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
七政,典出《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五行大义》释七政为“玄象之端,正天之度,王者仰之以为治政,故谓之政。七者,数有七也。”对于七政所指为何,有三种解释:
-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伪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孔颖达疏:“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
- 天﹑地﹑人和四时。《尚书大传》:“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 北斗七星,以七星各主日﹑月﹑五星,故曰七政。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马融注:“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主日法天;第二曰主月法地;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罚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
以“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政,最为通行,又称作七
七曜一词,大约出自东汉,《后汉书·律历志》载刘洪上书之言:“七曜之起,始于牛初。”,刘洪本人亦作有《七曜术》。 三国时代的《广雅·释天》有“七耀行道”一条。杨士勋《春秋穀梁传疏》解释七曜为“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谓之曜。”七曜在中国古代星象灾异上十分重要。孔颖达疏:“易系辞云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星期
[编辑]利用七曜来纪日的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源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七为两河流域文明常用数字,也是该地区的吉数[1]。
据伯希和、沙畹考证,以七曜纪日的方法,于八世纪通过摩尼教传入中国。759年,北天竺的佛教沙门不空译有《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在此经中即有七曜日的名称,这些名称均为康居语之音译。不空的弟子杨景风在为《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作注时,就七曜日有如下说明:“夫七曜者,所谓日月五星下直人间,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复始,其所用各各于事有宜者、不宜者,请细详用之。忽不记得,但当问胡(指康居、粟特)及波斯并五天竺人总知。尼干子(指耆那教) 、末摩尼(指摩尼教)常以密日(星期日)持斋,亦事此日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诸国人呼七曜如后。”[2][3]
该概念传入中国唐朝,其后再传入日本。到了清末民初,不再用日、月五行称呼,而改为星期,以数字替代星名,之后被广泛采用。现今华人地区用星期,日本与朝鲜半岛则继续使用古称,台湾于日治时期曾使用七曜日,现改为星期。
星期 | 星期日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星期六 |
---|---|---|---|---|---|---|---|
七曜日 | 日曜日 | 月曜日 | 火曜日 | 水曜日 | 木曜日 | 金曜日 | 土曜日 |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王力主编,2005,《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
- ^ Farbridge, Maurice H. (2007), Studies in Biblical and Semitic Symbolism, pg.128-138. ISBN 978-1556357015.
- ^ 黄河清. 從七曜說到“禮拜”、“星期”、“週”的語源.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3).
- ^ 粟特語摩尼教文書中的七曜日曆法(星期). [2023-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2).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