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小為/我的特色條目存檔
外观
< User:小為
2009年第3周 |
---|
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的行當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即唱功、做功、念白和武打。粤剧知名的唱腔有薛覺先的“薛腔”、馬師曾的“馬腔”、紅線女的“紅腔”及新馬師曾的“新馬腔”等。粵劇於2006年5月20日名列第一批中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
2009年第11周 |
佛教藝術泛指與佛教相關的建築、雕塑、繪畫、文學與音樂等藝術作品。佛教藝術发源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陆。早期的佛教艺术,在本質上是遵從印度無佛像傳統的,稱為無佛像時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後,将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时代开始,并持续至今。随着佛教信仰的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变,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过中亚,渗入东亚形成了佛教艺术北部的分支;往东,它一直扩张到东南亚而形成了佛教艺术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荣的佛教艺术对印度教藝術发展的影响持续到公元10世纪,直至佛教由于伊斯蘭教和印度教迅猛扩展和其他原因,而在印度几乎消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