练,刻画出了高乔人嫉恶如仇、反叛不羁的性格,而诗歌后篇则侧重描绘高乔人勤劳务实的形象,而淡化了其反抗特征,映衬了高乔人的历史命运[22]:57-58[32]:44-45。《马丁·菲耶罗》令高乔诗歌进入巅峰,达到史诗的规模,诗歌的主人公马丁·菲耶罗也成为自由的象征,该诗亦与阿斯卡苏比的《桑托斯·维加》(Santos Vega)及埃斯塔尼斯拉奥·德尔坎波的《浮士德西班牙语Fausto, Impresiones del gaucho Anastasio el Pollo en la representación de la Ópera》合称为高乔文学三大史诗,而学者赵振江、陈光孚亦指出《马丁·菲耶罗》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揭露与挞伐,令其比起其他描绘高乔人歌舞升平的诗作更胜一筹[35][32]:44

个人形象及评价

[编辑]

据19世纪的文献记载,埃尔南德斯留着奈德·凯利式胡须,时常穿着与高乔人颇为相似的服装,声音宏亮、谈吐潇洒、通晓古典文学,在年轻时曾获得“戏谑大师”的称号,在《马丁·菲耶罗》出版并获得好评后,推崇他的民众也将埃尔南德斯本人称为“马丁·菲耶罗”以表敬意[3]:67-68,日后也有新闻媒体及学者以他曾做过议员,将其称为“马丁·菲耶罗议员”(El senador “Martín Fierro”),此昵称也沿用至今[36][37],盖诗歌中马丁·菲耶罗的性格及形象亦受到了埃尔南德斯本人的影响[3]:68

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何塞·埃尔南德斯人民艺术博物馆

在阿根廷,对埃尔南德斯及《马丁·菲耶罗》的评价一直呈现两极,并长期引发争论,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米格尔·卡内英语Miguel Cané认为埃尔南德斯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之处,亦写出了真正的高乔诗句[38],但巴托洛梅·米特雷多明戈·福斯蒂诺·萨米恩托等主张向欧洲学习的上层人物则鄙夷《马丁·菲耶罗》“歌颂野蛮”的内容,萨米恩托还认为这部作品对于国民教养的提升有百害而无一益[22]:56-57。进入20世纪,随着文化民族主义在拉丁美洲盛行,埃尔南德斯及其著作也开始受到阿根廷上层知识分子的重视,在里卡多·罗哈斯西班牙语Ricardo Rojas莱奥波尔多·卢贡内斯西班牙语Leopoldo Lugones等作家的支持下,《马丁·菲耶罗》的文化价值得到重新发掘[39],在此影响下诞生了高乔小说《堂塞贡多·松布拉西班牙语Don Segundo Sombra》及马丁·菲耶罗派西班牙语Florida group,日后成为阿根廷文学巨匠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博尔赫斯亦批判继承了高乔文学的创作精神与特质,进一步丰富了阿根廷文学的多样性[22]:57-58[40]。而博尔赫斯在肯定埃尔南德斯表现出阿根廷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达成了艺术使命的同时,也批评埃尔南德斯在道德抑或是知识水准都弱于其同时代的作家,并没有给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留下深刻印象[41]:35-38。现代的阿根廷政府也对其评价颇高,肯定了其诗作对于捍卫民族团结和幸福的重要性,还将其诞生日确立为国定假日“传统节”加以纪念[42][43],阿根廷还有以其命名的博物馆[44]

美国学者琼·佛朗哥英语Jean Franco在《独立后的西语美洲文学》(Spanish American Literature Since Independence)中肯定了埃尔南德斯逆时代主流声援高乔人的做法,认为他具有独立精神、大丈夫气概及勇敢的品质,亦对埃尔南德斯所处时代对这些美德的扼杀表达遗憾[45],也有评论家认为埃尔南德斯的思想近似于“1837年一代西班牙语Generación del 37”中激进知识分子的观点,主张以民族自主、联邦主义为基础建设阿根廷,具有一定的自由主义色彩[22]:56[4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Foster, David W.; Lockhart, Melissa F.; Lockhart, Darrell B. Culture and Customs of Argentin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 [2024-10-28]. ISBN 9780313303197 (英语). 
  2. ^ Young, Richard; Cisneros, Odil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ater需要免费注册.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0 [2024-10-28]. ISBN 9780810874985 (英语).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赵振江. 《马丁·费罗》与高乔文学. 《拉丁美洲丛刊》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1, (03): 65–72. CNKI LDMZ198103020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4. ^ Patricia Vilches. Negotiating Space in Latin America. Leiden: Brill. 2020: 71–72 [2024-10-19]. ISBN 9789004380707 (英语).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Mario Crocco. Estudio histórico-biográfico de José Hernández, epílogo al Texto completo del Martín Fierro (Ida y Vuelta) (PDF). Electroneurobiología. 1995, 2 (1): 127–496 [2024-10-23]. ISSN 1850-1826 (西班牙语). 
  6. ^ Josefina Ludmer. The Gaucho Genre A Treatise on the Motherland.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24-10-19]. ISBN 9780822328445 (英语).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Jorge Eduardo Padula Perkins. El Periodista José Hernández (PDF). Circulo el Rodeo. 1996 [2024-10-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11) (西班牙语). 
  8. ^ Fermín Chávez. José Hernández, periodista, político y poet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Ediciones Culturales Argentinas. 1959 [2024-10-19]. OCLC 1049434610 (西班牙语). 
  9. ^ 张家哲. 阿根廷独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统一. 世界历史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1984, (03): 43. CNKI HIST198403004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Pedro Luis Barcia. Cronología de José Hernández. Biblioteca Virtual Miguel de Cervantes. [2024-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8) (西班牙语). 
  11. ^ Lewis, Daniel K. The History of Argentina.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48–50. ISBN 9781403962546 (英语). 
  12. ^ 12.0 12.1 12.2 José Hernández. Provincia Buenos Aires. BA, Argentina. 2024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西班牙语). 
  13. ^ Galasso, Norberto. Historia de la Argentina, vol. I&II. Buenos Aires: Colihue. 2011. ISBN 9789505634781 (西班牙语). 
  14. ^ Juan Francisco Albin. El Chacho de D. F. Sarmiento: fotografía, literatura, historia. (PDF). Acta Académica. Catamarca, Argentina: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Catamarca,. 2011 [2024-10-21] (西班牙语). 
  15. ^ José Hernández: El influencer que amó a Rosario. Telefe Rosario. Rosario, Argentina: Telefe. 2020-11-06 [2024-10-21] (西班牙语). 
  16. ^ Jorge Artola. José Hernández y la Guerra del Paraguay. La Mañana. Montevideo, Uruguay. 2019-08-22 [202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西班牙语). 
  17. ^ Nicolas Shumway. The Invention of Argent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3: 253-254 [2024-10-21]. ISBN 9780520913851 (英语). 
  18. ^ Omar López Mato. La ley primera: José Hernández y una vida junto a su hermano Rafael. Infobae. BA, Argentina. 2019-11-09 [202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西班牙语). 
  19. ^ La vuelta gauchesca: se edita por primera vez la obra completa de José Hernández. La Diaria. Montevideo, Uruguay. 2019-08-31 [2024-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西班牙语). 
  20. ^ Marcela Baruch Mangino. Martín Fierro: A Uruguayan Classic. Gastronomica (California, U.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8 (4): 84 [2024-10-24]. doi:10.1525/gfc.2008.8.4.83 (英语). 
  21. ^ Paula Conde. De Martínez de Hoz a José Hernández: por qué la sede de la AFI se llamará como el autor del “Martín Fierro”. Clarín. BA, Argentina: Grupo Clarín. 2020-06-29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1) (西班牙语).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刘承军. 阿根廷文化结构中的《马丁·菲耶罗》. 《拉丁美洲研究》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8, (03): 55–58. CNKI LDMZ198803012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23. ^ 23.0 23.1 Pablo A. Vázquez. José Hernández: legislador del autonomismo y del roquismo. La Prensa. BA, Argentina. 2019-04-23 [2024-10-22] (西班牙语). 
  24. ^ "José Hernández: entre la espada y la pluma", por Pablo A. Vázquez*. Instituto Nacional de Investigaciones Históricas Juan Manuel de Rosas. BA, Argentina: Secretaría de Cultura. 2024 [2024-10-22] (西班牙语). 
  25. ^ Pablo Antonio Zubiaurre. Reseña sobre: Instrucción del Estanciero. José Hernández. Cuarenta Naipes: Revista de Literatura y Cultura (Mar del Plata, Argentina: Universidad Nacional de Mar del Plata). 2021, (4): 116–122 [2024-10-22] (西班牙语). 
  26. ^ Omar López Mato. Un rayo, una bala, la salud: ¿por qué José Hernández podría haber muerto muchas veces antes?. La Nacion. BA, Argentina. 2021-10-21 [2024-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西班牙语). 
  27. ^ Carlos Alberto Leguizamón. 由赵德明翻译. 《马丁·菲耶罗》在中国. 《外国文学》 (北京市: 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7, (11). CNKI GHJK198711017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28. ^ Día de la Tradición en el Museo José Hernández. Buenos Aires Ciudad. BA, Argentina. 2017-11-06 [2024-10-22] (西班牙语). 
  29. ^ ROBERTO ROMANI. Martín Fierro en Paraná. Municipalidad de Cerrito. Argentina. 2024 [2024-10-23] (西班牙语). 
  30. ^ 赵德明. 拉丁美洲文学的基本特征. 《拉丁美洲研究》 (北京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7, (01): 54. CNKI LDMZ198701010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31. ^ 陈宁. 孤独的牧歌:高乔诗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州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03, 18 (2): 51. CNKI GDWY200702012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32. ^ 32.0 32.1 32.2 32.3 陈光孚. 本土的气息 民族的典型 漫谈《马丁·菲耶罗》的创作. 名作欣赏 (中国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02) [2024-10-23] (中文(简体)). 
  33. ^ 贾陈亮. 高乔精神——阿根廷的民族魂. 青年文学家 (中国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1, (12): 181. CNKI QNWJ201112148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34. ^ Maria Lecea. 美洲西班牙語的某些特征. 《西方语文》 (北京市: 北京外国语学院). 1958年, (01): 38–39,42–46. CNKI WJYY195801007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繁体)). 
  35. ^ 赵振江. 加乌乔文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市: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12-23 [2024-10-24]. ISBN 9787500079583 (中文(简体)). 
  36. ^ Recordando a José Hernández. La Nacion. BA, Argentina. 2004-11-10 [2024-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西班牙语). 
  37. ^ Mariano Bond. Un sueldo digno para un naturalista argentino: el senador “Martín Fierro” y la Paleontología. Museo (Mar del Plata, Argentina: 1853-4414). 2019, (31): 19–26 [2024-10-23] (西班牙语). 
  38. ^ 史嘉琦. 《马丁·菲耶罗》与《堂·塞贡多·松布拉》中“高乔人”形象建构的比较.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中国山东: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05): 55–56. CNKI YWCZ201505023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39. ^ 陈宁. 阿根廷民族主义思潮对高乔诗歌研究的影响辨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州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5, (06): 22–25. CNKI GDWY201506005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40. ^ 阿根廷高乔人和高乔文化的保存.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北京市: 北京城市学院). 2008, (4): 103. doi:10.16132/j.cnki.cn11-5388/z.2008.04.003. CNKI HDZD200804024需注册账号查阅 (中文(简体)). 
  41. ^ 博尔赫斯. 由段若川翻译. 《马丁·菲耶罗》及评论家们. 《外国文学》. 1999-03-28: 34–38. doi:10.16430/j.cnki.fl.1999.02.006 (中文(简体)). 
  42. ^ HOMENAJE A JOSÉ HERNÁNDEZ. Senado Argentina. BA, Argentina. 2016-10-21 [2024-10-24] (西班牙语). 
  43. ^ 10 de noviembre: Día de la Tradición. El Gobierno de la Argentina. BA, Argentina. 2020-11-10 [202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6) (西班牙语). 
  44. ^ Museo de Arte Popular José Hernández. Buenos Aires Ciudad. BA, Argentina. 2024 [2024-10-24] (西班牙语). 
  45. ^ Jean Franco. 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hispanoamericana : a partir de la Independencia. 由Carlos Pujol翻译 11. Barcelona, España: Editorial Ariel. 1998: 75–79. ISBN 8434483157 (西班牙语). 
  46. ^ Mariano Oropeza. Presidente Martín Fierro: José Hernández y sus mundos. SerArgentino. BA, Argentina. 2020-11-10 [2024-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8) (西班牙语).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