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臺灣話/檔案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aituo cong Yingwen-ban fanyi !

Wo xiwang you ren neng fanyi Yingwen-ban guanyu Taiyu de wenzhang. --Kaihsu 17:14 2003年10月13日 (UTC)

政治的印记

现在关于台湾的一切,似乎都在打上政治的印记,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与中立性?--Shizhao 00:15 2003年12月17日 (UTC)

對呀,我也感到很憂心。現在關於台灣的一切,只要是和台灣是中國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個前提相左的,都被中國打上政治的印記。這種狀況不知道會不會影響維基百科的正確性和中立性?--Edcat 11:21 2005年2月1日 (UTC)

如果维基百科不能以一贯之地承认“台灣是中國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还谈何“正确性”和“中立性”?

楼上的如果喜欢玩两分法,我也可以这样说:

对呀,我也感到很忧心。现在关于台湾的一切,只要是和台湾并非独立国家这一前提相左的,都会被中国大陆人打上政治的印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涓生 16:49 2006年2月4日 (UTC)

对呀,我也感到很忧心。现在关于中華民國的一切,只要是提到中華民國这一前提相左的,都会被某綠色黨派人打上政治,或是被竄改?--asdf60558 07:01 2010年11月12日 (UTC)

對呀,其實更我憂心。現在維基上的一切,只要是中國人參予討論跟編輯的,都被中國人打上政治的印記。這種狀況不知道會不會影響維基百科的正確性和中立性?122.118.250.66留言2014年1月12日 (日) 11:28 (UTC)


对呀,其实我更加忧心。现在维基上的一切,只要是中国人参与讨论跟编辑的,都被台湾绿色人士打上政治的标记。这种状况不知道会不会影响维基百科的正确性和中立性?

請問資料來源

「在台灣的閩南話也和台灣的平埔族的平埔話相融合,比如是這樣嗎?("剛安捏")的發音,或是口語中所說的嘿("沒錯"的意思),都是平埔話而非閩南話。」這個部分我有點懷疑。請問資料來源?----mingwangx 13:10 2004年5月16日 (UTC)

Mingwangx兄台,你的怀疑完全有道理!因为那两个词("敢安呢"和"hehⁿ",完完全全、源源本本就是厦漳泉的闽南话,和所谓的“平埔族语”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在下是研究闽南语的,自信比较清楚台湾闽南语。在台湾闽南语中,日语借词确实比较多,但平埔族语的成分却是极少。在台湾,用来表示“老伴,配偶”的闽南语“牵手”就来自平埔话,但这样词实乃风毛麟角。而且,即使像“牵手”这样的台湾自创词,现在也已传回福建闽南的厦门。另外,像“三八”、“正港”、“雪文(sat-bûn ,即肥皂)这些词,都是厦漳闽南语中的常用词,可有些台湾人却毫无根据地说那是台湾自创的,真乃稀奇也!当然,台湾还有是自创词的,比如我上面说到的日语借词,数量可观,但近年又逐渐被汉语词汇取代;还有极少数的台湾特有词语,如“一甲地”的“甲”这个量词,据说与荷兰话有关,闽南当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我希望台湾人能多到福建来了解了解,多多调查溯源,而不要一叶障目、坐井观天 。----Limkianhui 13:10 2005年1月28日 (UTC)

(sat-bûn ,即肥皂)可能是從印尼(馬來西亞)開始流傳的,印尼(馬來西亞)稱"sabun",法文叫(savon--"n.m."),此字應該屬於台灣的外來語(在台灣另一稱呼叫--"dei-ko"),也因以前年代航海貿易的關係,只要在航海路線的國家,港口等都會參用到這個字,早年泉州人在大航海時代應該也知道這個字. <- 連茶箍都不會寫的小屁孩討論什麼台語,請教中老年人茶箍是什麼東西,或Google搜尋茶箍的圖片吧,現在市場還有賣。肥皂原稱番仔茶箍,偷懶只說茶箍。

“正港”一詞的正確寫法應為"正講" <- 一堆不懂閩南語的小屁孩亂扯什麼東西。正港是指真正舶來品,又叫透港,見台日大辭典。正港透港

荷蘭語部份

"肥皂 savon (根據 1873 年出版的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sat-bûn 或 soat-bûn 就已經是廈門的外來語了。)" --- 刪除括弧裡的敘述。理由是荷蘭人是在1662年才離開台灣,所以savon用法早在前述的字典出版兩百年前已經在台灣傳下。另外,廈門在當時就是商港之一,也是荷蘭做生意的地方(荷蘭人則是直接在台灣開設"公司",順便管理當時住在台灣的人),會在那裡流傳soat-bûn也是正常的。特別做此敘述有些累贅,只是這篇文章強調的是"在台灣一地混入的外來話",所以不需要再引入兩百年後出版的中英字典的敘述。---Djyang 15:20 2004年7月6日 (UTC)


並且,肥皂的音,台灣應為 Sap-Bun, 我不知道之前那位是故意拼錯還是怎樣。 另外,還有一點,之前那位似乎認為所有的閩南語音都能找到對應漢字.... 這種所謂的溯源,是語言研究者的漢字障,不可不慎。--Edcat 11:21 2005年2月1日 (UTC)


關於愛玉

愛玉凍 o-gio 這個讀音是來自日文嗎? 因為愛玉應該是台灣的食品,日文提到愛玉(オーギョー)通常也是當外來語處理的。 有比較確切的典故嗎? ---But 08:59 2004年10月27日 (UTC)

以下有兩個出處, 但都不足以說明愛玉確切的發音由來。愛玉名稱的來源是台灣。即使日本人發表時間為早, 但並沒有對它取名愛玉,所以o-gio的發音可能是沿用當時台灣人對它的唸法愛玉仔(Ai-Gio-Ah),轉化之後留存下來的, 其本源還是台語吧! 我個人認為愛玉可以用台語發音, 也能用日語發音, 只是看民眾使用的習慣, 就像現在機車可以用台語唸(Ki-Chia), 也可以用日語唸(O-to-bai)一樣。 阿牛 09:16 2004年11月29日 (UTC)

http://www.lilyfruit.com.tw/data_29/book_01.htm
連雅堂於1921年著作之台灣通史的農業志中記載愛玉子名稱的來源,摘錄如下:「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記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
日本牧野富太郎(T.Makino)在1904年發表愛玉子是一新種,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乃由他在當時地名為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庄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與薜荔(F.pumila Linn)比對,其葉及瘦果兩者亦有差別...

语言和方言

希望不要打上政治印记。 看语言还是方言,应从源流下手。 --junelee 05:22 2005年1月15日 (UTC)


所以,英、德、法語是同一種語言的三種不同方言? 希望不要打上政治印記。--Edcat 11:06 2005年2月1日 (UTC)


咦, 麵包(pháng)不是源自西班牙文或日語的 pan (パン) 嗎? 或者是葡萄牙文的 pão (相當於教羅的 phau°)?

台湾话和“福建本土闽南语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差距”???居然用到“相当程度”这样的字眼?!真是搞笑,希望不要再扭曲客观事实,以主观形态和伪科学强奸真理。--Limkianhui 05:22 2005年1月15日 (UTC)

現實上,什麼是方言,什麼是語言,本來就不是一個純語言的問題,而同時摻雜了政治、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等問題。(如果不是這樣,很難解釋為什麼挪威語、瑞典語和丹麥語明明可以互相溝通卻被視為三種語言,而某些德語方言彼此溝通困難卻被視為一個同一語言。) 事實上,什麼是方言,什麼是語言,對語言學家來說,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實際上也很難精確定義的,而且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定義的: 一,何為方言何為語言不是語言學家所定。語言學家比較可能拿來分辨方言和語言的,就是語言結構和彼此相互了解度,但是現在做劃分的時候並不是採用這兩個標準。 二,不管從語言結構還是彼此相互了解度,都很難精確做測量。不談比較複雜的語言結構,光彼此相互了解度這一個標準,就很難精確運用,舉例來說,丹麥人對挪威語的理解超過挪威人對丹麥語的理解,這怎麼算? 三,何為方言何為語言有任何必要嗎?看不出來。 --mingwangx 01:13 2005年1月29日 (UTC)


其實台灣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鄒族傳統上被分成南鄒和北鄒。實際上,南鄒用的Kanakanabu語和Saarua語,與北鄒用的鄒語,三者之間完全不能溝通,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然而,前二者均被稱為鄒語方言。同樣的情形出現在泰雅的Truku、Seediq,語言的差距遇上了族內的政治需求(分成三族人口會相對減少),馬上被不當成一回事。在這種情況下,打上政治印記的一方,都是那些要求不可分割的那一方。這種要求不可分割,才是使事實不正確和不中立的來源。--Edcat 11:22 2005年2月1日 (UTC)


林兄, 希望我增加的那一節回答了你的問題. 語言的"差異", 本來就不是很容易量化. 不過, 我剛好讀到一篇碩士論文, 在文獻回顧的部分, 回顧了一些比較鶴佬語和廈門語的相關文獻, 希望你還能滿意, 不要覺得我是在"強姦真理"(我是覺得這個語彙用得有點重, 笑). --wdshu|阿呆 03:21 2005年2月2日 (UTC)

Wdshu兄,在下有礼了. 你大概是说,你在读了一篇硕士论文之后有感而发增加了那一段内容,是这样吧? 你是读了郑良伟先生的文章吧. 你增加的那四个论据(旨在论述台\厦之间的差异),应该也只是他人的论断吧. 很荣幸地,类似的观点和文章,在下之前已经拜读过一些,所以并不新鲜,当然也回答不了我. "台湾大城市的人"他们所操的语言肯定和(台湾)各地的乡下人有差别,这我同意,但彼此是操的是同一种语言,这个你肯定也无异议. 接下来,我们来比较台湾乡下话和福建厦漳泉的乡下话,我们发现确实有词汇上的差异,比较结果当然是台湾词汇全集比较大,因为多了一些外来语借词. 你举例子说明了在台厦间,这样的词语达到10%之多,我姑且也信之.但你能否大声地告诉我,在台湾的内部,台北和台南之间;宜兰和鹿港之间;宜兰和澎湖之间,用词的差异达到几个百分点?我想你不用回答我,因为我可能不用去看论文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我可以很不谦虚地告诉人们,宜兰和鹿港,台北和嘉义之间的词汇差在10%以上,更遑论金门县和台湾本岛各县市腔之间的差别!我还可以告诉人们,要寻找金门腔和同安腔(厦门同安区)之差异则更是有如海底捞针了。别忘了,金门现在属于“中华民国”,金门话和台湾话不应该视同为两种语言吧!如果还是一定要说可以,那么超码宜兰和鹿港也应该看成两种语言才公平。让我再告诉大家,在福建闽南的厦、漳、泉三地,每个县市之间除了语音上有很大差异外,基本上词汇上也是各种各样,这是事实。但是有哪位听说过厦漳泉三地的语言是三种各自不同的语言?更进一步说,厦门腔与台北腔之间的差异将远远地、远远地小于厦漳之间的差别;泉漳差也将大大地、大大地大于台厦之间的差别。台湾朋友可能很少去翻有差中国大陆地理类的书,这可以理解,反正是那是“外国”的嘛,但是我要提醒他们,厦门市到漳州市之间的距离仅仅40分钟的车程。这么近的距离而己,但厦、漳词汇差绝对远远大于相隔近千里的厦、台词汇差。可是,福建人从来不会说厦、漳两地说地是两种不同地、差别大到可以对立的语言。台湾有一位学者,在其论文中说到:“古意”在台湾话意为“忠厚老实”;厦门语除此意之外,另有“古道热肠”之意...别人看了不知道,却瞒不了在下。在下认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能够发现“闽台”之间的差异,说明他曾经做过功课;但是他又不仔细做功课、张冠李戴,而胡乱引证、误导民众实是不该。为何呢?因为,事实上“古意”这个词,只有漳州腔才是另有“古道热肠”之意,而厦门腔则与台湾一样,光有“忠厚老实”之意。在下不想再说下去.....。--Limkianhui 15:44 2005年2月6日 (UTC)

林兄, 我在學術上的專業不是語言學, 寫這些東西是因為自己目前進行中的論文覺得寫得很無聊, 所以抱著遊戲的心態寫一些和我的專業不相關, 但是長久以來自己又感興趣的議題. 我加上的東西, 基本上都不是我自己的研究做出來的, 而我在段落中也都有清楚的引文出處說明, 這是"別人"的研究, 不是我發明出來的論述. 當然, 東西是我整理出來的, 這表示我基本上贊同這樣的說法. 如果你覺得那一個特別的講法有問題的話, 請比較清楚地提出來, 我們再來看看該怎麼修改. 這樣的提議可以嗎? 當然, 以一個社會學家的看法而言, 我覺得"語言 vs. 方言"這樣的二分,基本上是政治邏輯的產物, 尤其是在"漢文化"的氛圍下(請原諒我直接這麼說, 但是這是我讀了這麼久和漢文化有關的書以後, 最直接的感想). 不過, 謝謝你費心寫這麼長的評論. 你再具體挑出覺得有問題的陳述好了. 謹此. --wdshu|阿呆 08:34 2005年2月6日 (UTC)

"龜笑鱉無(尾)"在台灣好似大家都這麼講,在美國時碰到一位來自廈門大學的廈門本地人,他跟我說他們講"龜笑鱉無(毛)",搞的我那一陣子整天在找鱉來研究,總結好像是"龜笑鱉無(毛)"才符合生物學的道理.

台灣用語與台灣話

  • 台灣用語合并到台湾话:--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47 2005年2月1日 (UTC)
    • 台灣用語合并到台湾话的討論意見:---我作為原來條目的創建者,而且現在住在北京多年的,在台灣長大的,也會說台灣當地方言的人,我必須說,shizhao 君應該是完全不明白台灣用語跟台灣話是一點關係也沒有的。我在北京用普通話講 "預設"(電腦用語,指default),北京當地也用普通話講"默認"或"缺省"(一樣是 default) 這都是普通話。創建這個條目是要對所謂"繁體用語"從學術立場更正,"繁體"是寫的,不是講的。只是有些程序員在電腦轉換繁體字時,希望把"默認"轉成"預設",而憑空冒出了一個"繁體用語"的怪稱呼。我們編輯百科全書或字典,既然篇幅允許,就值得解釋清楚這應該稱為"台灣用語"或"香港用語",而"繁體用語"是應該盡量不用的。把"台灣用語"因為聯想的關係合併到繁體字討論,都還可以接受。但合併到台灣話,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的。我在北京多年,沒有人說我說的是台灣話,都說我的普通話很標準,即使我講"預設"或者"印表機" 。 {ltns- 2005年2月1日 (UTC)}

部分臺灣人是不是想變成怪物?

我經常為大陸許多地方文化、方言的消失擔心。最理想的模式,莫過於,普通話和方言並存,如民族教育家陳裕光,在家合同鄉之間說方言,在有各種地方背景的公共場合說普通話,對英國人說英語(當然,也可以說中文或者其他大家可以溝通的語言--尤其今天學習中文的老外越來越多)。 不過,看了臺灣相關的幾個條目,又是另外一個極端,似乎感覺臺灣那邊的有些朋友有想變成怪物的傾向(放在漢人當中)---最好能完全創造使用另外一種土語,和閩南話也完全不一樣,最好能長出三條腿,血管裏面的人血變成豬血,這樣可以大陸人沒有一點共性,以為獨立民族、獨立國家提供種族上個根據??哈哈,這是太刻薄了點。正如看臺灣閩南話和廈門閩南話的區別,不知道臺灣的朋友知道否,在江南一帶,尤其是長江下游兩岸,南通、蘇錫常等地,各個地方方言種類之多、差別之大,甚至有同在一個城,城南的人聽不懂城北的人的話的情形。比之臺灣閩南話和廈門閩南話的差別,真是大巫見小巫。萬事不可極端,平和的心態最要緊。今日臺灣這種的情形,的確是病態得可以了Wikinu 05:00 2005年2月2日 (UTC)

贊同觀點!中國大陸現在已經開始認識到保護地方語言文化的重要性,很多方言區域的學校都實行了雙語教學,當所有人都能進行雙語溝通(方言或本地官話加上普通話),的確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台灣的一些現象也的確值得憂心,近二十年來的獨立意識培養確實起到了割裂族群的效果,很多人致力于去中國化的理論傳播,而忽略了學術的中立性。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於兩岸的長期缺乏溝通造成,希望在新政府時期能有改善。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23:02 (UTC)Derekjoe

( ✓ )同意,编撰此条目的人可以说内心很扭曲。薰衣草毒药花瓣 2012年9月28日 (五) 02:30 (UTC)

已經見識過你在林書豪條目搞消音"台裔"Ianbu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17:37 (UTC)

(!)意見,絕大部分的人在這都會扯到政治議題,但莫名其妙的是,講「台語」台灣人大部分都原籍福建,不懂有什麼好吵的。不樂雨留言2014年1月4日 (六) 23:30 (UTC)

中立性的問題

仅举几处,因为整篇文章其实都是想割裂台湾的语言和中国大陆的语言之间的联系,这种文章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不想看就别看。人家台湾人已经独立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但台湾是中国的土地。中国终有一天要收复台湾。period 中国要继续发展壮大,彻底把美国赶出asia-pacific势力范围。台湾自然就回归了

[很明显的,葡萄牙语在分类位阶上比鹤佬话还要后面,但却没有人会将该语言说成是方言] 听着叫人觉得你们好冤枉哦-_- 这种话能说没有偏向性吗? [他就发现闽语厦门方言和北京话之间所共享的“同源词”,只有48.9%而已,这个比例,甚至比英语和德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58.5%)还要低。] 这个例子本身就是很荒谬的,见下面Limkianhui的说明。厦门话和鹤佬话之间的差异,顶多也就算是广州话和香港话这样的差距了。还什么"而福建本土的闽南话有了相当程度的差距"。这还不算,作者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强调一下, [也就是说,如果以“同源词”当作指标来比较语言之相近程度的话,闽南语和北京话之间的差异,竟然比英语和德语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什么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什么"竟然"... --Namume 18:16 2005年6月5日 (UTC)


聯繫?什麼聯繫的根本就是沒意義的東西,就好像美語跟英語的聯繫一樣,這種聯繫毫無意義,真不知道有人刻意提出來想要做什麼,你不想看可以離開,說人家描述偏向,你的反對不就剛好是另一邊的偏向? 至於台灣化跟閩南話的差距,如果不會說台灣特有的閩南話的人,最好不要在那邊大放厥詞,什麼廣東話跟香港話的差距,莫名其妙,哪來另一個廣東話?香港人本來就稱呼香港話為「廣東話」,所以兩者本來就是同一個,哪來差距?舉例前也不看看例子對不對。 北京話本來是滿人的語言,當然跟其他漢人的語言差異很大,不會比英語德語之間的差距小。60.249.2.215 (留言) 2011年1月24日 (一) 12:18 (UTC)


說清楚講明白哪裏有情緒色彩好不好,不要光放砲可以嗎?--Hemiola 15:41 2005年6月4日 (UTC)

这篇文章绝对有违中立性原则,行文多处带有情绪色彩 -- --Namume 02:15 2005年6月4日 (UTC)

鶴佬語??

很明顯的,「鶴佬」兩字是音譯,追究其義,似乎應該是「河洛」才對。

  • 請看"鶴佬人"這個條目的說明. 你要改內容以前, 請把內容先讀一下吧, 連讀都沒讀就要改, 我覺得不是很負責任喔. --wdshu|阿呆 05:09 2005年3月27日 (UTC)


有關「馬來語的影響」

可不可以請教一下,關於幾個詞彙源於馬來語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如「檳榔」一語,在漢語中不也存在嗎?

該筆資料是我寫的. 原始出處是董忠司(2001, 16). 可惜的是, 董著並未說明他的資料出處, 僅是整理了台灣閩南語吸收自馬來語的三個語彙, 所以我也不清楚更詳細的說明是什麼. 謹此.

參考出處

  • 董忠司編輯召集,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wdshu|阿呆 18:15 2005年5月7日 (UTC)


鹤佬话=台湾鹤佬话?

那大陆的闽南话叫什么? 建议将文中的鹤佬话改为台湾鹤佬话。

改了一下,確立「臺灣話=臺灣閩南語=鹤佬话」的關係,如此一來大概爭議會減少很多。Koika 09:38 2005年10月23日 (UTC)

中立性

  • 文章中立性严重偏颇,很多地方存在偏差和争议,并带有极强的台湾独立意识在里面。要修改为中立语言,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涓生 16:44 2006年2月4日 (UTC)
    • 我粗略看了兩遍,可否點明哪些地方是有偏差的?--Fauzty 01:35 2006年2月6日 (UTC)
“鹤佬话的分类”和“鹤佬话和台湾原住民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部分本来是有偏差的,已经修改了。另一个是列表的语系方面,汉语语族下面直接归类到闽语,这并非中立性的表述。还有一个原因是,“鹤佬话”的分类部分,大部分是由反对方言的文章构成,而对赞同方言的文章却基本没有提及。作为中立性的文章,必须以叙述主流意见为主,包括民间的看法等,而不是部分学者提出的看法。--涓生 01:44 2006年2月6日 (UTC)


吸收外來語言

我不是反對列吸收外來語言的部份,但是最近的修改,似乎只是不斷增列受外來語影響的詞彙,是不是有這個必要呢? 再怎麼列也列不完,一直加有什麼意思? 不如把編修精神放在歷史發展以及語音、語言系統上。

一點個人意見,勿怪,歡迎討論。 Hemiola 11:44 2006年6月9日 (UTC)

贊成這個看法,的確舉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如臺灣各統治年代吸收的新詞)即可。

臺灣話文獻

早期作者列出很多臺灣話研究文獻,這些的確很有價值但不適合悉數放入百科條目中,故移動至此:

參考著作

  • 曹逢甫,2000,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臺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漢學研究:273-97。
  • 曹逄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閩南語論文集。台北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Chao, Yuen Ren. 1976. A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francis, John. 1986.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董忠司,1996,早期台灣語的非漢語成分初探:兼論尋找本字應該注意的事項,見董忠司,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頁1-26。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 董忠司編輯召集,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酒井亨,2002,探討Ho-Lo台語中間e非漢語語詞:羅馬字寫書寫法e正當性 [online]。np:台語文e網站。[引用於2004年11月2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侯俊榮,1901,談當代小說的台語用字:以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例 [online]。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語言教育學系。[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 Li, Chin-an. 2000.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Texts, 1916-1998: A Computer-assisted Corpus Analysi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awaii.
  • 梁淑慧,2004,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修澈,1994,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見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頁23-98。台北:前衛。
  • 王育德,1960,中國五大方言の分裂年代の言語年代學的試探。言語研究 38:33-105。
  • 王育德,2002,台灣語常用語彙,陳恆嘉譯。台北:前衛。
  • 吳守禮,1986,閩南方言過台灣:「綜合閩南方言基本字典」代序 [online]。np:老醫之家:Dr. 吳昭新的Home Page。[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3]
  • 吳守禮,2003,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 [online]。np:台語天地首頁。4月2日 [引用於 2005年1月5日]。全球資訊網網址:[4]
  • 吳守禮,2003,臺語正字 - 28 [online]。np: 老醫之家:Dr. 吳昭新的Home Page。[引用於2005年2月14日]。全球資訊網網址:[5]
  • 余伯泉、朱阿莉、趙家誌、高培倫,2003,論台灣語直接教學法:三階段一轉換 [online]。np:鯤島園地。[引用於2005年1月12日]。全球資訊網網址:[6]
  • 臧汀生,1989,台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紀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趙加,1991,試探閩方言中的狀侗語底層。貴州民族研究 1:45-56。
  • 鄭良偉,1987,從國語看台語的發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字典和辭典

  • 陳修編著,2000,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話漳泉二腔系部分,二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村上嘉英編,1981,現代閩南語辭典。日本天理市:天理大學出版部。
  • 董忠司總編纂,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Douglas, Carstairs. 1990.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the Principal Variations of the Chang-Chew and Chin-Chew Dialects. supplement by Thomas Barcla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 杜嘉德編,1993,廈英大辭典,巴克禮補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Embree, Bernard L. M.編,1984,台英辭典,中華語文研習所編印。台北:中華語文研習所。
  • 甘為霖(Campbell, William)編輯,1965,廈門音新字典,9版。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 黃有實編,1993,台灣十五音辭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連橫,1963,台灣語典 四卷,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Maryknoll Language Service Center. 1979. English-Amoy Dictionary. Taichung: Maryknoll Fathers.
  • 邱文鍚、陳憲國合編,1996,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台北縣:樟樹出版社。
  • 王育德編,1993,台灣語常用語彙。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吳守禮,1987,綜合閩南台灣語基本字典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 吳守禮編,2000,國台對照活用辭典:詞性分析、詳注廈漳泉音。台北:遠流。
  •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編,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台北:台笠出版社。
  • 小川尚義主編,1993,日台大辭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 許極燉,1992,常用漢字台語詞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 楊秀芳,1998,閩南語字彙(一)。台北:教育部。
  • 楊秀芳,1999,閩南語字彙(二)。台北:教育部。

普通語言學

  • 丁邦新,1970,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 董同龢,1992,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董忠司編,1996,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 官宥秀,2001,臺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惟仁,1987,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增訂三版。台北:自立晚報。
  • 洪惟仁,1994,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 王育德,2002a,台灣語常用語彙,陳恆嘉譯。台北:前衛。
  • 王育德,2002b,台灣話研究卷,李淑鳳、黃舜宜譯;黃國彥監譯。台北:前衛。
  • 吳守禮,1995,閩台方言研究集(1)。台北:南天。
  •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南天。
  • 吳守禮,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台北:南天。
  • 許極燉,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
  • 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前衛。
  •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 鄭良偉,1989,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話文。台北:自立晚報。
  •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 台北:自立晚報。
  • 鄭良偉、黃宣範編,1988,現代台灣話研究論文集。台北:文鶴。

社會語言學及歷史語言學

  •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优良条目竞选

台湾话应该正名为厦门话

1:词汇的不同或些许的发音不同并不会影响语言的差异。 墨西哥的西班牙语和西班牙本地的语言的差异比厦门和台湾之间还大,人家墨西哥的西班牙语怎么不去正名为墨西哥语。

2:台湾话是政治历史名词,而不是语言名词 台湾人在十九世纪将他们所说的母语叫做“厦门话”,后来日本人为了区别殖民者和统治者,所以把厦门话改叫“台湾话“

3:另外,本人去厦门,怎么不需要别人翻译就听得懂厦门话,所以,台湾话应该正名为厦门话。就好比香港人也将广东话叫做广州话

所以,建议那些坚持台湾话的学者们,赶快告老还乡,安详天年,不要再危言耸听,扰乱视听。—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61.60.93.110對話貢獻)於2007年10月23日 (二) 03:45加入。

1. 美式英語在台灣已經被民間正名為美語,墨西哥西班牙語是否要正名為墨西哥語,不勞您費心。 2. 普通話or國語更應該正名為北京語,普通話or國語完全是政治名詞,不是語言名詞。 3. 建議那些堅持使用普通話or國語的人們趕快告老還鄉,安養天年,不要再危言聳聽,擾亂視聽。--Shameonchina 08:00 2008年5月30日 (UTC)
“普通話or國語更應該正名為北京語”?普通話和北京話有差異,北京話只是八大官話之一,普通話是建立在北京話基礎上的,但是和北京話又有一定區別,就像標準德語不等於漢諾威語,標準意大利語不等於托斯卡納語一樣,閣下這句話在語言學看來,錯誤很明顯。
“美式英語在台灣已經被民間正名為美語”,既然說是正名,就應該是學術界的官方觀點,民間的習慣能夠作數嗎?所謂美語一般不過是民間對美式英語的簡稱,爲了簡便而已,即便美國人也都聲稱自己說的是English而不是別的吧?至於墨西哥西班牙語的問題,的確有所謂墨西哥語的呼聲,也是因為融合了美洲土著語的部分詞彙,但是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不勞您費心”真可算是學術討論的一個良好態度,值得學習!Derekjoe (留言) 2008年9月1日 (一) 16:06 (UTC)Derekjoe
臺灣話廈門話各自形成的,只是主要成份都一樣來自泉州話、漳州話的移民所以相似,何況廈門話開始形成是1842年五口通商後,比臺灣話開始形成還晚,鄭成功率軍渡台是1661年。Ianbu (留言) 2009年9月5日 (六) 11:24 (UTC)

維基教科書

維基教科書連結有問題,直接連到維基教科書首頁而非台語維基教科書。--郭襄 2008年3月1日下午 10:41 (UTC)

內容應該再擴充

針對往後本條目內容的擴充,有以下拙見:

  1. 「連續變調」若再加上圖像說明應可更易懂,而文字部份建議可參考臺語通用拼音#合音節(合詞)變調規則加以擴充兩音節、三音節等之變調規則。
  2. 關於台灣話的語法,也可參考臺語通用拼音#臺文正詞法臺語通用拼音#臺文語法作為藍本,充實之。
  3. 「表記系統」,根據《台灣福佬話非漢字拼音符號的回顧與分析》目前以開發出多達64種,或可稍加介紹。
  4. 在「歷史」一節中,建議參考英文版條目加入布袋戲與歌仔戲相關之介紹,而南管文學與《荔鏡記》也可稍做著墨。--Khukuklub (留言) 2008年7月9日 (三) 21:15 (UTC)

語言分類問題

語言與方言的界限在學術界也是一直模糊的,很多不同個例之間往往要靠具體分析,或一般共識,很難找到統一標準來劃分。就好比很多人愛舉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的例子,因為這兩種語言是可以基本互通的,如果雙方沒有被國境線分隔,是不太可能被稱為兩種語言的。即便在歐洲也可以找到一些反例,比如兩個統一較晚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標準德語是基於漢諾威周邊的下薩克森方言而形成,與荷蘭語的差別要遠小於與巴伐利亞方言的差別,即便在巴伐利亞州境內,士瓦本地區的方言也和巴伐利亞方言截然不同,但是在語言學分類上,還是尊重了德國人的一般共識,沒有劃分成不同語言。意大利的情況類似,南北方差異較大,標準意大利語建立在佛羅倫薩周邊托斯卡納方言基礎上,與南部的羅馬和那波利方言更為接近,而很多北方的方言如:利古里亞語,倫巴第語,皮埃蒙特與,艾米利亞語等等,實際上與法國南部的奧西坦語更為接近,而與南部方言差別較大,但是在分類上仍然被劃為方言而不是語言,也是基於一般共識。台灣話的問題也類似,從語言學觀點來看,如果是閩語想要從漢語方言升格為獨立語言,還是有商榷餘地,但是作為閩語下閩南語的一支,基本與廈門方言相同(除了一些殖民文化造成的外來語詞彙),如果想被列為獨立語言,實在沒有道理。台灣人如果想從語言上與漢民族割裂開,就必須要得到福建人包括潮汕人,海南人的認可。如果上述閩語地區的人達到了這樣的一般共識,在國際上才會形成力量。或者台獨人士可以嘗試先從閩語或者閩南語中割裂出來,不過這種努力基本上應算是異想天開。Derekjoe (留言) 2009年2月15日 (日) 23:36 (UTC)Derekjoe

不是認同"台灣話"這個名詞的都是台獨好嗎,我們是稱台語,有時稱閩南語,這是長久以來的稱呼,你來這裡住就知道了。--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09年5月24日 (日) 08:00 (UTC)

你們跟著日本人這樣繼續用"台語"有想過我們客家跟原民是怎麼看待嗎?是說人多就可以霸佔著命名的絕對權力嗎?只有用你們"台語"的才有資格稱為台灣人嗎?錯的東西就要改呀,不能說大家都錯,就是對吧?殷浦藤熙 (留言) 2009年8月26日 (日) 17:00 (UTC)殷浦藤熙

同意為台灣話更名為廈門話,語言向來不是以現代地域劃分的,而是以族群劃分的,台灣與香港都有很多人沒有素質,直接用台灣話、福建話、廣東話。中國只有八種方言,而且還有好多未定義的小眾言,沒有一省一種方言。連美國話也冒出來了,人家美國才沒有美國話這個英文,美國如中國都是民族大國,始終是叫英語、法語、德語……。一群沒有文化的「民間」代表什麼,只代表當地沒有文化而已。—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58.248.188.30對話貢獻)加入。

多的很,湖北話湖南話海南話山西話廣東話江浙話四川話江西話河南話福建話陝西話請一同辦理,還有一堆沒列的更小的地方話。Ianbu (留言) 2009年9月4日 (五) 12:41 (UTC)
要注明全是原创或消歧义,台湾话也应该为消歧义—大嚤王 2009年9月8日 (二) 02:48 (UTC)
是应该全部消歧义,这些东西指的都不是单一语言。--水樹美月留言2012年8月25日 (六) 15:56 (UTC)

关于这段话的准确性

“例如台湾话至今仍称混凝土为“红毛土”(âng-mn̂g-thô·)、豌豆称“荷兰豆”(hô-lân-tāu)、火柴为“番仔火”(hoan-á-hóe)等,都是当年所留下的痕迹。” 这段话准确性确有谬误,因为在中国闽南也有这些词汇,非台湾所特有的词汇。台湾wiki编辑者涉及到台湾闽南语的条目,可以多多参考中国闽南语的资料,确保其准确中立性--pentientsai 2009年3月22日 (UTC)}

將條目名稱改為「臺灣閩南語」

希望可以將條目名稱改為「臺灣閩南語」。雖然不論使用「臺語」、「臺灣話」或「臺灣閩南語」等都沒有對錯,不同的稱呼方式都有其邏輯語來源,只是不同的使用習慣而已,但「臺灣閩南語」確實是被大部分人認為比較正式且比較沒有爭議性的稱呼(條目中亦有寫明其為:「閩南語和臺語、臺灣話稱呼爭議下的妥協用詞」)。「臺灣閩南語」既沒有「臺語」、「臺灣話」等在定義上的模稜兩可(如「臺灣客家話」或「臺灣南島語言」是否應包含在內),也比較尊重除其他族群的臺灣人;這樣的用法既顧及式閩南語的特殊性及與其他閩南語的不同,也表現出其為閩南語的一支。希望各位考慮!Ernestnywang (留言) 2009年9月25日 (五) 00:29 (UTC)

你大概沒看到抗議使用「臺灣閩南語」的新聞,而且「閩南」沒客家人嗎?改了還是有「臺灣」,而且多了「閩南」,換湯不換藥,又要增加閩南地方的客家人來抗議不尊重他們。Ianbu (留言) 2009年9月25日 (五) 12:09 (UTC)
我確實有看到抗議使用「臺灣閩南語」的新聞,但我也看過更多抗議以「臺語」或「臺灣話」來代表「這個語言」(我都不知道怎麼叫才好)的新聞、論述與意見發表。不管使用哪一個稱呼都不免會有人抗議,但我的確認為「臺灣閩南語」使比較中立、客觀的用詞。你要質疑我那句「『臺灣閩南語』確實是被大部分人認為比較正式且比較沒有爭議性的稱呼」是否為原創研究,我也感到無言,我只不過是因為條目中本身稱其為「妥協用詞」且有加註來源而這樣寫。(不過我必須聲明我認為原創研究標籤用在討論頁並不合適,若有質疑回覆即可,因為這本來就是討論意見之處。)我後來回去細讀那些來源資料後雖發現其中內容也有些自相矛盾之處,但也沒看到有反對使用「臺灣閩南語」。不過我也看到User:Kolyma前輩在您的討論頁上提及「臺灣閩南語」為中華民國教育部所使用的名稱[7],因此我以為使用「臺灣閩南語」做為條目名稱實合情合理。Ernestnywang (留言) 2009年9月26日 (六) 14:43 (UTC)
真要改也應該改成「台語」才是,原因很簡單,大部分說這種語言的人把它稱為「台語」,你有聽過這些人說他們講的話叫做「台灣閩南語」嗎?看看那些抗議的人,都不是你所謂「這個語言」的使用者,依照名從主人的原則,還是將條目名稱改為「台語」較為正確。「台語」或「台灣話」有其歷史背景,用的也習慣。雖然不想這樣說,但是那些抗議的人,不知道他們是何居心,更好笑的是這些人或許根本不會說你所謂的「這個語言」,這些人連講都不會講,有什麼立場要求使用者更改他們習慣已久的名稱呢?就像浙江人想怎麼叫他們的語言就怎麼叫,難道因為福建人抗議就得改嗎?還有,你提到了中華民國的教育部,不過你忽略了這個單位不是這種語言的管理機構。Horikawa (留言) 2009年9月26日 (六) 17:55 (UTC)
閩南通行「閩南話」?台灣通行「台灣話」?是謂河洛人素以閩南話為母語,而不是以河洛話為母語。請討論者注意此語言本即是稱河洛話,故台灣普遍以此為母語者通稱河洛人。明察其源由,則此有關方言的問題即可解決--Earl of China (留言) 2009年9月26日 (六) 17:06 (UTC)
「閩南語」被改成「臺灣閩南語」,被改者是「閩南語」,像教育部原本只用「閩南語」。Ianbu (留言) 2009年9月27日 (日) 02:58 (UTC)
此語言本即是稱河洛話?臺灣話學者老前輩可不是這麼說:《一百年來的閩南系臺灣話研究回顧》,正名那段落寫的很清楚,日本時代才有人提議的講法和用字,比它早的還有別的。Ianbu (留言) 2009年9月27日 (日) 06:54 (UTC)
我想我們不能把「名從主人」與「民間通俗用法」畫上等號。如同民間習慣稱李隆基為「唐明皇」,但不論是一般常見的課本或在維基百科的條目名稱中,都應使用「唐玄宗」或「李隆基」;舉語言上的例子來說,當我們問一個人「你會不會說中文」時,基本上我們指得意思是你會不會說「國語」(或「普通話」、「現代標準漢語」),但我們使用「現代標準漢語」來作為「那個語言」的條目名稱,因為「中文」範圍太廣,儘管我們常說(由其對非中文使用者說)我們說的是「中文」。目前「這個語言」沒有官方的管理機構,但中華民國教育部負責中華民國國境內中小學的「臺灣閩南語」教學。撇開臺灣主權未定論不談,臺灣中華民國的領土,所以中華民國政府也是事實上的官方機構,所以除非「臺灣閩南語」指得不是「這個語言」,否則我相信要說「臺灣閩南語」是「這個語言」的正式名稱應該不為過。我有看到是「『閩南語』被改成『臺灣閩南語』」,但既然是改成「臺灣閩南語」,那麼「臺灣閩南語」就是官方用語。即使這項更正尚未生效,也因為「閩南語」的範圍太廣,所以以「臺灣閩南語」(如:「魁北克法語」)或「臺式閩南語」(如:「美式英語」)來稱呼在臺灣使用的閩南語應該是合理的做法。我可以接受以「美語」做為美式英語的簡稱,也可以接受以「臺語」或「臺灣話」做為臺灣閩南語的簡稱,但我認為以「臺語」或「臺灣話」來作為正式名稱是不合適的。(如同以「美語」做為正式名稱一樣不合適。)關於User:Horikawa所謂的「是何居心」,我感覺很不舒服。我不是河洛人,但我可以熟練的運用「這個語言」(但我承認我在理解白話字上有困難),說得比很多跟我同齡的河洛人還要好,但我不贊成以「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這個語言」。我沒有什麼「居心」,但我覺得不合適,甚至可以說感到不被尊重。Ernestnywang (留言) 2009年9月28日 (一) 02:00 (UTC)
河洛人素以閩南話為母語,而不是以河洛話為母語?--Earl of China (留言) 2009年9月28日 (一) 04:33 (UTC)
邏輯上「河洛人」是可以以「閩南語」為母語(甚至「閩南人」與「河洛人」也常視為同意詞),如同「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母語一樣(當然現在還會說希伯來語猶太人已是少數)。當然我只是就邏輯來說,並不代表我反對「臺灣河洛語」這個稱呼(實際上就我了解客家話是稱閩南語為「河洛話」)。只是既然中華民國教育部乃至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用語是「閩南」而非「河洛」,而且「河洛」二字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漢字寫法頗有爭議,因此我以為仍是以「臺灣閩南語」為佳,但是我認為「臺灣河洛語」是我可以接受的稱呼。Ernestnywang (留言) 2009年9月28日 (一) 05:01 (UTC)
(一)老一輩人稱此語言為河洛話,本來應該已無偏袒。但或許以閩南話、台灣話稱之,遂具有地區代表性,因此便有人質疑:客家話、原住民族語言便不是台灣話?(二)考據以後,便有學者將此語言稱為「hō-ló」,或借音稱「鶴佬」、「福佬」,應該從其源流稱河洛話。(三)有時官方作法不一定領先民間,採用合其源流又不致引人質疑其性質的稱法,也有利於官方來參考。Earl of China (留言) 2009年9月29日 (二) 13:59 (UTC)
中國南方民系多稱祖先來自中原,不就是河洛地區?若有人要爭,河洛話名稱早晚還是會和台灣話一樣命運被質疑。Ianbu (留言) 2010年4月9日 (五) 16:54 (UTC)
台灣老一輩人雖然有ho-lo-oe, ho-lo-lang的稱呼,但多半應該沒有「該發音可以寫成『河洛』」這樣的認知。至於本來用地名來命名的語言名稱,就一定會遇到例外的問題 (台灣有客家人,「閩南」也有),且專有名詞本來就有一定的任意性,字面意義和它實際代表的事物不一定有絕對精確關係,如「印尼語」(嚴格來說是馬來語的分支)、「瑞典語」(其實可算一種丹麥語) 等等,都和「台灣話」這樣的名稱有一樣的問題。Luuva (留言) 2011年6月18日 (六) 22:31 (UTC)
  • 樓上勿自做妄想,臺灣語臺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對這種語言的官方正式稱呼,而且當時日本政府顧及臺灣內部仍有方言差異,所編的「臺灣語字典」皆是以廈門音為基礎,從一開始就沒有人要割裂他與彰泉片的關係。另外原住民部分,「原住民語」並不是一種語言,而是數十種語言的合稱。原住民中要稱自己的語言會說「阿美語」(Amis)、「鄒語」(Tsou)等名稱,對台灣原住民來說「臺灣語/臺灣話」就是指本頁這個語言並沒有衝突。「臺灣閩南語」完全是為了與「臺灣客家語」對應而產生的名詞,也無關強不強調與彰泉片的關係。--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218.171.227.142 (留言) 2012年2月7日 (二) 13:23
  • (!)意見:我認為叫台語或台灣話除了種族問題之外還有就是邏輯性。中文到了台灣還是叫中文,英文到了美國還是叫英文("美語"越來越少人用了,也沒有American這語言),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到了南美也都沒改名稱,就是閩南語到了台灣就變台語,還要跟外國人解釋台灣官方語言是Chinese不是Taiwanese。我認為中立的名稱優於精簡的。英文條目都叫Taiwanese Hokkien了。樓上各位似乎只覺得改成"臺灣閩南語"沒有必要,但沒有不妥,既然有人覺得有必要那就改吧。--Szqecs留言2014年2月26日 (三) 22:01 (UTC)
維基條目命名本來就是常用名稱先來先得,講中立沒意義,講官方名稱也沒意義。Ianbu留言2014年3月14日 (五) 17:04 (UTC)
維基百科的條目名稱怎麼會是「先來先得」,而不用講求「中立」與「官方名稱」?請問哪條方針這樣寫,是否請Ianbu明示?相信條目名稱存在爭議時不應用這種公然漠視方針的討論形式討論。而且您兩週前才以「『臺灣閩南語』不是中立名稱」做為反對理由,這回怎又說「講中立沒意義」?您這幾天每次反對的理由都不相同,但這些理由本身卻相互矛盾,也缺乏邏輯上的一致性。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3月14日 (五) 22:57 (UTC)
怎不說你們要改名的理由都不相同?為了改名說一堆理由,自己去看命名常规、命名衝突,整篇"中立"兩字都沒有,現在的條目名稱「臺灣話」符合方針。Ianbu留言2014年3月15日 (六) 01:37 (UTC)
首先,我只能替我自己的言論負責,不可能說所有對條目名稱有意見的人立場、想法都一致,這點相信Ianbu可以理解與尊重。您提到的內容其實昨天我都有看到,但根本不適用這個條目。「時間優先」僅建立於「歐洲貴族」與「各地漢語差異」(如臺灣中國大陸譯名不同等情況,且「這部分為初稿,暫不具指導性」),且您提及的「命名衝突」中也僅提到「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區皆不常用時」是以「時間優先」。這些條件都與此條目無關,希望Ianbu除找理由外也應先了解特定方針適用的情況。同時,Wikipedia:中立的觀點#條目命名中特別提到「…條目標題本身可能便是爭議與對立的來源…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希望Ianbu尊重。其實,我同意「臺灣閩南語」、「臺灣話」甚或「臺語」都有部分符合方針的理由,只是我認為「臺灣閩南語」因為是官方名稱且不會造成臺灣其他語言使用者反感所以更適合。若真的只有「臺灣閩南語」才符合方針,其他都不符,幾年前我逕行移動條目即可,可須討論?各位朋友若覺得「臺灣話」或「臺語」較好,我也尊重,但希望討論可以基於方針且理性。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3月15日 (六) 13:54 (UTC)

( ✓ )同意「臺灣閩南語」或 新方案「臺灣話 (閩臺片 或 泉漳片)」,“臺灣話”亦可消歧義(頁):

  • 條目名稱在大陆简体的顯示,可能方案為“台湾闽南语”或“泉漳闽语 (台湾)”或其他。
  • 條目名稱在马新简体的顯示,可能方案為“台湾闽南语”或“福建话 (台湾)”或“泉漳闽语 (台湾)”。
  • 條目名稱在香港繁體或澳門繁體可能為“臺灣閩南語”或“泉漳片 (臺灣)”或其他。
  • 條目名稱在臺灣正體的顯示,可能方案為“臺灣話 (泉漳片)”或“臺灣閩南語”或其他。
    • 倘若條目名為臺灣閩南語,在臺灣正體可考慮能顯示為“臺灣話 (閩臺片)”或“臺灣話 (泉漳片)”等多種名稱(不限單一)。
    • 倘若條目名為臺灣話 (閩臺片)、臺灣話 (泉漳片),應容許以上其他地區顯示“台湾闽南语”或其他。
    • 倘若條目名為臺灣話(目前沒括號閩南或泉漳字樣消歧義)既存爭論較多,可消歧義或更名(或繼續爭論)
  • “臺灣話”亦可能作消歧義(頁)至“臺灣話 (俗語)”(臺灣俗語或俗諺,在臺灣地區約定成俗的諺語「古早話」,詞語內容亦可能通用於各語系)、臺灣語言列表或其他(臺灣話 (泉漳片)或臺灣閩南語)。-- ♬ bonne journée ☺ 2014年3月17日 (一) 07:55 (UTC)
(~)補充:也可考慮“臺灣話 (閩臺片)”等其他消歧義名稱。-- ♬ bonne journée ☺ 2014年6月12日 (四) 08:36 (UTC)
♬ bonne journée ☺ 你順便把中華民國國語臺灣客家話閩南語泉州話....都改一改。Ianbu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15:09 (UTC)
Ianbu君:我才覺得您如果對其他的語言條目名稱有意見,大可直接去那些條目的討論頁討論,不需要每次有人對本條目名稱有意見,您就問人為什麼不把其他語言條目的名稱改一改。這裡是Talk:臺灣話,這裡的討論內容對其他條目也沒有適用性,我們只需討論本條目名稱。即可就本人而言,事實是我對中華民國國語(「國語」是官方名稱)、臺灣客家話(跟「臺灣閩南語」正好對應)、閩南語(現時對此語言普遍地稱法)及泉州話(泉州本來就位於閩南,而臺灣地理上不屬於閩南)等條目名稱均無意見,但對本條目名稱有意見。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3月17日 (一) 21:08 (UTC)
Andante君:不贊成做地域性的標題轉換,這跟地域沒有太大關係。尤其马新简体顯示「在台湾的福建话」實在太奇怪了,就算是閩南語條目马新简体也未顯示為「福建话」。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3月29日 (六) 04:02 (UTC)
  • (!)意見:對於Andante君的提議在下接受,而且在下認為這是解決爭端的方法之一,既然台灣人約定俗成了「台語」作為台灣閩南語的稱呼,這何嘗不是個方法,至於新馬方面我支持用「福建话 (台湾)」;對於Ianbu君,在下與您在多個頁面上交流過了,也包括「閩南語維基」,在下見識到您對於台灣話的熱忱與台灣這片土地的重視,但在下真誠的建議您,好好的討論,而非將自己立場踩死,而使討論無法順利,您可以舉更多的例子來推翻他人的意見,但千萬不要用「tiunn」的。--amemurakumahiko在下不才,請多指教2014年6月8日 (六) 19:10 (UTC)
  • (-)反对,「臺灣閩南語」乃是出於政治因素考慮而創立的,現今只有官方這麼講,民間沒有任何人這樣稱呼。而且有民間人士認為有貶低臺語之嫌。此話的的稱謂有臺語、臺灣話、河洛話、咱人話、臺灣閩南語等,用google臺灣搜尋,「臺語」11,400,000筆[9]、「臺灣話」4,390,000筆[10]、「河洛話」2,060,000筆[11]、「咱人話」1,250,000筆[12],「臺灣閩南語」少得可憐,僅得449,000筆[13]。由此可知臺語是使用頻率最廣的根據命名常規「盡量使用人、物或事項的最常見的名稱」,應該命名為「臺語」才是即便是在中國大陸,臺語這個稱謂也有極高的使用頻率(百度搜尋「臺語」得1,480,000筆[14]),可見更多的大陸人不認為「臺語」這一名稱有甚麼不好的。像臺灣閩南語這種政治因素強、使用頻率又不廣的稱謂,居然要讓祂做標題?我認為是所有名稱中最不適宜做標題的。--el caballero de los Leones (Ajouter un message)CKJV 2015年3月11日 (三) 10:06 (UTC)

世界语言学里根本不存在“台湾话”

就是闽南话 当然创建“台湾话”这个条目,这是人家台湾人的权利 但这还是改变不了被统一的历史趋势 青蛙还真能变王子啊?除非彻底去讲日语。哈哈哈哈—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59.174.106.1 (留言) 加入。 2012年2月19日 (日) 13:44

對照中國各省方言上百的條目,實在很好笑。Ianbu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16:55 (UTC)
無論您怎麼說、如何否定,「台語」(Tâigí)或者是「台灣話」(Tâiuân Uē)是台灣人共同的稱呼方式,這個事實是不會變的。舉個最活生生的例子好了,正如最近剛落幕的金曲獎就可以說明此現象,獎項中沒有「最佳閩南語男/女歌手」,而是「最佳台語男/女歌手」。請大家多多指教留言2013年7月14日 (日) 04:15 (UTC)
世界語言學裡根本不存在「台灣話」,在下不才,不認為這是反駁一個固有事實的依據;就如同聯合國沒有台灣(中華民國)席次,但不能否決台灣(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國家。Amemurakumahiko留言2014年1月4日 (六) 23:42 (UTC)

台灣人喜歡偷文化

把閩南語改成“台語”“台灣話”,把中國大陸傳過去的飲食改成台灣傳統小吃,有些台灣人怎麼這麼喜歡“偷”文化,爲什麽香港人沒有把廣東話搞成“港語”,人不能無恥到把其它地區的文化改个名称就变成自己的。--59.174.106.1 (留言) 2012年2月19日 (日) 05:44 (UTC)

"閩南語"名稱比“台語”“台灣話”出現還晚,說改稱就好笑了。取別人的東西叫偷,像盗版就是偷,中国還在排名前幾名,而語言是一代一代傳下來,開枝散葉後,各地自有約定成俗的稱呼,如中國的普通話、閩南語,臺灣就是最常叫國語、臺語,你愛叫什麼是你家的事。Ianbu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17:07 (UTC)
早期缺乏「閩南語」這個集合概念,相似的幾個腔調到了哪邊就用當地名稱,比如說:「廈門話」、「泉州話」等等,以前還有「廈語」這個名詞,現在很少用了。Luuva留言2013年2月2日 (六) 16:56 (UTC)
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偷文化」,一個族群有自己的自由與權力替自己的文化、語言命名,只要大家約定俗成、共同使用之,其他族群是無權過問的。「台語」或「台灣話」是日治時期(甚至更早)所產生的詞彙,其代表當初(直至今日)最通行的母語-台灣閩南語。舉個例子好了,您指出的粵語常被稱為廣東話,然而嶺南地區並非只有粵語,有潮州語、客家語以及少數民族語言,但為什麼沒有人提出異議?因為嶺南廣東確實是以粵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經過大家約定俗成後通用。因此倘若廣東話一詞並無不對,那麼台灣話或台語也就沒什麼問題了請大家多多指教留言2013年7月16日 (二) 01:33 (UTC)
雖然覺得"台灣話"會蓋過其他族群,但基本上同意「約定俗成後通用」之說。--TX55TALK 2014年6月16日 (一) 07:27 (UTC)
中國人的知識始終是為牠們的政治思想服務,「文化」是什麼?就是人類一切活動的總稱,根本不是特指什麼事物或思想,在台灣所發生的一切人類活動,就是台灣文化,閩南話流傳到台灣經過變化,當然可以變成台灣話,而且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是印度文化,流傳到中國經過變化,可以改稱漢傳佛教,也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一樣,若按照第一位的說法,印度人是不是也可以說,有些中國人怎麼這麼喜歡“偷”文化,人不能無恥到把其它地區的文化改个名称就变成自己的?如果真要論「文化」的專屬權,那麼請中國人也不要用電腦網路跟維基了,因為這都是美國「文化」。122.118.250.66留言2014年1月12日 (日) 12:06 (UTC)

"母親 = i-a" 叫法来源

<quote>"受客家話影響 [编辑] 母親 = i-a(依-啊)[32]:在臺灣一部分人稱呼母親為阿依[33],而在詔安客語亦有稱呼母親為i-a。(台灣話其他的稱呼則有: a bu (阿母)、niu-le (娘妳)、a nia (阿娘)),i-a亦有稱或許源自台灣的平埔語ina(伊娜;母親; i-n-a; "n"為鼻音)</quote>。 在同安,”母親” 固有叫法有 三種(POJ):1. bu--á(bu發本調陰平) 2. ná--á(ná發本調陰上) 3. i--á(實際發音和北京語"伊阿"發音完全相同)。 "母親 = i-a" 應該是漳泉本語。非受客家話影響或源自台灣的平埔語。 “平埔語ina (伊娜;母親; i-n-a; "n"為鼻音)” 刚好是 同安 “i--á”和 “ná--á" 两种叫法的结合。 巧合? 因果? 联系?

此條應正名為臺灣閩南話

(wsdfrew 2013年6月15日 (六) 08:29 (UTC))

等你先去把中華民國國語正名為臺灣北京話。Ianbu留言2013年6月16日 (日) 14:19 (UTC)
( ✓ )同意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5日 (四) 14:12 (UTC)
頭句「中華民國國語只取「北京官話」之音韻」就錯得離譜。後面的更是越扯越離譜。Ianbu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4:28 (UTC)
Ianbu君,您在眷村長大過嗎?您有認識過以正統北京話作為母語的人嗎?在下勸您不要太早下結論,連北京人都不認為普通話是北京話的。如果您認為我的論點是錯,您可以指出錯的地方,並說出您的看法,感謝您。--amemurakumahiko留言2014年6月10日 (四) 16:10 (UTC)
我也有認識幾位北京人,即便他們說的「普通話」都跟臺灣的「國語」有些差異,更遑論他們自己跟其他北京人說話時的內容,我根本聽不太懂。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21:56 (UTC)
Ianbu閣下請區分普通話,國語與北京話的區別,我本人普通話可謂非常標準,可是不能完全聽懂北京人講話,另外我們香港這裡從來不承認有甚麼「香港話」,只有「廣東話」,最多稱為「香港嘅廣東話」,因為我們與被政治蒙蔽雙眼的中華民國某些國民不同,知道香港不可能脫離廣東而存在,正如台灣永遠都不可能脫離福建單獨存在,告以許多叫囂「本土化」的台灣政棍,台灣原住民還想要爭取更多權力,不知綠營政府給不給呢?所以請把態度放尊重些,被五毛和正常人同時噴,這感覺一定不好。Ulysses Faye Ohkiph留言2015年1月7日 (三) 16:28 (UTC)
臺灣人自然尊重香港人如何稱香港粵語或港人如何決定前途,那畢竟是國外的人與事。但我們也相信雨傘革命代表香港人的真實心聲!至於福建?臺灣應該是沒幾個人會那樣想?!《原住民族與臺灣新政府新的夥伴關係條約》可是民主進步黨政府所簽訂的。至於中國黨?你先查查維基上有多少臺灣原住民族菁英遭中國黨迫害屠殺吧!--WildCursive留言2015年1月8日 (四) 10:45 (UTC)
這就是台灣綠黨WildCursive仁兄在偏執性嚴重的媒體立場下看來的「香港人真實心聲」,勞煩解釋尋日反共的[香港中文大學民意調查 http://www.com.cuhk.edu.hk/ccpos/images/news/TaskForce_PressRelease_141218_Chinese.pdf]怎麼會是這個結果?台灣綠仔知不知你們自覺洗腦,同中共治下的中國有什麼區別?拿著無知當作有趣,你們確實是國外,但是不認父母,這恐怕是你們的親父日本人也做不出來的。想要做「嘴炮」就要看清楚「無能的」馬英九怎樣連任成功的,這你莫非也不知道?Ulysses Faye Ohkiph留言2015年1月15日 (四) 04:36 (UTC)

(-)反对 若真的要改,「台灣話(閩台片)」會稍微好一點。--TX55TALK 2014年6月11日 (三) 22:30 (UTC)

可以接受「臺灣話 (泉漳片)」,因為「泉漳片」是既有條目名稱。若要改為「臺灣話 (閩臺片)」,則希望可以先在Talk:泉漳片上得到支持重定向為「閩臺片」。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6:00 (UTC)

經查目前也有臺灣客家語條目,若將本條目改為「臺灣閩南語」亦可與之對應。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7月7日 (一) 08:30 (UTC)

(+)贊成(~)補充

  • 又,經查,臺南市六信高中呈現「台灣閩南語文化教學」[15],並表示「在此計劃中均會詳加介紹說明,期能導正學子對台灣閩南語(簡稱台語)偏差的認知……」。倘若條目名稱為「臺灣閩南語」亦可連結於現有「臺語」重定向至此。

(&)建議

  • 對比「美国英语」(簡稱美語)之於「美國話 (英語系)」,
「臺灣閩南語」相較「臺灣話 (閩臺片)」的稱呼,可能更為完整而明確(試想,原本不是“臺灣話”的族群,亦可以教學、學習所謂“臺灣閩南語的話”(口語上簡稱臺語的話、臺灣話),以及“臺灣閩南語的文章”、“臺灣閩南語的各地習俗文化”等等,並不衝突。
  • 恕談一些潛在的顧慮。民族或國民自尊與信心的問題,以及國際化的主導權問題(被舊觀念牽著走?還是重新思考取得主導權!)。20世紀美國文化在全世界的主導勢力,使得English的字眼,與其說聯想到西歐的英國民族,倒不如說是被賦予超越人種、跨越種族文化的新含意。西方如此,東亞、東南亞的閩南或客家亦有此特性。
  • 不是只有一中各表,一台也可能是各表:“台灣”在不同情境之下,在內心的定義當中,很可能代表的意義不太一樣。例如用台灣話(台灣閩南語、臺語)說的台灣話,那是自己人才算(咱人話,族群意義濃厚),“語言=血緣”沒什麼好商量的,也覺得沒什麼不好的;不會講閩南語的原住民族算台灣嗎?不知道,可能內心裡還要查查看是不是自己人……但是母語非閩族群看待的“台灣”、或者國際定義的“台灣”就不是如此。就如同前述舉例“台灣文學”,雖然我們自己常常認定:很可能是“臺語文學”為主,但是書面上定義的時候,也不能只有“臺語文學”而已。
  • 恕談一些政論的顧慮。不想用「臺灣閩南語」是不是:“不想出現閩南字眼”,所以就“台灣話”?倘若真的這麼想,那也有可能正中下懷,因為:“有泉州話、漳州話、台灣話……台灣大概就只是一個地方”。請恕冒昧,你把“閩南”去掉反而更慘,直接被視為一種腔調(明明台灣多元、卻被當作單元)、被矮化而不自知。
  • 恕談一些政論的顧慮。倘若把一台各表的“台灣”看大一點,拿放大鏡來看,某種“國際社會”的特性:恕談一些政論的顧慮,中華民國以前是聯合國創始國、後來退出了,台灣一直想要加入聯合國進不去,因為聰明的“台灣內部”自己就是一個迷你的‘聯合國’,所以才會有「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甚至在街頭可以看到“地球村美語”、“地球村日語”之類的,此時真的還那麼在意“閩南”或“河南”的字眼嗎?又如“(臺灣)蒙古烤肉”、眷村的“(臺灣)牛肉麵”等等也沒什麼顧慮的,根本就是臺灣小吃,反應臺灣社會“自由多元”(某種“國際社會”的特徵)。-- Goedemiddag 2014年7月7日 (一) 15:01 (UTC)
「臺灣閩南語」本來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的正式用詞,如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教學網陳水扁政府時期亦然。但有些人因為包含意識形態在內的各種因素,就是堅持不能用這個名稱,我也感到不解與遺憾。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7月7日 (一) 19:55 (UTC)

關於"歷史"的小建議

可不可以加入語音或拼寫之類的語言學歷史,不用太著重在其他歷史主題上。--Richtiger Mann 2013年9月20日 (五) 10:09 (UTC)

『台語』一詞已是普遍用語,早超過『台灣話』一詞的稱法

在台灣,『台語』一詞已是普遍用語了,用『台灣話』取代目前普遍的『台語』稱呼,實在不理想。

有關條目更名之意見整理

有關本條目是否應更名,討論已延續數年,扣除IP用戶外,僅將意見整理如下:

(+)支持或不反對更名為「臺灣閩南語」:

  • User:Ernestnywang
  • User:Szqecs(「既然有人覺得有必要那就改吧」)
  • User:Amemurakumahiko(支持『台灣閩南語』或地域性更名並以『台灣話(閩台片)』作為條目名稱)
  • User:Jessechi(wsxcde)(支持『臺灣話』更改為『閩南語臺灣話(閩台片)』)
  • User:Andante(♬ bonne journée ☺)(同 User:Amemurakumahiko,不反對『臺灣閩南語』或地域性更名並以『臺灣話(閩臺片)』作為條目名稱)
  • User:Uaatt(支持『台灣閩南語』或 『臺灣河洛話』)

(+)支持或願意考慮「臺灣話 (閩臺片)」、「臺灣話 (泉漳片)」、「閩南語臺灣話 (閩臺片)」等方案:

  • User:Ernestnywang(仍認為官方名稱「臺灣閩南語」最妥當,但若可避免「泉漳片」與新條目名稱不一致問題,也可以接受)
  • User:Amemurakumahiko(支持『台灣閩南語』或地域性更名並以『台灣話(閩台片)』作為條目名稱)
  • User:Jessechi(wsxcde)(支持『臺灣話』更改為『閩南語臺灣話(閩台片)』)
  • User:Andante(♬ bonne journée ☺)(同 User:Amemurakumahiko,不反對『臺灣閩南語』或地域性更名並以『臺灣話(閩臺片)』作為條目名稱)
  • User:TX55(建議若更名應改為「台灣話(閩台片)」)
  • User:Luuva(可接受「台灣話(閩台片)」)

(-)反对更名為「臺灣閩南語」:

  • User:Ianbu
  • User:Horikawa(建議更名為「台語」)
  • User:TX55(建議若更名應改為「台灣話(閩台片)」)
  • User:Luuva(可接受「台灣話(閩台片)」)
  • User:Earl of China(以更名為「臺灣河洛話」或「臺灣話」、「臺語」為妥)
  • User:Wildcursive臺語臺灣話均可,反對加入任何國外/轄外地名。將普遍常用之名稱改為在使用者間越來越少見的辭彙是很奇怪的事。

其他意見:

  • User:S205643(請大家多多指教)(提及「台語」與「臺灣話」為「台灣人共同的稱呼方式」,但同時提及「台語」與「臺灣話」均代表「臺灣閩南語」,並提及以「粵語」為條目名稱的「廣東話」)

綜上,多數討論者願意(+)支持或積極考慮包括「臺灣閩南語」及「臺灣話 (閩臺片)」在內的新條目名稱。

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10日 (二) 16:05 (UTC)

本人謹將支持「臺灣話 (閩臺片)」者亦分別列出,唯有兩件事需要各位朋友留意:(1)雖然文本編輯時是採用全形括弧,但條目名稱如有括弧時都是採用半形括弧;(2)目前有泉漳片條目,而「閩臺片」是重定向到「泉漳片」。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12日 (四) 15:57 (UTC)
如果有人需要確切意見,我的意見類似TX55:可以接受「台灣話(閩台片)」,且反對改為「臺灣閩南語」。原因在於「台灣話」一詞的普遍意義已經存在多年,就已經是單指「台灣的閩南語」;同時,各種認為「台灣話」不合理的說法又缺乏普適性,理由可見上方所留的三年前的意見。如果真要改,應該等到有一天「台灣話」原有的普遍意義在維基百科之外的世界被成功替換掉的時候。Luuva留言2014年6月19日 (四) 06:08 (UTC)
已依照澄清意見修正。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6月19日 (四) 06:47 (UTC)


本人已在Talk:泉漳片提議將該條目更名為「閩臺片」。Ernestnywang留言2014年7月6日 (日) 05:46 (UTC)

優良條目重審

臺灣話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语言,提名人:殊途同歸各位進行具建設性的認真討論 2014年6月4日 (三) 13:46 (UTC)

投票期:2014年6月4日 (三) 13:46 (UTC) 至 2014年6月11日 (三) 13:46 (UTC)
  • 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
    1. 超过5个章节没有来源。
    2. “以日語形式傳入臺灣”一节有七个来源请求模板。
    3. “影视艺文#音乐”“影视艺文#传统戏剧”“影视艺文#电影”“影视艺文#廣播”和“臺語用字與詞彙”几节只有一个主条目链接,基本是空章节。
    4. 如“蔣為文(2011)指出”里面一样使用半角括号的,有不下十处。
    5. 参注混杂。
    6. 参考格式不规范。
    7. 来源21:“請參見百度百科"閩南語"”,以百度百科为来源。
    8. 来源36:“梁淑慧,《碩士論文》,2004年:第二章第二節”,以没有链接的名为《硕士论文》的文章为来源。
    9. 来源49:以网络BBS“海墘閩語論壇”的“潮州話漢字標準化交流區”中帖子为来源。
    10. 来源50:“壁虎台語有幾種唸法”,以雅虎知识问答为来源。
  • 以上投支持票的:HYH.124、南風先生、19990707 tomy、Jackac四位用户,希望以后在遇到不同主题的条目时,也能够遵照相同的标准来审阅投票,不要双重标准啊。—Snorri留言2014年6月11日 (三) 13:28 (UTC)
↑該帳號被證實是湛蓝海岸的本體,而該傀儡已於較早前投票,故此投票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4支持,3反對,撤銷。-Lif…lon 2014年6月11日 (三) 14:44 (UTC)